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地毯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知识链接与巩固】‎ 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 ‎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自读提示】‎ ‎1、识记字音 宿( )命 坍( )圮( )  玉砌( )雕栏  亘( )古不变  ‎ 撅( )捋( ) 蝉蜕( ) 窸窸( )窣窣 ( ) 嘈( )杂  熨( )帖   猝( )然 倔( )强 隽( )永 恪( )守 焦灼( )‎ ‎2.解释下列词语 坍圮:‎ 隽永:‎ 恪守:‎ 7‎ 失魂落魄:‎ 声名狼藉:‎ 熨帖:‎ 浮夸:‎ 阅读第一部分内容探究 ‎1、 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为什么这么说?‎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 7‎ ‎7、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8、作者要想看见自己的身影,而且还是“总是”去?用原文的回答。‎ ‎9、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逃避?用原文的回答。‎ ‎10、这样的一个地坛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用原文回答。‎ ‎11、为什么地坛可以给作者这样的启示?‎ ‎【第一部分小结】‎ 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疾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恶毒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的园子。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石门中的落日;高歌的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原子里,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正是这不衰败的原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 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原子里,作者“‎ 7‎ 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接下来,最关键的几怎样活下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上,原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阅读第二部分内容探究 ‎1、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 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 ‎5、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怎样活”,谁能给出他的答案?‎ ‎6、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 7‎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 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 ‎8、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9、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10、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找出来。 ‎ ‎11、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关系?‎ ‎12、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7‎ ‎【第二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写母亲。他爱地坛,更爱自己的母亲,尤其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 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就有了执着对母亲重新认识,以及对母爱的更加细心的体察。执着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自己,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只默默地承受,用无私的母爱包容着饿儿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儿子走出阴影。但是她终于没等到,儿子成功之日,多么渴望和母亲一起分享。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于是,他又摇着轮椅来到这古园,他反复地想,为什么母亲不再等两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复想着同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就像他当初反复思考生命与死亡一样。这时候,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他心中“渗透得深彻”,而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鲜明而深刻”,从而使他对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积累】‎ 已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注释】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 ‎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 吟鞭:即马鞭;作者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故言。‎ ‎ 东指:出城门向东;‎ ‎ 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 ‎ ‎ 落红:落花,作者自况。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后一“花”字,当指一代新人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诗中的“落红”、“化作”‎ 7‎ 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反思】‎ 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