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尽意,借物传情》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立象尽意,借物传情》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立象尽意 借物传情 ‎【新设计】 ‎ ‎“写作中如何表达情感”是个语文中的老话了。如要回溯,则要追屈子,问李杜了。前辈已成经典,我当如何立言?但转念一想,何不就借用经典,来滋养作文课堂呢?于是我借了《易经》中“立象尽意”的方法论,用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借物抒情”。‎ ‎【教学目标】 ‎ ‎1、活化课内外资源,以练笔为依托,启发、教会学生“借物抒情”。‎ ‎2、引导学生做情感丰富、内心敏感的人,用一种含蓄、优雅的形式去表达人生。‎ ‎【学情分析】 ‎ 无话可写,无法可写,无情可写,是大多数孩子每每动笔的困扰。40分钟的作文课不能全方位提升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但一定要从一个角度,一个点上去唤醒学生,教会学生,打通他的穴道,成为可靠可用的硬收获。‎ 写作是不能游离于阅读之外的,就像任何创新都必须有蓝本一样。高一学生往往是有一定阅读量的,但如何去调动这些存量,不让其“读”“写”分离是需要老师帮助的。‎ 桐城派刘大櫆说过:“天下可告人者,惟法耳。”然而这一教学环节,“亲告”却常常被中学生当成耳旁风,因此,要借前人之语启发,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完成一个超越,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重点难点】 ‎ ‎“立象尽意”是个方法论,如何让学生接受这个方法,会用这个方法,是个重点。如何避免说教,生动有趣自然地呈现这种方法则是一个难点。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作文课更要有文学味,有味才能激起兴趣,有味才能擦出智慧与情感的火花,这当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可以说是一个难点。‎ 作文不能“光说不练”,对高中生而言,不可忽略的是“过心过手”,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练笔,来检验效果。‎ ‎【方法探索】 ‎ ‎1、活化资源,“放”“收”式教学。选准要探讨或写作的内容,抛给学生,不设限地让他们去思考、去发挥、去表达,教师和其他学生启发、点拨、补充、探讨,甚至争论,最终回到我们的主题。这个过程始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积累和感受表达,教师也同样畅谈自己所思所感,有争鸣亦有共鸣,而这个收也是自然而丰富的。这体现语文教学的张力,即张与弛,‎ 展与收,庄与谐。更体现了新型课堂的民主。‎ ‎2、分段写作式教学。整堂课设计了三次“唤起”,三次写作,让学生在不断修改中发现、完善、进步。总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方法,看到情感,看到表达的品位,也看到自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进步。也是老师检验课堂效果的一把尺子。‎ ‎3、分区板书。主板书是纲,重在设计。副板书为辅,重在临场生成。副板书的“乱”‎ 7‎ 是故意设计的,没有一堂课能预设到所有东西,如果硬生生让学生往同一个套子里跳,那就失却了教学的真正意义,语文课也无法生动潇洒起来。‎ ‎【教学过程】 ‎ ‎【导入】导入新课 ‎ ‎1、导入 课前播放《菊花台》和《时间都去哪儿了》两首歌曲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抒情方式的对比。‎ ‎(提问:一位诗人曾说,生命的历程,也就是不断吐露情感的过程,喜怒哀乐,是生命的注解!而古往今来,音乐成为了无数人释放或感受情感的桥梁。刚才的两首歌,都传递出了歌者深沉的情感,然而,在传递情感的方式上,却很不相同,请同学们结合歌词,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回答点出课题“立象尽意,借物传情”。‎ ‎(说明:通过歌曲对比感受表达情感的方式,并在《菊花台》的感染下,唤起学生的写作意识,开始即兴写作。)‎ ‎【活动】试身手,我手写我心 ‎ 爱是抒情永恒的主题,请以“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 ‎1) 选择对象(如朝夕相处的同学、日益老去的父母、心仪已久的他/她,或者即将离去的母校、魂牵梦萦的故乡……),明确你要表达的感情。‎ ‎2) 借用物象将你的情感表达出来,尽量避免使用“很”“非常”“十分”等词。‎ 学生展示,点评 ‎(点评的重点在学生对“借物抒情”方式的运用上。启发为主,并把学生引到对意象选取的思考上,对课内外资源运用的意识上。)‎ ‎【活动】明技法,工笔描物象 ‎ ‎1、重温前辈名家的情与象,看看能不能找出什么方法让我们再进一步。‎ ‎(投影) ‎ ‎1)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贺铸《青玉案》‎ ‎2)你知不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流成热泪。‎ ‎ ——歌曲《思念的滋味》‎ ‎3) “你有多爱我?”绿子问。‎ ‎“整个森林里的老虎都变成黄油。”‎ 7‎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4)他一路哭了出去,把正午的日头哭成了昏月。‎ ‎5)一想起你 就想起一座城 一见到你 便忘了一城的人 ‎ ——李石《热恋》‎ ‎(说明:1)本部分由学生自己体悟并各抒己见,老师负责将学生的感悟记在黑板的副板书上,其间只做少量点拨、拓展;2)共同总结,生成技法,形成主板书)‎ 要点呈现:放开感官(形、声、色、味……)‎ ‎ 妙用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移觉……‎ ‎2、请选取你刚才作品中,最明显的物象,调动感官,加入手法,有声有色有心机地再度打磨你刚才的作品,看看能有什么不一样。‎ ‎ 学生写作、修改、展示。‎ ‎ 老师点评。‎ ‎ (点评中有意识地比较两次写作的效果,有意识地用各种资料进行拓展,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启发)‎ ‎【练习】融情感  浓墨染真我 ‎ ‎1、讲授 抓住学生作品,顺势强化:‎ 我们要把这个意象放大,放大,你才能进入细节,于是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 ‎(投影) 碎片 ‎ 一地碎片 ‎ 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 ‎ 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冰冷,尖锐 ‎ 将清醒撞成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冰冷,尖锐 一根发丝若有若无,将清醒撞成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冰冷,尖锐 现在的碎片变得那么碎、那么冷、那么痛、那么绝望。‎ 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我们用的方法是——放大、具化。‎ ‎ 把这个物象放大,再放大,放到最敏感的点,这时便看到和我们情感相关联的那个细节,我们感情就可以深深地刻进去。‎ ‎ 要点呈现:融入真我 7‎ ‎2、教师和乐朗诵下水小诗《碎片》。‎ ‎ 碎片 夜,很刺眼 无眠的神经鼓胀,浓黑色,聒噪而拥挤 ‎ 一根发丝若有若无,将清醒撞成一地无法捡拾的碎片,‎ 冰冷,尖锐 是不是,世间所有的河都会因为岁月和酷热而断 我不想老,可夜会流走我的日子 你不想放,可夜会吸掉耐心,精力和健康 亲爱的,放了我,让我放,‎ 爱纵是钻石,这些年,也堆成了高山,还是将我压成了碎片,‎ 冰冷,尖锐 让呼吸轻些,再轻些,千万别打扰到你 每一块碎片都是一颗温柔的心 只望亲爱的,不要醒来,不要担心,不要那么辛苦地陪伴 摘一朵甜睡的花给你,感谢这些年 明亮,温暖 目光 月亮一样轻轻柔柔地照过来,‎ 软化着,编织着那破碎的,一片一片……‎ 清晨,睫毛上跳舞的,光着脚丫的阳光的碎片 明媚的,可爱的,我的碎片 今晨的热粥将心都含化了,还化不了那固执的碎片 我爱你 明亮,温暖 ‎ 师:我是一个重度失眠症患者,这些年,我的夜晚就是一地的碎片,是我的爱人,一直陪伴着,帮助着,承担着……让我重拾信心,明亮,温暖。‎ 不久前,我又睡不着,于是把感情放进了这样一首《碎片》,非常真实的官感,非常真实的温度,我把他们放在了碎片里,月光里,河流里,黑色的神经里,甜睡的花朵里……‎ 7‎ ‎3、写作活动 ‎ 师:曾经听人说过,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存在于最隐秘的内心,那是最深的容器。我写最隐私的最真实的情感,是想换得你们真挚的表达,打开心灵最里面的那把锁吧。‎ 请拿起你们的笔,再度回到刚才的作品,着力最动情的那个点,细处打磨,抒发真我吧。‎ ‎ 学生写 上台深情朗诵自己的作品 点评 ‎(本部分让学生充分展示,百花齐放。点评应重变化、重技法、重情感,应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激励学生。)‎ ‎【总结】 ‎ ‎ 问世间情未何物?情是一棵橡树,情是一抹清辉,情是一川烟草,情是梅子黄时的雨……这节课一路寻情,我们找到了这些:放开感官,妙用手法,融入真我。(齐读)‎ 也许蓦然回首,所有的美丽却在最寂寥的内心深处,那么请你学会:将最深的敏感托于他物,用曲折含蓄的方式来一次深层次的表达!‎ ‎【作业】 ‎ 交换作品,学会品评,试着走入他人的内心。‎ ‎【教学反思】 ‎ 回望的心情 ‎“写作中如何表达情感”是个语文中的老话了。如要回溯,则要追屈子,问李杜了。前辈已成经典,我当如何立言?但转念一想,何不就借用经典,来滋养作文课堂呢?于是我借了《易经》中“立象尽意”的方法论,用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借物抒情”。‎ 下面就谈谈我的四个设计,三个追求,两个遗憾。‎ ‎ 导入设计:歌曲切入。《菊花台》和《时间都去哪儿了》,一首是流行经典,一首当红热歌,都极具抒情性。直问学生抒情方式有何不同?便可直奔课堂主题——借物抒情与直接抒情。这一问,解决的表层问题是引出主题,实际上,在音乐的热度中,唤起了学生的意识——借用物象来抒情,来写作。举重若轻,避免开篇就灌概念的作法,整堂课轻松起来,学生的情绪思维没有压力。‎ 第二个设计:寻道、明道、借道。“道”即方法,高二学生的“道”不能太浅,也不能教不懂,我把目光瞄在了学生不怎么会用的现有积累上——感官的有意识调动,手法的灵活运用。我把这部分放在前人的诗文名句,优雅谈吐上,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引导学生去解读,去感悟。学生自主找寻的东西零碎但丰富,不全但亮点颇多。副板书的“乱”是故意设计的,老师就是一个书记员,记下这些采到的珍珠,然后和学生一道将其穿成项链,最后总结生成技法,实现感性品味到理性总结的升华。‎ 7‎ 桐城派刘大櫆说过:“天下可告人者,惟法耳。”然而这一教学环节,我却不打算过多的“亲告”,而是借前人之语启发,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完成一个超越,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第三个设计:我心换真心。有人说,90后是戴着盔甲的人种。让学生“抒情”,其实也是需要唤醒的。“平等”是“换”的前提,我大胆地将自己长年失眠的隐私搬出来,借用物象书写自己的痛与爱,并深情朗诵出来,学生沉默了,感染了,动情了……不论何种表现,我知道门在打开,从某种拘束中挣脱出来……让学生融入真我,从而又可以突破一个教学难点。‎ ‎ 第四个设计:依托写作,检验效果。整堂课设计了三次写作,三次展示评价。第一次借着歌曲热度,唤起借物抒情的意识,即兴表达。第二次含英咀华,唤起巧用技法的意识,润色修改。第三次着力动情点,强化打磨,抒发真我。三次写作,三次“唤起”,让学生在不断修改中发现、完善、进步。总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方法,看到情感,看到表达的品位。‎ 再说三个追求:‎ 一是学生的收获。无话可写,无法可写,无情可写,是大多数孩子每每动笔的困扰。40分钟的作文课不能全方位提升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但一定要从一个角度,一个点上去唤醒学生,教会学生,打通他的穴道,成为可靠可用的硬收获。、‎ 二是活化资源,文化浸润。写作是不能游离于阅读之外的,就像任何创新都必须有蓝本一样。因此在设计中使用了前辈名家的诗、词、话,还有我自己的小诗,这便是目标中的“活化课内外资源”,在点评中也用到苏轼、李清照、张爱玲、徐志摩、苏格拉底……高中生,就像一幅已被画上图形的纸,我们要添上的,是更生动美丽的色彩。因此高中语文课,应当是文学的和充实的。当然,向40分钟要容量和文学味,是很需要智慧的,这将是我长期努力的方向。‎ 三是平等开放,享受“惊艳”。如果说作文课是一滴水的话,至少可以折射出孩子们的构思、取材、修辞、语言、风格等。那么,得用心观察。充分尊重孩子的话语权,才能听到智慧开花的声音,才能听到心灵深处的音乐。‎ 最后谈谈我的遗憾。‎ 第一,因为是展示课,追求分毫不差,所以在各部分时间设计上我也非常严格。上课时学生进入状态没有预想的快,我担心时间不够,方法部分的后三个例子我放弃了由学生探究、品味的环节,自己一口气讲了出来。任务是完成了,但少了过程中“鲜活的碰撞”,少了“新课程”的味道,当然也少掉了预设中的一个亮点。‎ ‎ 第二,课后再看同事为我记载的实录,感觉在前半部分的课堂中,自己显得有些“说多了”,点拨过繁让课堂少了些清爽的气质,少了一点学生原生态的“动”。让我颇为遗憾。‎ 回望从选题、准备到正式上课的经历,有着十一年教龄的我竟然是:遗憾、兴奋又新奇。思之则活,思之则新,思之则深,原来每堂语文课都是可以挖掘,还可以挖掘的宝藏,可以创作,还可以创作的画纸。很幸福,我是语文老师;很幸运,我还有下一堂语文课!‎ 7‎ 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