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 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1. 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2. 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3. 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4.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 教材分析 ‎1.知识主线 ‎ 绿色植物的种类多、分布广,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决定着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本节内容既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植物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也十分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或在自然界的作用。‎ ‎2.内容地位 ‎ 本节介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它们均可利用孢子进行繁殖。但是,考虑到“孢子植物”这样的名称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教材中没有采用这样的节标题。同时考虑到这几类植物中,尤其是藻类、苔藓植物与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教材对它们的特征仅作了简要介绍。蕨类植物是孢子植物中的高等类群,较容易地观察到孢子囊群,因此教材在介绍蕨类植物时,才谈到“孢子”。紧接下来的第二节介绍种子植物,种子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生物进化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本节内容是第二节《种子植物》的一个铺垫。‎ 3. 各栏目的价值 ‎ 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提示学生,藻类植物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一滴普通的池塘水中可能就有很多藻类植物,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这一节的兴趣。‎ ‎ 本节对藻类和苔藓植物的阐述,都是结合生活中的关现象介绍常见植物,再安排“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它们各自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它们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之后介绍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教材在蕨类植物这部分内容里,没有安排“观察与思考”等活动,而是图文结合进行叙述。注意突出蕨类植物有输导组织这一特征。而蕨类植物的孢子囊群一般都比较容易观察,以此为例,说明这三大植物类群共同的繁殖方式——孢子繁殖。最后介绍了今天我们使用的煤主要来自生活于2亿多年前的高大植物蕨类植物遗体。‎ ‎ 本节教材正文后安排的“社会·技术·生活”,安排了阅读材料“微藻与生物柴油”,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可以引导利用课余时间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的成就。‎ 学情分析 ‎1.学生的起点状况分析:‎ ‎1.1知识基础:学生对绿色并不陌生,但未能区分它们或者说未能说出它们的形态结构,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疏理,通过调查或资料收集进行了解;‎ ‎1.2能力基础:学生认识了部分观察工具,但操作能力仍有所欠缺;‎ ‎1.3情感态度(学习态度):东华初一的学生非常喜欢到生物实验室上课,因为他们可以动手;他们也非常喜欢生物课堂,因为问题多,答对加分也多。‎ ‎2. 学生的潜在状况分析:‎ ‎2.1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 ‎ ‎ ‎ ‎ 6‎ ‎ 有些学生的回答中,涉及生物术语的表达不够科学;有些学生在观察中,可能会运用多种工具,耗时较长;某些学习小组成员课前并没有开展调查或资料收集,对知识的消化能力不强……另外,学困生在动手操作方面不规范,回答不够积极,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 ‎2.2学习过程中可能发展的状况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更喜欢生物课堂。他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同时,他们会更热爱自然,爱护环境,关注生物前沿科技。‎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 ‎ 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东华初级中学初一年级,已全面开展体验式高效课堂模式。每个班都有九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有发言人,有纪检员,有记录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地进行小组加分(10分,8分和5分),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回答的积极性。‎ 本节内容的引入:通过对他们课前的准备(调查表,收集的资料)进行表扬,展示他们的成果,让他们知道课前自主梳理的重要性,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本节内容的开展: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节内容的设计,主要就是观察与思考,就是学习生物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对观察工具的选择,是对他们之前学习的一种检测。通过肉眼或借助工具观察这三类绿色植物,才能更好地认识它们结构特点。‎ 本节内容的深入: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更能体现大自然的美。从古到今,生物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节用了三句诗进行过渡,分别介绍了三类“绿”。“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动手观察,得出这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关系/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 本节内容的总结:安排了学生表演。从生活中来,从生活去,寓乐于学,避免教师过多的说教,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人。让学生明白,每种植物都有的特点,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特点,“尺有所短,寸有所短”,做到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情感教育的升华;另外,让学生根据结构特点,将这些“植物”按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起来,既好玩,也为生物进化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内容的巩固:导学案中的《知识网络》和《巩固训练》,这是对学生是否完成本节知识目标的最好检测。当然,初一生物某些章节篇幅过大,一般只要求完成书本中的练习;如果章节内容比较少,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中的习题。由于时间有限,本次习题放在课后,学生完成后校对答案,教师随机抽查,看完成的效果。‎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分享他们课前的劳动成果,有效地解决了选择观察工具的问题,高效地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 ‎ 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对比说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 ‎(2)分别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展示自我能力。‎ ‎(2)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同时培养辨证地看待生物进化的观点。‎ 一、 教学过程(流程及与之匹配的具体行为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目的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引入新课 ‎1、温故知新;‎ ‎2、明确本节课题;‎ ‎3、为学生提供展示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地回顾第二单元的知识内容;‎ 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已发现的有50多万种,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今天先学习前三大类绿色植物。‎ 引导学生认识孢子。‎ 加分提示,表扬优秀者,展示学生的调查表及收集到的资料(实物、相片和文档)。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回想上节课观察草履虫的情形;‎ 简单地区分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说说他们的劳动成果。说出调查地点及收集资料的来源。‎ 选择观察工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学生已有的生物技能。‎ 初步观察,了解这三类植物的形态特点。‎ 要求学生肉眼观察判断实验桌上的这些植物分别属于哪些类群。‎ ‎(对准确回答的学生所在小组加分——以下环节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简要地介绍在桌面上的观察工具和仪器,引导学生在观察这三类植物类群时选择适当的工具。‎ 有了合适的工具,下面我们就从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关系/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来学习一下这三类植物。‎ 学生快速观察,能准确说出实验桌上的植物名称,并看到了肾蕨叶片背面的孢子。‎ 引导学生说出放大镜用来观察苔藓植物,可以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观察苔藓植物的叶肉细胞。‎ 教学内容 ‎(一)藻类植物 学科知识的渗透,引起兴趣。‎ 第一类绿,通过古诗过渡。“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描写的是哪类植物。为什么变绿?受哪种非生因素影响?引导学生区分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 按课本P73“观察与思考”‎ 学生回答“藻类植物”。‎ 学生观察课本,得出答案。‎ 6‎ 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关系/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及实物,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藻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 解析某些藻类不是绿色的原因。‎ 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前沿科学。‎ 分小组讨论,完成其中的三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入导学案P31的【知识网络】中。(提示结合调查表)‎ 教师巡示,指出存在问题。展示海带(由于某些藻类植物含有藻红素和藻黄素,所以不显绿色),分析固着器。为正确回答的小组加分奖励。‎ 微藻与生物柴油。‎ 学生用镊子夹起烧杯中紫菜,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讨论。‎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填写导学案。‎ ‎ ‎ 课外阅读。‎ 教学内容 ‎(二)苔藓植物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关系/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 学科知识进一步渗透,生物与语文的关联。‎ 利用多媒体及实物,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苔藓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环境。 ‎ 第二类绿, 通过古诗过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的是哪类植物。‎ 按课本P75“观察与思考”分小组讨论,完成其中的三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入导学案P31的【知识网络】中。(提示结合调查表)‎ 对学生的实验作及时进行纠正,对实验进行引导,提示,小结。‎ 为正确回答的小组加分奖励。‎ 联系东华校园的苔藓植物,引导学生说出它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因为它的叶肉细胞很薄,会被二氧化硫毒死。‎ 学生回答“苔藓植物”。‎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苔藓植物;制作苔藓植物叶肉细胞的临时装片。‎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填写导学案。‎ 东华校园的空气质量好,没有污染;泥炭是重要的燃料资源。‎ 教学内容 ‎(三)蕨类植物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关系/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 学科知识再次渗透。让他们知道,前人早对这些植物留意。‎ 利用多媒体及实物,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融汇贯通,巩固学过的知识。‎ 学会比较此三类植物的结构特点的异同。‎ 第三类绿,通过古诗过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前半句描写的是哪类植物。为什么变红?(解析:由于满江红含有花青素,成熟时显红色)‎ 展示部分蕨类植物图片。小组讨论,完成其中的三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入导学案P31的【知识网络】中。(提示结合调查表)‎ 为正确回答的小组加分奖励。‎ 设置问题:如将现代蕨类植物埋在地下,会有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说出,蕨类植物适应陆地环境的能力比前两类植物更强的原因。‎ 学生回答“蕨类植物——满江红”。‎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植物的名称。‎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肾蕨和华南毛蕨背面的孢子,回答相关问题,填写导学案。‎ 会被细菌等分解,因为现在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等,均和当时不一样。‎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有专门的输导组织。‎ 6‎ 课堂小结 ‎“你来小结,‎ ‎ 我来表演”。‎ ‎ 寓乐于学,‎ ‎ 情感教育。‎ 把时间交给学生,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顺序,作适当小结。‎ 参与表演的同学非常兴奋,其他观看的同学也心领神会。‎ 巩固训练 巩固已学知识。‎ 布置导学案。‎ 提示:没有完成苔藓植物叶片观察的同学,可以课后继续观察。‎ 完成导学案。‎ 制作苔藓植物叶肉细胞临时装片,观察。‎ 课外实践 学以致用。‎ 课外提供所需材料,及时指导。指导学生调查东华校园的这三类植物,并如实记录在调查表上。‎ 学生继续调查或收集资料。‎ ‎ 三、教学反思(课后自评)‎ 本节授课,时间安排45分钟。以展示学生作品——选择观察工具——完成教学内容 ‎——学生课堂小结——学生巩固训练为主线,以诗句作为教学内容的过渡,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能力。具体反思如下:‎ ‎ (一)东华体验式高效课堂。东华初级中学初一年级在本学年度全面开展体验式高效 课堂,倡导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程度地赋予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前教师设计好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相应加分,这样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45分钟的课堂中,既能体现东华特色的学习小组(九组)合作学习形式,又充分培养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能力。整节课寓乐于学,学习气氛浓厚。‎ ‎ (二)培养了学生科学技能。整节课几乎将他们之前学过的生物技能都用上了,上完课后,很多同学还是意犹未尽。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利于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经历、积累和丰富活动经验,使他们会问、会想、会做,尽管他们的实验操作并不熟练,但他们至少实践过了。成败可以课后分析,但能力无形中得到提高。我们东华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也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具备真正科学素养的好学生。‎ ‎ (三)各学科知识联系紧密。生物学是自然科学,属于理科;然而初中生物的识记性很强,容易被学生认为是文科。其实,生物学和其他学科联系非常紧密,自古以来,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节课多次利用古诗词,旨在告诉学生要热爱生物,热爱自然。又如结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享受成长、体验成功”这些名言名句,让学生辩证地分析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 当然,不足之处也很多,如在观察苔藓叶肉细胞过程中,个别学生显操镜操作不当,没有逐个指导,且在清洗苔藓叶片用时较长;另外,还须进一步完善合作小组的评价体系,既评价小组,也评价个人,等等。欢迎各位评委给我的教学提宝贵意见;如有时间,期待各位评委莅临现场听课指导,谢谢。‎ 6‎ 四、 教学评价(课后他评)‎ 喻宏峰,中学生物高级教师,现在东华初级中学任教。‎ 喻老师的点评:(根据录像选取原话)‎ 本节课,杨波老师站在比较高的角度,去设计和思考,而且杨老师这节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创造性实现了开放式合作探究的课型。它主要表现在:‎ (一) 在知识学习方面。课前学生对知识的收集和整理,实现了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对所学知识的预设,课上学生在交流、展示以及实验的观察,实现了对知识的生成,丰富了课后学生能开发学习资料的挖掘能力。‎ (二) 在教学手段方面。既遵循了传统的生物实验模式和教学方法,又结合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物展示,实现了教学手段多元化。‎ (三) 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探究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 (四) 在参与度方面。无论是收集资料,还是交流展示;无论是实验探究,还是课堂凝动;无论是课本知识,还是实际能力,都体现了与生活相紧密联系,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他们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完毕。‎ 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