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优秀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伶官传序 教学目的:‎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步步深入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熟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 ‎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 释题: ‎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 4‎ 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那么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 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学生自读全文(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板书新标题)‎ 再读课文,找出观点句(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很强的普遍性。‎ 然而本文选用的论据是什么呢?(后唐的兴与亡的史实)‎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1. 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 ‎2. 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 ‎3. 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1) 请学生翻译: ‎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 ‎(2) 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 ‎4. 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 ‎5. 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 五、分析朗读第二段. ‎ ‎1. 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 ‎2. 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 ‎3. 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 ‎4. 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 ‎5. 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 ‎6. 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 4‎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 ‎7.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第一、第二段。 ‎ 第二课时 一、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 ‎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 ‎6. 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7. 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 ‎(引导:到“泣下沾襟”) ‎ ‎8. 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 ‎9. 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 ‎ 二 、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 ‎(幻灯片打出) ‎ ‎1. 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 ‎2. 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 ‎(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 ‎3. 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灯片打出. ‎ ‎1. 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 ‎2. 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 ‎3. 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 4‎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 ‎4. 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 四、小结本文 ‎ ‎1、结构思路:‎ ‎2、论证方法:‎ ‎3、写作特色:(1)清人王符曾、沈德潜评价《伶官传序》,都认为关键是“善用抑扬之法”,你能看出文中是怎样使用这种笔法的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本文叙事简约。 “晋王三矢”故事的叙述,“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的概括,“燕王”与“契丹”“皆背晋以归梁”的事实,都体现出这一特点。这也是欧阳修散文创作的特点。 ‎ ‎4、千古名句: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本文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本文鲜明的抑扬顿挫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庄宗的盛衰、兴亡、得失,以及作者对此感情上的抑扬、笔调上的起落之上。‎ ‎ “兴亡规律”。‎ ‎ 既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