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论语》六则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1)、《论语》六则言简意深,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谈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二方面的内容。
文章脉络
第一则讲求学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主要谈知识巩固与创新。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强调学习的三种不同用心。
第五则讲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第六则讲修身的进程,必须经过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才能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
2)、逐节学习
第一节
“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这些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
〈译〉学习了知识按时去实习它,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知”了解。 “愠”怨恨。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三句话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问”,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
第二节
“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体会或发现。
〈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节
“罔”指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
弄得精神疲惫。
孔子在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四节
好:喜欢 乐:愉快,快乐
〈译〉孔子说:“懂得的人不如喜好的人,喜好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这一则所说的是学习的三种不同用心。
第五节
“择”选择。“善”好的地方。“改”改正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好地方学习,对他们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
第六节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
3
天命: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听从,顺从 矩:法度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不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六十岁时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
这一则讲修身的进程,必须经过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才能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
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请举例说明
(第一、二、三、四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第五则谈及学习态度问题。第六则孔子谈到了自己终身学习的效果。)
(1)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三种不同用心。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别人的长处。
二、延伸拓展——跳出文本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哪些观点内容使你收益最大,谈谈你的感想。
2.与课文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如何改进?
3.你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建议吗?试谈谈。
三、回归文本
1)、全班齐读,分组朗读。
2)、文句翻译。学生抢答、学生互译。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语录体,仅指明孔子的话而没有写出说话的语境,一则就是一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我们在学习时应首先认识到本文的行文特点,深入领会每章的含义,以及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我们的启迪。
本文所选六则,在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讲的是学习态度;一类讲的是学习方法。这些都是古人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规律和经验。我们今天拿来学习,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多注意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板书设计】
论语六则
评价:“半部〈论语〉治天下”。
关于学习方法:温故知新等。
关于学习态度:择善而从等。
《论语》六则 作业检测参考答案:
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
二、D
三、
1、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学而时习之。④温故而知新。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A: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B: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3
3、择善而从 温故知新 三十而立
【教学后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