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数学第23章旋转旋转性质的综合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九上数学第23章旋转旋转性质的综合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旋转性质的综合应用课 教材背景分析和教学安排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第7课时,是一节综合应用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完了旋转的单元知识,本节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实例为切入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设计了5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学习旋转,动手进行数学实验探索,经历旋转现象的观察分析,证明过程,引导学生用旋转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近几年,有关旋转知识,在广州中考中所占分值统计表 旋转已成为广州中考的重点与热点内容之一,当图形的形状不规则,难以直接应用数学知识求解或是条件比较分散,难以发现其内在联系时,可通过旋转使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使分散的条件发生“转移”,变得相对集中,从而使待求问题明朗化,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就是旋转变换思想.‎ 教学任务分析 ‎ ‎ 教 学 目 标 ‎ ‎ 知识与技能 建立旋转及相关性质的知识框架,‎ 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积累数学经验。‎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学生经历图形旋转的操作,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运动几何的观点。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旋转的数学内涵,获得知识,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旋转的基本性质的运用,解决旋转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采用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的适时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 ‎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 时间安排 环节l 知识再现 ‎4分钟 环节2 例题讲解 ‎8分钟 环节3 探索一 ‎ 15分钟 环节4 当堂训练 ‎ 10分钟 7‎ 环节5小结,布置作业 ‎ 3分钟 环节6 教学反思 ‎ 课后教师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环节1」:知识再现 ‎(1)如图正方形ABCD,点E是CD上的任意一点,将ΔADE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0后到达ΔABF的位置,连接EF,则 ‎①旋转中心是 ②指出旋转角 ‎ ‎③BF和DE有何关系 是 ‎ ‎(2).ΔABC是等边三角形,将ΔADB绕点A逆时针旋转到ΔAEC,连结DE,‎ 则ΔADE的形状是 ‎ ‎(3)如图。在ΔABC中,点D,点E分别是线段AB,AC的中点。‎ BC=6,则DE= ; DE和BC有何位置关系 ‎ 教师:巡堂,当堂批改部分同学的答案。‎ 教师请同学回答问题 本环节利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章的一些主干知识进行检测,强化旋转角概念,‎ 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进一步得出边与边,角与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通 ‎ 通过这组练习,让学生总结出这类图形为什么可以旋转重合,必要条件是什么。‎ ‎「环节2」例题讲解 ‎(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FH分别是线段BC,CD的点,∠FAH=45°,将△ADH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到△ABM,求证①FH=FM.②FH=DH+BF 审题,‎ 抓住旋转的性质 对应边相等,旋转角相等。‎ 提问1:证明线段相等的一般方法有那些? 等边对等角,三角形全等。‎ ‎【设计意图】‎ ‎2009年中考24题改编而来。‎ 培养学生独立审题,‎ 7‎ 变式(删减条件:将△ADH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到△ABM,①FH=FM.)‎ 中考链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FH分别是线段BC,CD的点,∠FAH=45°,‎ 求证FH=BF+DH.‎ ‎△AFH ≌ △AFM ‎ ‎ 小结:几何证明题的一般解法:‎ 从已知出发,得出一些结论,‎ 再从未知出发,反向推导,‎ 中间怎么搭桥,寻找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 如何把两条线段转化成一条线段 ‎(旋转的思想)‎ 再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分析已知条件,细化已知条件的能力,‎ 培养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 ‎「环节3」探究 如图所示:△ABC与 △D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连结BD,AE,判断BD和AE的关系 点O是线段AB的中点,点N是AD的中点,点M是BE的中点,连结ON,OM,MN,判断ΔOMN的形状。‎ 首先学生独立审题,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线段之间的关系有几种?‎ 一是数量关系,二是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 7‎ 图1‎ 图2‎ ‎③将△DCE绕点C旋转一个角度,线段BD和AE是否仍然相等且垂直?说明理由 点O是线段AB的中点,点N是AD的中点,点M是BE的中点,连结ON,OM,MN,判断ΔOMN的形状。‎ ‎ 图3‎ 图4‎ 问题二:观察图形,你们大胆猜想数量上有何关系,位置上又有何关系?‎ ‎ ‎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演示 问题三:如何证明你的猜想?‎ 小组讨论5分钟,投影小组的成果。‎ 巡视有没有同学利用旋转的性质来证明(老师讲解用旋转来证明,板书证明过程)‎ 用你手上的三角板量一量,大胆提出你的猜想,再细心分析证明。‎ ‎△ACE和△BCD有何关系?‎ 归纳:此题是2011中考25题压轴题改编,‎ 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平时都已渗透到。抓住旋转变化中的不变量(等量)‎ 全等三角形及性质,‎ 将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形式,逐个击破。增强学生对中考的信心。‎ ‎1以问题串的形式,问题难度螺旋上升,让学生探索问题,体现几何问题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讨论求解, ‎ 主要训练学生类比思想 ‎[环节4]:当堂训练,‎ ‎1如图所示,把一个直角三角尺ACB 绕着30°角的顶点B 顺时针旋转,使得点A 落在CB 的延长线上的点E 处,‎ 则ΔCBD的形状是 ‎ ‎∠BDC 的度数为 ‎ 学生独立完成 分析题意 ‎①∠PA P′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 7‎ ‎2如图,P是正三角形ABC 内的一点,且PA=6,PB=8,PC=10。‎ 若将△PAC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得到△P/AB。(1)∠PA P′的度数是多少?‎ ‎(2)求点P与点P′之间的距离;‎ ‎(3)求∠APB的度数。‎ ‎②PA=6,PB=8,PC=10。你想到了什么? (勾股定理)但是这三条线段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如何转化?‎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典型问题。拿学生的学案,投影点评。‎ 学生就地取材,探索知识,面对这样的活动,学生有亲切感,即使在探索中历程艰难,也会倾其全力,寻找思路。同时也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训练学生转化的思想 ‎【环节5 】小结 几种有关旋转的图形 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两条线段的和相等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归纳一些常见的旋转基本图形 什么情况下考虑旋转?‎ 图形中,有边相等的情况,在一般的思维方法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旋转部分图形,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设计意图】‎ 通过上面的解题分析,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培养对知识框架的构建。‎ ‎【课后作业】:1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是斜边,P为△ABC内一点,‎ 将△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与△ACP´重合,如果AP=3,‎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7‎ 那么线段PP´的长等于____________。‎ 第1题 ‎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FH分别是线段BC,CD的点,且FH=BF+DH. 请你用旋转的方法求∠FAH的度数.‎ ‎3、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是直角顶点.操作并观察:将三角形45度角的顶点与点C重合,使这个角落在∠ACB的内部,两边分别与斜边AB交于E、F(CE不与CA重合,,CF不与CB重合),然后将这个角绕点C在∠ACB内部旋转.‎ ‎(1)∠ACE+∠BCF的度数为多少?‎ ‎(2)利用旋转的方法,将AE、EF、FB这三条线段放在一个三角形中 求证:‎ 将例题变式,把例题的结论和条件互换,‎ 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求解此类旋转问题的方法。‎ ‎1在中考中,我们常遇到类似的几何综合题,大多情况下,要么后一问用到前一问的结论,要么后一问的解题方法和前一问是类似的.‎ ‎2、学生的识图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教学中长期渗透的重要内容,通过训练,学生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识图能力.‎ ‎【环节6】课后反思 从上课的流程安排,环节处理,学生反馈等方面自我反思,‎ ‎【设计意图】‎ 7‎ 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不断改进并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板书设计 旋转性质的综合应用 例题: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FH分别是线段BC,CD的点,∠FAH=45°,‎ 求证FH=BF+DH.‎ ‎ 分析: FH=BF+DH.←FH=FM←‎ ‎∴△AMF≌△AHF,‎ 证明:将△ABH绕点A顺时针旋转90°至△ADM,‎ 则△ABH≌△ADM,‎ ‎∴AM=AH ‎ ∠MAF=90°又∵∠HAF=45°‎ ‎∴∠HAF=∠MAF=45°‎ 又∵AF=AF ‎∴△AMF≌△AHF,‎ ‎∴FH=MF, ‎ 又∵MD=BH ‎ ∴ FH=BF+DH.‎ 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