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教案及反思(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春酒》教案及反思(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9.《春酒》‎ 目标定向 知识与技能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 ‎1.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2.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导语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2.作者简介 9‎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是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以她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副中国农村社会的朴素生活图景。琦君的作品,有与人不同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散文,作品中那股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再加上笔致婉约,使文章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积累的字词:‎ 枸杞(gǒu qǐ)     门槛(k3n)     过瘾(yǐn)    凑(còu)齐 酬(chóu)谢       家醅(pēi)     煨炖(wēi dùn)‎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 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体会文中深情。‎ 思考: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 小结: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2.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小结:母亲   “我”   阿标叔   乡邻乡亲 四、研读探讨 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分小组讨论)‎ ‎1.母亲: 热情好客 慷慨大方 ‎“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2.花匠阿标叔 热心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3.乡邻乡亲 热情大方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9‎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4.“我” 童真童趣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研读小结:‎ 问: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明确: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明确:风土人情。(母亲、喝酒的事)这其实也是作者所说的家乡味。‎ 通过作者的细节描写,其中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达标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重点研读。‎ ‎(一)   请同学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 ‎(二)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请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教师巡视)‎ ‎(三)   小组汇报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9‎ 生回答: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情趣)‎ 问:“我”当时期望的热情和可爱,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的?‎ 生答。‎ ‎  师再问:‎ 想一想: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 ‎       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 ‎       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 明确:‎ 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就是因为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写出了“我”的可爱。‎ ‎“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也正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我们就请这一小组的同学给我们共同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情感来。‎ ‎(2)、“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情趣)‎ 请一个学生起来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怎样。为什么读出来了?(或为什么没有读出来?)‎ 明确:这一语气词表达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 朗读时注意读出这样的语气。‎ 我们大家共同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生回答:“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情趣)(甜蜜的感觉)‎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把“偷偷”和“好几回”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生试着读一遍。‎ 9‎ 明确:不好。 “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那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看,看他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情来。‎ ‎(4)、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生回答:“我”的可爱和情趣。(情趣)‎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能否从具体的词语来说说呢?‎ 明确:‎ ‎“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 ‎“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 ‎“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 ‎“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 ‎“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 ‎“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其他的同学注意欣赏,听他们读得怎样。‎ 师再次强调几个重读的词语。‎ 大家来共同朗读这两句话。‎ ‎(5)、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生回答: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情趣)‎ 请所有的男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女同学注意欣赏。‎ 那女同学来说说他们读得怎样?为什么?‎ 生回答。‎ 师提示:文中有哪些词语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 9‎ ‎“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才”在和“只有”搭配,足见她的嘴馋了。‎ 现在,我们请所有的女同学来朗读这句话,男同学注意欣赏。‎ ‎(6)、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生回答: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情趣)‎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若把“眼巴巴”去掉,会怎样?‎ 生把去掉“眼巴巴”之后的这句话,再读一遍看看效果怎样。哪个同学发现了?‎ 明确:若把“眼巴巴”去掉,就不能够写出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 ‎(7)、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生回答:甜蜜的神态。‎ 问:在语句中并没有这样的字眼啊,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答:跟喝过酒似的。‎ 问:那你是否能通过具体的词语,把母亲当时的心理准确地说出来呢?‎ 明确: “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 ‎“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好!揣摩得很准确。‎ 那哪一位同学能自报奋勇地给大家朗读一下呢?‎ ‎(8)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生回答: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呢?‎ 9‎ 师提示:A、揣摩他当时的心理。‎ B、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 请一位男同学来给大家读。‎ 研读小结:‎ 问: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明确: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明确:风土人情。(母亲、喝酒的事)这其实也是作者所说的家乡味。‎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写,其中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 我们读了文章后,从作者的回忆中,我们似乎也跟着作者回到了她的童年,感受到作者家乡浓浓的风土人情味;那种浓郁的家乡情显现在字里行间。‎ 现在我们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大家共同朗读课文的最后两小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朗读时,注意节奏放得慢一些,抓住浓浓的思乡情。)‎ 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乡。既然家乡味这么难忘,这么快乐,作家就想找回这种家乡味。‎ 作者想找家乡味,可是失败了。所以她在最后困惑地说:“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四、课外延伸(指出下列诗句描写的节日)‎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元日》‎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  《水调歌头》‎ 五、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介绍一个传统节日。‎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板书设计 ‎                        过新年 ‎                     风俗美  喝春酒                     ‎ ‎ 喝会酒           家乡的味道  --   思乡怀旧               人情美  乡邻乡亲    热情好客 教后反思:‎ 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一篇美文同样需要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赏识,用美丽的心灵去品味。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今有“散文是美文”之论,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春酒》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作者琦君以清新淡雅的文字,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兼具人情美与风俗美的动人场景,浓浓春酒陶醉了无数读者的心,也勾起了众人的故土之思,民族之情。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注重对美的探究,努力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民俗民风的关注。‎ 一、追求师生的互动美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尤其是针对这篇散文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不断引导学生品读春酒中人物描写,体味作者情感,感受人情美,结合现实生活,在师生的共同赏析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9‎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美 课堂上,学生大都能够积极地参与,整堂课在各个环节中都尽量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相互交流,探究阅读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尤其是在场面分析阶段,以场面分析带动学生感受风俗美,各小组针对不同任务完成,在团体协作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创设课堂的情境美 本课教学中,通过多角度的运用多媒体素材,如通过《思乡曲》营造气氛,通过电视剧海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传统春节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让学生沉醉在浓浓的传统春节氛围中。另外,引用琦君的其他作品中的相关语句,多角度介绍琦君。通过对琦君的怀念,让学生运用课文内容造句,在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少学生都说出了个性化品读体验。‎ 四、构建课堂结构美 在课文解读阶段,通过“识春酒知文意”“品春酒 解真情”“思春酒 忆琦君”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者情感,体味文章感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构建了完整的课堂结构,最终水到渠成的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 ‎    当然,这堂的拓展部分可以更加深入一些,可以让学生到民间采集多彩的民俗活动,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多方位提高学生能力,也更加能够体现“大语文”观念。‎ 9‎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