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断句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断句教学设计》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第11课时文言断句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 ‎2.能力目标 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正确断句。‎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 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 三、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并能熟练运用。‎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考纲 明确考纲:‎ 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等) ‎ 阅读了解考纲 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 典例导引 ‎1. (2015年高考北京卷)《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 ‎1.独立完成典型例题 ‎2.小组交流答案 ‎3.推荐代表展示答案 ‎4.总结纠错 以近年北京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 27‎ 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答案】(1)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2)不同之处:(3分)‎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2分)‎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和断句。第一小问要求在括号中写出本句的说话人。要想填写这些内容,就要仔细分析题干和前面第一个版本。题干说“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可见对话的应是“孔子”和“曾皙”;这二人的身份,一为师,一为生。“夫子何哂由也”,这句话应是“曾皙”问孔子,因为“夫子”是对老师的敬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句应是孔子回答;那么第三句“唯求则非邦也与”‎ 27‎ 又该是曾皙发问,第四句又是孔子说的,以此类推即可。第二小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为不同之处+观点+理由。然后寻找角度。这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一是对话的方式,一是对话的内容。从对话方式来看,第一则是一次发问,一次作答;第二则是三次发问,三次作答。从第一则看来,学生只一问,老师就从各个方面进行解答,非常详细,非常耐心;从第二则看来,学生问,老师答,师生关系极为和谐。‎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题目设置看似简单,其实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首先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如果审不出“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暗示,要想填出答案,难上加难;然后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如果学生不能明白“夫子”的意思,找不到对话的起点或者发问人,想解答本题也很难。第二小问,学生如果不注意审题,就很难明确本题该答什么,可能就忽略了前面的发问“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 ‎2. (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27‎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来往者/皆欲为腾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解析】“一宜书”“ 二宜书”“ 三宜书”已经表明了层次,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来划分,难度不大。本题考查学生了文言断句能力。断句要注意句式结构的对仗,注意虚词,注意词语的顶针,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命题规律 总结命题规律:‎ 断句是北京卷的高频考点,试题有选择题的形式,也有主观题的形式。选择题是选取文中语句进行断句,选出正确的答案,一般为1题,3分,主观题形式是选取文第I卷文言文阅读中语句或另外选取古籍中的经典文段让学生断句,一般为5分左右。2015年高考,北京卷将断句与标点、文意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了一种综合命题的趋势。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一些综合训练。‎ ‎1.根据典例,自主分析总结命题规律。‎ ‎2.对照规律,自主回顾历年高考题。‎ 考生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本考点命题规律及基本题型,可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技巧指导 总结答题技巧:‎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文言文断句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文断句类题目的类型及命题规律,在备考中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用好课本,做好能力迁移。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因此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1.结合自己平时复习情况,自主总结答题技巧。‎ ‎2.小组交流答题技巧,取长补短。‎ 考生掌握高考答题技巧,可以有效消除畏难情绪,提高答题正确率。‎ 27‎ ‎3.增强自信,用读现代文的方法读文言文,培养语感,正确断句。要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这样有助于培养阅读的语感,提高断句正确率。‎ ‎4.掌握文言文断句技巧:‎ ‎(1)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①名词、代词——多作主语和宾语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和事物名作主语,常可在前断开;作宾语,常可在后断开。‎ ‎②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一般前后不断开;若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   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2)根据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至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3)根据句式特点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对应句、排比句、顶真句等,关注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①注意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与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这两个句子是对称的,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又如⑤“‎ ‎3.推荐代表展示自主总结答题技巧。‎ ‎4.师生共同总结答题技巧。‎ 27‎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②注意特殊句式 从文言句式角度作些辅导,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如判断句,……者……也,在“者”后应停顿。‎ ‎(4)根据修辞断句 如:“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可根据比喻断句,即:“世易时移 / 变法宜矣 / 譬之若良药 / 病万变 / 药亦万变。”‎ 再如“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可根据句中的对比断句:“古之取天下也 / 以民心 / 今之取天下也 / 以民命。”‎ ‎(5)借助文史常识断句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6)根据总分关系断句 根据总分句、段知识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 ‎(7)注意对话引文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在相应的提示语后停顿。‎ 迁移训练 展示下列习题:‎ ‎1.(2016届安徽合肥八中高三上第一次段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烹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 ‎1.自主完成迁移训练习题。‎ ‎2.小组交流答案。‎ ‎3.展示答案。‎ ‎4.对照标准答案纠错反思。‎ ‎ 选择全国百强校有代表性的最新模拟题,及时进行迁移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强化落实。‎ 27‎ 项王所以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吴、楚反时,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 ‎(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B.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C.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D.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如《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拜相如为上大夫”。‎ C.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的君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7‎ A.栾布因为贫困给人做佣工;后来因臧荼提拔,担任了都尉;经彭越进言,被释放并做了梁国大夫;吴、楚反叛时,因有功被封为俞侯,担任燕国丞相。‎ B.在皇帝将要烹杀自己时,栾布仍为国着想,痛陈皇帝“以苛小案诛灭之”将导致功臣人人自危,所以他认为彭越即使犯了错误,因为功大也不该杀之。‎ C.栾布在景帝五年时去世,他的儿子栾贲继承了爵位,担任太常一职,后来因为上贡用的猪牛羊肉不合乎法令的规定,封国被废除。‎ D.彭越对栾布有救命和提挈之恩,因而彭越受难,栾布敢“祀而哭之”,并为此不吝惜自己的生命,这种“有德者厚报之”的壮举,深受作者的赞赏。‎ ‎(4)将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项王所以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5分)‎ ‎②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5分)‎ ‎2.(2016届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三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 后杨骏反,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 27‎ 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子璋嗣,亦有父风。‎ ‎(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B.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C.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D.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攀担任別驾之时,不仅奉王濬之命带着奏章前往中央,与张华商量伐吴事宜,还又前去拜访羊祜,面陈讨吴之策,他的才能赢得皇帝嘉许。‎ B.何攀与石崇共同弹劾杨骏,认为其赏赐封爵不应厚于本朝开国之时,不应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即使不能遵循远古典制,也应当依照先例。‎ 27‎ C.何攀为官严肃,曾任廷尉、刺史、大司农等职,却坚决推辞了兖州刺史之职,后带病应召,是为篡位的赵王司马伦所迫,实属无奈之举。‎ D.何攀正直爱才,任梁州、益州中正之时不仅引荐被埋没的人才,而且还勇于辩明曲直,为刺史皇甫晏以及西州名士陈寿、阎义洗清了冤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 ‎②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3.(2016届贵阳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也。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 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是时吴景已在丹杨,而策为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而策家门尽在州下,治乃使人于曲阿迎太妃及权兄弟,所以供奉辅护,甚有恩纪。治从钱塘欲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策既走刘繇,东定会稽。‎ 权年十五,治举为孝廉。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建安七年,权表治为太守,行扶义将军,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置长吏。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封毗陵侯,领郡如故。二年,拜安国将军,金印紫绶,徙封故鄣。‎ 权历位上将,及为吴王,治每进见,权常亲迎,执版交拜,飨宴赠赐,恩敬特隆,至从行吏,皆得奉贽私觌,其见异如此。‎ 27‎ 初,权弟翊,性峭急,喜怒快意,治数责数,谕以道义。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权常叹治忧勤王事。性俭约,虽在富贵,车服惟供事。权优异之,自令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治领四县租税而已。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权答报过厚。是时丹杨深地,频有奸叛,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镇抚山越。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在故鄣岁余,还吴。黄武三年卒,在郡三十一年,年六十九。‎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B.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C.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D.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治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治骁勇善战。跟随孙坚征讨逆贼周朝、苏马等人,立下战功,而后率领步兵骑兵帮助陶谦讨伐黄巾军。‎ 27‎ B.朱治一生为孙家所用,忠心耿耿。孙坚去世后,朱治又辅佐孙策,劝孙策脱离袁术而还军平定江东;孙策死后,朱治又与张昭等人共同拥立孙权。‎ C.朱治坚守道义。曹操攻破荆州,孙贲害怕,想送儿子到曹营做人质,朱治前往劝孙贲,陈述利害,让他不要依附曹操,孙贲没有听从。‎ D.朱治忧劳王事,富贵在身却本性节约,只领四县租税;车驾官服只用于公事,孙权很器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5分)‎ ‎②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5分)‎ ‎4.(2016届西藏拉萨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每督战,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以功拜莫州刺史。时真宗驻大名,傅潜握重兵顿中山。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潜不许。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厚赐遣还。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进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帝曰:“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即宥之。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 27‎ 景德二年,追叙守御之劳,进本州防御使,俄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延昭不达吏事,军中牒诉,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帝知之,斥正还营而戒延昭焉。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小无备,长围数日 备:防备 B.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惮:害怕 C.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 益:增加 D.与保州杨嗣并命 并:一同 ‎(2)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战朔州城下 / 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 B.每征行,必以从 / 帝嗟悼之 C.为契丹所袭 /以功拜莫州刺史 D.延昭本名延朗/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咸平二年冬,时任莫州刺史的杨延昭带领遂城百姓抵抗契丹人的入侵,并用计击退了契丹军队。‎ B.杨延昭与杨嗣领兵增援保州,被契丹军队袭击,伤亡惨重,两人被召回朝廷治罪。‎ C.杨延昭不擅长治理军中的诉状,但忠勇善战,为此,皇帝把他调任为高阳关副都部署。‎ D.杨延昭守卫边境二十多年,舍家为国,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军民的爱戴。‎ ‎(4)用“/”给下列文言句子断句。(3分)‎ 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5)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3分)‎ ‎②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4分)‎ 明确答案:‎ ‎1(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这段话断句可先从容易的地方段:“彭越”“谋反” “三族”不能分开,再结合这句话前后词语可断为 27‎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C项“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错误。“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崩(bēng),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崩”本义是山倒塌。《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卒(zú),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卒”原有“终”、“尽”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 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不禄(bù lù),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 "不禄,不终其禄." 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死”的本义就是指人死,由人死引申为动物的死。《论语·泰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再细分:《礼记·檀弓上》:“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少者曰死,老者曰终。" 殇(shāng),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仪礼•丧服传》.为国战死者:国~。~魂。 殒(yǔn), 古代泛指死亡。 缢(yì), 古代称吊死或绞杀。殪(yì), 古代称被射死,杀死。殂(cú), 泛指死亡。 圆寂,专指和尚的死。也叫“坐化”。 登仙,专指道士之死。也称“羽化”。 牺牲,指英雄壮士之死。也叫“捐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7‎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一些古代汉语中固定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还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可结合前后语境判断各项表述是否正确。‎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中说栾布“为国家着想”,原文中没有依据。“他认为彭越即使犯了错误,因为功大也不该杀之”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彭王病不行”,“反形未现”等句子反映出栾布认为皇帝认定彭越谋反是没有依据的。A项是对原文第一段的概括,概括正确。C项是对原文倒数第二段的概括,概括正确。D项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概括正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4)①项王不能西进的原因,只是因为彭王据守梁地,和汉军联合而给楚军为难啊。‎ ‎②他真正晓得要死得其所,而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即使古代那些重义的人,又怎么能超过他呢!‎ ‎【解析】第一句中,“所以”……的原因,“徒”只是,“以”因为,“苦楚” 给楚军为难。第二句中,“诚”确实,“不自重” 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虽”即使,“加”超过。‎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7‎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栾布是梁地人。当初梁王彭越做平民的时候曾经和栾布交往。栾布家里贫困,在齐地被人雇用,替卖酒的人家做佣工。过了几年,彭越来到巨野做强盗,而栾布却被人强行劫持出卖,到燕地去做奴仆。栾布曾替他的主人家报了仇,燕将臧荼推荐他担任都尉。后来臧荼做燕王,就任用栾布做将领。等到臧荼反叛,汉王朝进攻燕国的时候,俘虏了栾布。梁王彭越听到了这件事,便向皇上进言,请求赎回栾布让他担任梁国的大夫。‎ 后来栾布出使到齐国,还没返回来,汉王朝召见彭越,以谋反的罪名责罚他,诛灭了彭越的三族。之后又把彭越的头悬挂在洛阳城门下示众,并且下命令说:“有敢来收殓或探视的,就立即逮捕他。” 这时栾布从齐国返回,便把自己出使的情况,在彭越的脑袋下面汇报,边祭祀边哭泣。官吏逮捕了他,并将此事报告了皇上。皇上召见栾布,骂道:“你要和彭越一同谋反吗?我禁令任何人不得收尸,你偏偏要祭他哭他,那你同彭越一起造反已经很清楚了。赶快把他烹杀!”皇帝左右的人正抬起栾布走向汤镬的时候,栾布回头说:“希望能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上说:“说什么?”栾布说:“当皇上你被困彭城,兵败于荥阳、成皋一带的时候,项王不能顺利西进的原因,只是因为彭王据守梁地,和汉军联合而给楚军为难啊。在那个时候,只要彭王调头一走,跟楚联合,汉就失败;跟汉联合,楚就失败。再说垓下之战,没有彭王,项羽不会灭亡。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彭王接受符节受了封,也想把这个封爵世世代代地传下去。现在陛下仅仅为了到梁国征兵,彭王因病不能前来,陛下就产生怀疑,认为他要谋反,可是谋反的形迹没有显露,却因苛求小节而诛灭了他的家族,我担心有功之臣人人都会感到自己危险了。现在彭王已经死了,我活着倒不如死去的好,就请您烹了我吧。”于是皇上就赦免了栾布的罪过,任命他做都尉。‎ 27‎ 汉文帝的时候,栾布担任燕国国相,又做了将军。栾布曾扬言说:“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不能辱身降志的,不是好汉;等到了富有显贵的时候,不能称心快意的,也不是贤才。”于是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人,便优厚地报答他;对有怨仇的人,一定用法律来除掉他。吴、楚七国反叛时,栾布因打仗有功被封为俞侯,又做燕国的国相。燕、齐这些地方都替栾布建造祠庙,叫做栾公社。‎ 栾布在景帝中元五年逝世,儿子栾贲继承侯位,做了太常,因为祭祀所用的牲畜违背了君王的命令,封国被废除了。‎ 司马迁说: 栾布痛哭彭越,把赴汤镬就死看得如同回家一样。他真正晓得要死得其所,而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即使古代那些重义的人,又怎么能超过他呢! ‎ ‎2(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这段话断句可先从容易的地方段:“莫非”“公侯”不能分开,“于后”“之后”结合文段也不能分开,再结合这句话前后词语可断为“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D项对“乡、闾”的解释有误。乡:泛指小市镇:乡村。穷乡僻壤。 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家乡。故乡。乡井。乡里。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倚闾而望。闾里。闾巷。闾左。合在一起可理解为 1.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2.家乡;故里。3.乡亲;同乡。 ‎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7‎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一些古代汉语中固定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还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可结合前后语境判断各项表述是否正确。‎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为刺史皇甫晏以及西州名士陈寿、阎义洗清了冤枉”错误,“为刺史皇甫晏洗清了冤枉”是他在州任主簿的时候。选项对应的句子是第一段开头“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4)①(5分)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以”、“轻之”、“狱”各1分,句意2分)‎ ‎②何攀坚决推辞,让出食邑和丝绢各一半,剩余的分给亲戚,基本上没留给自己。(“固”、“余所受者”、“略”各1分,句意2分)‎ ‎【解析】第一句中,应先找出人名、地名、官名,比如“诸葛冲”“廷尉卿”“攀”“蜀”“冲”;再关注一些重点的实词虚词:“以”因为,“轻”轻视,“狱”案件。第二句中,也应先找出名词,比如“攀”“所封户”“绢”“中外宗亲”,再看重点的实词虚词“固”坚决,“略” 基本上。‎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7‎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县人。在州任主簿。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杀害,诬陷他谋反。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得以申雪。王濬为益州刺史,征召他担任别驾之职。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诏令第二次接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他筹划讨伐事宜。王濬还派何攀拜访羊祜,当面陈述讨伐吴国的策略。何攀善于传命,皇帝爱惜他,让他参与王濬军事。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王浑却因为晚到一步而生气,想要攻打王濬。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给王浑,由此矛盾化解。‎ 被任命为廷尉,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升任散骑侍郎,杨骏执掌政事,大量培植亲族,丰厚地封爵赏赐,想用这种恩惠来保卫自己。何攀以为不妥,便与石崇共同弹劾他,奏章上说:“现在陛下继承宏业,是天意所授。而赏赐封爵厚于武帝泰始革命初期,这是第一个令人不安的;今日施加恩泽的封赏,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这是第二个令人不安的;今日封赏的爵位和制度,应当传之于后世,如尊卑之位没有差别,有爵者都要晋升,那么数世之后都成了公侯,这是第三个令人不安的。臣等敢冒死向陛下提出建议,认为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制度和封赏名单,都保存完好,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我朝旧制。”皇帝不采纳。‎ 27‎ 因参与谋划杀掉杨骏有功劳,皇帝封他为西城侯,封赏他食邑一万户,赏赐丝绢一万匹。何攀坚决推辞,让出食邑和丝绢各一半,剩余的分给亲戚,基本上没留给自己。征用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升任大司农。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何攀坚决推辞不就职。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他就职,皇帝手诏又催得紧急严厉,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等到赵王司马伦篡位,派人召见何攀,他却越发说自己病重。司马伦发怒,将要杀他,他不得已,带病应诏。在洛阳去世,年仅五十八岁。‎ 何攀心地公平适当,担任官职严肃,喜欢鉴赏人物,尊儒爱才。任梁州、益州中正,引荐了被埋没的人才。巴西陈寿、阎义等都是西州的名士,被乡里诽谤,评议了十多年。何攀辩明曲直,洗清冤枉。何攀虽然担任显要的官职,家里却非常贫穷寒素,只把周济穷人当作重要的事情。 ‎ ‎3(1)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先看人名、地名,比如“坚”指“孙坚”,“治”指朱治,“策”指孙策,“袁术”;“江东”是地名。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遇孙坚去世,朱治扶持孙策,依附袁术。后来知道袁术不行德政,于是劝孙策回军平定江东”。‎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B项,“其中‘迁’‘谪’都指贬官”有误,“迁”不仅可以指贬官,也可以是升迁或平级调动。‎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孙贲没有听从”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是说“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意思是“‎ 27‎ 朱治听说后,请求拜见孙贲,向他陈述安危的道理,孙贲由是停止了这种做法”,选项颠倒是非。A项对应的句子在第二段的开头,原文是“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B项对应的句子在第二段的中间;D项对应的句子在文章最后一段,原句是“权常叹治忧勤王事。性俭约,虽在富贵,车服惟供事。权优异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发现问题所在。‎ ‎(4)①(5分)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抗拒,朱治与他交战,将他打败。许贡南逃依附山越贼首严白虎,朱治于是进入吴郡,兼任太守之职。(“拒之于由拳”“与战”“南”“就”“领”各1分)‎ ‎②(5分)许多父老及乡亲故旧,无不上门进见,朱治把他们全请进家门,与他们一起宴饮,乡亲们以此为荣。(每句1分,句内有错,本句不得分)‎ ‎【解析】第一句中,先抓人名,比如“吴郡太守许贡”“治”“贡”“山贼严白虎”“治”,再抓地名和官职“郡”“太守”,这些内容都是要保留的内容,可以直接抄写下来;最后落实句式和重点实词,“拒之于由拳”,状语后置句;“与战”,省略句,“与”后省略宾语“之”;“南”,名词做状语,向南;“就”,依附;“领”,兼任。第二句中,先抓主语,比如“父老故人”“治”“乡党”‎ 27‎ ‎;再抓句式和重点实词,“诣”,到;“与共饮宴”省略句,应为“与(之)共饮宴”;“乡党以为荣”,省略句,应为“乡党以(之)为荣”。‎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朱治,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人。他起初为县吏,后被察举孝廉,州府征召他为州从事,跟随孙坚征战讨伐。‎ 中平五年,朱治被任作司马。跟从孙坚征讨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贼寇周朝、苏马等。立有战功,孙坚上表任朱治代行都尉。他随从孙坚在阳人击败董卓,进军洛阳。孙坚上表任朱治代行督军校尉,专门带领步、骑兵,东往援助徐州牧陶谦征讨黄巾军。遇孙坚去世,朱治扶持孙策,依附袁术。后来知道袁术不行德政,于是劝孙策回军平定江东。其时太傅马日碑在寿春,征召朱治为掾,升为吴郡都尉。这时吴景已在丹杨,而孙策为袁术攻打庐江。于是刘繇担心为袁术、孙策所吞并,因而与孙策结怨。而孙策的家族都在扬州,朱治于是派人在曲阿迎接孙策母亲吴太妃及孙权兄弟们。一路供奉辅护,甚有恩情规矩。朱治从钱塘出兵打算进入吴郡,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抗拒,朱治与他交战,将他打败。许贡南逃依附山越贼首严白虎,朱治于是进入吴郡,兼任太守之职。孙策打跑刘繇后,东往平定会稽。‎ 孙权十五岁时,朱治察举他为孝廉。后来孙策去世,朱治与张昭等人共同尊奉孙权。建安七年(202),孙权上表任朱治为吴郡太守,代行扶义将军,分娄县、由拳、无锡、毗陵为朱治的封地,可由自己设置官吏。朱治征讨夷越,辅佐平定东南,擒获黄巾军的残余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222),朱治被封为毗陵侯,兼任郡守照旧。黄武二年(223),朱治被任命为安国将军,赐予金印紫绶,转封地为故鄣县。‎ 27‎ 孙权位至上将,以及后为吴王,朱治每次进见,孙权常常亲自迎接。持笏板行礼,设宴款待赠赐礼物,恩敬特别隆重,以至随从官吏,都得到献礼私见。他受到特殊待遇就是如此。‎ 起初,孙权弟弟孙翊,性情严厉急躁,喜怒随心所欲,朱治多次责备数落他,以道义劝喻他。孙权的堂兄豫章太守孙贲,其女儿是曹操的儿媳,及至曹操攻破荆州,威声震慑南方,孙贲十分害怕,想让儿子去作人质。朱治听说后,请求拜见孙贲,向他陈述安危的道理,孙贲由是停止了这种做法。孙权常赞叹朱治为国家事情担忧操劳。朱治性格节俭约省,虽位于富贵,但车驾官服只用于公事。孙权对他特别看待,亲自令督军御史掌管朱治封地的公文,朱治只需收四县的租税即可。然而贵族子弟及吴郡四大家族大多在郡府任职,郡中官员常多至千人,朱治大致上数年一次调遣人员进献王府。所遣者有几百人,每年四时进献,孙权的回报特厚。当时丹杨腹地,常有奸贼叛乱,朱治也因逐渐年老而思恋故土,故上表自请驻守故鄣,镇抚山越。许多父老及乡亲故旧,无不上门进见,朱治把他们全请进家门,与他们一起宴饮,乡亲们以此为荣。在故鄣住了一年余,又回到吴郡。黄武三年(224),朱治去世,在吴郡三十一年,享年六十九岁。‎ ‎4(1)A ‎【解析】解答文言文实词,除了依靠平时在课内知识的积累与不断复习外,还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A项,备:战备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2)C 27‎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言文句式类型及方法的积累,联系具体语境分析,C项:均为被动句。A项:省略了“于”的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状语)“于羊山西”后置。B项:省略句,“以”后“之”的省略/陈述句。D项:判断句/省略句,后一分句省略主语“杨延昭”‎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3)D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杨延昭是此次大战后才因功被授予莫州刺史的,并且不是全城百姓,是全部少壮男子。B项:帝“即宥之”,宽免了他们。C项:强拉因果,杨延昭是因为防御的功劳被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 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 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项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 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4)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解析】‎ 27‎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先通读文段,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本句的意思:后来等到傅潜犯罪,召杨延昭奔赴皇帝所在地,多次得到对答,询问他边境的战事。皇帝很高兴,指着他对众位王说:“杨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杨延昭训练士兵守护边塞,有父亲的风范,很值得嘉奖。”‎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①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 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 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 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5)①正值严寒,他们打水浇灌到城上,早晨全部变成了冰,坚硬滑溜敌人攻不上城 ‎②常常派小校周正处理这些事情,很大程度上被周正欺骗,周正趁机干坏事。‎ ‎【解析】‎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①“会”正值,“汲水”打水,“坚滑”坚硬滑溜。②“治”处理,“罔”欺骗,“为正所罔”是被动句,“因”趁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②‎ 27‎ 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译文】‎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后来改名。杨延昭从小沉默寡言。童年的时候,经常玩行军打仗的游戏,杨业曾经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杨业每次征伐出行,必定让他跟随。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年间,杨延昭补为供奉官,杨业攻打应州、朔州,杨延昭担任部队的先锋。在朔州城下作战,飞箭射穿了手臂,可他战斗更加勇猛。 ‎ 咸平(宋真宗年号)二年冬,契丹人骚扰边境。杨延昭当时在遂城,遂城很小没有装备,契丹军队攻打得非常急切,严密地围困了好几天,契丹人每次来挑战,众人都感到害怕,杨延昭集中城中全部的少壮男子登上城楼。发给他们武器铠甲保护城池。正值严寒,他们打水浇灌到城上,早晨全部变成了冰,坚硬滑溜敌人攻不上城,契丹军队于是败退了,获得敌军许多铠甲和兵器,当时真宗在大名府(今北京),傅潜握有重兵驻扎在中山。杨延昭和杨嗣、石普多次请求增兵进行决战,傅潜不允许。后来等到傅潜犯罪,召杨延昭奔赴皇帝所在地,多次得到对答,询问他边境的战事。皇帝很高兴,指着他对众位王说:“杨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杨延昭训练士兵守护边塞,有父亲的风范,很值得嘉奖。”当年冬天,契丹向南侵犯,杨延昭埋伏精兵在羊山西面,从北面突然袭击,边打边退。到了山西,伏兵出击,契丹军队大败,俘获了他们的将领,把他的头割下来装进匣子用来献给朝廷。杨延昭晋升本州团练使,和保州人杨嗣一同任命。皇帝对宰相说:“杨嗣和杨延昭,凭忠诚勇敢报效国家,朝中忌嫉的人很多,我尽力保护他们,才到这样的境地。”咸平五年,契丹人侵犯保州,杨延昭与杨嗣领兵增援保州,还未列好阵势,被契丹军队突袭,死亡了很多士兵。朝廷命李继宣、王汀替回他们,将要治罪。皇帝说:“‎ 27‎ 杨嗣等人平时以勇敢闻名,以后可以将功补过。”就宽免他们。咸平六年夏天,契丹人又入侵望都,李继宣徘徊不前,论罪削去官职,又任用杨延昭为都巡检使。 ‎ 景德二年,追记防御的功劳,晋升为本州防御使,不久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在驻所九年,杨延昭不擅长治理政务,常常派小校周正处理这些事情,很大程度上被周正欺骗,周正趁机干坏事。皇帝知道了,斥责周正回到军营,并且警告杨延昭。大中祥符七年,杨延昭去世,享年五十七岁。杨延昭智勇善战,所得俸禄和赏赐全部犒劳军队,从来不过问家里的事,他出入军营的排场就像小校一样,防守号令严明,和士兵同甘共苦,遇到敌人必定冲锋在前,打仗胜利,把功劳推给下属,所以人人都乐意为他效力。他在边境防卫二十多年,契丹人害怕他,称他为杨六郎,他去世后,皇帝哀悼他,派遣宦官护送灵柩回乡,河朔的人大多望着灵柩而哭泣。‎ 布置作业 展示如下作业要求:‎ ‎1.加强文言文阅读,熟悉各类文体断句特点。‎ ‎2.强化练习,落实课内所讲方法技巧。‎ 按要求完成作业 文言断句是重点考点,布置这个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在平时加强阅读,勤于练习,尽快提高。‎ 2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