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登岳阳楼》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重难点
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新课:(2分钟)
二、写作背景介绍(2分钟)
三、学生齐读并背诵诗歌。(5分钟)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诗意理解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五、质疑、探究(8分钟)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情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2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六、整体赏析(6分钟)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 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首联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昔闻”与“今上”构成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颈联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沉郁之叹)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政治生活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哪曾想最终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都成泡影„„
尾联凭栏遥望北方,忧国忧民。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七、作业布置(2分钟) 1.完成“探究•讨论”一。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小结
课后
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