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淅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淅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课时 教学 内容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课本第2页例1及练习一第1、2题)‎ 备课 时间 ‎2014-2-17‎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 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 教学 准备 主题图。‎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 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9‎ ‎6‎ ‎15‎ ‎8‎ 师:你看懂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2、完成练习一的第2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下表。‎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例1、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的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9‎ ‎ 6‎ ‎ 15‎ ‎ 8‎ ‎(1)全班共有( 38 )人。‎ ‎(2)喜欢( 蓝色 )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蓝色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 教学 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 内容 统计数据的方法 ‎(课本第3页例2及练习一第3~5题)‎ 备课 时间 ‎2014-2-17‎ 三维 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点 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 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主题图。‎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揭示课题【统计数据的方法】‎ 二、新授。‎ 问题导入: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2)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怎样选呢?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1、理解题意。‎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2)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师: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记录结果的方法。‎ ‎2、选举方法。‎ 师: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生: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就选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参与一起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整理数据。‎ 师: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完成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另一人投给陈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陈小菲得22+1=23(票)。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们真会思考问题。是呀,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习。‎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到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然后汇报,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习一的第3小题。‎ 学生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分别解决第(2)小题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4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解决第(2)小题。对于第(2)小题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明白:10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32辆,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统计数据的方法 例2、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王明明 陈小菲 王明明 陈小菲 王明明 陈小菲 正 正 正 √√√√ √√√√ ○○○ ○○○○‎ 正 正 √√√√ √√√√ ○○○ ○○○○‎ 正 正 √√√√ √√√√ ○○○ ○○○○‎ ‎ √√√ √√√√ ○○○ ○○○○‎ ‎ √√√√ ○○○ ○○○○‎ ‎ √√ ○○‎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陈小菲 )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教学 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 内容 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科书第8、9页的例1和例2)‎ 备课 时间 ‎2014-2-17‎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 难点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火腿肠、香蕉、课件、学具盒。‎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二(1)班的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他们买了一些食品:许多的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火腿肠、香蕉等食品。把这些食品两个两个的分一类,或三个三个的分一类;或四个四个的分一类……‎ 提问:看了大屏幕,你们想说些什么?可让学生自由地说。‎ 二、新授 ‎⒈教学例1。‎ ‎⑴分一分。‎ 现在我们大家也来一分,从学具盒里拿出8块巧克力,分成两堆。‎ ‎⑵说一说。‎ 请学生口述操作过程,你是怎样分的?(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 ‎⑶想一想:同桌的两位同学一人拿走其中的一份,怎样拿才公平?(每人都拿4块,也就是每人拿的数量同样多,这样才算公平。)‎ ‎⑷总结:像这样每一份都分得一样多,就叫“平均分”。‎ ‎⑸直接感觉“平均分”。出示课件:10瓶矿泉水、10块面包、15个橘子、30粒糖果、15根火腿肠、20个香蕉都被平均分成几份。‎ ‎⒉动手操作: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 )个面包。‎ 提问:什么叫“平均分”?‎ ‎⒊教学例2。‎ 出示15个橘子图片。提问: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怎样分?‎ 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分的情况。‎ ‎⑴先拿5个盘子,每个盘子里先放一个橘子,一个一个的分,都分完了,最后每盘放3个橘子。‎ ‎⑵先拿5个盘子,每个盘子里先放2个橘子,这样会快一些。都分完了,最后每盘放3个橘子。‎ 小结:刚才大家都分得很好,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两个两个的分。分完后,每一份都是同样多。我们可以说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3个橘子。‎ ‎⒋动手操作:完成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 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分的情况,巩固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1题。‎ 提问:什么叫每个花瓶里插同样多的花?(强调平均分)一共插了几瓶?就是平均分成几份?‎ ‎⒉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2题。‎ 判断以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⒊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3题。‎ 提问:一共有几个梨?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四、总结 ‎⒈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⒉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的认识 每份分得一样多,叫做“平均分”。‎ 把 个物体平均分成 份,每份有 个物体。‎ 把 个物体每 个分成一份,可以分成 份。‎ 教学 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 内容 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科书第10页例3和练习二第4~5题)‎ 备课 时间 ‎2014-2-17‎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 重点 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水果、小棒、主题图。‎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想一想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 二、新授 ‎⒈出示例3主题图。‎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⒉练习: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幅图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练习三的第4题。(就是问16里面有几个4?)‎ ‎⒉完成练习三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提问:你是怎样想的?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 四、课堂小结 教学 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 内容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科书第18页的例4及练习三第1~3题)‎ 备课 时间 ‎2014-2-17‎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 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例题图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分完一轮,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可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二、新授 ‎ ‎⒈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⒉出示教科书第18页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该怎样列式?‎ ⑴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⑵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⑶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⑷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⑸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⑹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⒊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⒉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可以全班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请个别同学读一读。‎ ‎⒊完成教科书第20练习四的第2题。‎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要把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⒋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5,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筐里,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筐里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并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除法,希望大家也能像今天一样认真学习。‎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12÷4=3(个)‎ 读作:12除以4等于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教学 后记 第六课时 教学 内容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科书第13页例4及练习三第4~6题)‎ 备课 时间 ‎2‎‎014 -2-18‎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除法的第二种分法及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例题 5的图片,学具。‎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⒈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个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个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 ‎⒈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⑴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⑵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⑶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⑷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⑸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⒉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有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2)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⒊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⒉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⒊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教学 后记 第七课时 教学 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科书第14页练习三的第7~10题)‎ 备课 时间 ‎2014-2-18‎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练习题卡。‎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⒈6除以3等于2。(复习除法的读法)‎ ‎⒉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⒊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⒋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学 后记 第八课时 教学 内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科书第18页例1及练习四的第1~3题)‎ 备课 时间 ‎2014-2-19‎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 ‎⒉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 难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例1的主题图。‎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 复习 ‎⒈口算。‎ ‎3×4= 1×9= 2×5= 4×2=‎ ‎4×3= 3×3= 3×2= 6×2=‎ ‎⒉让学生按顺序背乘积不大于12的2~6手法3口诀,如让学生背出: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六十二、一三得三、三四十二。‎ ‎⒊出示填乘法口诀中的未知数卡片,打乱顺序让学生练习。‎ ‎⒋让学生读算式,说出每个算式的意思。‎ ‎8÷4=2 12÷3=4‎ 如果学生只说出算式的一种含义,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另一种含义。‎ 二、新授 ‎⒈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1: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可以怎样列式?(12÷3)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这是把12个桃子按每份3个3个的来分)‎ 提问:12÷3等于多少?请大家经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第一种分法:借助画图,把12个桃子3个3个的圈起来,一共圈了4个圈,所以12÷3=4。‎ 第二种分法:借助学具,第一只分3个,12-3=9,第二只分3个,9-3=6,第三只分3个,6-3=3,第四只分3个,正好分完。所以12÷3=4。‎ 第三种分法: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分2个3,3只小猴分3个3……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只要想:3和几相乘得12?三(四)十二,商是4。‎ 比较: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一种?‎ 小结:计算除法时每次都借助画图或学具想怎么分的,这样计算比较麻烦,也比较慢,除法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要学会用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学习新知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⒉ ‎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列出除法算式:12÷4,小组讨论,怎样用口诀求商?(想:4和3相乘等于12,口诀三四十二,商就是3)所以:12÷4=3。‎ ⒉ 练习:说一说,做一做。‎ ⑴ ‎10÷5=( ),想(二)五一十,商是2。‎ ⑵ ‎10÷2=( ),想二(五)一十,商是5。‎ ⑶ ‎9÷3=( ),想(三)三得九,商是3。‎ ‎⑷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我们以后计算除法算式求商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去想,这样就能做到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20页第1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要个别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⒉完成教科书第20页第2题。首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鸽子,有多少个鸽房,然后提问:这一道题你想求什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来求商?‎ ‎⒊游戏:送信。(完成教科书第25页练习五第3题)‎ 规则:6个小朋友当信箱,分别为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其余的小朋友每人拿一张写有除法算式的小卡片,当老师叫“1号信箱”,凡是卡片上的得数是1的小朋友都到1号信箱的边上来,以此类推。‎ 四、总结 ‎⒈请同学们谈一谈这一节课的收获。‎ ‎⒉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12÷4=3‎ 想:4和3相乘等于12,口诀三四十二,商就是3。‎ 教学 后记 第九课时 教学 内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练习四的第4~8题)‎ 备课 时间 ‎2014-2-19‎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 重点 乘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 难点 乘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 复习 ‎⒈口算。‎ ‎6×3= 5×4= 15÷5= 5×3=‎ ‎2×3= 6×6= 12÷3= 2×4=‎ ‎6÷6= 12-6= 10+5= 8÷4=‎ ‎30÷5= 20+4= 16-4= 3×6=‎ ‎⒉说一说,12÷3=( ),你是怎样想出商的?‎ ‎⒊把口诀补充完整。‎ 四( )十六 ( )六二十四 ( )五十五 五( )三十 六( )三十六 ( )六十八 二、新授 ‎⒈学习例题2。‎ ‎⑴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图,让学生根据图意想一想,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想出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个4是多少? 4×6=24‎ 把24棵树,按每4棵为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4÷4=6‎ 把24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24÷6=4‎ ‎⑵看除法算式,说一说你是怎样想出商是多少的?‎ ‎24÷4=6,想:几和4相乘得24,四(六)二十四,商是6。‎ ‎24÷6=4,想:几和6相乘得24,(四)六二十四,商是4。‎ ⑴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使学生知道这两个除法算式中的商与除数正好是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被除数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我们计算除法算式求商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去想,这样就能做到又对又快。‎ ‎⒉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4页做一做的第2题。‎ 要学生先填数,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利用乘法算式想口诀,求出商)‎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第4题。‎ 看图说一说图意,再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⒉游戏:摘玩具。(完成教科书第21页的第5题)‎ 哪个同学能很快的算出玩具上的除法算式,算对了的就摘下这个玩具。‎ ‎⒊完成教科书第21页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 ‎⒋想口诀说算式。(完成教科书第21页的第7题)‎ 同桌的同学互相说,然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⒌看图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完成教科书第21页的第8题)‎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看图,理解图意,然后再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四、全课总结 提问: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个4是多少? 4×6=24‎ 把24棵树,按每4棵为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4÷4=6‎ 想:几和4相乘得24,四(六)二十四,商是6。‎ 把24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24÷6=4‎ 想:几和6相乘得24,(四)六二十四,商是4。‎ 教学 后记 第十课时 教学 内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 ‎(练习四的第9~12题)‎ 备课 时间 ‎2014-2-20‎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两个含义和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巩固求商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 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 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口算卡片,1~6的乘法表。‎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 基本练习 ‎⒈口算。‎ ‎5×3= 5×4= 15÷3= 6×3=‎ ‎2×4= 5×6= 12÷6= 2×6=‎ ‎6÷6= 6×6= 20÷4= 25÷5=‎ ‎30÷5= 24÷6= 10÷5= 4×4=‎ ‎⒉看乘法表,找一找。‎ ‎⑴6×5的积,4×3的积。‎ ‎⑵36÷6的商。‎ ‎⑶自己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在表中找。‎ ‎⒊把口诀填完整。‎ ‎( )四十二 三( )十五 四( )二十四 二( )一十 ( )六三十六 三( )十八 二、指导练习 ‎⒈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的第9题。要求学生看表格,想口诀,自己独立填空,最后全班讲评。‎ ‎⒉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的第10题。要求学生把下面这些算式中使用同一句口诀的算式标上相同的符号。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⒊竞赛。(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的第11题)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适当地的增加一些题目,让全班学生开展接力赛。‎ ‎⒋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的第12题。要求学生先看图说图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教学 后记 第十一课时 教学 内容 除法应用题 ‎(教科书第23页例题3及练习五的1~3题)‎ 备课 时间 ‎2014-2-20‎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应用题。‎ ‎⒉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 重点 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 难点 正确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例题3的图。‎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 复习 ‎⒈口算。(题略)‎ ‎⒉摆一摆。‎ ‎⑴每一行摆5个圆,摆2行,一共摆了多少个圆?‎ ‎⑵有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⑶有9个正方形,每3个为一堆,可以摆成几堆?‎ ‎⒊看除法算式说一说除法的意义。15÷5=3。‎ ‎⒋列式计算。‎ ‎⑴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⑵10里面有几个2?‎ ‎⑶有30个圆,每5个为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二、新授 ‎⒈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什么游戏?昨天我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⒉学习例题3。‎ ‎⑴提出问题:看着小朋友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①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②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⑵解决问题: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15÷3=5(人)15÷5=3(组)‎ 师:要求平均每组有几个,就要用15÷3来计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呢?(因为这是把15人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你能说出15÷3=5(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如果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并指出这是一道应用题,解答完后要写答案)‎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②。‎ ‎⒊补充条件,解决问题: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该有几人?‎ 学生汇报。‎ 小结: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思考:15人做游戏,可以平均分成4组吗?为什么?如果又来了2人,怎么办?(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分小组讨论)‎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24页练习五的第1题。‎ 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⒊完成教科书第24页练习五的第2题。‎ 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再独立完成。‎ ‎⒋完成教科书第24页练习五的第3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编一道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然后自己独立解答,最后教师检查。‎ 四、全课总结 师: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除法应用题 ⒈ 有15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想:这是把15人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列式:15÷3=5(人)‎ 答:每组5人。‎ ⒉ 每组5人,15人可以分成几组?‎ 想:这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列式:15÷5=3(组)‎ 答:可以分成3组。‎ 教学 后记 第十二课时 教学 内容 除法应用题练习课 ‎(练习五的第4~9题)‎ 备课 时间 ‎2014-2-21‎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乘除运算的应用题。‎ ‎⒉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 重点 学会解答乘除运算的应用题。‎ 教学 难点 巩固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习题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 指导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24页练习五的第4题。‎ 看图编题,把编好的题目写在练习本上。‎ 题目:有3队小白兔,每队3只,每只吃了2个萝卜,一共吃了多少个萝卜?‎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第一步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式?学生列好算式后,要他们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⒉完成教科书第24页练习五的第5题。看图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全班讲评。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全班学生来解答。‎ ‎⒊游戏。(完成教科书第25页练习五的第6题)‎ 教师根据班级情况,把书上的题目设计成全班性的游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 ‎⒋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完成教科书第25页练习五的第7题)‎ ‎⒌完成教科书第25页练习五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⒍完成教科书第25页练习五的第9题.‎ 看图口头编题,再说一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这样计算?‎ ‎ ‎ 教学 后记 第十三课时 教学 内容 整理与复习 ‎(教科书第26页第1、2题及第27页练习六第1~4题)‎ 备课 时间 ‎2014-2-22‎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复习乘除法的含义,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沟通乘法与除法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 重点 复习乘除法的含义,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 难点 沟通乘法与除法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习题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 整理复习,完成教科书26页作业,讲评 ‎⒈口算。完成教科书第27页第1题,说说用了哪一句乘法口诀。‎ ‎⒉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7页第2题。‎ 口头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⒊出示教科书第27页第3题。‎ 解答完还要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提醒他们应用题要写单位名称和答案。‎ ‎4、完成教科书第27页第4题。‎ 二、全课总结 教学 后记 第十七课时 教学 内容 锐角和钝角 ‎(教科书第37~38页的内容)‎ 备课 时间 ‎2012-2-17‎ 三维 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点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 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教学 准备 各种角的教具,书上的图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 导入新课 ‎⒈出示锐角、直角、钝角各一个,让学生指出哪个是直角。‎ ‎⒉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⒊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图中的物体,说说有什么发现?(这些物体中都含有角)‎ 二、新授 ‎⒈让学生拿出四张卡片,用笔和尺子画出4个大小不同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比谁画得又好又快。‎ 让学生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应该怎样给这些角分类,然后请一个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 学生汇报: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 贴出直角。‎ 提问: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的?(用三角板验证)学生评价并补充。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取一个名字吗?(锐角)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取一个名字吗?(钝角)‎ 小结: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等三种。‎ ‎⒉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并说说是怎样摆的。(学生动手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这些角?让学生举例说明。‎ ‎⒊画角。‎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锐角、钝角,那么怎么来画锐角和钝角呢?你可以利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试一试。‎ 让学生自由尝试。‎ 汇报、展示学生的作品,说说自己画的角是什么角?再说说自己是怎样画钝角和锐角的?‎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39页练习九第1题。‎ 让学生指出角,并用笔画出角。‎ ‎⒉完成教科书第39页练习九第2题。‎ 把名称和对应的角用线连接起来,并说说为什么?‎ ‎⒊完成教科书第39页练习九第3题。‎ 用手边的工具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⒋完成教科书第39页练习九第4题。‎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角是由几个什么角拼成的?请同学们把三角板凑在一起试着拼一拼,还能拼成什么角?‎ 学生自己动手用三角板拼。‎ 四、游戏 出示长江大桥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大桥中也蕴含着一些角,你能很快地说出这些角的名称吗?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快速抢答的游戏。(学生抢答)‎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 锐角 直角 钝角 比直角小的角 比直角大的角 教学 后记 第十八课时 教学 内容 平移和旋转 ‎(教科书第41~42页例1例2及第43~44页第1~5题)‎ 备课 时间 ‎2012-2-18‎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平移变换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 重点 初步了解平移变换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教学 难点 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教学 准备 课件、学具。‎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 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这个地方吗?课件出示教科书第37页的图。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缆车、旋转椅、滑滑梯、跷跷板、小火车、荡秋千。游乐场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火车的直行、缆车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平移。而摩天轮、跷跷板、旋转椅、荡秋千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 二、新授 ‎⒈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学生动手做平移运动。‎ ‎⒉动手移移看。‎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⑴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移动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 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右平移7格。‎ 小房子向左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左平移7格。‎ 学生自己动手移一移小房子,向右平移3格。‎ 小结: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练习:完成教科书第42页的做一做。‎ ‎⒊生活中的旋转。‎ 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我们在屏幕上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风车、螺旋桨等等,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同学们一起向左转2圈,再向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自由活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三、小结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⒈区别平移、旋转。(完成教科书第43页练习十第3题)‎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指出下列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⒉完成教科书第43页练习十第1题。‎ 请你把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 ‎⒊完成教科书第43页练习十第2题。‎ ‎⒋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⒌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⒍学生自由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一下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利用教科书第45页6~8的学具玩一玩。‎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 后记 第十九课时 教学 内容 剪一剪 ‎(教科书第47~48页)‎ 备课 时间 ‎2012-2-19‎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进一步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探索剪纸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创造喜欢的图案,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 重点 通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进一步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教学 难点 通过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探索剪纸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教学 准备 ‎2~3张厚纸、一把剪刀。‎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教师示范:剪纸人。因为人是对称的,把一张纸对折,画半个人,剪完后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人。‎ 让学生动手,用一张纸剪出4个人。‎ 二、教师示范: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出4个手拉手的小人。‎ 让学生动手,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出8个人。‎ 书本中第46页是介绍平行连续折剪的方法,所以4个人是连成一排。而第47页介绍四角折剪,因此4个人是在四个方向,而且手拉手连成一个正方形。‎ 三、折剪中还有对边折剪、对角折剪、三角折剪、五角折剪、六角折剪、八角折剪等,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选择下面2~4种折剪来让学生作剪一剪练习。‎ ‎⒈对边折剪:电话、喜。‎ ‎⒉对角折剪:蝴蝶、花。‎ ‎⒊三角折剪:方向盘、树叶。‎ ‎⒋四角折剪:窗花、牵牛花。‎ ‎⒌五角折剪:五角星、梅花。‎ ‎⒍六角折剪:雪花、六瓣花。‎ ‎⒎八角折剪:八瓣花、向日葵。‎ ‎⒏平行连续折剪:花、灯笼、小白兔。‎ 四、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 后记 第二十课时 教学 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科书第49页例1及练习十一第1~3题)‎ 备课 时间 ‎2012-2-20‎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经历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 重点 经历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 难点 经历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例题图片、学具。‎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⒈复习乘法口诀。‎ ‎⒉口算。‎ ‎6÷3= 8×9= 3×6= 16÷4=‎ ‎9×3= 8÷4= 8×3= 12÷3=‎ ‎12÷6= 5×7= 36÷6= 6×4=‎ ‎18÷3= 4×9= 7×8= 20÷4=‎ 提问:计算20÷4时你是怎样想的?用哪句乘法口诀?‎ 二、新授 ‎⒈导入:我们学会了2~6的乘法口诀,还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学习怎样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快。‎ ‎⒉出示:小朋友欢度佳节的场面,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第一组做了56面红旗,挂成8行;第二组做了49颗星星,分给7个小组;第三组带来了27个彩球,每9个摆成一行。)‎ 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⑴第一组做了56面红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⑵第二组做了49颗星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几个?‎ ‎⑶第三组带来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⒊出示教科书第49页例1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内容。‎ 出示例题: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要求平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因为是把56平均分成8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列式:56÷8‎ 怎样计算呢?(想: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7在这里表示什么?(把56面小旗挂成8行,也就是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7面小旗,也就是平均每行挂7面小旗。)‎ 教师:如果把56面小旗挂成7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得出结果后提问:用哪句乘法口诀?‎ 小结: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⒋做一做。(完成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提问:7×4=28用哪句乘法口诀?(四七二十八)28÷4=7用哪句乘法口诀?(四七二十八)28÷7=4用哪句乘法口诀?(四七二十八)‎ ‎⒌出示8×9=( ),口诀:( )。‎ 启发学生写出两道除法算式:72÷8=9,72÷9=8。‎ 想一想用哪句乘法口诀?商是几?‎ 三、巩固练习 ‎⒈比一比,看谁先摘到桃子?(完成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可以把题目设计成全班性的练习,每一组一张一个接着一个往后传,看一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 ‎⒉游戏。完成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每只小动物必须从自己胸前的数字相同的算式走过,看看谁最先直到终点。‎ ‎⒊完成教科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3题 。‎ 把算式和得数用线连接起来,并说一说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学习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知道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与前面求商的方法一样,只是用的口诀不同。‎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组做了56面红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想:这是把56平均分成8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列式:56÷8=7(面)‎ 想: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答:平均每行挂7面。‎ 教学 后记 第二十一课时 教学 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一)‎ ‎(教科书第51~52页练习十一第4~8题)‎ 备课 时间 ‎2012-2-21‎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很快地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进一步理解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的关系。‎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 重点 经历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 难点 经历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口算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基本练习 ‎⒈把口诀填完整。‎ ‎( )九二十七 八( )七十二 ( )七二十八 ‎( )八四十八 三( )十八 七( )五十六 ‎⒉写出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五九四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三七二十一 ‎⒊口算。‎ ‎21÷3 64÷8 72÷8 32÷8 45÷5‎ ‎54÷9 18÷6 49÷7 9÷9 28÷4‎ 教师选择几题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巩固练习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4题 。‎ 三、变式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5题。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讨论交流。‎ ‎⒉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题,全班校对。‎ 四、提高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52页练习十一第7题。‎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包括文字和图意,其次要注学生找出相应的的数量关系,然后再列式计算,最后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⒉完成教科书第52页练习十一第8题。‎ 五、全课小结 教学 后记 第二十二课时 教学 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二)‎ ‎(教科书第52~53页练习十一第9~12题)‎ 备课 时间 ‎2012-2-22‎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很快地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进一步理解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的关系。‎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 重点 经历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 难点 经历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口算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背诵乘法口诀。‎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 )=72 ( )×8=56 9×( )=54‎ ‎63÷9=( ) ( )÷9=3 72÷( )=9‎ 三、完成教科书第53页练习十一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提问: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四、完成教科书第52页练习十一第9题。‎ 分析这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要求“40元钱能买多少张票”应该怎样列式?(40÷8=5)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一张票是8元钱,40元能买多少张?就是求40里面包含有几个8。)‎ 五、完成教科书第53页练习十一第11题。‎ 看图分析理解题意,要求获胜队员每人可得几本书应该怎样列式?(列式是:48÷8)想一想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负队队员每人可得几本书?把所有的书平均分给参加比赛的队员,平均每人分多少本?)‎ 六、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完成教科书第5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七、全课小结。‎ 教学 后记 第二十三课时 教学 内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教科书第54页例2、例3及练习十二第1~2题)‎ 备课 时间 ‎2012-2-23‎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的解决,体会身边的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 重点 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教学 难点 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小棒。‎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⒈口算。(略)‎ ‎⒉列式计算。‎ ‎⑴把2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⑵36里面有多少个9?‎ ‎⑶72里面有多少个8?‎ 二、新授 ‎⒈引入新课。‎ 教师:第一行摆3根小棒,你想怎样摆第二行呢?(可让学生自由摆小棒)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一行小棒与第二行小棒的关系。‎ 教师:第二行比第一行的小棒多多少根或少多少根,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相差关系,今天我们研究两个数之间的新的关系:倍数关系。‎ ‎⒉教学例2。‎ ‎⑴小红用5根小棒摆一个五边形,请同学们帮小红摆一摆。‎ ‎⑵小丽要摆两个五边形,应该用多少根小棒?(10根就是两个5根)请同学们在另一行摆一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行的关系?(小丽比小红多5根小棒,或小红比小丽少5根小棒)‎ 教师小结:小红摆5根小棒,把它看作一份;小丽摆了2个5根,有2个这样的一份,我们可以说小丽的小棒是小红的2倍。‎ 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小红和小丽的小棒根数的关系。‎ ‎⑶小强要摆3个五边形,请你帮小强摆一摆,用了多少根小棒?再请你说一说小强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看法说给同桌听一听,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教师:15里面有3个5,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15÷5=3)‎ ‎⒊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54页的做一做。‎ 要求第一行的三角形是第二行三角形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这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⒋教学例3。‎ 看图理解题意,题目要我们求什么?(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想呢?(唱歌的人数里包含有几个跳舞的人数)题目告诉我们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要我们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7,怎样列式?‎ 列式是35÷7=5,所以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5倍。‎ ‎⒌练习:完成教科书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 列式是:18÷9=2。‎ 还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完问题后,让他们每人选一题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56页练习十二第1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 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然后逐个解决。)‎ ‎⒉完成教科书第56页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讲评。‎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小红: 1个5根。‎ 小丽: 2个5根,就是5的2倍。‎ 小强: 3个5根,就是5的3倍。‎ 想:15里面有3个5,可以用除法来计算,15÷5=3,所以说小强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3倍。‎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想:要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7,可以用除法计算。‎ 列式:35÷7=5‎ 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5倍。‎ 教学 后记 第二十四课时 教学 内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练习 ‎(教科书第56~58页练习十二第3~8题)‎ 备课 时间 ‎2012-2-24‎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巩固“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的解决,体会身边的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 重点 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 教学 难点 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习题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口算。(略)‎ 二、完成教科书第56页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教师全班讲评。‎ 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然后逐个解决。‎ 三、完成教科书第57页练习十二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解决第一道题目。‎ 学生自己动手给下面的每一行涂上不同的颜色,再口头编一道题目自己解决,教师巡视,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四、看一看,谁算得最快。‎ 完成教科书第57页练习十二第5题。‎ 五、完成教科书第57页练习十二第6题。‎ 看题目,这一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几个问题?(两个,一个问题是一共摆了多少盆月季花?另一个问题是月季花的盆数是蝴蝶花的几倍?)这两个问题应该先求哪个?为什么?‎ 列式是:9×4=36(盆)36÷6=6‎ 式子列好后要让学生说出列式的根据。‎ 一、 完成教科书第58页练习十二第7题。‎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书上的问题。‎ 二、 完成教科书第58页练习十二第8题。‎ 提问:今年小红6岁,妈妈36岁,那去年呢?只要学生弄懂这个问题,就让他们自己列式解答。‎ 教学 后记 第二十五课时 教学 内容 乘、除法应用题 ‎(教科书第59页例4及练习十三第1~2题)‎ 备课 时间 ‎2012-2-25‎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点 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 难点 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例题图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⒈口算。(略)‎ ‎⒉把32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 ‎⒊56里面有几个7?‎ 二、新授 ‎⒈教学例4。‎ 先认真观察第一幅图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有6条小船,每条船上有4个小朋友)‎ 再认真观察第二幅图的画面,“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多少辆呢?”这里的“我们”是指什么人?(刚才参加划船的小朋友)‎ 把这两幅画面连起来编一道应用题。(同学们去春游,租了6条小船,每一条小船上有4个小朋友,如果我们去坐碰碰车,每3人坐一辆,要坐多少辆?)‎ 大家讨论一下,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道题?(以4个人为一组,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⑴首先要知道有多少个小朋友?题目没有直接得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根据“湖上有6个小船,每条小船坐着4个人”求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列式是:4×6=24(人)‎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是求6个4是多少?所以用4×6)‎ ‎⑵我们已经求出了有多少个小朋友,再根据每一辆碰碰车坐3人,那么我们就可以求出一共可以坐几辆车。‎ 列式是:24÷3=8(辆)‎ ‎⑶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是把24平均分成3份,求每一份是多少)‎ 应用题解答完以后,要记住写单位名称和答语。‎ 大家想一想,能不能列出综合算式?(让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综合算式是:6×4÷3‎ ‎ =24÷3‎ ‎=8(辆)‎ 答:要坐8辆碰碰车。‎ 提问:请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⒉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0页练习十三第1题 。‎ 让学生自己看图,口头编应用题。(一块植树节的宣传牌上左边画着4棵树,右边也画着同样多的树,每棵树上有3个三角形,宣传牌上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让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解答,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教师再全班讲评。‎ 列式是:3×4×2,或者3×4+3×4。‎ 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⒊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0页练习十三第2题。‎ 让学生自己看图,口头编应用题。说出这一道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分析列式解答。‎ 列式是:18÷(3×3)。‎ 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3×3)为什么要添上括号?‎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乘、除法应用题 同学们去春游,租了6条小船,每一条小船上有4个小朋友,如果他们去坐碰碰车,每3人坐一辆,要坐多少辆?‎ ‎⑴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列式:4×6=24(人)‎ ‎⑵再求一共可以坐几辆车?‎ 列式:24÷3=8(辆)‎ 综合算式是:6×4÷3‎ ‎ =24÷3‎ ‎=8(辆)‎ 答:要坐8辆碰碰车。‎ 教学 后记 第二十六课时 教学 内容 乘、除法应用题综合练习课 ‎(教科书第60~62页练习十三第3~8题)‎ 备课 时间 ‎2012-2-26‎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乘除两步运算并能熟练的解决问题。 ‎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点 巩固学过的乘除两步运算并能熟练的解决问题。‎ 教学 难点 巩固学过的乘除两步运算并能熟练的解决问题。‎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习题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完成教科书中的指定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60页练习十三第3题。再抽出若干道题目请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⒉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三第4题。‎ 要求学生先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然后再根据得数比大小。‎ ‎⒊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三第5题。‎ 把这一道题目设计成全班性的游戏题目,让全班学生都参与。‎ ‎⒋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三第6题。‎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画面的内容,接着口头编一道符合题意的应用题。‎ 教师出示题目:小刚有63元钱,想买9元一支的钢笔,小红说:“我们节约点。”小刚就说:“那我们就换成6元一支的吧!”那么他们买同样数量的钢笔只要多少钱?‎ 让学生根据题目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列式解答。解答完以后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⒌完成教科书第62页练习十三第7题。‎ 学生独立看图分析这两个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列式解答。‎ ‎⒍完成教科书第62页练习十三第8题。‎ 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内容:有几块大蛋糕?一共有几位小朋友?一个蛋糕分几块?‎ 然后编一道应用题,学生根据题目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课堂小结。‎ 教学 后记 第二十七课时 教学 内容 整理与复习:巩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科书第63页第1题及练习十四第1、2、4、6题)‎ 备课 时间 ‎2012-2-27‎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根据乘法口诀熟练地求商,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算式。‎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会用不同的方法整理除法算式,初步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学会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 重点 根据乘法口诀熟练地求商。‎ 教学 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的关系。‎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习题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熟悉口诀。‎ 学生互相背乘法口诀,然后一个说口诀,另一个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二、完成教科书指定练习。‎ ‎⒈出示教科书第63页第1题。‎ 先请学生很快的算出每一道除法算式的得数,再请学生根据算式和得数,想一想你可以根据什么进行归类。‎ ‎⒉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四第1题。‎ 要求学生先算出每一道题的结果,然后根据得数把算式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列,要求用小于号连接起来。‎ ‎⒊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 ‎⒋完成教科书第65页第4题。‎ 先让学生完成左边的题目,教师讲评后,再完成右边的题目。在做右边的题目时,要求学生将每一道题目列出综合算式。‎ ‎⒌完成教科书第65页练习十四第6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 三、课堂小结。‎ 教学 后记 第二十八课时 教学 内容 整理与复习:除法应用题的复习课 ‎(教科书第63页第2题及练习十四第3、5、7、8、9题)‎ 备课 时间 ‎2012-2-28‎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⒉过程与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 重点 综合应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习题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 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了几种除法应用题。‎ 平均分;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这三种类型的应用题,我们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二、出示教科书第63页第2题。‎ 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口头编一道应用题。请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要求可以分成几组,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求学生在列式时写出解答计划,最后再写出综合算式。‎ 三、完成教科书第64页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小题,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我们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才能求出一共需要多少个窝?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让全班学生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完成教科书第65页第5题。‎ 同桌同学共同完成,一个学生说乘法算式,另一个学生把它改写成一道除法算式,并说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五、完成教科书第65页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并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一、 完成教科书第66页第8题。‎ 这一道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目,然后让同桌的同学解答。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看谁的题目编得好。‎ 七、完成教科书第66页第9题。‎ 让学生互相练习,一个摆一个猜。‎ 教学 后记 第二十九课时 教学 内容 ‎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科书第68页例1及做一做的第1~2题)‎ 备课 时间 ‎2012-3-1‎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⒉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 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学 难点 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教学挂图、小方块、计数器。‎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⒈提问:最大的一位数是多少?加上1是几位数?‎ ‎⒉按照10、20、30……的规律要全体学生数到90,再数91、92……。再加上1所得的和是几位数?‎ ‎⒊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 二、新授 ‎⒈出示教科书第67页的图,让学生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说出自己猜想的根据。‎ ‎⒉教学例1。‎ ‎⑴出示小方块,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 提问:10个一是多少?十里面有几个一?‎ 出示十个小方块一条的实物,一十一十地数,从10数到100。‎ 提问:一百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⑵那要数更大的数,能不能也一个一个的数呢?谁能说一说,你想怎样数呢?‎ 教师:我们可以一百个一百个的数。出示把10个小方块换成由100个小方块排成的一层方块,说明数大一些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请大家从一百数到九百。‎ 提问:九百里面有几个一百?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多少?一千里有几个一百?‎ ‎⑶全班同学齐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 教师:百和千都是我们今天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相互紧邻的邻居,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 ⑴ 让学生看课本例1的插图,齐读结语并回答:‎ ‎①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有什么关系?‎ ‎②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有什么关系?‎ ‎③千和百之间是不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④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他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⒊练习:教科书第68页做一做的第1题。‎ 用计数器帮助数数:‎ ‎⑴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说说从右往左每一档所表示的数位名称。重点认清千位在右起第几位,与哪一位相邻。要学生在计数器上找出千位。教师在个位上拨珠,学生回答表示的数是多少。‎ ‎⑵借助计数器,教师拨珠,学生数数,从一百起,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就数到一百零九时,提问:在个位上再加上一个珠子,个位上就有几个一?10个一是多少?这时该怎样拨珠?各个数位上的数是怎样变化的?接下去怎样数?‎ ‎⑶当数到一百一十九时,要注意各个数位上的变化情况。学生动手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九十八,边拨珠边数数,数到一百九十九时,提问:个位上再加上一个珠子,九十九后面是多少?应该怎样拨珠?为什么是数二百而不是向百位进一呢?再继续数到二百零六。‎ ‎⒋教科书第68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从九百八十五拨到一千。‎ 小结:掌握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根据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三、巩固练习 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⒈从二百九十数到三百一十。‎ ‎⒉从九百八十九数到一千。‎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认识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百是一千。‎ 一(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 教学 后记 第三十课时 教学 内容 ‎1000以内数的写法 ‎(教科书第69页例2及练习十五第1~4题)‎ 备课 时间 ‎2012-3-2‎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地读写三位数。‎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点 掌握三位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读写三位数。‎ 教学 难点 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计数器。‎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⒈口答。‎ ‎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 ‎⑵这些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⒉读写两位数。‎ ‎⑴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57,提问:计数器上的数是多少?它是几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这个数怎么读?怎么写?请全班学生写出来。‎ ‎⑵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50,指名学生读出来,然后再写出来。‎ ‎⑶小结:写两位数时要从高位写起,有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读两位数也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作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作几,个位上是0就不读。‎ 二、新授 ‎⒈教学例2‎ ‎⑴出示计数器,请同学们在个位上拨6,十位上拨2,百位上拨1,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这个数。(写数时,要写“写作”二个字)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这里要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两位数读写法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自学,教师只要适当的点拨)‎ 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⑵请同学们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4,百位上拨3,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这个数。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然后教师再讲正确的读法)‎ 写作:304 读作:三百零四 教师:如果十位没有数,就要用零占位,读的时候直接读作零。‎ 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⑶请同学们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8,百位上拨5,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这个数,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这个数。‎ 写作:580 读作:五百八十 教师:个位上没有数,就要用零占位,读的时候不必读出来。‎ 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⒉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9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 ‎⒊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 小结:今天学习三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读、写数都要从高位开始,读数时,一个数百位上是几就读作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作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作几,数位中间的0就读作零,末位的0不读。写数时,一个数有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有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71页练习十五第1题。‎ 提问:末尾的0怎么读?‎ ‎⒉完成教科书第71页练习十五第2题。‎ 提问:个位上为什么写0?‎ ‎⒊完成教科书第71页练习十五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⒋完成教科书第72页练习十五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写法 ⑴ 个位上拨6,十位上拨2,百位上拨1。‎ 这个数是由1个百、2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写作:126 读作:一百二十六 ⑵ 个位上拨4,百位上拨3。‎ 这个数是由3个百和4个一组成的。‎ 写作:304 读作:三百零四 ⑶ 十位上拨8,百位上拨5。‎ 这个数是由5个百和8个十组成的。‎ 教学 后记 第三十一课时 教学 内容 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教科书第70页例3及做一做的第1~3题)‎ 备课 时间 ‎2012-3-3‎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方法。‎ ‎⒉过程与方法: 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 重点 进一步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方法。‎ 教学 难点 进一步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方法。‎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计数器。‎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在○里填上“<”、“>”、“=”。‎ ‎61○59 39○36 100○96 69○81‎ 提问:你是怎样比大小的?‎ 二、新授 教学例3‎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00和1000,再比一比谁大谁小?‎ 引导学生思考: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所经100<1000。‎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10和120,再比一比谁大谁小?‎ 引导学生思考:210和120都是三位数,比较它们的最高位,2个百大于1个百,所以210>120。‎ 练习:完成教科书70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评230和240,当百位数字相同时怎么办?(百位数字相同时要看后一位)‎ 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为什么百位的3表示的数比十位的3表示的数大?‎ 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的第3题。‎ 重点分析“少一些”和“多得多”。‎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100<1000 210>120‎ 教学 后记 第三十二课时 教学 内容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科书第73~75页例4、例5及做一做第1~2题)‎ 备课 时间 ‎2012-3-4‎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认识计数单位千和万,了解个、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和数数方法,能运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按顺序万以内的数。(包括万)‎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 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千和万,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和数数方法。‎ 教学 难点 了解个、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计数器。‎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指名读出下面的数,并让学生说一说三位数怎么读。‎ ‎538 907 854 600 790‎ 二、新授 教学例4:先逐个出示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让学生用计数器帮助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十个一千时,先提问:10个一百是一千,那10个一千是多少?(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那一千是几个一百,一万是几个一千?并指出:万也是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右起第四位,万位在右起第五位。‎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个计数单位?这些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从个位起谁能说出我们学过的数位顺序呢?学生说完后,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让学生读一读数位顺序表,并互相说一说它们的相邻数位分别是什么?相互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教学例5:先让学生根据图的要求在计数器上拨出数。‎ 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个数是多少?2在什么位?3在什么位?5在什么位?6在什么位?‎ 练习:完成教科书第75页做一做第1、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教学 后记 第三十三课时 教学 内容 ‎10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科书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4题)‎ 备课 时间 ‎2012-3-5‎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包括万)。 ‎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数据的读数,让学生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教学 重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包括万)。‎ 教学 难点 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计数器。‎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⒈口答。‎ ‎⑴一个四位数,从右往左,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 ‎⑵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 ‎⑶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位,这个数是( )位数。‎ ‎⒉写出下面各数。‎ 四百八十五 六百零七 八百 七百八十 ‎⒊读出下面各数。‎ ‎547 890 203 5678‎ 二、新授 ‎⒈教学例6。‎ ‎⑴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4305。‎ 提问:这个数是多少?谁能说出这个数的组成?这个数怎么读?‎ 学生读完后教师要强调:中间的零要读。‎ ‎⑵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3003。‎ 提问:这个数是多少?谁能说出这个数的组成?这个数怎么读?‎ 学生读完后教师要强调:一个数中间有两个零只要读一个零。‎ ‎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6500。‎ 提问:这个数是多少?谁能说出这个数的组成?这个数怎么读?末尾的零要读吗?‎ ‎⒉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万以内的数怎样读?讨论以后,汇报结果,然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万以内数的读法:‎ ‎⑴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⑵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⑶中间有一个零或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⑷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 ‎⒊教学写法。‎ ‎⑴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千三百四十二。‎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教师提问:这个数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这个数怎么写?‎ 学生回答时教师在数位顺序表下写下这个数。要学生注意观察:从高位写起,一千就在千位写1,三百就在百位写3,四十就在十位写4,二就在个位写2。‎ ‎⑵出示三千零六十九,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说说这个数的组成,对照数位顺序表写出这个数,指名学生回答是怎样写的?教师板书并指出百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 ⒈ 小结万以内的数的写法。‎ 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万以内的数怎样写?讨论以后,汇报讨论的结果,然后教师总结。‎ 万以内数的写法:‎ ‎⑴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 ‎⑵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是写几……‎ ‎⑶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三、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76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写出各数并说出读写法的根据。‎ ‎⒉完成教科书第76页做一做的第2题。‎ 要求学生写数时要对着数位顺序表,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 ‎⒊完成教科书第78页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提问:为什么560的“0”不读?‎ ‎⒋完成教科书第78页练习十六第2题。‎ 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提问:你是怎样写数的?‎ ‎⒌完成教科书第78页练习十六第3、4题。‎ 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10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零或两个零,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 写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是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教学 后记 第三十四课时 教学 内容 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和求近似数 ‎(教科书第76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5~6题)‎ 备课 时间 ‎2012-3-6‎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能把几个数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10000以内的数的百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 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 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例题图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在○里填上“<”、“>”、“=”。‎ ‎63○129 160○99 234○243‎ 二、新授 ‎⒈教学例7。‎ ‎⑴出示教科书例7的图,比较1430和980的大小。‎ 引导学生分析:1430是四位数,超过一千;980是三位数,最高位只有九百,不够一千,所以1430>980,这说明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 ‎⑵出示:比较3864和3529的大小。‎ 让学生自己讨论3864和3529的大小,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小结:都是四位数,比较最高位,3个千等于3个千,最高位相等,再看左起第二位,8个百大于5个百,所以3864>3529。‎ ‎⑶练习:5640和8970的大小。‎ ‎⑷小结: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从它们的最高位(千位)起进行比较,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比较大;千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百位上的数,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⒉完成教科书第79页练习十六第5题。‎ 学生完成后要他们说一说比大小的根据。‎ ‎⒊教学教科书的例8。‎ ‎⑴出示教科书例8的图,比较这两个人数谁大谁小?‎ ‎⑵出示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请你观察这两个数字,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1506人是准确的数,约是1500人是近似数)‎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在表达意思时需要使用一些数字,有些是十分准确的,我们就称它们为准确数,有些是不十分精确的,但它们与准确数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称它们为近似数。‎ 教师:新长镇有9992人,约是10000人。哪一个数是准确的数?哪一个数是近似数?‎ 教师小结:近似数大多是一些整十、整百数,准确数都比较精确。刚才的这两个数都是省略百位后的尾数求出的近似数。‎ ‎⑶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近似数呢?(学生自由回答)‎ ‎⑷如何求近似数。‎ 教师:请三位同学每人来说一个数字,我们组成一个数。例如469。‎ 提问:你认为谁是它的近似数呢?(学生举例:469、460、470、468、400、500等)‎ 教师:你先观察一下我们同学所找到的这些数字,你觉得哪些不太符合我们今天学的近似数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初步的筛选,找出符合条件的一些数)‎ 教师:现在剩下的400和500,你认为谁更适合一些呢?(500,因为469更接近500)‎ ‎⑸找一找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893 529 674 627 352‎ 小结:你能将刚才寻找近似数的方法来与大家交流一下吗?(看这个数的十位,十位比5大或与5相等,就把后面改成0,并在百位上加1。如果十位比5小,就把十位和个位直接舍去,就是都改成0。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四舍五入法)‎ ‎⒋完成教科书第7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取近似数的?‎ ‎⒌完成教科书第79页练习十六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和求近似数 位数不同:1430>980 ‎ 位数相同:3864>3529‎ 准确数 近似数 ‎1506 ≈ 1500 ‎ ‎9992 ≈ 10000‎ 教学 后记 第三十五课时 教学 内容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教科书第81页例9、例10及做一做第1~2题)‎ 备课 时间 ‎2012-3-7‎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 重点 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 难点 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例题图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8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300是由( )个百组成的。( )个十和( )个一组成64。‎ 二、新授 教学例9。‎ 出示:爷爷要买一台电视机1000元和一台电冰箱2000元,请你帮爷爷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怎样列式?(1000+2000)这是几个千和几个千相加?引导学生想:1个千和2个千相加是3个千,也就是3000。提问:还有别的算法吗?鼓励学生用其他的算法。‎ 电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怎样列式?(2000-1000)这个算式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想:2个千和1个千相减是1个千,也就是1000。‎ 教学例10:先出示80+50和130-50,再出示900+600和1500-600,可先让学生试做,然后指名说得数以及是怎么想的。‎ 完成教科书第8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小结: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先把整十、整百、整千都看成是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然后再相加减。‎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000+2000=3000 80+50=130 900+600=1500‎ ‎2000-1000=1000 130-50=80 1500-600=900‎ 教学 后记 第三十六课时 教学 内容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练习课 ‎(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练习)‎ 备课 时间 ‎2012-3-8‎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百、整千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熟练程度。‎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 重点 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 难点 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口算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口算。‎ ‎400+500= 100+600= 400+700=‎ ‎900-400= 1300-700= 2600-500=‎ ‎4000+7000= 8000-5000= 8000-3000=‎ ‎2300-800= 1200-500= 4600-900=‎ 口算时先让学生说出得数,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先读下面各数,再写出每个数前面的一个数和后面的一个数。‎ ‎1000 800 4500 7999 9999‎ 指名学生先读数,再说出所写出的每个数的两个相邻数。可以告诉学生求相邻两个数的方法:把一个数减1就得这个数前面的一个数,把一个数加1就得这个数后面的一个数。‎ 三、游戏:完成教科书第83练习第1题。‎ 把这道题目改编成可由全班参与的游戏。第一组捉得数是900的老鼠,第二组捉得数是1000的老鼠,第三组捉得数是1500的老鼠,第四组捉得数是900、1000和1500的老鼠。‎ 四、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七第2题。‎ 让学生看图自由提问题,然后教师把问题板书出来,请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巡视检查,遇到问题及时纠正。‎ 五、完成教科书第84页练习十七第3题。‎ 学生自己提问题,然后自己解决。‎ 六、游戏:完成教科书第84页练习十七第4题。‎ 全班游戏,题目可多设计一些。‎ 一、 课堂小结。‎ 教学 后记 第三十七课时 教学 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科书第85~87的内容及练习十八第1、2、4题)‎ 备课 时间 ‎2012-3-9‎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⒉过程与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 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教学 准备 ‎500克装的食盐2袋、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教科书第85页的购物图:超市里有许多商品,它们上面都标着什么?(商品名称、生产厂家、保质期、重量……)都用了哪些重量单位?(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是国际上能用的重量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上能用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新授 ‎⒈交流汇报。‎ 教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重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汇报如:一盒牙膏‎30克,一根火腿肠‎40克、一袋茶叶‎400克、我的体重‎34千克、一袋大米‎25千克……‎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⒉认识秤。‎ 教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用秤来称)‎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图片。‎ 教师:你们都见过哪些秤?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和用法。‎ ‎⒊认识“克”。‎ 教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手上这只蜗牛有多重吗?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因为蜗牛很轻,所以用天平)教师一边示范如何称,一边要讲解。‎ 教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刻度1)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呢?‎ 教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得最准?(小组活动)‎ 教师:每个同学拿一枚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一粒纽扣、一小块橡皮、一枚曲别针……)‎ ‎⒋称物品的重量。‎ 教师:下面我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来称一称桌面上一些物品的重量。要求: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重量。称好的物品的重量可以用近似数表示。‎ 教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重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重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1000克)‎ ‎⒌认识“千克”。‎ 教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教师介绍弹簧秤的用法)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如:‎1千克的大米和书)‎ 教师:我们分别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和书,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1千克,但是体积不一样)大家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⒍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学生猜)‎ 教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两袋物品的质量。(‎1千克大米和‎1000克盐同样重)‎ 教师:也就是说‎1000克=‎1千克,也可以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三、介绍几种常见的秤 ‎⒈认识常用的秤。‎ ‎⒉认识健康秤。‎ 四、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八第1、2题。‎ 让学生自己看图说重量。‎ ‎⒉完成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再讲评。‎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一枚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 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2袋‎500克的食盐重‎1千克。‎ ‎1000克‎=‎‎1千克 教学 后记 第三十八课时 教学 内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教科书第92页例1、例2及第93页的做一做)‎ 备课 时间 ‎2012-3-10‎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点 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 难点 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 教学 准备 例题图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⒈口算。‎ ‎34+8= 32-10= 3+7= 61-60=‎ ‎42-20= 15+30= 60+4= 88-80=‎ ‎⒉填空。‎ ‎17=( )+7 68=60+( )‎ ‎42=( )+2 93=90+( )‎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又学过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今天我们要学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⒈出示教科书第92页例1挂图。‎ 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教师提问:限乘68人是什么意思?‎ ‎⑴想一想:二(1)班、二(2)班都坐这一艘船能坐下吗? ‎ 出示:23+31=‎ 教师引导学生想:怎样计算呢?能不能改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口算?把31看成哪两个数的和?(30和1)这一道题该怎么加?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 ‎23+31=54,想:把31看成30+1的和,先算23+30=53,再算53+1=54。‎ 教师:因为54小于68,所以二(1)班、二(2)班都坐这一艘船能坐下。‎ ‎⑵想一想:那如果二(3)班、二(4)班合乘这一艘船能坐下吗?‎ 引导学生思考,该怎样列式?‎ 出示:32+39=‎ 教师引导学生想,该怎样计算呢?‎ ‎32+39=71,想:把39看成30+9的和,先算32+30=62,再算62+9=71。‎ 引导学生小结:谁能说说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从高位算起,用第一个加数加第二个加数的整十数;再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 提问: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 ‎①先算30+30=60,2+9=11,再算60+11=71,所以32+39=71。‎ ‎②先算32+9=41,再算41+30=71,所以32+39=71。‎ ‎③也可以仿照笔算的方法,从低位算起,即个位上的2+9=11,写1进1,十位上3+3+1=7,也就是71。‎ 教师:71大于68,所以二(3)班和二(2)班合乘这艘船坐不下。‎ ‎⒉教学例2。‎ ‎⑴教师:刚才我们知道如果二(1)班和二(2)班合坐这一艘船能坐下。有没有坐满?没有坐满,那二(3)班还能上多少人?该怎样列式?(68-54)‎ 提问:能不能也改成已经学过的口算呢?把54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68-54=14,想:把54看成50与4的和,先算68-50=18,再算18-4=14。‎ 或者这样想:把68看成60和8,把54看成50和4,先算60-50=10,8-4=4,再算10+4=14。‎ 教师:因为68-54=14,所以二(3)班还能上14个人。‎ ‎⑵二(3)班上了14个人以后,二(3)班还剩多少人?‎ 怎样列式?(32-14)这一道题该怎样计算?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再汇报讨论的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⑶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步骤:要把加上或减去的两位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93页的做一做。分别指名口算,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小结 ‎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并出示课题。‎ ‎⒉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应该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23+31=54 想:先算23+30=53,再算53+1=54。‎ ‎68-54=14 想:先算68-50=18,再算18-4=14。‎ 教学 后记 第三十九课时 教学 内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练习课 ‎(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九)‎ 备课 时间 ‎2012-3-11‎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点 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 难点 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习题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⒈口算。(略)让学生说出得数,并指定某些加、减口算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⒉小结: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先加(减)整十数,再加(减)个位数。‎ 二、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九第1题。‎ 请学生自己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⒉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九第2、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 ‎⒊游戏。(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九第3题)‎ 四人一组讨论本小组要买的物品,并计算出所需要的价钱。‎ ‎⒋游戏。(完成教科书第95页练习十九第5题)‎ 由两个同学拿着两条写着数字的卡片,用一个方框把两个数字卡片排在一起,然后往左右两边拉,抽拉的过程请全班同学把方框内的两个数相加或相减。‎ ‎⒌接力赛。(完成教科书第95页练习十九第6题)‎ 教师给每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算式,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算式的结果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得数和自己手上的运算符号与数字,很快的算出结果;再把自己的得数告诉第三个同学,然后就一直往后传,看哪一组传得又快又正确。‎ 教学 后记 第四十课时 教学 内容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教科书第96~97页例3、例4及做一做的第1、2题)‎ 备课 时间 ‎2012-3-12‎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学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点 学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教学 难点 能根据数的组成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口算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⒈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⒉口答。‎ ‎⑴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⑵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⑶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⑷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⒊笔算: 28+53 73-48‎ 教师提问: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个位满十要怎样?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二、新授 ‎⒈教学例3:出示例3的主题图。‎ 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教师提问:500个矿泉水瓶送一次,那现在一共有多少?怎样列式?(180+340)‎ 怎样计算?‎ ‎⑴口算:18个十加34个十,18+34=52,52个十就是520,所以180+340=520。‎ ‎⑵笔算: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百、十、个”要求学生对着计数单位的位置列竖式。‎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 个位上0加0等于0,表示什么?(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 个位上8加4等于2,那12应该怎样写?(个位满十就向十位进一,那十位满十应该向百位进一。也就是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因此12个十应在十位上写2,同时向百位进一。为了记住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可以在百位右下方记一个小1,表示十位进上来的一)‎ 百位上加3,为什么等于5呢?(因为十位上满十向百位进了一,就是一百,所以现在是5个百)‎ ‎⒉练习:(完成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第1题的前两题)‎ 提问: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十位相加满十应该怎么办?‎ ‎⒊教学例4。‎ 教师提问: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怎样列式?(340-180)‎ 怎样计算?‎ ‎⑴口算:34个十减18个十,34-18=16,16个十就是160,所以340-180=160。‎ ‎⑵笔算:让学生对着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列竖式。‎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从哪一位减起?(从个位减起)‎ 十位上4减8不够怎么办?百位上退1后,十位上是多少?百位上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说明:从百位上退1后加上原有的4,十位上就变成了14,14减8就等于6,而百位退1后,剩下2,2再减去1等于1,百位上写1.为了记住百位上要退1,在百位3的上面点一个小点,叫做退位减,表示百位退1。‎ ‎⒋练习:(完成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第1题的前后题)‎ 提问: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十位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第2题。‎ 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然后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180+340=520 340-180=160‎ 想:18个十加34个十 想:34个十减18个十 ‎52个十就是520 16个十就是160‎ ‎ 180 340‎ ‎ +340 -180 ‎ ‎ 520 160‎ 教学 后记 第四十一课时 教学 内容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练习课 ‎(教科书第99页练习二十第1~4题)‎ 备课 时间 ‎2012-3-13‎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正确地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点 学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教学 难点 能根据数的组成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习题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口算。‎ ‎430+60= 270+80= 60+550=‎ ‎350+90= 270+50= 80+630=‎ ‎250-60= 500-60= 540-80=‎ ‎930-60= 400-40= 340-80=‎ 二、算一算,每张卡片上面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180 320 570 650‎ ‎ 80 60 400 70‎ 三、完成教科书第99页练习二十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要求学生说出你是怎样想的?(重点要学生理解进位加和退位减)‎ 四、完成教科书第99页练习二十第2题。‎ 要学生认真观察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式计算。讲评时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游戏。(完成教科书第99页练习二十第3题)‎ 可根据班级的人数,适当增加一些题目,把本题改编成由全班学生参加的开火车游戏。‎ 六、完成教科书第99页练习二十第4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七、课堂小结。‎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教学 后记 第四十二课时 教学 内容 估算 ‎(教科书第98页例5及做一做)‎ 备课 时间 ‎2012-3-14‎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的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 重点 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 难点 理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例题图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写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并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80 590 1002 198 392 589‎ 二、新授 教学例5,出示例题图片和问题。‎ 比较:题中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第一个问题是求第一周和第二周共收集的矿泉水瓶的准确数,而第二个问题是求第三周和第四周共收集矿泉水瓶的近似数)‎ 教师:要求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应该怎样列式? 192接近几百?219接近几百?你是怎样想的?(192+219≈400)‎ 教师:如果500个送一次,还要再收集多少个才可以送一次?(大约再收集100个)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192接近190,219接近210,192+219≈410,所以再收集90个,又可以再送一次)‎ 教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估算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具体的题目采用取整十或整百的方法进行估算。‎ 练习:完成教科书第98页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估算 ‎192+219≈400 192+219≈410‎ 教学 后记 第四十三课时 教学 内容 估算练习 ‎(教科书第100~101页练习二十第5~12题)‎ 备课 时间 ‎2012-3-15‎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 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 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习题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完成教科书第100页练习二十第5题。‎ 先让学生算出每道题的结果,然后根据结果把比500大的归一类,比400小的归一类。再让学生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算式按要求进行分类。让学生用估算验算一下刚才分的结果是否正确。‎ 二、完成教科书第100页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要学生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三、完成教科书第100页练习二十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买这两种小家电400元够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两种小家电共用多少钱,再与400元比较,看一看是大于还是小于400元。还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计出两种小家电的总价,再与400元比较,看一看是大于还是小于400元。从而判断妈妈的400元钱是否够买这两种小家电。)‎ 四、完成教科书第100页练习二十第8题。‎ ‎“大约”是什么意思?这一道题你想怎么解决?(用估算的方法估计整本书大约是240页,小朋友大约看了140页,还剩100页没看)‎ 五、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二十第9、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六、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二十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对个别题目要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七、课堂小结: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教学 后记 第四十四课时 教学 内容 整理与复习 ‎(教科书第102页第1~3题及第103页第1~2题)‎ 备课 时间 ‎2012-3-16‎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笔算万以内的加减法。‎ ‎⒉过程与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题能力。‎ 教学 重点 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笔算万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 难点 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笔算万以内的加减法。‎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习题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口算教科书第102页第1题。‎ 对个别题目要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二、完成教科书第102页第2题。‎ 独立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合上原来的数再减)‎ 三、完成教科书第103页第1题。‎ 同桌的同学互相做,一个说算式,另一个计算,每人出三道题,看谁都能做对。‎ 四、完成教科书第103页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4个数,然后全班同学根据这4个数列出若干道的加、减法算式。最后教师进行讲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102页第3题。‎ 独立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教师全班讲评。‎ 六、课堂小结。‎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教学 后记 第四十五课时 教学 内容 实践活动:有多重 ‎(教科书第104~105页的内容)‎ 备课 时间 ‎2012-3-17‎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通过称体重、作记录、进行分类整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物体的轻与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据整理和分类统计的思想。‎ 教学 重点 通过称体重、作记录、进行分类整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前面学过的知识。‎ 教学 难点 渗透数据整理和分类统计的思想。‎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教学 准备 体重计。‎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教师提问 ‎⒈哪一位同学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称比较重的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⒉口答:‎ ‎1千克‎=( )克 ‎4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9000克=( )千克 ‎⒊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个冬瓜重4( ) 一个梨重82( )‎ 一大袋面粉重15( ) 一个鸭蛋重65( )‎ 一袋味精重500( ) 一个同学重25( )‎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⒋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一个同学大约重‎25千克,那我们班每一位同学到底有多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称一称自己的体重。‎ 二、称学生的体重 ‎⒈教师出示体重计,并告诉学生:这架体重计是以“千克“为单位,当体重计的指针指着“0”时,表示一点重量也没有;当指针指着“1”时,就表示“1千克”;当指针指着“2”时,就表示“2千克”;当指针指着“3”时,就表示“3千克”……‎ ‎⒉教师让每一位学生站在体重计上,称出每一位学生的体重,并指明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一位同学的体重。‎ ‎⒊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个,统计时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可用画“正”字来统计,或者用其它方法来统计。‎ ‎⒋让每一位学生背一背、抱一抱不同重量的同学,感受一下‎24千克、‎25千克分别有多重。‎ ‎⒌全班交流。‎ 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情况,再让同学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三、掂物品的重量 ‎⒈教师出示两本厚薄相差较大的书本,不用称,谁能判断出哪本书重?并说出你为什么这样想?(学生可用双手掂一掂哪一本书重,因为两本书重量相差较大,可以采用这种掂的方法)‎ ‎⒉学生如果持有不同的看法,可建议他们用称来验证别人的想法。‎ ‎⒊出示两个重量相接近的书包,谁能判断出哪个书包重?(这时用掂的方法容易出差错,就要采用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五、板书设计 实践活动:有多重 体重 ‎(千克)‎ ‎15千克 以下 ‎16~20‎ 千克 ‎21~25‎ 千克 ‎26~30‎ 千克 ‎31~35‎ 千克 ‎35千克 以上 人数 教学 后记 第四十六课时 教学 内容 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教科书第106~107页及第108页的做一做)‎ 备课 时间 ‎2012-3-18‎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 重点 掌握统计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统计,并能分析统计表。‎ 教学 难点 掌握统计的方法,并能正确的绘制统计图。‎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统计表。‎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个组的同学们汇报一年级体检时和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学生的体重情况,接着让学生仔细阅读黑板上的原始数据,再让学生根据原始数据说一说同学的体重情况。(老师用倒计时的方法即10、9、8、7……3、2、1)‎ 结果学生的说法不一,难以一致。‎ 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⒈原始数据的分组整理。‎ ‎⑴请同学们以两人为一个小组,根据老师给你们的数据范围,确定‎5千克为一个段。如下:‎ 体重 ‎(千克)‎ ‎15千克 以下 ‎16~20‎ 千克 ‎21~25‎ 千克 ‎26~30‎ 千克 ‎31千克 以上 人数 ‎⑵为了提高效率,可以一个人报体重情况,另一个人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各段的人数。登记完成后,把表格填写完整。‎ 一张记录的是一年级时的体重情况,另一张记录的是二年级时的体重情况。为了便于比较各年级学生体重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把这两张表格合编成一张统计表。‎ ‎⒉出示复习统计表。‎ ‎15千克 以下 ‎16~20‎ 千克 ‎21~25‎ 千克 ‎26~30‎ 千克 ‎31千克 以上 一年级 二年级 解释分栏格就是表头。‎ ‎⑴说明横栏的类别:如表中的体重。‎ ‎⑵说明竖栏的类别:如表中的年级。‎ ‎⑶表格的右下方是填写数据的,就是填写每段的人数。‎ ‎⒊学生可以根据上面单式统计表的数据,把数目填进去。‎ ⒈ 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下面问题。‎ ‎⑴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千克的人最少。‎ ‎⑵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 )千克的人最少。‎ ‎⑶你还能发现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认真观察统计表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108页的做一做。‎ ‎⒈让学生先填写好表头。‎ ‎⒉根据书中给我们提供的另一个小组参加各种课外小组的人数,进行数据整理。‎ ‎⒊填写表格中的数据。‎ ‎⒋这一张统计表中记录了几个内容?‎ ‎⒌回答书中的问题。‎ ‎⑴我喜欢( )小组。‎ ‎⑵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⑶一班参加( )小组的人最少。‎ ‎⒍要求每个学生看着统计表提一个问题,然后请全班同学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5千克 以下 ‎16~20‎ 千克 ‎21~25‎ 千克 ‎26~30‎ 千克 ‎31千克 以上 一年级 二年级 教学 后记 第四十七课时 教学 内容 简单的统计图 ‎(教科书第109页例2及第111页的做一做)‎ 备课 时间 ‎2012-3-19‎ 三维 目标 ⒈ 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⒉ 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 重点 掌握统计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统计,并能分析统计图表。‎ 教学 难点 掌握统计的方法,并能正确的绘制统计图。‎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统计图表。‎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教授新课 ‎⒈出示课件:一条公路上有汽车一辆一辆地往前开,请大家观察3分钟,记录开过的各种汽车的数量。学生可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工合作,采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统计结果:‎ 小轿车: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面包车:正正正正正正 大客车:正正正正正 大货车:正正 ‎⒉根据本小组的记录,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种类 小轿车 面包车 大客车 大货车 辆数 ‎⒊一年级时我们学过用画格子的方法来表示数量的多少,那样我们就能够很直观地看出数量谁多谁少。如果每格表示2辆车,最多的小轿车要画几格呢?(25格)画出来的格子太长太麻烦,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用1格表示5辆车,这样画出来的格子就不会太长)‎ ‎⒋大家动手画一画。让学生合作完成书中的统计图。‎ ⒈ 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每格表示( )辆车。‎ ‎⑵面包车比大货车多( )辆。‎ ‎⑶( )车最少,( )车最多,它们相差( )辆。‎ ⑴ 二十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 )车。‎ ⑵ 看了这一张统计图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二、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111页的做一做。‎ ‎⒈先观察统计表,然后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⒈ 回答问题。‎ ⑴ 每格表示多少台?‎ ‎⑵哪天的销售量最多?哪天销售量最少?销售量最多时和销售量最少时相差多少台?‎ ‎⑶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什么建议?‎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简单的统计图 种类 小轿车 面包车 大客车 大货车 辆数 ‎50‎ ‎30‎ ‎25‎ ‎10‎ ‎ 小轿车 面包车 大客车 大货车 ‎⑴每格表示( )辆车。‎ ‎⑵面包车比大货车多( )辆。‎ ‎⑶( )车最少,( )车最多,它们相差( )辆。‎ ‎⑷二十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 )车。‎ ‎⑸看了这一张统计图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教学 后记 第四十八课时 教学 内容 简单的统计图表练习课 ‎(教科书第112~114页练习二十二)‎ 备课 时间 ‎2012-3-20‎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巩固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 ‎⒉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 重点 掌握统计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统计,并能分析统计图表。‎ 教学 难点 掌握统计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统计,并能分析统计图表。‎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统计图表。‎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完成教科书第112页第1题。‎ ‎⒈出示统计表,并提问:这张表要调查几个项目?(七种蔬菜中男生和女生喜欢各种蔬菜的人数)性别指什么?(男和女)‎ ‎⒉出示七种蔬菜,进行全班调查,再把调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提问:刚才老师把男、女生喜欢吃的各种蔬菜的人数用举手的形式进行清点,这是在做什么?(原始数据的收集)再把这些数据填入统计表中,这又是在做什么?(整理数据完成表格)‎ ‎⒊回答下列问题。‎ ‎⑴我最喜欢的蔬菜是( )。‎ ‎⑵喜欢吃( )的人数最多。‎ ‎⑶喜欢吃( )的人数最少。‎ ‎⑷男生最喜欢吃( )。‎ ‎⑸女生最喜欢吃( )。‎ ⑴ 看了这张表格后,你有什么看法?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二、完成教科书第112页第2题。‎ ‎⒈为什么学校每年要组织一次体检活动呢?现在我们要调查一下大家用眼的情况。‎ ‎⒉出示统计表,提问:这张表要统计几项内容?(两个班以及这两个班学生的视力情况)‎ 教师事先安排两个组统计本班各个视力段的人数,再安排另外两个组统计五年级某个班各个视力段的人数。‎ ‎⒊将学生统计的结果进行汇报,然后合作完成本张统计表。‎ 教师:5.2视力最好,5.0正常,4.2以下称为近视。‎ ‎⒋从统计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可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⒌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⑴二年级5.0以上的有( )人,五年级有( )人。‎ ‎⑵二年级4.2以下的有( )人,五年级有( )人。‎ ‎⑶5.0的视力是正常的,低于5.0二年级有( )人,五年级有( )人。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什么?‎ 三、完成教科书第113页第3题。‎ ‎⒈出示统计表。‎ ‎⒉图书角里有哪几类书?每一类书各有多少本?‎ ‎⒊把统计表中的内容用画线条的形式表示出来就是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提问:每格表示几本书?连环画45本应该画多少格?故事书、科技书和其它书分别又该画多少格呢?‎ ‎⒋根据刚才所完成的统计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 )书最多。‎ ‎⑵故事书和科技书相差( )本。‎ ‎⑶如果同学们想增添一些书,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⒌比较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优缺点。‎ 四、课后调查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第4题。‎ 完成以后,学生之间再进行适当的交流。‎ 五、课堂小结 教学 后记 第四十九课时 教学 内容 找规律(一)‎ ‎(教科书第115~116页及练习二十三第1题)‎ 备课 时间 ‎2012-3-21‎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 重点 让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 难点 让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教学 准备 动物图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旧知回顾 教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观察,说出每道题中的规律。‎ 二、设置情境,感知循环排列 ‎⒈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老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步逐一贴出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步逐一贴出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步逐一贴出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步怎样贴呢,学生试贴:青蛙、小熊、兔子、猴子。‎ 教师:为什么这样贴呢?说出你的理由。‎ ‎⒉观察整幅方阵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⒊请四个学生上台问及此事,做类似方阵图中动物的排列,四位同学不停的变换位置。(体会其中循环排列的含义)‎ 教师:深入观察,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教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其中的排列规律,我们可以说这种排列方式是循环排列规律。‎ ‎⒋小东家搞装修,房子是怎样布置的呢?我们一起参观参观,有什么规律呢?学生讨论讲解:墙面与地面都是循环排列的规律。‎ 三、自由设计,加深感知 ‎⒈你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设计,展示交流。‎ ‎⒉根据下面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 ‎◇◆□■ ◆□■◇ □■◇◆ ‎ ‎⒊讨论:有什么规律?与上面的相同吗?‎ ‎ ‎ 得出:其中的循环排列与上面的方向正好相反。‎ ‎⒋试着画一画,你有什么发现?‎ ‎□■ △□ ▲△ □■‎ ‎△▲ ▲■ ■□ △▲‎ 得出:图形的排列呈顺时针循环排列。‎ ‎⒌完成教科书第117页练习二十第1题。‎ 四、课后总结 今天同学们观察了很多的图形,它们都有循环排列的规律,有的是顺时针循环排列,有的是逆时针排列,而且自己也设计出丰富的有规律的图案,这说明只要细心观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顺时针循环 第一行: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青蛙、小熊、兔子、猴子 逆时针循环 ‎☆★○● ●☆★○ ○●☆★ ★○●☆‎ 教学 后记 第五十课时 教学 内容 找规律(二)‎ ‎(教科书第116页例2及练习二十三第2~7题)‎ 备课 时间 ‎2012-3-22‎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猜测、实践、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逐步体验、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的规律。‎ ‎⒉过程与方法:在猜测、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重点 让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 难点 让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教学 准备 正方形图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开展游戏,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做过心灵感应的游戏吗?来!伸出双臂,掌心和老师相对,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感应对方的心理……看谁能猜出老师接着要说什么?‎ 小兔子很可(爱)!小姑娘扎了两个(小辫子)!每个少先队员脖子上戴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1、(2)、3、(4)、5、(6)、(7)、(8)。‎ 二、开放游戏,探索规律 ‎⒈游戏的设置:接下来,我们来互相感应对方的心理!各小组的同学合作与老师一起摆方片,看看老师与哪些组的同学心有灵犀,摆出的方片数是相同的。‎ ‎⒉游戏开始,尝试猜测。‎ 师生先各摆出一个方片。‎ 教师:现在老师和大家都需要仔细思考思考,预测出对方接着最有可能摆出几个方片,小组内可以经过讨论再摆出来!各小组预测后摆的情况:‎ A □ □□‎ B □ □□□‎ C □ □□□□□□□□□□‎ 让学生把预测的结果中的其中三种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前面摆的情况,接着往下摆,把学生摆出的各种情况都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阐述理由:‎ A 第一次摆1个,1个后面是2个,第二次摆2个。‎ B 第一次摆1个,是单数,接着该摆3个,它们都是单数。‎ C 第一次摆1个,第二次摆10个,第三次摆100个,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⒊体验成功,继续游戏。‎ 老师真没想到你们的思维竟然会这么开阔!这些想法太好了,都很有道理!咱们先选其中的一种情况继续游戏,好吗?‎ ‎⒋继续游戏,不断探索。‎ 小组内再次讨论,师生共同预测对方接着摆方片的数目,学生预测的情况及原因。‎ ‎□ □□ □□□(原因:每次比上次多一个)‎ ‎□ □□ □□□□(原因:第二次是第一次的2倍,第三次是第二次的2倍)‎ 教师:如果我们选其中的第二种来继续我们的游戏!‎ 学生经过讨论进行下一次推测。‎ 学生预测的情况:‎ ‎□ □□ □□□□ □□□□□□□□‎ 规律:后一个是前一个的2倍。‎ 出示:□ □□ □□□□ □□□□□□□‎ 教师:这幅图接下去该怎样摆呢?(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⒌游戏高潮,提示规律。‎ 学生经过讨论,预测出接下来摆13个□。‎ 完成例题的内容。‎ ‎⒍小结、揭题,多元化探索。‎ 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这节课我们探索的就是事物中存在的简单的数量规律。板书:“找规律”。在我们做游戏的过程中,有很多小组摆方片的思路更独特,更精彩。‎ 三、巩固提高 ‎⒈完成教科书第116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想法。‎ ‎⒉完成教科书第117页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讲评。‎ ‎⒊完成教科书第118页第4题:这条带有方向的射线,我们称它为数轴。观察数轴上的数有什么规律?象这样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3,这个数列我们可以称它为等差数列。‎ ‎⒋完成教科书第118页第5题:认真观察这条数轴标出的数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如果按这个规律,接着往下画,应该怎么画?‎ ‎⒌完成教科书第118页第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根据。‎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 A □ □□‎ B □ □□□‎ C □ □□□□□□□□□□‎ ‎……‎ 教学 后记 第五十一课时 教学 内容 复习表内除法 ‎(教科书第119页第1~2题)‎ 备课 时间 ‎2012-3-23‎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平均分”、掌握除法各部分名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以及一些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求解。‎ ‎⒉过程与方法: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 教学 重点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教学 难点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口算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乘法口诀。‎ 二、口算。(略)‎ 三、根据口诀“四九三十六”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四、填空。‎ 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几个?你是怎么想到的?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 如果这道题改为“12个苹果分给6个人,每人分多少个?”和刚才的题目一样吗?不同在哪里?‎ 教师:什么叫平均分?‎ 小结:我们在做题目时,要认真读题,题目中只有强调了平均分,我们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2个同学,每8个同学分一组,可以分多少组?你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五、把算式与口诀用线连起来。(略)‎ 六、出示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 用自己的话叙述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内容编写两道应用题。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道题进行分析解答。‎ 七、比赛,看谁算得快。(完成教科书第119页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用了哪句口诀。‎ 八、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讲评。‎ 九、课堂小结。‎ 教学 后记 第五十二课时 教学 内容 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科书第119页第3~4题)‎ 备课 时间 ‎2012-3-24‎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且会用正确的方法求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⒉过程与方法: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 教学 重点 数的读写和数据的组成。‎ 教学 难点 数的读写和数据的组成。‎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数位顺序表、计数器。‎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请学生回忆数位顺序表。‎ 二、出示计数器,完成教科书第119页第3题。‎ 教师拨数,学生根据计数器上拨出来的数写一写再读一读。也可以请一个学生拨数,其他学生写数,再读数。‎ 提问:写数时你是怎样写的?读数时要怎样读?零要怎样读?‎ 三、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第3题。‎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独立写数,提问: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看着读数写出数的写法。‎ 四、完成教科书第120页第4题和第124页的第4题,全班讲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124页第5题。‎ 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人跳三次,取最远的作为成绩。(实际上就是把三次的成绩进行比大小,取最大的数作为某个人的成绩)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就是把三个人的名次按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六、复习近似数。‎ 完成教科书第12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判断某些数是近似数,某些数是准确数。(数前面如果有“约”,说明这个数是个近似数,否则就是准确数)‎ 提问: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七、课堂小结。‎ 教学 后记 第五十三课时 教学 内容 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 ‎(教科书第120~121页第6~8题)‎ 备课 时间 ‎2012-3-25‎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通过口算的复习,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加和退位减,并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⒉过程与方法: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 教学 重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口算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口算,完成教科书第120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提问: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计算下面各题,完成教科书第120页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提问:列竖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计算时要怎样算?(强调: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当十和原来的数相加再减)‎ 三、完成教科书第124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要适当地进行逐题讲评。‎ 如:一个加数是230,和是500,求另一个加数?你是怎么想的?‎ 这一组题 ,一定要学生讲清楚每一小题的理由。‎ 四、完成教科书第124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出示教科书第121页第8题。‎ 让学生讨论:500元钱,可以买哪种自行车和哪种电风扇?你是怎样搭配的?把方案写出来。‎ 学生在汇报方案时,提问:你是怎样得出这一搭配的?500元钱够买吗?让学生把自己的搭配方案写出来,然后由个别学生向大家汇报,其余的可在小组内交流,大家互评。提醒学生用估算的方法。‎ 六、完成教科书第125页第8题。‎ 提问:便宜约多少元?这个约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 七、课堂小结。‎ 教学 后记 第五十四课时 教学 内容 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变换 ‎(教科书第121页第9~12题)‎ 备课 时间 ‎2012-3-26‎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克和千克都是重量单位,初步明确‎1千克和‎1克的物体重量;通过复习图形与变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分清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 ‎⒉过程与方法: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 教学 重点 初步形成正确的重量观念,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重量单位,能根据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 教学 难点 初步形成正确的重量观念,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重量单位,能根据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习题卡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重量单位。‎ ‎⒈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或重量。‎ 三个香蕉重约80( ),一只白兔重约3( ),一只山羊约重40( ),一个足球约重250( ),一枚2分硬币重( )克,4枚2分硬币重( )克,小军的书包重3( ),一瓶牛奶重245( ),一袋鱿鱼丝重50( )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认真观察,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克作单位,相对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 ‎⒉圈出合适的重量,完成教科书第121页第9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 ‎⒊完成教科书第125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三、把下列各数按要求排列。‎ ‎9000千克 ‎9800克 90千克 ‎900克 ‎‎9千克 ‎( )>( )>( )>( )>( )‎ ‎1千克‎ ‎101克 ‎10克 ‎1001克 ‎‎1000克 ‎( )<( )<( )<( )<( )‎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提醒学生要看清楚单位名称。‎ 四、完成教科书第121页第10题。‎ 讨论:怎样知道哪一份重,把你思考的方案说一说。‎ 五、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再说说你身边哪里有锐角。‎ 教学 后记 第五十五课时 教学 内容 复习解决问题 ‎(教科书第122页第13~14题)‎ 备课 时间 ‎2012-3-27‎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解决问题,熟练地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弄清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⒉过程与方法: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 教学 重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 教学 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习题图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第13题。‎ 找出提供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第14题。‎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然后口头编题,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 三、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1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可以给几位客人”,每位客人需要几个碗和几根筷子?那8个碗可供几个人使用?14根筷子可供几个人使用?如果要配成套,能配成几套?可供几个人吃饭?‎ 四、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2题。‎ 口头编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要求全班可以分成几组?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全班有多少人,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求呢?‎ 请大家列式计算后,提问:22加20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全班人数除以7表示什么?‎ 注意:应用题要记着写答案。‎ 五、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3题。‎ 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要想知道买哪一种袜子便宜,应该从哪个问题入手考虑?算一算:一双袜子分别是多少钱?然后再做比较。‎ 六、课堂小结。‎ 教学 后记 第五十六课时 教学 内容 复习统计和找规律 ‎(教科书第122页第15题及第126~127页第14、15题)‎ 备课 时间 ‎2012-3-28‎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通过复式统计表和简单统计图的复习,使学生能熟练地分析统计图表,并从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大胆地谈自己的看法;通过找规律的复习,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懂得大胆猜想,找出一般规律,并会进行验证。‎ ‎⒉过程与方法: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 教学 重点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统计图表。‎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动手画一画,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4题。‎ ‎⒈出示:□ □□ □□□□□□□□□‎ 提问:如果让你接着往下画,你想怎样画?‎ 提示:可以从方片的个数方面去考虑。‎ ‎⒉让学生自己出一道按规律填数的题目,让同桌的同学来完成。‎ 二、完成教科书第127页第15题。‎ ‎⒈提问:图中统计的是什么?‎ ‎⒉根据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 ‎⒊回答问题。‎ ‎⑴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⑵统计图和统计表比较,各有什么特点?‎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⑷可让学生提出问题,同桌的同学互相解答。‎ 三、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第15题。‎ ‎⒈先让学生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 ‎⒉提问:表中记载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一张什么统计表?‎ ‎⒊完成统计表后,提问:你从表中发现了些什么?你最想对大家说什么?‎ 四、课堂小结。‎ 教学 后记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