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政治学习能力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政治学习能力

ID:63135

大小:26.36 KB

页数:8页

时间:2009-05-2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政治学习能力 授课人:郭国华   授课时间:2005-5-31  地点:电脑机房  授课班级:高二(7)班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上网查寻学习资料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介绍一些好的网站,如中学政治资源在线、(http://zxzzz.51.net/index.htm),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http://www.zz6789.com/index.htm) 二:点击进入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http://www.zz6789.com/index.htm) 输入用户名:XXXXXX密码:XXXXXX 进入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http://www.zz6789.com/index.htm)网站 点击高一教案,进入 三:以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我国的财政政策 与 货币政策为例:解决困绕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如:什么是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汇率等基本知识 四:进行主题讲解 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我国的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 与 货币政策 1、 含义: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2、 分类: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3、手段: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4、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5、它分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现阶段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6、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手段。   (二)、几种财政政策 与 货币政策的比较 1、严重通货膨胀趋势下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   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  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   第三,超速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标准是每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另外还有一种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又称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一旦解除价格管制并取消配给制,就会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 2、           通货紧缩趋势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认为,职工下岗,物价负增长,企业负债率高涨,投资“套牢”,经济增速下滑,银行利率连续下调,资源消耗量萎缩,干什么都不赚钱了,这些都是通货紧缩的征兆。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3、           通货紧缩淡出,严重通货膨胀尚未形成条件下的中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背景: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并带来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局面。同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食供应靠挖库存维持平衡,粮价逐步攀升,带动了居民消费品价格的明显上升,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重。     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每年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此外,目前投资规模很大,社会资金较多,也有条件调整财政政策的取向。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又并非全面过热,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表明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明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的,是又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讲的中性财政政策),主要是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三)、比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区别 ⑴含义和本质不同: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⑵表现不同: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⑶成因不同: 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导致的。 ⑷危害性不同: 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⑸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2、联系 ⑴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量不平衡造成的。   ⑵二者都会使价格信号失真,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予以抑制。 二、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 一般地说, 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④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三、 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大量的资金闲置,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由此看来,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刺激国内需求,抑制价格下滑,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四)学习“外汇与汇率”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外汇与汇率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这一知识内涵丰富,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外汇汇率与本币汇率的比例关系在具体运用中经常弄不清楚;二是对涉及到运用外汇和汇率关系解决有关人民币升值问题感到困难。  首先外汇汇率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动。 汇率是一个以最经济地取得外汇的换汇成本的标准,它同时也是最有效的用外汇购买外国货的标准。创汇与用汇均衡是最佳汇率,适用于贸易双方。如果汇率偏离了均衡汇率,将给双方带来损害。可见外汇汇率是不断变化的但不能偏离汇率均衡。在我国是采用一百单位外币作为标准的。如果一百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币值升值,人民币汇率降低,人民币币值贬值,反之外汇汇率降低,外币币值贬值,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币值升值。无论何种变动都会对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外汇汇率与本币汇率的比例从根本上说是由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但也受国家政策制度因素的影响。    其次我国汇率不是由市场完全决定的,而是我国政府根据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的。我国的汇率政策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的汇率水平,很受制度安排的影响。所以应该先考虑汇率制度安排,在既有制度下进行讨论。实际上,各种汇率政策在长期内所得到的汇率水平应该是一样的,但对于我国影响更大的是短期。因此应提高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化,因为我们不仅仅要看到短期,更应看到长期,而在长期内这种低估的人民币汇率既要承受压力,也会损失我们的经济利益。而真正的稳定应该是长期的稳定,人民币背离均衡应该逐渐减小。 我国的汇率不均衡实际上是由于我们的收入分配问题引起的,由于我国的普通劳动力价值过低,导致了国内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同时,商品的生产成本过低。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由于我们的廉价劳动力,也许中国确实在九十年代初期由于高通货膨胀率与稳定的汇率导致了资本技术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经济地位的提升,并没有完全成为人民福利的提升,相反随着这种过程的继续,各种矛盾也初步的显露出来。        最后弄清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价格的影响。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大宗商品市场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在其他交易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相对美元等外币升值,就意味着可以用同等的人民币兑换到更多的外币用于进口,从而导致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随之就会下跌。同时增加出口产品成本、抑制出口。   2、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的价格竞争优势削弱。一方面,在国内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和日益开放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无疑将降低进口和投资的成本,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增加出口产品成本、抑制出口,进而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一般地说,,长期以来,我国的家电行业都是凭借着"物美价廉"打入国外的市场的,利润已经很薄,同时不少进口国家反倾销政策的出台,也避免了国内生产企业再打低价战。人民币升值无疑使这种微弱的价格竞争优势得到削弱,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国际分工的变化。因此这将直接影响到家电行业的出口规模,   3、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侧重,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不能笼统地认为人民币升值一定比贬值好或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而宜。     外汇汇率能否稳定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只有正确分析我国人民币汇率与外汇汇率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决策,事关我国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的得失。这一问题处理得当,既有利于缓解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真正的提升最广大人民的生活福利,又有利于缓解部分国际贸易中的摩擦。这才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真正意义所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