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二下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年二下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 表内除法(一)‎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平均分(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w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师: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分法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分法2: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 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教师小结: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 学生判断,交流反馈: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 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 板书设计:‎ 平均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平均分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分;几个几个地分。‎ 第2课时 平均分(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法:‎ 谈话法。谈话讲解,通过语音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适当点拨,突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还记得是怎样分的吗?(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2、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3——分果冻的情境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帮同学们分果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互动新授 ‎1、感知“每几个一份”。‎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例3的题目。题目中“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请拿出8个学具,每2个一份,分一分,能分成几份?‎ 学生合作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上黑板分,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交流:可以分成几份?为什么?(对回答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结合媒体演示,教师总结:有8个果冻,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4份。‎ 谈话:刚才我们把8个果冻,按每2个一份地平均分了,现在你能把8个果冻,按每4个一份地分吗?能分成几份?‎ 学生合作每4个一份地分。‎ 交流反馈:8个果冻,每4个一份,能分成2份。‎ 教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每4个一份的方法把8个果冻平均分了。这些平均分的方法可以概括成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2、巩固练习。完成第10页“做一做”,巩固平均分的分法。‎ ‎(1)谈话:下面就让我们用分果冻的方法来分小棒。请拿出准备好的12根小棒。‎ ‎(2)读题,明确分法。‎ ‎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 )份。‎ ‎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 )份。‎ ‎(3)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填空。指名上黑板分,注意观察分法是否正确。‎ ‎(4)补充:12根小棒还可以每几根一份地分?学生分分看,指名上黑板演示分法。(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的分法。)(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 ‎(5)总结:刚才我们按每1根一份、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每6根一份的分法把12根小棒平均分了。这些平均分的方法就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3、圈一圈。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16个杯子)‎ 提问:一共有16个杯子,每2个装一盒,可以装几盒?每4个装一盒,可以装( )盒,每8个装一盒,可以装( )盒。‎ ‎(1)看要求,明确怎样圈后动手圈,再独立完成填空。‎ ‎(2)学生交流答案和想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5题。‎ 过渡: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在分食物,你瞧,小熊宝宝在分蜂蜜。‎ 引导学生读题,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 )只小熊。‎ 理解“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表示“每4个一份”。‎ 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再填出得数。‎ 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每4罐蜂蜜圈在一起……”通过圈一圈和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6题。‎ 过渡:小猴子正在分玉米呢!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玉米?(14个)‎ 用情境图呈现分玉米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玉米的任务。‎ 接着提问:18个玉米可以装几袋?‎ 引导: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7袋,18个玉米比14个玉米多4个,多2袋,那就是9袋。也可以画一画,多画4个,圈一圈,一共是9袋。‎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的平均分是把一些物品,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希望你们都能又快又准地把东西进行平均分。‎ 板书设计 平均分(二)‎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每几个一份地分→平均分 第3课时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平均分”的方法,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法:‎ 尝试练习法,回顾知识后,出示练习,让学生逐题完成。‎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的概念。‎ ‎2、把6个○平均分成3份,哪种分法对?为什么?‎ ‎(1)○○ ○○○ ○‎ ‎(2)○○○ ○○○‎ ‎(3)○○ ○○ ○○‎ ‎3、判断下面的游戏哪种应用了平均分。‎ ‎(1)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拔河比赛。‎ 二、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3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读题。‎ 教师谈话:把12个风车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用你自己的方法分一分。‎ 让学生动手操作。说一说怎样分的。‎ 汇报交流:‎ 每份分一个,依次分完,或者根据口诀“三四十二”,得出每份有4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4=12,每份就是4个;或者用除法,12除以3等于4,一份就是4个……‎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4题。‎ 谈话过渡:小明有24根香蕉,要平均分给小猴子。‎ ‎(1)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根?请你帮小明分一分。‎ 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口诀进行思考。根据口诀“三八二十四”,可以得出每只小猴分8根。‎ ‎(2)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根?‎ 用解决第(1)题的方法,自行解决第(2)题,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分的方法,并填在书上。‎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24根,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得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数量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3、引导小结:我们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每份必须同样多)‎ 三、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7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小组合作,拿出准备好的15个正方体积木,摆一摆。‎ 理解“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指的是每3个一份。‎ 汇报交流,可以摆5个长方体。‎ 两次操作,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几个木块?‎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8题。‎ 出示情境图,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张风筝图片?(24张)‎ 如果每6张画片做一个风筝,可以做多少个?(可以做4个)‎ ‎3、小结: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也是平均分,都是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来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时要注意什么(分的总数)和怎样分(每份几个)。‎ ‎4、拓展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9题。‎ 把18个○平均分,在本子上画一画,与同桌合作交流各自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时要注意什么(分的总数),还有看清怎样分(平均分成几份),然后检查分得的结果是否同样多。‎ 板书设计 练习二 平均分 第4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除法的意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是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通过语音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适当点拨,突出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图。‎ 教师谈话:今天,小熊猫家里来了客人,熊猫宝宝正在帮妈妈分竹笋,我们一起去看看它是怎么分的。‎ 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二、互动新授 ‎1、初步认识除法。‎ ‎(1)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每盘要放同样多)‎ 师:你能帮助熊宝宝分一分吗?拿出学具,试着摆一摆。‎ 学生小组合作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即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这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2)教师边板书边谈话: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3)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目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②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③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④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2、出示教材“练习三”的第1题。‎ ‎“开火车”读一读。抽几题让学生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 ‎(1)完成第1题。‎ 提问:一共有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每个盘里放几条?‎ 先分一分,再列式。‎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鱼是15条,除号前面写15;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除号后面写5;每个盘子分3条,等号后面写3。15÷5=3)‎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题。‎ 用小棒摆一摆或直接画在教材上分一分,写出除法算式,读一读。‎ ‎2、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2题。‎ ‎(1)出示题目,读懂题意。‎ 提问:每只小熊分得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 ‎(2)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 ‎(3)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6÷2=3‎ 为什么这样的算式?(因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3、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2)教师小结: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5个一份。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写在除号的前面;10÷2=5;9个○平均分成3份,把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3个,所以列式是:9÷3=3。‎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社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第5课时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可采用演绎法概括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小熊猫分竹笋图。‎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帮助小熊猫分了12个竹笋,今天,小熊猫要分多少个竹笋?怎么分呢?请看图。‎ 从图上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题。)‎ 教师小结: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5。‎ ‎(1)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12个)‎ 每份2个,分成几份?(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师: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份2个,分成了6份,12÷2=6。‎ 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6份)‎ 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剩下的两道小题。‎ ‎2、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4题。‎ 灯泡一共有12个,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 )个灯座,让学生把每2个灯泡用铅笔圈一圈。‎ 灯泡一共有12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12)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每几个一份?除数应该写几?(每2个一份,除数写2)可以装( )个灯座,商应该写几?(12÷2=6)‎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社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把一些物品或一个总数,每几个一份,可以 分成几份,也是用除法计算,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后面是除数,它们的得数是商。‎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第6课时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法:‎ 尝试指导法。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发现知识的成功者。‎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完成下面的题目,加深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1、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6题。‎ 教师把写有文字的卡片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独立试写,互相交流。教师板书出相应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7题。‎ 小组合作,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交流反馈:14÷7=2‎ 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再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后面三小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8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题,引导学生说出有( )份,每份有( ),再让学生试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指名说一说,教师板书。(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三、巩固迁移 ‎1、在复习完成后,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9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引导回答:10÷2=5可以表示把10个贝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个,每5个圈一圈。也可以表示把10个贝壳,每2个一份,可以风车5份,2个圈一圈。‎ ‎(2)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10题。‎ 根据题目要求,同桌合作把圆片平均分,互相说一说,再写出除法算式。‎ 分析:图1表示把12个圆片,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或12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 列式:12÷6=2‎ ‎12÷2=6‎ ‎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图2。‎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11题。‎ 先背诵乘法口诀表,出示题卡,通过抽卡游戏练习。‎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自读“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练习三 平均分 ‎12÷6=2 18÷6=3‎ ‎12÷2=6 18÷3=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