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夜归鹿门歌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长丰县实验高中2016 ~2017学年秋学期高二语文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项目 内容 课题 夜归鹿门歌 ‎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 教学目标 ‎ ‎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 ‎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 ‎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 ‎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 难点 ‎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 ‎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 方法 教学 过程 ‎ 一、作家作品 ‎ ‎  1、作者简介 ‎ ‎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 ‎  2、背景介绍 ‎ ‎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 ‎“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 ‎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 ‎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 ‎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 ‎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  三、诗歌内容赏析 ‎ ‎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 ‎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 ‎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 ‎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 ‎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 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 ‎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 ‎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 ‎  四、课堂小结 ‎ ‎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 板书 设计 ‎  对比 ‎    沉缓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 ‎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教学 反思 ‎  备课环节还是不够细致,例如,本文与王维《归嵩山作》比较阅读的理解不够透彻,比较阅读这一问题就有失偏颇,没有给学生很好的分析透彻两篇文章的异同。对诗歌的引导方法不对,诗歌重在吟咏,可是在诵读环节给学生的示范性不够。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诗境,我在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方面做得不是很扎实,没有充分拓展,每一首诗歌学完,总觉得或多或少有些缺憾。‎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