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故都的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研习五幅画面,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一.导入: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那些具体描写的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 明确:牵牛花偏重于“清”,槐蕊偏重于“静”,秋雨偏重于“悲凉”,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从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 ‎ 二.鉴赏五幅画面 鉴赏画面一:“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 1. 生自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 ‎2.思考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又是怎样突出“清”这一特点的? ‎ 明确: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我认为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色彩太凝重,基调也太浓了,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淡红”属于暖色,所以作者说它“最下”。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因为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作者还用环境衬托,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 教师小结: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流露出的心境颇为相似。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清静闲暇中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正象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个性化质疑】:‎ 鉴赏画面二:秋槐落蕊 ‎ 1. 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作者是怎么来写着这清秋的寂静呢?‎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秋槐落蕊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注意看,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 ‎ 明确:“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小结:作者说,这些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看,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而“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指哪些?文中有没有现成的词?“这些”指的是细腻、清闲、落寞。而能感受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 ‎ 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清闲——落寞。心在起作用。从槐树落一蕊而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 3‎ ‎“静”味。 ‎ ‎【个性化质疑】:‎ 鉴赏画面三:秋蝉残声 ‎ 1. 请一位同学朗读秋蝉残声一部分。‎ 2. 探讨:作者是怎样通过秋蝉来状写“悲凉”的呢? ‎ 明确:作者以声衬静,写秋蝉残声正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同工之处。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让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秋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清冷,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此地此景,其寂寞悲凉又怎一个“静”字了得,引发的是更加深沉的“悲凉”之感。 ‎ ‎【个性化质疑】:‎ 鉴赏画面四:秋雨话凉 ‎ ‎1.齐读秋雨这一段的描写。 ‎ ‎2.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看看有没有“悲凉”的标志——字、词、句?‎ 明确:“灰沉沉”、“淅沥雨声”、“着黑色皮袄的都市闲人”多是有凉无悲。‎ ‎3.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觉得被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悲凉,是什么触动了人们凄凉沧桑的感情呢? ‎ 明确:是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凄凉、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但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 ‎ 小结:对秋味,作者通过清、静、悲凉三个方面来品味,借助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我们重点赏析了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关于秋枣大家可以用我们学到的鉴赏方法课后去品读,去赏读。 ‎ ‎【个性化质疑】:‎ 三.知人论世。‎ 组织学生讨论:“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悲凉中的况味又有怎样的思想背景呢?‎ 补充资料:这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情趣有关。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 3‎ 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为人所不能言的妙昧,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所以说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从写作上来看,作者表达的是自己对故都的依恋——故都情结,作者把个人的主观感情 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家国之思。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 ‎【总结】整篇文章读来,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的语言,用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的心境,展现出一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是现代散文中的一支奇葩。‎ ‎【个性化质疑】:‎ 板书:‎ ‎ 抒发感受(直抒胸臆)‎ 总起 表达向往之情 与江南之秋对比烘托 ‎ ‎ ‎ 清晨静观图 清 ‎ 秋槐落蕊图 静 秋味 记叙 秋蝉残鸣图 景 ‎ ‎ 秋雨话凉图 悲凉 ‎ 胜日佳果图 (生命之味)‎ 分写 赞秋悲秋 永恒的主题 层 ‎ 议论 秋感秋思 人之常情 层 ‎ 中国文人尤甚 递 故都之秋 别有深味 进 ‎ ‎ ‎ 与南国之秋对比烘托 总结 表达眷恋之情 直抒胸臆 ‎ ‎ 3‎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