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关爱别人、分享快乐,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这种风貌和精神正越来越多地渗入家庭,融入社会,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之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3课的《分享的快乐》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根据品德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具体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体会与他人分享时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
2.学会与人交流,分享快乐,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察他人的情感。
3.培养与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分享是种快乐。
教学流程:
活动一:我们班的“分享日”,享受快乐
师:(过渡)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是我们班的“分享日”。你知道为什么称今天是“分享日”呢?
生:就是每个人把自己喜爱的物品带来后,让大家共同分享。
师:对。我看见很多小朋友都带来了东西。请你来介绍一下,让其他同学来欣赏。
生1:这是车模,是我读二年级时做的科技作品,在校比赛中得的奖。
生(齐):哇,真棒,我们好喜欢。
生2: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名是《十万个为什么》,里面介绍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你们喜欢看吗?
……
师:好呀,现在八人一组互相交流自己的物品,你也可以把自己组的物品推荐给其他组,好吗?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点评:学生带来了集邮册、图书、植物等。教师先安排个别学生上台介绍,再分组活动。这个环节的设计,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空间,主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物品与他人交流,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欣赏别人的作品美,从而获得交流的快乐。】
师:刚才在交流中,当别人欣赏甚至爱不释手你的作品时,你感受如何?
生1:当徐月红欣赏我带来的菊花,听到了她的赞美词,我的心里像灌蜜一样甜。
生2:当张佳欣赏我带来的《自然科学》时,我觉得自己带来的物品很有价值,原来她和我有一样的爱好,我真高兴。
师:现在我再请你们谈谈当你欣赏别人的东西时,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生:当我欣赏王璐带来的集邮册时,我心里好感谢她,因为她能借给我看,使我能理解到很多课外知识,我好高兴。
……
师:对呀,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另一个同学分享,就变成了两个人的快乐。假如有三个甚至更多的同学与你分享,就变成了更多人的快乐。
【点评:教师让学生在交流之后谈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给予是一种快乐,有快乐要与人一起分享。】
活动二:回归生活,体验分享
师:(过渡)小朋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课件一:下雨天,同学们陆续回家了。一个同学站在校门口,焦急地望着天空。这时,小明同学拿着伞刚要回家,小明该怎么办?
师:你们想小明会帮助他吗?怎么帮助?老师补充一下,小明家离学校很近。请大家选择一个合理地帮助方式。
课件:小明把伞借给那个同学,自己冒雨回家。
小明让这个同学在学校等他,他回家取伞给他。
小明把这个同学送回家后再回家。
生1:选第二种。因为小明离家很近,所以他可以回家取伞借给这个同学。
师:为什么选第二种而不是选第一种或第三种呢?
生2:选第一种情况,小明自己衣服会淋湿,会着凉感冒。第三种情况不合理。如果同学家很远,他就会走很长的路,花很长时间,是第二种情况合理。
师:对,在生活中你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老师希望你们在帮助别人时,能正确选择最好的办法。
课件2:这是一节美术课,人家都在画画。这时,丁丁上颜色时,发现书包里的水彩笔没带,他坐立不安。这时,同桌冬冬发现了──
师:请大家想想,冬冬这位小朋友会怎么做?
生1:她应该借给他。因为她有水彩笔,可以与丁丁一起分享。他们会成为好朋友的。
生2:冬冬借给了丁丁水彩笔,得到丁丁感谢时,心里会很高兴的。
生3:冬冬帮助丁丁,以后丁丁有困难时,他也会帮助她。
师:(小结)在生活中,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尽力帮助别人。这样,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一个快乐就变成两个快乐,那么生活不是变得更美好吗?
【点评:教师通过课件为演示,选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力求避免说教式道德观念的灌输,而是培养学生学会一种合理的道德思维。它带给我们的友情和欢乐是自觉的、自愿的、愉悦的。】
活动三:小记者行动,感受分享
师:刚才我们看了两个片断,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生活中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老师请你当小记者,采访一下自己班的同学,并完成表格。
我的调查记录
采访对象
调查内容
我的发现与感受
(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每一个同学上台都带上表格。)
生1:我采访的对象是戴浩桢同学。调查内容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我的发现是他在一次春游活动时,知道另一个同学忘带水壶,就主动把水壶给他一起享用,他的行为值得我学习。
生2:我在采访中,最佩服的是小明同学。当他在住院期间,看到同床的小弟弟看着他吃水果时,就把水果分给小弟弟一起享用。我发现帮助别人是一种享受,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是件幸福的事。
生3:我在采访中,有位同学告诉我,在一次上体育课时,一个同学忘了带镜子,向他借时被他拒绝了。后来,当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那个同学不计前嫌,主动地帮助他,他觉得很羞愧。他说以后一定会尽力去帮助别人。
师:每个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彼此间的关爱和帮助。才有了彼此的分享快乐。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点评: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各抒己见,并适时评价,孩子自己能解决的事,应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课外拓展:把带来的物品分类,课余交流。
教学反思:
1.灵活处理教材。
《分享快乐》这课我打算2课时完成。在第一课时安排上,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第三环节小记者行动,感受快乐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感受,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培养与人合作意识,这是人与人共存的需要。
2.适当拓展,体现创造性。
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因此,我让学生在课余将带来的物品统一归类。如生物角、图书角、收藏角等。再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探究,懂得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也感受分享的快乐。
3.主动参与,大胆活动。
新课程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大胆活动,这也形成了共识。在这堂课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多的考虑是主体参与的广泛性。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交流物品,分享快乐;看课件,体验快乐;小记者行动,感受快乐。还在活动中,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