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6.3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集成】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与溶剂本身的性质以及温度。
2.通过活动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认识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课本P166,“联想与启示”,并填写下表(根据生活经验和已学的知识,比较下列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能力(溶解性)的大小,并说说可能是哪些因素影响了物质的溶解能力?)
溶解性的比较(以下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填“﹤”、“﹥”或“=”)
引起溶解性不同的因素
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性 食盐、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
不同
油渍在水中的溶解性 油渍在汽油、酒精中的溶解性
不同
碘在水中的溶解性 碘在酒精中的溶解性
不同
蔗糖在冷水中的溶解性 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性
不同
2.什么叫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通常指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说说你的依据?
3.请在家中进行下列小实验:为自己冲一杯食盐水(或蔗糖水)吧。
(1)取一杯子,加入半杯温开水,加半匙食盐(或蔗糖),用筷子搅拌,观察现象。
(2)再加入半匙食盐(或蔗糖),用筷子搅拌,观察现象。
(3)重复步骤(2),直到加入的食盐(或蔗糖)再也不能溶解。(若再加入少量蔗糖(或食盐),它会溶解吗?)
【思考】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否可以无限溶解? 。
试试看,你能让刚才实验中没有溶解的食盐(或蔗糖)继续溶解吗?你用的方法是 。
4.在预习中,我还有些什么疑问。
【学习过程展示】
问题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活动与探究】阅读P166~167,进行如下实验,并回答:
实验1、A、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水,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g,振荡、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得到的结论是 ;
实验2、D、E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食用油,在E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F试管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后观察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
实验3、试管F中加入5mL水,加入3g硝酸钾,充分振荡,观察硝酸钾是否完全溶解,如不溶解,将试管加热后又有什么现象? 。
【结论】
根据实验1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实验2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实验3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完成课本P167的交流与讨论栏目。
【归纳小结】1.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2.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溶解性)是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内因);物质溶解性的大小还跟温度有关(外因)。
问题二.物质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问题情景】在红星闪闪电影中,主人公潘冬子通过将盐水倒在自己的棉衣上的办法,将盐带过敌人的封锁线。对此,我们还可提出思考:一杯水最多能溶解多少食盐?食盐等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的水中呢?
【活动探究】分别取在瓶底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5mL于2支试管中,做P167活动与探究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编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实验1
试管G中加入1g KNO3振荡
试管H中加入1g KNO3振荡
实验2
试管G中加入3mL水
实验3
试管H中加热
[实验分析]通过本实验,同学们有些什么收获?
[归纳小结]
1.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 溶液,反之则是 溶液。
2.一般地说,要检验某溶液是否饱和,方法是 。
3.某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原溶质,但能否溶解其他溶质? 。
问题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如何相互转化?
【交流与讨论】完成课本P168的相应栏目。注意结合前面活动探究过程中的现象中进行分析(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归纳小结]
(1)“饱和”与“不饱和”是 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 。只有在指明“一定量 里”和“在一定 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间的联系与区别。
【课堂练习】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 )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 )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 )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 )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 )
⑥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 )
【课后作业】课本P172,练习与实践1、2、3;练习册P12,1、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