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选用、变换句式、仿写句式(包括修辞)教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选用、变换句式、仿写句式(包括修辞)教学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选用、变换句式:①选用句式多采用选择题考查。②从考查角度来看,不同的能力要求所占的考查比重也不尽相同:仿用类相对较多,且都无一例外的和修辞结合在一起考查;变换类有三套卷涉及,分别考查了“下定义”、“重新描述一段文字”、“改写招聘启事”, 后面两道题的题型有所创新,是注重语言、表达方式的变换,考查网络语言与应用文说明性语言、整句与散句之间的变换;选用类相对较少。③综合性增强,也就是多个知识点综合考查,尤其是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题目同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考查。“修辞”从命题方式来看,在试卷上一般不会直接地单独设题,而是经常与“语言运用(如7仿句、扩展语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等)”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等结合在一起考查。从知识点设置上看,仿句题常将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作为侧重考查的修辞,其他修辞作为次要考查。‎ ‎“修辞方法”指的是“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实质上,修辞是一种同义语言比较,即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言(客体)比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常规语言(本体)表达要更形象、更具体、更易于感受。‎ ‎“常见的侈辞方法”,即所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或熟悉的。《考试大纲》对此作出了十分明确的界定,规定考查九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就明确了复习的重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指能用(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的上述九种修辞方法自然生动地表达,重在考查运用。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修辞方法”指的是“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实质上,修辞是一种同义语言比较,即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言(客体)比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常规语言(本体)表达要更形象、更具体、更易于感受。‎ ‎“常见的侈辞方法”,即所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或熟悉的。《考试大纲》对此作出了十分明确的界定,规定考查九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就明确了复习的重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指能用(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的上述九种修辞方法自然 生动地表达,重在考查运用。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分解出以下五个能力考查点:①能够对语言运用中的常见的修辞方法(考纲所述九种)进行辨识;②能够对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进行理解;③能够对语言运用修辞方法的恰当与否、优劣进行鉴别评价;④能够根据语意和语境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表达;⑤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修辞效果进行鉴赏。‎ 一、选用句式 ‎ (一)解题思路 熟悉各种句式,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这是正确解答选用句式的前提和基础。解答选用句式的思路是:‎ ‎1.审清题目要求,弄清题目是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 ‎2.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所提供的材料。如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则要注意分析话题、句式;如要求强调某一意思,就要从句首句末的位置上去分析,选用能与上下文相通的句式。‎ ‎3.解答选择题,要比较各个选项的异同,结合语境要求的要点寻找答案,要把选中的答案代入原文检验效果。‎ 例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都灵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双人滑的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    ,    ,    。他们勇敢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征服了全场观众,也征服了现场裁判,最终赢得一枚银牌。‎ ‎①所有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 ‎②就在所有的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的时候 ‎③简单包扎后的张丹又与张昊重新回到冰上继续比赛 ‎④冰上却出现了张昊和简单包扎后的张丹 ‎⑤两人顺利地完成了其他高难度动作 ‎⑥其他高难度动作完成得很顺利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选用句式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第一步是审清题目要求,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即在表现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话题来安排句子,保持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而任意转换话题,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因此在做题时,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持同一,是常见的解题思路。第二步是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所供材料,结合本题看,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叙述张丹、张昊在比赛中受伤的事实;第二句也就是横线部分显然是写两人在挫折面前的表现;第三句是对他们这种顽强精神的揭示。因此答案为C。第三步,把选中的答案代入原文检验效果,再次确认一下。‎ ‎【答案】C ‎ ‎(二)答题技巧 ‎1.结合具体句意理解。理解句意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判明本语段是围绕什么进行表达或表述的,中心是什么,主体是什么,有何表达方式。由此判断采用从一而贯的句式,或者选用能够准确表达这个中心以及强调重心、情感、语气等的句式。‎ ‎2.结合具体语境确认。句式的选择总是为了使表达规范、语意明确,因此必须考虑语意和表达的需要,要特别注意试题所提供的语境。‎ ‎3.结合主体语序调整。倘若一个句子附加成分太长,就容易遮蔽句子的主干,影响语言表达的清晰,这就需要对语序作出调整,直到表达清晰为止。‎ 例2、选择恰当的句式,按要求重组句子。(可增删个别词语)‎ ‎①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②植物学家和园艺师们共同努力。‎ ‎③昙花的开放时间可以延长。‎ ‎④生长激素和新的栽培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 (1)强调“科技人员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此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需要重组的是四个句子,四个句子组合后变成复句。这时应该结合具体句意理解,想一想哪些复句可以在各分句内容中只强调某个分句的内容呢?一般来说,具有偏正关系的转折复句能强调“但是”‎ 以后的内容;所以转折关系的复句便成了首选。然后再仔细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这四个句子内容之间的关联,可以发现③同①②④之间有因果关系:③是“果”;①②④分别是“因”,并且②是一组,①④是一组。这样分析之后,结合主体语序调整,答案便清楚了。‎ ‎【答案】(1)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同生长激素和新的栽培技术的普遍运用固然可以使昙花的开放时间延长,但是这离不开植物学家和园艺师们的共同努力。(2)诚然,植物学家和园艺师们的共同努力使昙花的开放时间得以延长,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生长激素和新的栽培技术的普遍运用。‎ ‎【方法点睛】‎ 句式的选用是为了使表达更加规范、准确或生动,从汉语的表达上来说,不同的句式可以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但不同的句式之间往往又会有一些细微的区别,如上下文的连贯,内容的准确性,文章的感染力,表达的清晰等。句式的选用往往就是对这些细微区别的考查。‎ ‎1.话题一致。话题一致,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密切相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集中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 例1: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__①__,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__②__,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解析】本题考查点设置比较单一,从话题一致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就可得出答案。①前面的一句话谈论的中心话题是“纳西古城”,因此①应该以“古城”开头;②前面有主语“我们”,为了保持话题一致,紧承的一句应该与“我们”保持连贯,所以应该为“远远地就能望见”,②后面的一句话,陈述的话题是“上面镌刻着”,所以②所表述的中心话题就应该是什么上面,所以应该为“拱形城门”。所谓“连贯”‎ ‎,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是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还要注意前面意义与后面意义保持一致性,要注意内容的衔接和呼应,同时还要注意特定的情境氛围。一般来说,说话或行文总有特定的语境,而特定语境中往往还有特定的氛围。还要特别关注那些能够显示句间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答案】D ‎2.词语照应。词语的照应和暗示是选用句式的重要条件。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通过关键词语关系和句意的分析,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照应的内容。‎ 例2:下列各项中,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 学好文科关键是要有很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刘言和李莉两位同学各有所长,_______________。‎ A.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但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 B.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但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C.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李莉的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D.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记忆”“能力”“刘言”“李莉”四个词语在选项中都按照次序再现,属于再现式照应,所以在写后句论及两人的优点时也要有照应关系,即应按照人物前后顺序在“记忆和理解能力”中相对应的“长”,陈述“刘言”“李莉”的“长”,词序上应相照应,故可排除B、D,而A项不但陈述其“长”,也陈述其“短”,不合题意。只有C项才是最符合句意也是最连贯的。题干有两个地方规定了下文的顺序,一是应先说记忆后说理解,二是先说刘言后说李莉。另外,从表意角度看,都是从长处(强)方面来说的。‎ ‎【答案】C ‎3.氛围一致。选用句式所给语段往往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情调,或明丽蓬勃,或冷落萧条,或闲适畅快,或悲凄伤感……对于景物描写的语段,要分析语境因素: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分远、近、动、静,色彩有亮丽、暗淡之别,气氛有热情、凄凉的区别,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感情或悲或喜,态度有褒有贬。所有这些在语段中都应保持和谐一致。‎ 例3: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______________。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 A ‎.在干燥的沙漠长出几棵小草,它们用自己的身躯点缀着沙漠,给沙漠带来宝贵的生机 ‎ B.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 ‎ C.苍茫的大漠,宽广而静美,在五千年的晴空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 D.感觉自己置身于波光粼粼的大海,沙子自觉而乖巧地排成鱼鳞状,润泽而光滑 ‎ ‎【解析】选用句式,不仅要结构严谨,还要使文段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同其中的景象高度一致,才能让文脉贯通,语意畅达。我们应先从整体上揣摩文本的情感基调,然后找出与其情感最吻合的物象或景致。通读上文,文段描写了大西北特有的景致,“空山绝谷”“阴凉”“茫然”等词语,尽显荒凉、沉寂、没有生气、人迹罕至的情调。A项中的“小草”“点缀”等给人绿色和生机;C项中的“晴空”“耀眼的光芒”都呈现出明亮而温暖的色调;D项惟妙惟肖地描写沙子,沙子变成一群可爱的生灵,流露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这些显然与文段的格调不一。而B项中的“铁色戈壁”“空旷宁寂”“四顾无援”等就与文段的情感氛围融合统一了。‎ ‎【答案】 B ‎4.语气语调。句式的不同,会使句子的语气相应地发生变化,也会使语调的重点发生转移。选用句式题有时并不是单独地就某一考点进行考查,而是进行综合性的考查,所以应注意多方面地思考、分析。 ‎ 例4: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 D.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选用和语言的得体。要了解句式的特点,搞清楚哪些起强调作用,此题也就不难解决了。A项是一个疑问句式,用的是询问的、商量的语气,很委婉。本题考查的是句式的选用,也可联系到语言运用中的“准确”。不同的句式有着不同的语气和表达效果,人们常说“一句话让人跳,一句话让人笑”说的就是这种效果。本题难度不大,干扰较大的项是D项,该句虽然用了“恐怕”表示推测的语气,但双重否定的语气还是比较强烈的。‎ ‎【答案】A ‎【答题建模】‎ ‎1.答题要领 句式也就是句子的结构形式,主要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常式句、变式句和“把”字句等。就句式而言,本无孰优孰劣之分,只有恰当不恰当之别。“选用句式”就是根据表意的需要(如强调重点的不同,语意轻重的不同等)或行文的需要(如不同表达方式的需要、语境的需要等)而选择最为恰当的句式来表达意思。句式选用的目的就是使表达更加流畅而富有表现力,为的是达到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 ‎2.答题步骤 ‎ ‎(1)审清题目要求,弄清题目是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意思。‎ ‎(2)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所给材料。如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则要注意分析话题、句式;如要求强调某种意思,就要从句首句末的位置上去分析,选用能与上下文相通的句式。‎ ‎(3)解答选择题,要比较各个选项的异同,结合语境要求的要点寻找答案,要把选中的答案代入原文检验效果。‎ 二、句式变换 解题步骤:‎ 先熟悉各种句式变换的方式,掌握各种句式相互变换时的特点,然后依照下列步骤答题:‎ ‎1.认真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做题的方向。‎ ‎2.仔细分析原句特点,包括句式特点、分句间的关系、句子的结构特点等。‎ ‎3.根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必须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结构。‎ ‎4.改后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改变了原句的意思,改后的句子是否规范。‎ 例如:将下面的3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35个字)。(3分)‎ ‎①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②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③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以第一句话为主干,提取另外两句的主干部分去做第一句的定语。学生变换时要注意,变换后一定只有一套句子成分,也就是只有一个谓语。有的短句间还有顺序的要求,变化后也要体现出来。‎ ‎【答案】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方法点睛】‎ ‎1.长句变短句——四步法 ‎ ‎ (1)提取句子主干。把长句的基本结构(主、谓、宾)抽出来独立成句。‎ 例1‎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在歌德遗留下的一部分手稿中,人们发现了这本记载着这位一生爱自然、爱真理的漂泊者,靠着自学和个人奋斗而成为一代思想巨子的传奇式人物那些“充满于每日孤独散步中迷人的沉思默想”的、并不十分厚的集子《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提取主干句: 人们在歌德遗留下的一部分手稿中发现了这本集子《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 (2)剥离修饰、限制成分,使其独自成句。剥离的原则是:由大到小,先看有几层修饰、限制成分;其次找到每一层的动词谓语和对应的主语,然后形成独立的中(短)句。如上题的修饰成分可按时间顺序排列组合,这个长句就可变为下列五个短句:‎ ‎①歌德是一位一生爱自然、爱真理的漂泊者。②他靠着自学和个人奋斗而成为一代思想巨子。③他是一个传奇式人物。④这本集子记载着那些“充满于每日孤独散步中迷人的沉思默想”。⑤它并不十分厚。‎ ‎(3)整合信息,调整句序,合理表达。即合理安排各内容要点的表达顺序,使语意连贯,为表达需要,可适当补充必要的关联词或指示代词。如上题在组织答案时,第二次叙述“歌德”“这本集子”时就应添加指示代词“他(它)”,以使语意更简洁、连贯。所以上题的答案是:歌德是一位一生爱自然、爱真理的漂泊者。他靠着自学和个人奋斗而成为一代思想巨子。他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人们在他遗留下的一部分手稿中发现了这本记载着那些“充满于每日孤独散步中迷人的沉思默想”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这本集子并不十分厚。‎ 注意:调整句序要讲究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点:①如果修饰限制成分是由并列短语组成,因无先后主次之分,可依原长句的顺序安排。②如果改成的短句间存在着时空或事理上的关系,那么就应按时空或事理顺序调整短句间的关系。‎ ‎(4)检查信息是否有遗漏,是否改变了句子原意,各短句是否有语病,是否合乎题目要求。‎ ‎2.短句变长句——主干枝叶法 ‎ 短句变长句一定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保证变换后的句子是一个单句。弄清该系列短句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可做长句主干的一个句子,作为长句的主干;将其他短句改作该主干句的修饰成分,并按一定的语法或语意的关系放在相应的位置上。一定要注意变后的句子是一个单句,切不可成为复句甚至句群。给某个概念作解说或下定义也可用这种方法。‎ 例2: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解析】对“端午节”下定义,第①句应是主干句,由此可确定句子宾语为“传统节日”,再从其他句子中找出那些要点信息,将其转化为宾语的定语。在组织语言时,还应注意多个定语之间的排列顺序。‎ ‎【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3.整句与散句的变换 整句指的是句子结构相对整齐、一致的一组句子,多为排比句、对偶句、对比句;散句指的是结构比较自由、错落有致的一组句子,主要是非排比句、非对偶句以及长短句交错的句子。整句和散句变换的关键主要落实在重复性用词上。整句变为散句,应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语去掉,使相关内容变成细小成分;散句变为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使其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或对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进行修整,分别组合,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 例3: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解析】排比句即是一种整句,它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结构一致的句子组成。从原句可以提取出重复性的“常成为”之类的词语,由此可以确定各句的句式为“……常成为……”。这样,将句子中的四种人的四种灵感情况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即可。‎ ‎【答案】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成为霎时的喜悦。‎ ‎【答题建模】‎ ‎1.答题要领 ‎(1)明确各类句式特点,掌握句式变换方法。明确各类句式的特点是句式变换的基础。‎ ‎(2)不能改变句子原意,这是进行句式变换必须遵循的原则。句式变换是“同义句”‎ 的变换,只是句子形式的变换。必要时需增删或变动个别文字,但不应影响对句子原意的准确表达。有些句子,语序、结构变化可引起句意的改变,不属于句式变换。‎ ‎2.答题步骤 ‎ (1)认真审视题目要求,明确做题的“方向”。‎ ‎ (2)仔细分析原句的特点,包括原句的句式特点,原句分句间的关系,原句的句子结构特点等,为变换句式打下基础。‎ ‎ (3)依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 ‎ (4)改后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改后的句子是否规范。‎ 三、仿用句式 ‎ (一)解题思路 ‎1.定“型”。即确定试题在句子结构、表达形式、修辞方法等要求上有哪些明示或暗示,仿句须与之保持一致。‎ ‎2.定“类”。即分析考查要求。试题要求展开联想还是想象,要求运用哪种联想或想象。‎ ‎3.定“神”。即仿句在语境、思想、感情、风格、贯通等内容方面要与原句协调。‎ ‎4.定“心”。即根据材料,确定仿句表达的中心意思。答案要做到有诗意、有新意、有深意和有情意。‎ 例如:请仿照画“_____”部分的表述,在横线上将语段补写完整。‎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青松不惧风雪,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坚强刚毅;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解析】此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需要仿的是两个句子,与前面一个句子共同组合成排比句,特点要恰当,句式基本一致,即确定让仿句须与前面句子保持一致性,即“定型”;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承接前面的“大自然”作为对象,即“定神”,不能另起炉灶;然后进行相似联想的“定类”;最后进行写作、润饰。‎ ‎【答案】稻谷低垂着头,是在告诉我们处世要谦让虚心;绳索锯断木头,是在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雄鹰翱翔天空,是在告诉我们眼界要阔大高远。‎ ‎(二) 答题技巧 ‎1.仿写题往往与修辞考查连在一起,极具文学色彩和文化色彩。仿写的审题在所有的语言表达题里是最重要的。审题不仅要审题干及例句里的显性要求,更要审出隐性要求。隐性要求指例句中的结构关系及感情基调等。‎ ‎2.做仿写题时要用相近或相似联想打开思路、搭好架子。例句中给的事物是“雨”‎ ‎,就要联想到“风” “云” “雷” “电” 等。大致架子搭好后,接下来就是在框架内发挥联想、想象,填充内容,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例如:仿照示例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一首小诗。‎ 垂 柳 没有松柏的挺拔 没有梅花的孤傲 ‎  却以回吻大地的柔情告白 ‎——什么是感恩!‎ ‎【解析】此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需要仿的是一首哲理小诗,采用拟人手法,但更重要的是隐性要求:结构上采用“没有……/没有……/却……”,情感上是直抒赞美之情。选择材料时,先要搭好架子,由“垂柳”可以联想到“松柏”“篁竹”“清泉”等,然后再发挥想象进行写作。‎ ‎【答案】‎ 示例一:          示例二:‎ 礁 石         种 子 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鲜花的绚烂 没有沙粒的平和       没有虬枝的沧桑 却以直面巨浪的姿态告白   却以开石破土的力量告白 ‎——什么是坚守!     ——什么是执著!‎ ‎【方法点睛】‎ 仿写类试题作为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重要题型,总让许多考生头痛不已。其实,只要弄清原句特点,把握五个一致,不愁拿不到高分。以下题为例,谈谈仿写技巧。‎ 例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 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 ‎1.话题一致。即明确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如该题要求自选话题,既可以是原话题,也可以是新的自选话题。如本题要另选话题,可以选“宽容”“坚强”等。‎ ‎2‎ ‎.主旨一致。即理解原句含意,特别是隐含之意。如该题意在从正面强调话题的积极意义,我们应在弄懂句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哲理性和启发性。如本题的第二句必须是所选话题的“作用”。‎ ‎3.句式一致。仿写的句子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就是形式上具有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注意句子结构形式要与之高度一致。如该题的句式是:“……是……中的……,使……者……了……”。‎ ‎【答题建模】‎ ‎1.答题要领 ‎ (1)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用途,对易混修辞手法能切实理解、清晰区辨、准确把握;切忌只追求修辞的形式,不注重内容的合理性。‎ ‎ (2)审清被仿句句式特点,做到仿写句和被仿句保持一致。‎ ‎ (3)分辨被仿句修辞特点,做到仿写句修辞手法和被仿句保持一致。‎ ‎ (4)把握要求仿写的话题,做到仿写句不脱离话题范围。‎ ‎ (5)依据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做到写出形象、合理的语句。‎ ‎2.答题步骤 一审:‎ ‎①审主旨内容。任何一句话或一段话都有一个中心,根据例句,审清仿句的内容主旨,做到内容一致。‎ ‎②审句式结构。这种题型大多要求句式一致,那就要看例句是何种句式:是复句还是单句。如是复句,仿句也应是复句,且假设、因果、递进、并列等复句关系也应一致;如是单句,仿句也应是单句,且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及成分与例句相一致。‎ ‎③审修辞格式。这种题型往往要做到修辞一致,这就要求考生对《考试说明》中提到的常用的九种修辞能正确理解,并能熟练运用。这九种修辞是比喻、比拟、排比、反问、对偶、借代、设问、夸张、反复。如修辞使用不当,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 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不超过60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这道题需要审的有:①审主旨内容:“时间”。②审句式结构:复句。③审修辞格式:比喻。‎ 二定:确定对象(如仿句的主语、喻体等)。例题所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仿句要求以“时间”‎ 开头,主语加以限定,则确定的对象为喻体。可确定的对象有:清风、细雨;清泉、流水;良药、利刃……‎ 三仿:遣词仿写。根据审题信息,例句的内容是描写书籍的作用,而仿句的内容是要描述时间的作用,根据本体和喻体相通这一特点,仿写出的语句有:‎ 清风能吹散愁云,细雨能洗去杂质;清泉能洗涤污垢,流水能冲走痛苦的回忆;良药能减轻伤痛,利刃能切除毒瘤……‎ 四连:连贯语句。根据句式一致的要求,把以上内容连贯成与原文主旨一致的几句话。仿写出的语句有:‎ 时间好比一阵清风,它能帮助我们吹散心头的愁云;时间如同一场细雨,它能协助我们洗去心头的杂质;时间好比一池清泉,它能帮助我们洗涤心灵上的尘垢;时间如同一股流水,它能协助我们冲淡心灵上痛苦的回忆;时间好比一剂良药,它能帮助我们减轻心灵上的伤痛;时间如同一把利刃,它能协助我们切除思想上的毒瘤……‎ 五验:检查验证。 审视所仿写的句子,看它是否有语病,是否和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能否与原文语意相连、文脉相通、融为一体。下面几个仿句是从学生答案中抽出来的,请看它们是否得当:‎ ‎①时间好比黄金,它能引导我们懂得珍惜生命。②时间好比一架穿梭机,它能带我们遨游历史长河。③时间好比太阳,它能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温暖和光芒。‎ 上述句子在内容上、句式上、修辞上都符合题目要求,但是,这些句子有语病,比喻不当,本体与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即不符合比喻句的特点。由此可见,答完题后,最后的验证也至关重要,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在考试中,如果能做到审题、解题、验证三者相结合,那么“句式仿写”这种题的解答就能万无一失了。‎ 四、修辞 修辞的范围很广,从广义看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旨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狭义看则专指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修辞”条目规定了考生必须掌握的几种修辞方式,它们是:‎ 考点一:比喻 ‎【要点解说】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 ‎②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例如: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类比较: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④表示列举: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考点二:比拟 ‎【要点解说】‎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②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性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其不同点在于:‎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即“比方”), 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③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考点三:借代 ‎【要点解说】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①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②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③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考点四:夸张 ‎【要点解说】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 ‎)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自相矛盾。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⑤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比喻、比拟和夸张的区别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考点五:对偶 ‎【要点解说】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 ‎②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①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①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②句子对偶。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 ‎②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就是“正对”。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例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 考点六:排比 ‎【要点解说】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种类 从结构上,排比分四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②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 ‎③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④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考点七:反复(重现)‎ ‎【要点解说】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住辞方法叫反复。例如: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方战士的崇敬,献给你。四次反复使用“等待着”,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悲痛之情。‎ ‎★反复的种类 ‎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再沉默中爆发,就是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 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层递、排比、反复的区别 ‎①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层递、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才能构成这两种修辞方式,而反复这种修辞方式只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反复,即可构成。例如下面的前一例不是层递,后一例不是排比: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工作起来才能克服困难,才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②从语言单位间的关系看,排比是并列的意思,递进在形式上特别像排比,但在意思上一层比一层向深(浅)发展;反复虽然也可以有两处以上,但反复部分的语句是相同的,意思自然是一样的。‎ ‎③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和层递的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例如:‎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排比)‎ 工作需要你们,人们需要你们,新的中国需要你们,新的时代需要你们。(层进)‎ 一幅漫画画着一位厂长,有人告诉他车间停工待料了,他无动于衷;一会又告诉他产品大量积压了,他无动于衷;又有人告诉他厂房着火了,他无动于衷;来人又告诉他局长来检查了,他便立即活动起来。(反复)‎ 考点八:设问 ‎【要点解说】“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看戏》)‎ ‎★设问的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 考点九:反问 ‎【要点解说】反问也是“无疑而问”‎ ‎,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反问的种类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它有两种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余秋雨《上海人》)‎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郭沫若《习习谷风》)‎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在于:设问句的特点是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反问句的特点是有问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肯定,突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例如:“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总之,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考试说明》对“修辞”考查的内容有明确的界定,这就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比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辞格,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本体与喻体应当不属于同类事物或道理,但又有相似点,且二者离开越远,比喻越精彩;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在句中见到“像”字就以为是比喻,要知道,猜测不是比喻,如“这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单一想像不是比喻,如“我仿佛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举例、列举也不是比喻,如“新时代,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像孔繁森、李素丽等”。另外,词的比喻义也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为增强表达效果而临时运用的,而词的比喻义是指通过词语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下来固定的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应有的。如“他是个纸老虎。”“纸老虎”是比喻义,指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③比喻要贴切,要以“熟”喻“生”‎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切不可以“生”喻“熟”,越比越难懂。‎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特征代本体,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具体代抽象,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③部分代整体,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④形象代本体,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⑤专名代泛称,如“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⑥结果代原因,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这里要特别注意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的作用是在“代”,就是用借体去代替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在“喻”,可以改说成明喻或暗喻。从构成的基础看,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借代构成的基础是相关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是冤枉!”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其他还应该注意的几种辞格的区别。‎ 比喻与比拟:比喻与比拟都是两事物相比,但有区别:①比喻的重点在“喻”,十分注意并突出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在“拟”,干脆把甲当乙来描述,对于事物的相似点已不着重突出了;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里把侄儿宏儿当作鸟来描述,是拟物,不是比喻。②比喻中的本体与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现,但喻体必须出现;而比拟中,本体与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分号前句是拟人,分号后句是比喻。‎ 对偶与对比:对偶形式整齐,富于节奏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便于记忆。对偶强调结构形式要对称,字数要相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山中一夜雨,树梢万重泉”(串对)。而对比则是意义(内容)上说的,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形式如何。‎ 设问与反问: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答在问外;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答在问内。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关于“修辞”检测,考生首先应了解上述8种常见修辞的概念与种类,能领会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能区分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设问与反问等,掌握要点就可以了,避免在名词术语上纠缠。更重要的是要能“正确运用”‎ ‎。修辞的生命力正体现在运用上,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能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文采飞扬,论理抒情意丰情浓。其次还应了解历年修辞方法考查的类型,既有单项考查,也有结合阅读和文学鉴赏综合考查,前者重在“理解、辨识”,后者重在分析运用。具体说有如下几种类型:①辨识修辞格;②辨析修辞格运用是否恰当;③判断对修辞格修辞效果的分析是否恰当;④指出修辞方法所表达的意思;⑤用规定(要求)的修辞格表述一个特定的内容。特别是第⑤种(仿写)充分体现了近年来高考修辞考查的趋势。考生应尤为重视。‎ 一、仿用句式 ‎ (一)解题思路 ‎1.定“型”。即确定试题在句子结构、表达形式、修辞方法等要求上有哪些明示或暗示,仿句须与之保持一致。‎ ‎2.定“类”。即分析考查要求。试题要求展开联想还是想象,要求运用哪种联想或想象。‎ ‎3.定“神”。即仿句在语境、思想、感情、风格、贯通等内容方面要与原句协调。‎ ‎4.定“心”。即根据材料,确定仿句表达的中心意思。答案要做到有诗意、有新意、有深意和有情意。‎ 例如:请仿照画“_____”部分的表述,在横线上将语段补写完整。‎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青松不惧风雪,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坚强刚毅;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解析】此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需要仿的是两个句子,与前面一个句子共同组合成排比句,特点要恰当,句式基本一致,即确定让仿句须与前面句子保持一致性,即“定型”;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承接前面的“大自然”作为对象,即“定神”,不能另起炉灶;然后进行相似联想的“定类”;最后进行写作、润饰。‎ ‎【答案】稻谷低垂着头,是在告诉我们处世要谦让虚心;绳索锯断木头,是在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雄鹰翱翔天空,是在告诉我们眼界要阔大高远。‎ ‎(二) 答题技巧 ‎1.仿写题往往与修辞考查连在一起,极具文学色彩和文化色彩。仿写的审题在所有的语言表达题里是最重要的。审题不仅要审题干及例句里的显性要求,更要审出隐性要求。隐性要求指例句中的结构关系及感情基调等。‎ ‎2.做仿写题时要用相近或相似联想打开思路、搭好架子。例句中给的事物是“雨”,就要联想到“风” “云” “雷” “电” 等。大致架子搭好后,接下来就是在框架内发挥联想、想象,填充内容,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例如:仿照示例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一首小诗。‎ 垂 柳 没有松柏的挺拔 没有梅花的孤傲 ‎  却以回吻大地的柔情告白 ‎——什么是感恩!‎ ‎【解析】此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需要仿的是一首哲理小诗,采用拟人手法,但更重要的是隐性要求:结构上采用“没有……/没有……/却……”,情感上是直抒赞美之情。选择材料时,先要搭好架子,由“垂柳”可以联想到“松柏”“篁竹”“清泉”等,然后再发挥想象进行写作。‎ ‎【答案】‎ 示例一:          示例二:‎ 礁 石         种 子 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鲜花的绚烂 没有沙粒的平和       没有虬枝的沧桑 却以直面巨浪的姿态告白   却以开石破土的力量告白 ‎——什么是坚守!     ——什么是执著!‎ ‎【一轮失误】‎ ‎1.不懂从“形式”及“内容”两个层面切入,或只求“形似”,忽略“神似”。‎ ‎2.不能全面理解命题意图与句子含意,不会仿写。‎ ‎3.无法体会情景内涵,体察语境含义,粗枝大叶,无法借助明示信息,体会隐含信息及要求。‎ ‎4.仿写句子生硬造作,干瘪无味,词汇贫乏,不会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 ‎【二轮点睛】‎ 仿写类试题作为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重要题型,总让许多考生头痛不已。其实,只要弄清原句特点,把握五个一致,不愁拿不到高分。以下题为例,谈谈仿写技巧。‎ 例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 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 ‎1‎ ‎.话题一致。即明确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如该题要求自选话题,既可以是原话题,也可以是新的自选话题。如本题要另选话题,可以选“宽容”“坚强”等。‎ ‎2.主旨一致。即理解原句含意,特别是隐含之意。如该题意在从正面强调话题的积极意义,我们应在弄懂句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哲理性和启发性。如本题的第二句必须是所选话题的“作用”。‎ ‎3.句式一致。仿写的句子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就是形式上具有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注意句子结构形式要与之高度一致。如该题的句式是:“……是……中的……,使……者……了……”。‎ ‎【答题建模】‎ ‎1.答题要领 ‎ (1)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用途,对易混修辞手法能切实理解、清晰区辨、准确把握;切忌只追求修辞的形式,不注重内容的合理性。‎ ‎ (2)审清被仿句句式特点,做到仿写句和被仿句保持一致。‎ ‎ (3)分辨被仿句修辞特点,做到仿写句修辞手法和被仿句保持一致。‎ ‎ (4)把握要求仿写的话题,做到仿写句不脱离话题范围。‎ ‎ (5)依据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做到写出形象、合理的语句。‎ ‎2.答题步骤 一审:‎ ‎①审主旨内容。任何一句话或一段话都有一个中心,根据例句,审清仿句的内容主旨,做到内容一致。‎ ‎②审句式结构。这种题型大多要求句式一致,那就要看例句是何种句式:是复句还是单句。如是复句,仿句也应是复句,且假设、因果、递进、并列等复句关系也应一致;如是单句,仿句也应是单句,且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及成分与例句相一致。‎ ‎③审修辞格式。这种题型往往要做到修辞一致,这就要求考生对《考试说明》中提到的常用的九种修辞能正确理解,并能熟练运用。这九种修辞是比喻、比拟、排比、反问、对偶、借代、设问、夸张、反复。如修辞使用不当,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 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不超过60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这道题需要审的有:①审主旨内容:“时间”。②审句式结构:复句。③审修辞格式:比喻。‎ 二定:确定对象(如仿句的主语、喻体等)。例题所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仿句要求以“时间”开头,主语加以限定,则确定的对象为喻体。可确定的对象有:清风、细雨;清泉、流水;良药、利刃……‎ 三仿:遣词仿写。根据审题信息,例句的内容是描写书籍的作用,而仿句的内容是要描述时间的作用,根据本体和喻体相通这一特点,仿写出的语句有:‎ 清风能吹散愁云,细雨能洗去杂质;清泉能洗涤污垢,流水能冲走痛苦的回忆;良药能减轻伤痛,利刃能切除毒瘤……‎ 四连:连贯语句。根据句式一致的要求,把以上内容连贯成与原文主旨一致的几句话。仿写出的语句有:‎ 时间好比一阵清风,它能帮助我们吹散心头的愁云;时间如同一场细雨,它能协助我们洗去心头的杂质;时间好比一池清泉,它能帮助我们洗涤心灵上的尘垢;时间如同一股流水,它能协助我们冲淡心灵上痛苦的回忆;时间好比一剂良药,它能帮助我们减轻心灵上的伤痛;时间如同一把利刃,它能协助我们切除思想上的毒瘤……‎ 五验:检查验证。 审视所仿写的句子,看它是否有语病,是否和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能否与原文语意相连、文脉相通、融为一体。下面几个仿句是从学生答案中抽出来的,请看它们是否得当:‎ ‎①时间好比黄金,它能引导我们懂得珍惜生命。②时间好比一架穿梭机,它能带我们遨游历史长河。③时间好比太阳,它能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温暖和光芒。‎ 上述句子在内容上、句式上、修辞上都符合题目要求,但是,这些句子有语病,比喻不当,本体与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即不符合比喻句的特点。由此可见,答完题后,最后的验证也至关重要,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在考试中,如果能做到审题、解题、验证三者相结合,那么“句式仿写”这种题的解答就能万无一失了。‎ 修辞的范围很广,从广义看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旨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狭义看则专指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修辞”条目规定了考生必须掌握的几种修辞方式,它们是:‎ 考点一:比喻 ‎【要点解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 ‎②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例如: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类比较: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④表示列举: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考点二:比拟 ‎【要点解说】‎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②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性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其不同点在于:‎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即“比方”), 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 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③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考点三:借代 ‎【要点解说】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①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②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③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考点四:夸张 ‎【要点解说】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自相矛盾。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⑤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比喻、比拟和夸张的区别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考点五:对偶 ‎【要点解说】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 ‎②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①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①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②句子对偶。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 ‎②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就是“正对”。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例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 考点六:排比 ‎【要点解说】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种类 从结构上,排比分四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②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 ‎③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④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考点七:反复(重现)‎ ‎【要点解说】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住辞方法叫反复。例如: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方战士的崇敬,献给你。四次反复使用“等待着”‎ ‎,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悲痛之情。‎ ‎★反复的种类 ‎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再沉默中爆发,就是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层递、排比、反复的区别 ‎①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层递、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才能构成这两种修辞方式,而反复这种修辞方式只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反复,即可构成。例如下面的前一例不是层递,后一例不是排比: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工作起来才能克服困难,才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②从语言单位间的关系看,排比是并列的意思,递进在形式上特别像排比,但在意思上一层比一层向深(浅)发展;反复虽然也可以有两处以上,但反复部分的语句是相同的,意思自然是一样的。‎ ‎③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和层递的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例如:‎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排比)‎ 工作需要你们,人们需要你们,新的中国需要你们,新的时代需要你们。(层进)‎ 一幅漫画画着一位厂长,有人告诉他车间停工待料了,他无动于衷;一会又告诉他产品大量积压了,他无动于衷;又有人告诉他厂房着火了,他无动于衷;来人又告诉他局长来检查了,他便立即活动起来。(反复)‎ 考点八:设问 ‎【要点解说】“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看戏》)‎ ‎★设问的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 考点九:反问 ‎【要点解说】反问也是“无疑而问”,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反问的种类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它有两种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余秋雨《上海人》)‎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郭沫若《习习谷风》)‎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在于:设问句的特点是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反问句的特点是有问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肯定,突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例如:“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总之,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考试说明》对“修辞”考查的内容有明确的界定,这就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比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辞格,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本体与喻体应当不属于同类事物或道理,但又有相似点,且二者离开越远,比喻越精彩;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在句中见到“像”字就以为是比喻,要知道,猜测不是比喻,如“这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单一想像不是比喻,如“我仿佛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举例、列举也不是比喻,如“新时代,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像孔繁森、李素丽等”。另外,词的比喻义也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为增强表达效果而临时运用的,而词的比喻义是指通过词语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下来固定的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应有的。如“他是个纸老虎。”“纸老虎”是比喻义,指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③比喻要贴切,要以“熟”喻“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切不可以“生”喻“熟”,越比越难懂。‎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特征代本体,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具体代抽象,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③部分代整体,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④形象代本体,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⑤专名代泛称,如“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⑥结果代原因,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这里要特别注意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的作用是在“代”,就是用借体去代替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在“喻”,可以改说成明喻或暗喻。从构成的基础看,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借代构成的基础是相关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是冤枉!”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其他还应该注意的几种辞格的区别。‎ 比喻与比拟:比喻与比拟都是两事物相比,但有区别:①比喻的重点在“喻”,十分注意并突出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在“拟”,干脆把甲当乙来描述,对于事物的相似点已不着重突出了;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这里把侄儿宏儿当作鸟来描述,是拟物,不是比喻。②比喻中的本体与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现,但喻体必须出现;而比拟中,本体与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分号前句是拟人,分号后句是比喻。‎ 对偶与对比:对偶形式整齐,富于节奏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便于记忆。对偶强调结构形式要对称,字数要相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山中一夜雨,树梢万重泉”(串对)。而对比则是意义(内容)上说的,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形式如何。‎ 设问与反问: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答在问外;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答在问内。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关于“修辞”检测,考生首先应了解上述8种常见修辞的概念与种类,能领会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能区分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设问与反问等,掌握要点就可以了,避免在名词术语上纠缠。更重要的是要能“正确运用”。修辞的生命力正体现在运用上,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能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文采飞扬,论理抒情意丰情浓。其次还应了解历年修辞方法考查的类型,既有单项考查,也有结合阅读和文学鉴赏综合考查,前者重在“理解、辨识”,后者重在分析运用。具体说有如下几种类型:①辨识修辞格;②辨析修辞格运用是否恰当;③判断对修辞格修辞效果的分析是否恰当;④指出修辞方法所表达的意思;⑤用规定(要求)的修辞格表述一个特定的内容。特别是第⑤种(仿写)充分体现了近年来高考修辞考查的趋势。考生应尤为重视。‎ 考点一 选用句式 例1、把3个备选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入方括号,使下面这段景物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 到了德胜桥。[ ],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细长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 ],几只白鹭,静静立在绿荷丛中,幽美而残忍地等候着劫夺来往的小鱼。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清摄政王的府邸,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 ],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绿浪,香柔柔地震荡着诗意。就是盲人也可以用嗅觉感到那荷塘的甜美,有眼的由不得要停住脚瞻览一回。‎ ‎①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 ‎ ‎②西边一湾绿水,缓缓从净业湖向东流来 ‎ ‎③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案。‎ ‎【答案】 ②③①‎ 考点二、变换句式 例2、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有附加要求的句式变换题,要求将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且主语已定。解决这个问题,要先将句子主干定好,然后让剩余信息做主语和宾语的修饰语。‎ ‎ 【答案】 ①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我国古代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考点三、仿用句式 例3.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协调。‎ 我们小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有的是时间。就像一片白雪,乍看什么都没有,可是却有无限的生机在其中蕴藏和萌动,等待着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作为少年,最可珍惜的地方。‎ ‎【解析】 仿写不仅要注意修辞、句式照应,还得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原则上一句一分,喻体应该选择表面无奇但有包蕴性的事物,以符合“拥有时间看似什么都没拥有,其实却拥有未来无限可能”的题意要求。‎ ‎【答案】 (示例)就像一片海洋 初瞧什么都没有 可是却有无尽的力量在其中涌动和凝聚 等待着飓风。‎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这首小诗,仿照内容和形式再续写一节。‎ 当一颗种子发芽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周围的阳光空气和土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你成长的路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会悄悄将她们珍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当一棵树木结果的时候/别忘了/春夏秋冬的雨雪风霜/在你蓬勃向上时/学会静静地驻足回望。‎ ‎【举一反三】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三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春蚕死去了,但留下了华贵丝绸;花朵凋谢了,但留下了缕缕幽香;雷雨过去了,但留下了七彩霓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先明确仿写要求,然后分析例句。抓住“什么去了,但留下了什么”的句式特点,句式与例句相同,语意前后转折。‎ ‎【答案】 蝴蝶死去了,但留下了漂亮衣裳;画眉飞去了,但留下了美妙歌声;雪花融尽了,但留下了一溪清泉。‎ 考点四、句式、修辞 例4、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两个对象,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来表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的妈妈和我,像大地和小草一棵;小草是大地的孩子,大地是小草的巢窠;每当大地在召唤,我就是春的使者。‎ ‎【变式探究】随着空气质量日益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自行车又备受人们青睐,“无烟出行”“绿色出行”‎ 等成为时尚,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为宣传自行车出行的好处拟写两条宣传语。要求语言得体,语气亲切,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每条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拟写宣传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语气要亲切,要能够让读者看到宣传标语后产生骑自行车出行的念头。宣传语的修辞手法往往以对偶或排比为宜。‎ ‎【答案】 ①双脚踏出健康路,铃声响起平安曲。 ②轻盈穿行无纤尘,双轮一转有闲情。 ③我骑车,我环保,我健康。‎ ‎1.(2016·山东,17)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来。‎ ‎【答案】 (示例)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 ‎1.(2015·福建卷,18)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3分)‎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散句变整句的句式变换试题,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是先确立其中的一句为句式基准句,然后把其他的句子按照此句的句式进行改写,最后,有必要的话还要进行合理排序。‎ ‎【答案】 (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符合试题要求,其他答案亦可。)‎ ‎ 2.(2015·山东卷,17)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愿意。(4分)‎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3.(2015·天津卷,20)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100字以内。(7分)‎ 例:“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仿写句式,二是仿写修辞,三是仿写内容,包含文化信息。语意准确、语言通畅。‎ ‎【答案】 (示例)“田”字形似方整的土地,“田”加“心”是“思念”的“思”。“田”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恬静、归隐、故土相联系,“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让人怡然自乐,“耕种山田三四亩”则引发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4.(2015·湖南卷,2)‎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________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________、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________,中国人民________;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喻 排比 B.对偶 比喻 C.排比 夸张 D.夸张 对偶 ‎【解析】 本题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具体语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本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如把“梦想”比喻为“源泉”和“太阳”,把“美好的前景”比喻为“灿烂的朝霞”。“面对……坚船利炮……;面对新中国……,……;面对……困难与挑战……。”三个“面对”就是排比。‎ ‎【答案】 A ‎1.(2015·湖北卷,21)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①立意积极;②语句整齐;③不超过20字;④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4分)‎ 构字部件:禾 亻口 日 又 月 言  构字词示例:→又 → 友→ 友善 ‎ 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 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这种仿写不同于以往的仿写句子,是仿写组字,组词,然后再造句。这种仿写立意新,命题活,很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和创新。‎ ‎【答案】 (示例一)(日+月→明→文明) 创文明社会 建和谐中国 ‎(示例二)(禾+日→香→书香) 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 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 ‎2.(2015·江苏卷,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 B ‎(2014·四川卷)20、请紧扣下面划横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和《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继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6分)‎ ‎“和”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 ‎【答案】示例一:《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谆谆告诫,也有“和无寡,安无顿”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 示例二:诸侯割据,群雄争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望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渴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的追求。‎ ‎【解析】续写题在去年考查的内容为,让考生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 ‎(2014·重庆卷)20.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就如建房子搭地基一样,如果第一层沙石砌歪了,上面的楼层都会倾倒;人生的根基从一出生就要扎牢。‎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仿写要注意句式和修辞。(内容摘自习近平今年“五四”在北大对青年学生的讲话内容。)‎ ‎(2014·重庆卷)20.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就如建房子搭地基一样,如果第一层沙石砌歪了,上面的楼层都会倾倒;人生的根基从一出生就要扎牢。‎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仿写要注意句式和修辞。(内容摘自习近平今年“五四”在北大对青年学生的讲话内容。)‎ ‎(2013·浙江卷)7.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5分)‎ ‎【示例】青天,是一片芭蕉叶,‎ 月亮是一滴露珠。‎ 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 ‎【答案示例】夜晚,是一张黑幕布,星星是盏盏明灯,太阳一出,它就走了。‎ ‎【解析】资料出自刘年的博客《青龙峡的夜》:青天,是一片芭蕉叶/月亮是一滴露珠/谁的手指,轻轻一点,它就滚落了。注意示例句的特点:一是前两个比喻句,二是青天、芭蕉叶、月亮和露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本解析为名师解析团队原创,授权独家使用,如有盗用,依法追责!‎ ‎(2013·山东卷)17.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4分)‎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耕耘三尺讲台, ;‎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 ② 。‎ ‎【答案】示例一:①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②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示例二:①诗词歌赋,颂不完您播撒的爱心 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语句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然后注意分 ‎【考点定位】 仿写句子 ‎(2013·天津卷)24.阅读《春䁔花开》歌词片段,按要求作答。(5分)‎ 春䁔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 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春䁔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 穿越阴霾,一直与我们同在。‎ ‎(1)将“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这句话扩写为一段散文,限60字内。(3分)‎ ‎【答案】参考示例:和煦带有丝丝暖意的风轻轻地吹来,天空湛蓝,飘浮着朵朵白云,在风儿吹拂下,白云轻轻的飘荡,这是我和天空的对白。‎ ‎【解析】扩写要符合情境,展开想象,运用多种手法,语言优美。‎ ‎【考点定位】 扩展语句 ‎(2)仿照“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写一句歌词,注意押韵。(2分)‎ 本解析为名师解析团队原创,授权独家使用,如有盗用,依法追责!‎ ‎【答案】参考示例:收获如雨,有时吝啬,有时慷慨。‎ ‎【解析】比喻恰当,后两个分句构成对比,尾字押韵。‎ ‎ 【考点定位】仿用句式 ‎(2013·大纲卷)19.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教练在赛后分析会上对我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的深入剖析,使我对自己在这次比赛中由于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导致的严重失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作出了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 答:‎ ‎【答案】我在这次比赛中出现了严重失误,赛后分析会上,教练对我比赛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我进一步认识到失误的原因在于我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并保证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 ‎【考点定位】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 ‎ ‎(2013·重庆卷)20.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风景,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裂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 答:‎ ‎【答案】 (1)小溪里的浪花,可能是看到了石头的招手,高兴地手舞足蹈,奔跑在湍急的河流里。(2)清晨的小鸟,可能是嗅到了玫瑰的花香,欢快地展开翅膀,徜徉在翠绿的竹林里。‎ ‎【解析】 仿写时首先要注意与例句的“……,可能是……,……,……”格式保持一致;第二,例句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要保持修辞一致;第三,要注意意境保持一致。注意自选两种景物。‎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和运用修辞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2013·辽宁卷)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答案】青松昂起坚强的头颅,向你呈现雪山的神奇;翠竹挺起傲岸的身躯,向你传达气节的坚贞 腊梅仰起纯洁的脸庞,向你表达生命的顽强。 ‎ ‎【解析】运用拟人手法,内容合理贴切,句子内部有以小见大的内在含义。句式相同。‎ ‎(2013·浙江卷)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字数不超过25个字。(4分)‎ 太阳怨云:“你为什么总是匆匆跑掉?”‎ 云怨风:“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 风怨太阳:“你为什么总是用灼热的鞭子赶着我跑?”‎ 最后,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 ‎【答案】讽刺那些不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而误事的现象。‎ ‎【解析】本题是归纳寓言的寓意,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往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 ‎【考点定位】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2013·大纲卷)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局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参考答案】爱心好比春雨,夜晚润万物成长而随风潜入,白日涤世间微尘却了无痕迹\历史宛如长河,平静时波澜不惊却藏险滩,汹涌时怒涛翻滚而蕴缓流 ‎【解析】模仿原句,先要分析、确认原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尤其是分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依样画“葫芦”,若是续后句或补上句,还要考虑上下文语意的照应和文路的一致。‎ ‎【考点定位】考查仿用句式 注意:模仿原句,先要分析、确认原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尤其是分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依样画“葫芦”,若是续后句或补上句,还要考虑上下文语意的照应和文路的一致。‎ 仿用句式的题型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仿照例句单独造句,仿写的句子与例句在内容上没有任何联系,主要是要求句子句式结构和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与例句保持一致,这种仿句叫“依样画葫芦”仿句。‎ 另一种是根据上下文仿造句子,仿写的句子与例句之间既有形式的要求,又有内容的要求——不仅句式结构要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而且内容上要有内在的联系,这种题型叫“仿例补写句”。‎ ‎(2013·北京卷)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答案】A ‎【解析】本题表面考查的是词语的运用,实质考查的是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判断能力。对于修辞方 ‎【考点定位】词语(包括成语和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2013·重庆卷)20.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风景,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裂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 答:‎ ‎【答案】 (1)小溪里的浪花,可能是看到了石头的招手,高兴地手舞足蹈,奔跑在湍急的河流里。(2)清晨的小鸟,可能是嗅到了玫瑰的花香,欢快地展开翅膀,徜徉在翠绿的竹林里。‎ ‎【解析】 仿写时首先要注意与例句的“……,可能是……,……,……”格式保持一致;第二,例句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要保持修辞一致;第三,要注意意境保持一致。注意自选两种景物。‎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和运用修辞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2013·江西卷)20.语言综合运用。(15分)‎ ‎ 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你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 用一个统领全段内容的句子开头。‎ 有一处用“不仅……而且……”或”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式过度。‎ 使用打比方、拟人两种手法。‎ 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不少于200字。‎ ‎【答案示例】 ‎ ‎《先秦诸子选读》是新课改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旨在引导我们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并形成一定文化积淀的选修教材。(统领全段内容的开头)‎ 教材不仅精选了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作品,而且还遴选了道家、墨家、法家的传世名篇。充满哲思、影响深远的一篇篇文章好比一把把钥匙,打开一座又一座智慧宝库。(打比方)那些宝库的宝物或引导我们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或教会我们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或启发我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排比)总之,他是教导我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待人的根本,启发我们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的大师。(拟人)‎ ‎(江西省赣州一中黄运华,共281字)‎ ‎【解析】 今年的语文综合运用最大的特点是考了说明性文字,和大作文的文体互为补充,可以更的论述必须与第一句话对应。‎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的是写作能力。‎ ‎(2013·辽宁卷)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答案】青松昂起坚强的头颅,向你呈现雪山的神奇;翠竹挺起傲岸的身躯,向你传达气节的坚贞 腊梅仰起纯洁的脸庞,向你表达生命的顽强。 ‎ ‎【解析】运用拟人手法,内容合理贴切,句子内部有以小见大的内在含义。句式相同。‎ ‎【考点定位】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 ‎ ‎ ‎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