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标题类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高考标题类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ID:66566

大小:49.8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0-02-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高考标题类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第一讲(总纲):2010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六法 近几年,高考命题作文题形成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势,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和考生的高度重视。譬如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卷的《愿景》等;2007年江苏卷的《怀想天空》、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湖南卷的《诗意地生活》等;2008年天津卷的《人之常情》、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浙江卷的《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江苏卷的《好奇心》、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以上所举的这些高考命题作文题让我们感到高考命题作文已经和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在这里,笔者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典例精选】2006年高考作文(辽宁卷)   题目:肩膀。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肩膀”是一道寓意(比喻义)性的命题作文题,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立意,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接下来要确立所写的中心论点,作者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来写。类似的题目还有如2007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中的“坎”,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合。如家庭变故、升学挫折、心理失衡等”。又如2007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中“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类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公司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在这家效益不错的公司里,员工们都习惯了服从,大家牢牢记住了领导的吩咐,谁也不去那个房间。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年轻人,同样的话,总经理又向员工重复了一遍。而有个年轻人偏偏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同事们纷纷劝他,冒这个险干吗,不听总经理的话有什么好果子吃?而小伙子执意要去看个究竟,他轻轻地叩门,没有人应声。他随手一推,门开了,不大的房间中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拿这张条子给总经理。”小伙子很失望,但既然做了,就做到底,他拿着纸条去了总经理办公室。当他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时,不但没有被解雇,反而被任命为销售经理。   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最后文章的中心可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去推开;生活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事业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勇于开拓,敢于创”的人去推开等等。   二、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典例精选】2008年高考作文(湖北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类题训练】题目: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三、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典例精选】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类题训练】   题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四、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   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类题训练】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五、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典例精选】 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类题训练】题目: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意为象法”,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择高洁,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我们高考是考验等。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我们得出中心:“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化意为象法”采用的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     六、一分为二法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典例精选】200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   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综合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类题训练】题目:请以“弯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对“弯曲”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一方面,人生道路是弯曲的,人的处世态度也要“能屈能伸”,典型的例子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另一方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等,这时,我们要像方孝孺、李白、屈原等一样正直。这样我们的思维才具有思辨性,深刻性。   针对命题作文题,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1)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见“探究寓意法”)双关义、特指义等。(2)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热点等)。(3)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除诗歌外)都可写,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文体。我们运用以上方法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当然,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远不止这六种,有待广大同仁进一步探讨,随着高考命题作文题的不断变化和出新,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采取应对之策,才能与“时”俱进。 第二讲(独词类标题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增补信息法) 独词式作文,指话题或文题是一个词语,这是一种比较热的命题方式,在近几年高考中频频出现。这些词语,有的是动词,如2006年安徽卷“读”、四川卷“问”;有的是名词,如2001年全国卷“诚信”,2002年北京卷“规则”;有的是形容词,如2003年上海卷“杂”,2004年上海卷“忙”。有的是表抽象的,如2005年广东卷“纪念”;有的是表具体的,如2005年江西卷“脸”,2006年辽宁卷“肩膀”。还有的是有比喻象征义的,如2006年辽宁卷“肩膀”等。 这样的题目通常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所给的题开放性很强,限制很少;二是题所涉及的内容多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可否认,独词作文因其少修饰限制,为考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但又往往让考生在写作的时候会产生无处下手的困惑。所以相比较其他话题而言,独词型标题作文更注重我们在写作之前的审题。独词类作文的审题,主要采用审读词语含义,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的方法。 第一种是依托材料的解读来打开思路。 1、如果是名词,我们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即“是什么?”(本质含义)“有哪些类”(外延)。 有时标题类作文前面没有提示语,这时候需要我们拆词或联系生活实际来弄懂该词的确切含义,即内涵。 如: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 考生都知道该题要写常识,在审题上不存在障碍。关键在立意上见高下。要写到符合题意的文章,首先必须明白“常识是什么?”否则,你的一切举例和论证都将成为垃圾文字。常识是什么?题目中并没有明确告诉你,需要我们咬文嚼字,仔细推敲。 可用拆词法:常,平常的,普遍的,人人都认同的;识,知识,认识,道理,情感。所以常识的内涵人人都认同的,普遍的知识、认识、道理或情感。就不会出现“爱”、“宽容”是一种常识等的观点(这是行为,不是认识)。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有哪些常识呢?(概念的外延)——生活常识、科技常识、做人的常识等等。弄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立意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你会很惨! 其次,如果标题类作文前面有材料或导语,一定要引起重视,这就是你审题立意的关键,它们或交代概念的内涵,或点明文章的中心观点。 如【05年广东作文】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进行怀念。(点明纪念的内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过去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个人对事对亲朋的怀念。(点明纪念的外延)形式或许不同,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点明文章的中心观点及写作思路:从为什么方面写)请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又如:【惠州二模】哲学家周国平曾说:“我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点明真正大骄傲的内涵:有大的才能却朴实无华,谦逊平和,宽待众生)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 骄傲是一种生活态度,骄傲是一种人生姿态,骄傲更有境界高下之别。(点明文章的中心观点及写作思路:从大骄傲是什么或做人为什么要拥有大骄傲方面写)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骄傲”的看法或体会,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以上都是明点概念的内涵,还有一种是暗点概念的内涵: 如【顺德模拟考试】作为曾获得过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16项国内国际大奖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79岁的袁隆平,最近对社会上关于“袁隆平身价为1000亿元”的说法发表意见:“用财富来衡量科学家的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价值”有关的经历或你对“价值”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要写到切题的文章,必须首先弄明白“价值是什么?”但是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提示。但是由分析材料我们可以问自己,材料中间袁隆平的价值不能用财富衡量,那么,袁隆平的价值是什么?是他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为我国的粮食产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由此可见,价值的内涵在于一个人对个人、他人或社会的杰出贡献!——材料暗扣概念的内涵。 作为考生要始终坚信,命题人在题目前面给你加了一段材料或者导语,他一定有他出题的目的,或点明概念内涵,或提示中心观点,至少也会告诉你写作范围! 2、话题或题目是动词的,我们就要注意这个动词所表示的这个动作行为的本身的意思,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枝干,使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 如【07年广东高考作文】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传递的意义,从为什么方面写作)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传递的外延)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要写作本文,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传递,传递什么。(即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从传递的内容来看,可以写传递具体的物件,如传递一本书、一个苹果、一件衣服等;也可以写传递抽象的东西,如“传递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情绪等;还可以写介于具体和抽象之间内容,如“传递一种技艺、一种经验等。从传递的次数来看,可以写传递一次,也可以写传递多次。从传递的关系来看,可以写“传”与“接”;也可以只写“传”不写“接”,或在提到“传”的情况下写“接”,但不可不提“传”只写“接”。从传递发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写主观性的传递,如上一辈有意将某种技术、精神传递给下一代;也可以写客观性的传递,如玫瑰花美丽却有刺,在客观上传递出“花好看不好摘”的信息。从传递的方向看,可以写单向的,如祖父传递给父亲,父亲再传递给儿子;也可以写双向互动的,如老师与学生间互相传递爱心;还可以写交错的传递、辗转的传递。从传递的角度看,可以写为什么要传递,谈传递的意义、作用、目的、原因等;也可以写怎样传递,谈如何传递才是最好的、最理性的、最有效的;还可以写传递什么,谈传递一种先进的技术、一种理性的思想、一种真挚的感情、一本充满期待的书等;同时还可以写谁在传递,谈传递这一过程落在不同的人手里效果就不同,如将粤剧传递下去,让老一辈传递或让年轻人传递,效果也许大相径庭 如【08年广东作文】“不要轻易说不”。分析时候问自己:“轻易”可以指不慎重、随便、轻率、武断等,也可表示程度;“不”可以是不行、不要、不做等拒绝性的词语,也可指不承担责任,不面对苦难等。“不要轻易”是指理性思考里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倡导深思熟虑地对待人事的理性人生态度是题目的倾向。哪些时候要““不要轻易说不”【外延】面对绝境(困境、逆境、窘境)不要轻易地说“不”;②缘于理性思考,不轻易说“不”;③出自智慧,不轻易说“不”。 再如:【06年广东卷】“雕琢心中的天使”,一定要弄明白“雕琢”一词的内涵,一刀一刀地刻(本义),象征着一步一步,通过努力实现人生的目标。 3、话题或题目是形容词或副词的,要了解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性质、状态。如2004年上海卷“忙”,这个词语应该是表示人处在一种没有空闲的状态中。这个状态可以是形容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状态,可以是忙得有收获,也可以是忙得无结果,是一种忙乱。 再如:【0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诗意地生活”,什么是诗意(概念内涵)?像诗一样美好的意境。“诗意地生活”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诗意地生活”与“生活的诗意”是不能等同的。“诗意地生活”的感受能力来源于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种是添词法,即通过添加修饰限制词语或者扩展成短语形式,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在该词的前面或者后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添加语素(定语、状语、主语等),使之具体可写。 如:以“超越”为题作文。我们可以采用添加语素,化大为小。 A、动词性话题“超越” :添枝加叶法: 1、超越自己、他人(前人、朋友、对手、老师……)  2、超越痛苦、失败、脆弱、耻辱、自卑…… 3、超越历史(伟大的人物孔子、伟大的精神)、超越空间(地区、国界)的爱…… 4、超越金钱、超越感情(亲情、爱情、友情)…… B、名词性话题“超越” : 1、前面加定语:生命的超越、历史的超越…… 2、作主语:超越是一种勇气,让人激情勃发。  超越是一种自信,让人昂然奋起。 超越是一种力量,让人一飞冲天。 超越能给人以勇气、自信和力量。超越能启迪心扉。超越催人进步。超越促人成功。…… 3、作宾语  生命在超越中进化。  人类在超越中进步。诠释超越   解读超越 …… 4、做定语    超越的意义…… 如:以“畏”为话题作文 标  题:无畏成就强者 开  头:常言道:“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其实,在人生道路上许多挫折、困难都是纸老虎。只要你怀着一颗无畏之心,你就能勇敢面对,努力抗争,最终变为强者。 从为什么方面打开思路: 论点①:只要无所畏惧,就能赢得尊严。(马丁路德金为黑人的尊严而战。) 论点②:只要无所畏惧,就能闯出自己的天下。(王永庆在商界无所畏惧,成就商业帝国。) 论点③:只要无所畏惧,就能维护正义。(陈晓兰揭露不法医疗器械。) 结  尾: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在威胁面前永不低头。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坚守良知与信念。无畏使我们越走越远,最终成为强者。 如:以“静”为话题作文 1、围绕“静”,我们可以列出“安静、冷静、宁静、寂静、平静、幽静”等一些常见的词语,写作时就可以围绕其中的一方面或几方面来展开。组词法主要针对概念过于宽泛笼统,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2、组词之后再结合现实,把短语扩展成句子。如“宁静”大自然的宁静、心灵的宁静、宁静也是一种美、学习要有一颗宁静的心等等。 A大自然的宁静,却隐藏着勃勃的生机。种子在悄悄发芽,花儿在潜滋暗长;小熊在地洞里熟睡,蚕蛹在丝被里变化,大地的诗歌啊,从来就不会停下。 B心灵的宁静。人需要宁静,身体的需要,也是心灵的需要。洗去尘世的喧哗,来一次心灵的洗涤,不让心灵蒙上太多的灰尘而老化。 C宁静也是一种美,不喧哗、不耀眼、却如海一般平静、深远,是美的升华。 D静中蓄势,蓄势待发,你做好准备了没有? E学习要有一颗宁静的心,有人总是停留在学习的表象,没有感受到学习如一道风景,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第三种是对比法联想法,审题构思中联系它的相似或者相反的话题或转换或扩充。比如“畏”,运用添加法,再进行联想,可以想到“畏与勇”“畏与弱”“畏与智”等相关的内容。这样构思行文时,往往能将“畏”的内涵揭示得更深入。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关系型的拟题,重心一定要突出“畏”。 比如“静”:可以将静与动结合起来,重点阐明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如静若处子,动如脱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制动等。动与静总是相生相成的。动到极至,就是静到极至;能否穿透事物的表象看到最最具有震憾力的东西,这就要有一颗不被表象所迷惑的沉静的心;心静让人感觉更深远等。 又如宁静的另一面是不宁静,是内心的欲望与躁动。在商朝滚滚、钱浪滔滔、“唯物”盛行的今天,更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因为只有宁静才能过滤浅薄、沉淀浮躁,才能诞生不朽的思想,长出精神的果实。面对社会的喧嚣,我们不做招摇的枝柯,而做静默的根系。不随波逐流,不迷失自我,不急功近利,在喧嚣中找到一片诗意的栖居之所。 强烈提示:在运用组词法或对比法化大为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无论你添加语素也好,对比扩展也好,你的写作重心一定、千万要落实到该词上,而不是在其扩展的语素上,否则就会基本符合题意,被打倒26分。 (1)爱是一种常识,那里需要爱,那里就有爱。刹那间,地动山摇,校舍倾地而倒,雨水倾盆而下,昏暗的大地充斥着死亡的气息,悲恸的哀喙(“号”)。但不久后,满头苍发的温总理站立在这余震连连的汶川上。因为汶川现在需要爱,所以老者毅然站立在凌散的瓦砾上。不用别人来说,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汶川现在最需要的是关爱与鼓励。爱只是一种常识,国家遭遇灾难,理所当然要付出国家对人民的爱。 三类卷。对常识的理解不准确,文章不是在“常识”的范围内写作。不少篇幅独立去论“爱”,没有了“常识”。基本符合题意。(得分:15+15+3-1=32) (2)常识是不因失败而气馁的行为。备受关注取得冠军的杜丽因为失误,与冠军宝座擦身而过。然而她并不因此而气馁,四年后,北京鸟巢体育馆中,她重夺冠军之位。自谓“巾帼不让须眉”,她告诉了人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蹶不振”的常识。古今中外,知这一常识的人甚多,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爱迪生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却造就了他一生的辉煌,莫扎特不因失意气馁写出名曲《安魂曲》……太多太多这样的人与事,都只为我们记叙一个常识:不因失败而气馁。 这是一篇把原来写好的文章和“常识”进行勾搭的文章,在与“常识”若即若离的状态中论败而不馁。明显的套作文章。(得分:13+13+0=26) (3)敢于挑战“常识”需有坚毅的信念。于中世纪的人们而言,“地心说”是人们心中的常识。在教会的思想禁锢下这个常识顽固地在人们的心里驻守了二百多年。从而,常识有正有误,这,便需要我们有敢于推陈出新的坚毅信念。科学的发展渐渐撩开了思想的迷雾,一位巨人毅然挺出,用坚定的信念去挑战“地心说”这常识。他,是布鲁诺。因捍卫“日心说”而坚毅地坚持,罗马教会的思想禁锢的烈火却是让布鲁诺坚定的信念在火中误杀不灭!看,当下“日心说”的科学常识的长存,是在布鲁诺勇于挑战常识的先行者下推出新的! 文章观点陈旧,但能紧扣信念与挑战常识的逻辑关系,全文在常识的范围内行文,文体符合议论文体特征。(得分:20+19+6=45) 第四种是设问法,通过固定的设问模式来开启自己的行文思路。基本的设问模式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种。 如“畏”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侧重一个方面,则较容易深入展开,便于集中论述或表现一个主旨。一般来说,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从“怎么办”“为什么”的角度来切入更好些。 一是外显的——“畏”什么、为什么要“畏”?我们不“畏”什么、为什么要不“畏”?这种思辩性一定要考虑清楚: 对缺点、困难、挫折等我们不“畏”,畏缩退避只会成为“懦夫”,遭来唾弃,没有出息; 对自然、生命、规律等我们要“畏”,逆流而上只会成为“一介莽夫”,遭到惩罚。 “畏”就是畏惧,就是退缩,就是裹足不前; 不“畏”就是勇,就是迎着艰难上,就是当仁不让。 一味地“畏”就是一种怯懦,畏首畏尾,终将错失良机; 毫不“畏”惧也是一种鲁莽,头脑简单,终将带来遗憾。 “畏”,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一种胸怀; 不“畏”有时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 二是内隐的——“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不“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动因会使人作出不同的抉择。如: 如:面对人格遭受侮辱,韩信为了“将以有为”而选择了“畏”——受跨下之辱;孙天帅为了“维护人格、国格和尊严”而选择了不“畏”——坚决不下跪;蔺相如为了“国家之急”而“畏”廉颇,甚至绕道避而不见——这是胸怀!为此,对“畏”与不“畏”的抉择和评价,我们要因时、因地、因势、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我们的思辨才能全面、客观、深入、辩证,从而在“立意深刻”的高原上去展示自己夺目的才情、才思和才华。 如“静”这个话题,我们可以设问:什么是静,为什么要静,静有什么好处,如何能作到静,可以用分论点的形式,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如:静能生慧、静水深流、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人生目标明确,才能静;人生追求专注,才能静;人生淡泊名利,才能静。静心静悟,智慧在静中孕育,思想在静中放飞,生命在静中升华。     【本次作文要求】  “出格”,意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又可解为越出常规,做得过分。  请你以“出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