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学案导学
加入VIP免费下载

《阿房宫赋》学案导学

ID:69535

大小:19.0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2-10-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阿房宫赋》学案导学 导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导学过程:    一、处理课文重点、难点(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六)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七)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八)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九)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十)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基础训练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囷囷焉(qūn)     妃嫔(bīnɡ)  霁(jì)颜       辇(niǎn)车  B.横槛(jiàn)      大笔如椽(yuán)  鼎铛(chēnɡ)      矗(chù)立  C.媵嫱(qiánɡ)     珠砾(lì)  锱铢必较(zhī)      粟(sù)米  D.不辨妍媸(yán)     逦迤(lǐ yǐ)  呕哑(ōu yǎ)      缦(màn)立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与同时代的李贺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B.赋,文体名,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C.赋用作文体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D.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赋体佳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3.对下列加粗的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4.下列句中的“之”表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B.齐楚之精英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互文”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前后的词可以互相注释,也叫互训。下面各句与“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不属同一类的项是( )  A.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6.下面句中有四个“后人”,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秦人不假自哀而后人  B.哀之,后人  C.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D.而复哀后人也  7.下列句中加粗词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项为(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8.与“族秦者秦也”中“族”含义相同的一项为( )  A.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B.以古非今者族  C.云气不待族而雨  D.万物百族  9.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 )  例:戍卒叫,函谷举,举人一炬可怜焦土。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C.虽董之以严刑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0.默写。(3分)  (1)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金块珠砾。 参考答案  一、1.解析:A.嫔pín;B.椽chuán;C.锱zī。  答案:D  2.解析:“小李杜”中“小李”指晚唐诗人李商隐。  答案:A  3.解析:①为“专一”;②为“统一”;③为“承担”;④为“背东西”。  答案:C  4.解析:都作动词,译为“往,到”。B.的,助词;C.它,代土地。  答案:AD  5.A  6.解析:C.指唐以后的人;A、B、D均指秦至唐朝的人,主要指唐人。  答案:C  7.解析:A.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古义: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收藏”是“搜集保存”的意思,“经营”是“筹划、计划或组织”的意思;“精英”是“指出类拔萃的人”。D.气候,古义:天气,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答案:C  8.解析:与题干均为“消灭,灭族”之意。A.类;C.聚结;D.类。  答案:B  9.解析: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B、C均为状语后置。  答案:D  10.(1)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2)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3)鼎铛玉石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