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粤教版)3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3教案合集(粤教版)3

ID:71434

大小:48.3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3-11-0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6、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2、鉴赏这首诗歌。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二、教学重难点:(目的中2、3点)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诵读全诗,整体感知;学习序言以及一、二自然段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有人曾就白居易的《琵琶行》这个故事,写了一幅对联: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请一位同学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把这幅对联解释一下。   【浔阳江上送别,正是伤离别的时候,在这个枫叶变红的时节,听到了四弦(琵琶)弹奏的乐曲,引起了作者的迁谪恨。】(二)听录音, 自由读课文。(三)整体感知。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人物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4、“沦落”的具体情况:(板书)          琵琶女:京倡——商妇          音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京官——谪官  (四)赏析诗歌。     1、学习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2、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       ①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时间、—— 夜,地点、浔阳江头,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暗示沦落] 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②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悲凉、哀伤】      ③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找出诗歌中有关的诗句。【A直接表达:醉不成欢惨将别。B环境衬托: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3、学习第二段。 思考问题:          ①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 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  “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          ②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                                                                            【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 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两个比喻描写突 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 “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 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诗歌三、四、五段,总结全诗。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二)学生诵读全诗。(三)学习诗歌三、四、五段      1、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⑴请同学们概括三段的段落大意,       【江中听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 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 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⑵这一段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 “欢笑 ”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⑶ 概括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四)学习第五段      【分析: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 “却坐促弦” “ 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六)总结全诗。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七)自由讨论:1 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提示:是不是商人有 钱?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 、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   17、宋词四首 一、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3、豪放派和                             婉约派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雨霖鈴》《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二)学习《雨霖鈴》    1、 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2、听录音,学生有感情诵读。  3、分析两阙词。     ⑴分析上阙。        ①析1句的词句。【 寒蝉凄切:秋蝉凄凉急促地叫着,  凄切: 形作动。  对:面对着 。  骤雨初歇:急雨刚刚停歇。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       ②析2句的词句。【都门 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依依不舍 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    ③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 阻塞。话: 动词,说。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④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  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⑤ 小结:【上阙: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写景抒情显得黯淡凄清)  】      ⑵分析上阙。      ①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 复,又。那:何、怎。  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②析“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夜 时(身在)哪里,(也许在) 边(面对那)晨风和       晓: 早晨。残月与满月相对,指阴历初的新月。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       ③析“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美景  (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 】        ④析“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便纵有: 就算是。千种:  多少。极言其多。    风情: 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 更与何人说: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    【 下阙: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4、总结本词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三)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作者作品介绍         2、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 “ 二乔” 。 "“大乔” 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 "“小乔 ”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  “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 “ 二乔 ”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 “ 初嫁了 ”就是刚嫁过去。  “了 ”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 “强虏 ” 或  “狂虏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四)讨论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2、讲读上片。      ( 1 )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 浪 ”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 逝者如斯夫 " 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 2 )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 “风流人物 ”,这一句进一步提出“ 三国周郎赤壁 ”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   ( 3 )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 “乱 ”写出险怪, “穿 ” 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 “惊” 写汹涌, “拍 ”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 4 )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 江山如画 "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 5 )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3、讲读下片。     ( 1 )上片重写景,下片 " 遥想 "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 提示: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 ”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 198 )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羽扇纶巾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 2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 3 )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 ,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 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 “人生如梦 ”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 ( 4 )朗读总结下片。【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4、 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艺术特点: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 2 )思想感情。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声声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二)学习《声声慢》     1、作者简介     2、分析上阙。       ⑴概括上阙内容。【本阙写女主人公寂苦无告凄凉的心境。】     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十四个叠词有几个层次?    【“寻寻觅觅”写女主人公想把失去的东西找回来,表现空虚怅惘、迷惘失落的心态(非实写,赋无形于有形。“冷冷清清”写所处环境气氛,表现孤单寂寞处境和心境,反映作者晚景凄凉。“凄凄惨惨戚戚”直写内心情感,表达忧愁苦闷。三句把词人惆怅迷惘、凄清寂寞、哀愁忧伤感受层层揭示,真切反映特定环境下思想感情。】       ⑶ 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表面说自然之愁,实含蓄包含国家、世道多事之秋,及自己黯然神伤的人生之愁,这种气候正是哀愁之源。】     ⑷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表明主人公在主观上想抵御客观环境的伤害,想排除心中的忧愁,但势单力薄,力不从心,只好忍受着恶劣气候的蹂躏。在哀愁中,又有几分无奈。】     ⑸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些雁儿,不正是当年给她夫妻俩捎信的吗?然而旧时相识的大雁飞来了,家乡的音信却不可复得。国破家亡之悲,亡夫之痛,如潮涌来,悲苦之情,到了极点。】3、分析下阙。      ⑴ 概括下阙的内容。【下阙紧承上文,从眼前景物着眼,进一步抒写她处境寂寞,内心痛苦。】     ⑵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既是眼前景物,也是词人自喻。由憔悴无人怜惜的菊花想到自己,这里通过无人惜花的叙写,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     ⑶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着窗儿”是无所事事,内心空虚。“独自”是说孤苦冷清;“怎生得黑”表明熬到天黑都不容易。用语浅俗,发清新之思,意味深长。】      ⑷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与“晚来风急”相呼应,“细雨”的“点点滴滴”正是及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听得到。对秋风秋雨的描述,都寓有主人公的情怀,更突出了一个“愁”字。】      ⑸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作者愁情无边的直接质询。末句以一个愁字刹住,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4、归结本词的写作特点。【语言浅俗自然,巧用叠词,声情并茂。融情入景,选取典型意义的景物作为愁情的衬托,情景映衬,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三)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作者简介。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4、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5讲读课文。      (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 2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元嘉草草 ”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佛狸洞下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6、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7、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8、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四)课堂总结。 18、诗词三首 一、 教学目的:1、进一步步了解宋词的特点。2、理解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景中见情,层层铺                           叙的特点。 3、体会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中的1、2点)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指导自读《虞美人》 1.整体感知 2.具体赏析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3、小结。(三)指导自读《书愤》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并借助注释疏通诗意。2、讨论思考:    (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一点,试加分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形象的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国土的力量,也使诗人恢复之志具体化,可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      【这实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出师表》中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观,本诗的基调虽是壮志难酬的悲愤,但不绝望,甚至还蕴藉着豪壮之感情。】     (3)如何理解“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字?【观点:1、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之意。2、“气”为豪壮之气。】3、小结。(三)指导学习《扬 州 慢》。                                      1、 鉴赏上阙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 】     【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 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2、小结:上阙: 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3、赏析下阙。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 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 】     【念 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  4、小结:下阙: 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9、元曲三首 一、 教学目的:1 、了解元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品味元曲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中的2点)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指导自读《【双调】蟾宫曲•叹世》 1.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重点赏析    ⑴这首曲子由“咸阳”秦王说起,再及项羽,以及辅助刘邦平定天下的韩信和蒯通,道尽了人世间的兴衰成败,是非恩怨,都只有“梦说南柯”。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的险恶,人心的叵测。结句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的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⑵这首小令联系历史任务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作者把人们带进了熟悉的史实,画龙点睛的做出了推论。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表示反感。  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语言如飞流入涧,表现了豪放派元曲家的风格。(三)指导自学《【南吕】四块玉•别情》    1、理清层次:【本小令分两层。前三句为第一层,直抒胸臆写离别相思之情。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景托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2、具体赏析。      【前三句:曲从别后说起,开端点明了所描写的时间、内容:送别情人之后难以割舍的心境。起首口气看似较平和,但别后之情和别时之情是不一样的,别后之情看似淡,看似只有一点,却是无休无止,缠绵悱恻的。“一点”与“几时”对举,表明一种相思惹起长久的万种离愁,留下了永久难以消失的伤痛。     后四句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痛欲碎的情境。伫立之人,因凝望已久,即使雪如扬花落满身也全然不觉。本想望着情人渐渐远去,直至消失,但偏偏“溪又斜,山又遮”,终于看不到情人远去的身影,只好把满腔的离别的沉痛之情,凝聚在“人去也”这一声撕心裂肺的长叹中。】3、小结。(四)指导自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理清层次:【本曲分五层。首曲为第一层,写高祖未到时一群趋炎附势之徒准备迎驾的丑态。“耍孩儿”、“五煞”为第二层,写刘邦的仪仗队。“四煞”为第三层,写刘邦的侍从。“三煞”为第四层,直接写刘邦。“二煞”至末尾为第五层,写这乡民抖出刘邦的根底。】    2、重点赏析。    【作品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表现对皇帝的大不敬。在这个乡民的严厉,至高无上的皇帝简直就是一个小丑,刘邦的衣锦还乡犹如一出闹剧。全曲通过巧妙的构思以及诙谐的笔调,把高祖还乡这个历史事件演绎成荒谬与滑稽,对那些人一阔脸就变的政治暴发户极尽讽刺和嘲笑之能事,揭开了皇帝道貌岸然的外衣。】(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