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嗣环《口技》表格式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林嗣环《口技》表格式教案

ID:65807

大小:33.5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0-02-0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   题 18《 口 技 》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重 点    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难 点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 教具学具 有效课时 二课时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案补充  一、 有效导课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 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 有效学习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①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质疑;    ②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3.齐读课文。    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4.复述课文。    ①尽量扣准课文内容讲故事;    ②适当进行点评。    诵读练习    自由朗读第2、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三、 有效检测    1.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2.选出与“众宾团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项(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B.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C.满坐寂然 D.稍稍正坐    3.选出下列加点的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众妙毕备( )    A. 毕业典礼 B. 毕业精力 C.丑态毕露    ②宾客意少舒(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 舒筋活血    ③不能名其一处(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四、 有效小结   五、 有效作业 课后练习 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18《 口 技 》 主备人 李 中 剑 教学目标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重 点    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难 点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 教具学具 有效课时 二课时 课  时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个案补充  一、 有效导课 抽查背诵 二、 有效学习        解读课文    (一)分析第2~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由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 → 大(第一个场面)→ 小(第二个场面)→ 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声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的表现形式多样,或单独相继而出,或同时发出等等。    4.探讨: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 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略。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的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不已。    (三)分析描写技巧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即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文意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归结文章的主旨    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三、语段阅读。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中间 ②力拉崩倒之声    ③曳屋 ④名其一处    ⑤两股 ⑥先走    2.按要求写出各类词语。    ①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动词:    ②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拟声词:    ③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偏正短语:    3.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4.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一家人由醒到睡的过程的语句:    ②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的语句:    5.分析解答。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的?请找出具体语句。       ②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浓墨重彩点染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传来的极为复杂的声响?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下面是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8.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 为什么?    (不超过30字)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题。    3.本文在词语运用上最大的特点是( )    A.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B.具体、形象地选取拟声词;    C.大量、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D.首尾呼应,结构井然有序。    4.简答:《口技》一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式,试一一指出并加以说明。       【课外能力拓展】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则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其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贴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约取而得实也。”    1.这是一篇随笔文章,属散文的一种,其主题思想是( )    A.说明学得少而精,而实际上比泛读、略读丰富得多。    B.说明叶奕绳读书强记之法效果好。    C.提倡读书要少而精,讲求实效。    2.这篇随笔文章的论点是( ),论证方法是( )    论点:A.叶奕绳读书强记之法 B.叶奕绳读书强记之法之妙 C.约取而得实    论证方法:A.事实论证 B.道理论证 C.事理论证 D.举例对比论证    3.这篇随笔文章按意思可分为两层,其正确的划分是( );其前后层的关系是( )    分层:A.句1|2345678 B.句1234567|8 C.句123456|78    关系:A.总分 B.因事生议 C.因果    4.这篇文章给予读者应有的启示是    5.这篇文章的主题句是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6.摘录文中精彩的可以为我所用的句子    (二)三幅应试画    古代有人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两句诗为题命人作画,结果有下面三幅应试之作:    第一幅:一个船夫半卧在船尾,嘴边横着一支竹笛。    第二幅:岸边系着一只空船,系在船舷的桨随江流漂动。    第三幅:岸边停着一只横着的小船,船舷间停留着鹭鸶,船篷上有两只栖息的乌鸦。    这三幅画孰优孰劣?       (三)把你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堂课写出来,要求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字数不限。 三、 有效检测  四、 有效小结   五、 有效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