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 ‎1、掌握“乃、道、以、其、然”等重点字词。 ‎ ‎2、画出文中议论的语句,探索夹叙夹议的作用,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新知预习】‎ 一、作者: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二、时代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三、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对文中文言现象进行整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长乐王回深父 ‎(二)古义异义 ‎1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今义:‎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 ‎3.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 ‎4.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今义:‎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 ‎【卒】‎ ‎(1)而卒葬之 ‎(2)夫以疲敝之卒 ‎【道】‎ ‎(1)有碑仆道 4‎ ‎(2)何可胜道也哉 ‎(3)传道受业解惑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道不同不相为谋 ‎【观】‎ ‎(1)古人之观于天地……‎ ‎(2)非常之观 ‎【得】‎ ‎(1)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相】‎ ‎(1)无物以相之 ‎(2)曹虽托名汉相 ‎(3)人不可貌相 ‎(4)相安无事 ‎(5)悔相道之不察也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入之甚寒,问其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则其见愈奇 ‎7.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常在于险远                     10.至于幽暗昏惑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五)翻译下列句子 ‎⑴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                                        ‎ ‎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 ‎⑶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 ‎⑷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 ‎ ‎ ‎【我的疑难】:‎ ‎【第二课时】‎ 4‎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问题探究:‎ ‎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梳理本文思路。‎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2.研读第一段,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3.研读第二段,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4.研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追问: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追问: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5.研读第四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第3、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 ‎ 4‎ 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