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学设计(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龙腾虎掷稼轩词》教学设计(苏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龙腾虎掷”稼轩词》‎ ‎【教学目标】: ‎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菩萨蛮:词牌名。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造口:南渡之处,虏人追隆右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 ‎【写作背景】: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清江即赣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实际上敌人追太后接近造口,太后等穿上难民的衣服,混杂在逃难的难民中得以脱身。‎ ‎ 二、自由朗读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要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 (1)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感:愁!‎ ‎ (2)理解这句诗“愁”的含义呢?‎ ‎ 1、 “鹧鸪声” ‎ ‎ 明确: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愁。 -------这就是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忧愤之情!‎ ‎ 2、家国之愁,忧国忧民 ‎①“中间多少行人泪”: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②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明确:北宋都城:汴京。收复故都,收复失地,恢复民族尊严。无数青山的阻碍。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立脚点南宋王朝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 (3)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明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 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4)整首诗歌借登台所望抒发情感,情感一波三折:‎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 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5‎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教学目标】 ‎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 遥岑(céng) 玉簪(zān)螺髻 鲈鱼堪脍(kuài) 揾(wèn)英雄泪 ‎2、诗词大意:‎ 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 ‎ 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叫谁去请那些 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3、写作背景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赏析词文:‎ ‎(一)上片:写景抒情:楚天、 江水、远山、落日、断鸿声 ‎1、景赏析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日薄西山,国势衰颓的意思,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2、动词赏析:看、拍、会、登 ‎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二)下片:用典 ‎1、揣摩点典故的含义,领会“登临意”‎ 5‎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板书】:‎ ‎ 典故 作者态度 ‎ 张翰 —— 莼鲈之思 乐于归隐 休说,耻于归隐 ‎ 许汜 —— 求田问舍 钻营私利 羞见,为国忘私 ‎ 刘备 —— 雄才大略 才气,渴望建功 ‎ 桓温 —— 木犹如此 时光流逝 可惜,时不我待 ‎2、如何理解“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该句是反问句,作者的意思是说,红巾翠袖也搵不去英雄的眼泪。因为英雄流泪,是因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孤寂和对知己的渴求。‎ 三、总结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苏辛词比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 ‎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 青玉案·元夕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读,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基本内容,体味情感。 ‎ ‎2、学习、理解并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的表现手法——反衬。 ‎ ‎3、理解“他”的寓意,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操。 ‎ 一、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二、重点赏析 ‎(一)元宵节盛况:思考: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比喻)‎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借代)‎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二)赏析“他”的形象 5‎ ‎1、主角是“灯火阑珊处”的伊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2、思考:如何刻画主人公的形象?‎ 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环境)‎ 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人物对比)——反衬 ‎3、思考: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提示:“那人”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理想人格,自甘淡泊,超群拔俗、志怀高远。‎ ‎【背景】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虽然辛弃疾志存高远,力图恢复国家失地,实现祖国统一,但他遭到朝中主和派的排斥,落职闲居在家,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空留满腔的悲愤、哀怨。‎ ‎ 词中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 三、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精妙地以三句宋词描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一.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词文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5‎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