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诗歌鉴赏(三)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诗歌鉴赏(三)

ID:65570

大小:58.42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0-01-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三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术语及运用举例 名称 说  明 作  用 例    句 赏    析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使意境具体深邃,使形象生动丰满,为下文作铺垫。 “楼船夜雨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表达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为下文写壮志难酬作铺垫。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月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画龙点睛,表明观点,突出主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渲染气氛,增强力量。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借景 抒情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委婉含蓄,引发思考,回味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和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借滚滚的江水抒发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虚实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用事作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金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出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对比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渲染气氛,突出题旨。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二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首尾圆润,文生绚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衬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烘云托月,突出形象,渲染意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增大容量,开阔意境,巧妙立意,平中见奇。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托物 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委婉含蓄,饶有韵味。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两者相互映衬,渲染气氛,情趣盎然。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用鱼跳的“动”更衬托景物的“静”。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开头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的是侧面描写。 突出描写对象,烘托环境气氛,丰富意境形象。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直抒 胸臆 即景抒情,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直截了当,酣畅淋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真实感。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淋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排比,创设了典型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有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语言简练含蓄。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引人深思。 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点染氛围,渲染环境,烘托情感。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寒山《杳杳寒山道》) 叠字从不同角度共同完成了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四  古代诗歌鉴赏习惯用语 (一)形象、观点: 恋友思别,羁旅思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钟情山水,归隐田园; 献身边塞,反对征战;不慕权贵,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矢志报国,壮志难酬;政治失意,仕途坎坷;达观豪迈,超凡脱俗; 愤世嫉俗,消沉颓唐;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思想情感: 宁静淡泊   恬淡闲适   壮怀激烈   追慕圣贤   孤愤难平   寂寞幽怨   忧郁失望   缠绵悱恻   甜蜜愉悦   嬉怒笑骂   感情细腻   挚切情深 (三)语言文字: 特色: 豪放雄奇  沉郁顿挫  直率天真  婉约含蓄  诙谐风趣  叠字叠词  明白如话 平淡无奇 词藻华丽  质朴清新  苍凉雄浑  抑扬顿挫  形神兼备  穷形尽相  行云流水 明快晓畅 作用: 深化主旨,画龙点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深沉动人,发人深省;言近意远,蕴藉含蓄;音韵和谐,铿锵有力;淋漓尽致,回肠荡气;一气呵成,琅琅上口;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四)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有: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形象为实,想象联想为虚。 抒情方式有直接(正面)抒情和间接(侧面)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五)表达技巧: 铺陈其事  浓墨重彩  托物起兴  对比比较  映衬比较  虚拟写实  象征暗示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化用典故   以古讽今 怀古伤今  以动写静  以乐写哀  烘云托月 直抒胸臆   白描勾勒  议论点染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小中见大  欲扬先抑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  联想想象  含而不露 (六)修辞方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人格化,新颖别致,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触发联想,营造气氛。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抒情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反复:议论说理,强调强化;抒情写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 (七)构思: 方法:起承转合  首尾呼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过渡  铺垫  伏笔 作用:独辟蹊径  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别开生面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突兀而起  笔锋一转  严谨完整      考点对应直练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一    鉴赏形象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2题 。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紫波荷飐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 ①飐(zhǎn)风:在风中摇摆。 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对采莲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3.  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田 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试分别用四字句概括。 2.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ong),马笼头。 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⑥世自悠悠。 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9.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 原因: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10.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2答案示例:1.共同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不同点:王诗中的采莲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2.王诗:欢悦  白诗:惊喜    3 答案示例: 1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 。2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    4答案示例:(1)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语意相近即可)(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5答案示例: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6答案示例:①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 7答案示例:(1)第二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8答案示例:(1)以哀景映衬哀情 ,借伤柳以伤别 ,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2)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 ; “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9答案示例:(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无侣”(或“单栖”)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10答案示例:(1)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2)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二    鉴赏语言 1.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4.  阅读下面三首诗,做后面两个小题。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试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人格特点。  (2)从风格和语言两个方面简要说说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   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 张少 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8. 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 绛 唇   林 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 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  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2) 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⑴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_________, ;其“诗骨”是__________ 。 ⑵联系全诗,说说诗中的颔联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2答案示例:①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②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4答案示例:(1)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分别是菊、梅、松,体现了他们高洁坚贞的人格情操。 1.风格平易(风格平淡),语言浅近(语言质朴)。(意思正确即可) 5答案示例:(1)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②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言之成理亦可)(2)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②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6答案示例: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7答案示例:(1)“空”:徒然。 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意思对即可)(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意思对即可) 8答案示例:⑴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 ⑵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②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9答案示例:(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10答案示例:(1)①“孤”;②“飞鸣声念群”。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三      鉴赏技法  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过40字)      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3.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4.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从诗歌的描写来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筝声的?请作简要分析。   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8.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 (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宕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    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②。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②斗画长:画出长长的眉毛去同别人争妍斗丽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清人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第十六),请结合具体语句简析本诗是怎样刻画贫寒士人形象的。 (2)这首诗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五松山①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②,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①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②“雕胡”,就是“菰gū”,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称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 (1)前人评价此诗的颔联中的“苦”“寒”两个字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一谈诗人在此诗中的形象?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①“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2答案示例:(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 3答案示例:(l)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4答案示例:①《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5答案示例:(1)悲怨(无限秦人悲怨声);包含的情感有: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2)①比喻。颔联中写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绕着花啁啁啼血,是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6答案示例:(1)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 (2)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 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亡国之痛故乡之思。 7答案示例:(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8答案示例:(1)一指始皇已死, 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彻底崩溃。 (2)非常妥当, 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作对比;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 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 9答案示例:(1)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2)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语意双关,蕴涵丰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之情。 10答案示例:(1)“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寒”字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2)用典故并稍作解释  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可以“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可是在一位农民老妈妈面前,他却如此谦卑,毕恭毕敬,像小孩一样老实腼腆,这就是李白,天真可爱的李白,有可贵品质的李白。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