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3课*囚绿记 绿 ‎1.春风吹拂着大地,万物复苏,带来绿色,带来了生机。春天不能没有绿,春天放眼皆是绿。在这个春风荡漾、桃花盛开的季节里,走出闹市,徜徉在田间小路上,扑入视野的是绿色无垠的麦田。布谷鸟清脆的叫声在麦田上空和农田防护林里回荡,似一位舞蹈家在春的舞台上尽情表演。麦苗正拔节长高,由嫩绿到翠绿到苍绿,在丰满,在成熟,在延续生命。生活便在生命的延续里旋转起来,不断变幻着色彩,粉绿、苍绿……我知道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没有绿色就不会有生命,就没有梦想。我感谢生命的绿色,是你博大的胸怀拥抱着整个大地,让生命的绿色在春天发芽。‎ ‎2.伊人曰:生命失去绿意,便是一派寂寞。我想,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绿色希望的延续,纵使寂寞将至,那也只是绿的另一种形式罢了。‎ 曾经,在一灯如画的幽静里,我写下:生命有绿意,绿藤攀缘而上,便有无数的希望点缀其中,那份美丽,只能用花粉来形容。信念之下,我似乎看见绿色的精灵扑打着她如纱的花翅,抚开了心泉的低语,在我的心灵深处植下了一颗微小却有着无数美丽的希望的种子。于是我流着泪微笑,任凭窗外风声呼啸,因为我知道我重拾了曾经丢失的梦,那里荡漾着阳光与鲜草的交谈,弥散着嫦娥与桂树千年的企盼。‎ 我想从那一刻起,我生命里绿的沉沦、绿的哀伤、绿的幽怨该是一去不复返了,我看见我的指缝甚至都流淌着温暖的绿意。于是我想,我生命中的那份绿意该是何其珍贵,那份生命存在的高贵,该是无语言说的。‎ 坚贞的爱国者——陆蠡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1935年,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返回出版社。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 ‎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小说有《覆巢》《秋稼》,译著有《罗亭》《鲁宾孙漂流记》等。‎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为“孤岛文学”。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独特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镶嵌(xiāng)     (2)孔隙(xì)‎ ‎(3)瞥见(piē) (4)涸辙(hé)‎ ‎(5)急不暇择(xiá) (6)揠苗助长(yà)‎ ‎(7)婆娑(suō) (8)嫩绿(nèn)‎ ‎(9)猗郁(yī) (10)蕈菌(xùn)‎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禁  (2)纤 ‎(3)度 (4)累 ‎2.一言辨异 ‎(5)王老师常常提(tí)醒我要提(dī)防坏人。‎ ‎(6)在广阔的绿(lǜ)洲上,大侠萧风邂逅了一位绿(lù)林好汉。‎ ‎(7)这些字画虽非大家之作,但也不能这么折(zhē)腾,要知道你这么随手折(zhé)叠,会造成这些字画在外在观感上差一些。‎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安顿 安置 填一填 ‎  今年第一场雪灾后,内蒙古自治区便出台了灾民安置办法,办法中强调要把百姓的生活安顿好。‎ 辨一辨 ‎“安顿”‎ ‎,作为动词,表示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侧重在有着落,一般用于人的衣食起居;除作动词外,还用作形容词,有“安稳”的意思。‎ ‎“安置”,侧重指人或事物的处置各得其所,有适当的位置,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人,指人的职业或工作有着落,也可用于器物,指摆放;只能用作动词。‎ ‎2. 不必 未必 填一填 ‎  这件事未必是件坏事,“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嘛,你不必着急。‎ 辨一辨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在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3.装饰 妆饰 填一填 ‎  ①本报记者乘坐直达电梯来到广州国际金融会展大厅,看到装饰一新的办公区以银、白、黑、灰为主色调。‎ ‎②职场女性可以牢记这两条健康法则,把匆匆前进的脚步放慢,保持午睡半小时;晚上11点入睡,以天然健康的方式入眠,相信即使不做妆饰,也会天天光彩照人。‎ 辨一辨 ‎  ‎ ‎“装饰”,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多用于物)‎ ‎“妆饰”,指打扮而言,包括涂脂抹粉、梳头、戴首饰以及着装之类。(多用于人)‎ ‎ ‎ ‎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2)涸辙之鲋: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小鱼)。比喻处在困境中待援的人。‎ ‎(3)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4)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批评、攻击等。‎ ‎2.辨析正误 在急不暇择的情况下,他通过快速阅读、大量训练,把成绩逐步提升了上去。他这种揠苗助长的学习方式是成功的。‎ 辨析:“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与此处语境中“成功”不相符,且与“逐步提升”也不相符。‎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通过对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一、阅读第8~11段,完成后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8段,“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引起下文,由前文对“绿”的热爱过渡到下文的“囚绿”。‎ ‎2.第9段,“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生的欢喜”?‎ 提示:表达了“我”面对常春藤蓬勃的生机所产生的喜悦和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3.第10段,“绿友”这个称呼说明了什么?常春藤的“固执”表现了它怎样的精神品质?‎ 提示:(1)由“绿影”到“绿友”,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2)“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 这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4.第11段,怎样理解这种“魔念”?‎ 提示:“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偏执和较为阴暗的心理。这是爱的偏执与异化。‎ 二、阅读第12~14段,完成后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 ‎  ―→―→―→ ‎(二)解读文本精要 ‎5.第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点明了文章写作的背景、作者活动的社会背景以及绿枝条生存的背景。‎ ‎6.第13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作者的行为蕴涵着哪些深意?‎ 提示:“珍重地开释”其实是对常春藤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肯定和默认;“不屈服于黑暗”,既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7.第14段,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提示:运用拟人,抒发作者的思念之情;运用问句,含蓄隽永,令人深省。‎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二)整体综合解读 ‎8.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以后为什么又 “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 提示:(1)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了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借绿来表达希望。(2)作者“囚绿”一是想与当时的绿枝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死掉,于是“放绿”。(3)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的不屈服于压迫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1.象征手法的运用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平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 ‎2.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排比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比喻如:“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反复如:“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等。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3.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满怀爱国激情的作者,正是从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亡,而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因此,他写下本文,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熔铸在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记述当中。‎ 在写作中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能从生活中细小之事、微小之物中挖掘出其不寻常的内涵。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蕴涵深刻的哲理,或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或传达一定的社会意义。‎ ‎“以小”是为了“见大”。“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 就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一些细小的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其特征是细小的形象和故事,具有深邃隽永的意义,发挥思想教育作用,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少有的,环绕我们的多是平凡小事。但我们却能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把“以小见大”引入写人技巧之中,有助于我们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人物的“亮点”,激发我们用真情实感写人,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得感情表达得深厚、细腻、感人,更能通过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小事突出人物性格,从而揭示意想不到的主题,让主题达到深化的效果。‎ ‎1.小处选材 重大的主题从平常小事中体现。选材唯其“小”,才便于精雕细刻,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也才能更深入挖掘,从而把主题表现得较为充分。‎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的细节进行具体生动、细致逼真的描绘。细节虽小,它的作用不小。它既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又可以深化作品主题。‎ 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突出人物性格,有以小见大的效果。如习作《珍爱无声》中对父亲的几处细节描写,“默默地抽着烟”“静静地翻着我的相册”“父亲胖胖的身躯,变得有些弯驼。如血的斜阳投在他寂寞的身影,拉长,拉长”……使父亲的一颗挚爱孩子的灼热的心跃然纸上。‎ ‎3.选取典型 在众多材料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主题的事例。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所以写人一定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的品质的典型事例来写。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典型事例能突出人物性格,体现主题。如果没有典型,文章就平淡无奇,主题就浅显。塑造典型的目的是说明一种事理,所以,在塑造典型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如以“珍爱无声”为题,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我”强烈要求住校,父亲接电话,父亲来宿舍看“我”。从事例中可以看出父亲的爱,在行动上、语言上,把那无声的父爱浓缩在字里行间。‎ 老师布置了一个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作的题目“越来越好”,同学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是讨论实录,请你补充一下你的思路。‎ 邹尧:我会用三代人的日记来表现。他们分别是:爷爷的日记、爸爸的日记、我的日记。通过日记来反映家里的生活变化,例如:搬了三次房子、购买的电器、饭桌上的生活等。我要歌颂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巨大变化,用以表达对党的感恩。‎ 涂邦源:我会通过父子两代邮递员的亲身经历来表现。父亲作为老一代邮递员,他用走路的方式来回于村落与邮局之间,“我”作为新一代的邮递员,二十年前用自行车送,现在用的是面包车,在送的过程中侧重写路、环境、速度、送的准确性的变化。‎ 易继欢:我会通过照片来反映。我与爷爷的相册中有三张我们县政府大楼的相片,我会针对这三张相片中的政府大楼的变化来写。第一张相片里的政府大楼是瓦房,第二张里的是平房,第三张里的是现在的大楼。‎ 我的思路:   ‎ ‎ ‎ ‎ ‎ ‎ ‎ 参考答案:我的姑妈给我八十岁的爷爷买了一部手机,可爷爷不会用,由此回忆起六十年来通信工具的变化,由叫人捎信,到写信,到手拨固定电话,到现在可视手机电话,从而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散文的行文布局 考点对接 散文的行文布局:常见的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1)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2)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 ‎(3)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4)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以《囚绿记》为例,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只用了一句话——“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这是“总起句”,结合文章内容在分析其作用时,就要考虑到这是用时间来引起下文。最后一段,“离开北平一年了”与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相照应,自然可以从“照应上文”分析。又如第5自然段,“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从文章整体上来看,能体现行文脉络,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这又是文眼句。文章第13自然段,把“绿”拟人化,说她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则是点睛句。‎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沙漠玫瑰的开放 龙应台  ‎ ‎①‎ 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太会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作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地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明显;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④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地大叫出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⑨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以判断它的未来?‎ ‎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1.“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请谈谈此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解析:分析这句话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它与开头、结尾的关系,二是分析它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①照应开头“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②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沙漠玫瑰的故事;领起下文,由记叙转入议论,应历史地看待事物,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2.有人说去掉第⑩段对文章理解也无太大影响,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明理由。‎ 答:‎ 解析:这句处在结尾部分,要看其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否与前文有呼应,是否有总结上文的作用。还要从文章整体上来理解,如本文就像《囚绿记》一样,也有“以小见大”的作用。‎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①结构上: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深化中心——历史告诉你,应历史地看待事物,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鉴往知来。③运用“以小见大”手法,构思巧妙。由沙漠玫瑰的开放推及应历史地看待事物的深刻哲理。‎ 技法汇总 一、考查特点 该类试题的题型模式有:‎ ‎1.本文开头(“文中”或“结尾”)一段,对文章结构的安排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2.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文章所写的对象是×××,而在开头却写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始终的?有什么作用?‎ ‎6.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用×××这一句话来收束全文有什么好处。‎ ‎7.如果将文章的某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二、应试技巧 ‎1.认真审读题目,充分把握题目的特点和命题意图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有具体特点,隐含不同的命题意图。总的来讲,题目设计的特点可概括为两点:‎ ‎(1)题目的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如“分析某一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其特点就是对文中关键语句(中心句、过渡句等)的理解和把握,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关键句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又如,判定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这类试题主要指向于对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的整体把握,重在考查考生全面了解文章结构特点和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 ‎(2)题目的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命题者设计的每一个题目,所考查的不仅仅是一两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倾向于综合性题目的设计,让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联系全文综合分析。如“分析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 ‎,就不能单纯地从其中的结构方面进行分析,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表现手法、情感、立意等方面总体考虑。‎ ‎2.解题思路及模式 ‎(1)“文中某一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如下:一是先要确认指定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再联系上下文综合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的方向,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剖析。答题模式:这个句子(段落)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结构上……,内容上……。‎ ‎(2)判定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行文线索,然后对号入座。对其作用的分析,要结合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活动、作者情感的变化等方面来进行。答题模式:文章以……为线索,使得文章脉络……,结构……。‎ ‎(3)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文章的线索来把握,在明确线索的基础上,按文章的写作顺序依次梳理。答题模式: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了……,中间写……,结尾写……,这样,文章的思路……,结构……。‎ ‎(4)分析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解答这类问题,先整体了解文章总的结构特点,然后抓住其独特的特点进行重点分析,不可面面俱到。答题模式:文章采用了……的结构方式,有利于文章……。特别是文章的……段,在结构上呈现出……的特点,在文章的表达方面起到了……的作用。‎ ‎3.答题应注意的事项 解答时,我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揣摩文题的含意,明确它所起的作用。‎ ‎(3)善于抓住关键性语句,并仔细推敲,特别是文章的首尾句、过渡句、单独成段的句子,比喻句、反问句、设问句、抒情议论句等,它们往往隐含了文章的主旨,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识别文中能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和段落衔接的一些标志性的语句,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行文思路。‎ ‎(5)对每一个问题,切忌胡乱拼凑概念术语,要真正理解到位,并且要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阐述。‎ 另外,考生最好认真揣摩和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以便使自己的答题趋于规范。‎ 课内素材 陆蠡巧妙地借爱恋绿色,抒写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还展示了人心灵中最永恒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正如那常春藤一般。同时本文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作者欣赏绿藤,不是走在外面,而是透过一个小圆洞,这个特殊的角度使得绿藤朦胧而美丽。‎ 应用角度:“爱国”“大义”“追求自由”“抗争”“美的体现”等。‎ ‎[应用片段]‎ 如果是朱自清,写“绿”不稀奇,因为他是一个古典的文人,多愁善感,喜欢花花草草。但把这篇散文的作者陆蠡的人生历程和“绿”放在一起看,就会引发很多的联想。陆蠡是一名烈士,为了自由和民族,遭到日寇的屠杀。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烈士、战士都该是铁血汉子,粗犷、充满豪气,而不该有朱自清似的“温柔”。而陆蠡选择了写“绿”,这种“不和谐”的原因何在呢?我觉得,这正深刻地写出了血性男儿心灵中真实的另一面:他的生活中不但有斗争,还有和睦,有对美的热爱;战斗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和平安逸才是他内心真正的需要。从他对绿叶的描写看,他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你看,多么细腻,多么温柔——“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只有诗人才会写出。一个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当一种东西侮辱了他的精神的时候,他的内心会逼他去抗争,他为精神自由而死,死而无憾。也许通过陆蠡,我们能思考出为什么那么多文人会投身革命,为自由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裴多菲,拜伦,柔石,郁达夫……这一串光辉的名字,仿佛在诠释着什么才叫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武夫为革命献身,值得我们尊敬,一个文人为革命献身,更值得我们尊敬。‎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 鲜活素材 以出世之精神,做爱国之事 一个人,出家当了和尚,一心念佛,向往西天,对尘世事,原可不闻不问。倘要介入,将会招致“六根未净”的非议。可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却破了这个惯例。他平时倒是“一心念佛,不预世事”,但一旦国家遭受侵略、百姓遭受劫难时,他不但问起世事来,而且还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众生,保卫国家”等爱国爱民口号来。这在中华佛教史上,实属少见。‎ ‎“七七事变”后,弘一大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暴行非常愤慨。在厦门“风声日紧”、胆小怕死的僧侣时有离寺之心时,他竟以出家人的身份正色向僧侣宣告:“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行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一无所用,而犹腼腆受食,能无愧于心乎!”作为一个出家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虽不能组织一支“和尚军”奔赴前线杀寇敌,但此心耿耿,终难自已,遂自题居室曰:“殉教堂”,并每日书“念佛不忘救国”条幅数百,任人取去,起到了“凝聚民族,鼓舞民众”的作用。‎ ‎[热评] 李叔同尽管身在佛门,潜心修行,已经远离了尘世的喜怒哀乐,但他始终有一颗赤子之心。外敌进犯祖国、凌辱同胞之际,他没有置身事外,而是尽自己所能,为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念佛不忘救国”,佛门高义,当永耀世间,激励无数后来者前仆后继,勇赴国难。‎ 绿 久居闹市,过惯了紧张的生活,呼吸着浑浊的空气,整个人好像也成了灰色似的。就像鱼儿需要水,我渴望拥有大自然的青山绿水。‎ 一个假日的傍晚时分,我信步来到新建的河堤上,一阵清新的晚风夹着淡淡的花香扑在脸上,柔柔的像缎子滑过肌肤。这时,我惊诧于满目的绿了。‎ 漫步河堤,举目远眺,只见江边细草经过漫长冬日的沉睡苏醒了,一片嫩绿直挤入眼帘,在夕阳的余晖中尽情地随风摇曳。拂面清凉,小草的味儿也令人酥软。‎ 那汪汪一碧的江水更令人赏心悦目。我的心随着它的绿而摇荡。“春水碧于天。”那江水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一色;春风拂过,渡船滑过,平静的江面便划出一道道、一圈圈涟漪,像一袭裙幅卷起的花边,在春日的照耀下,泛着点点绿光;长长的堤坝倒映在江面上,随着荡漾的碧水,一层层铺展开来……这“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的景致多么令人依恋。‎ 走着走着,觉得疲累了,便坐在堤旁的石凳上小憩。可眼前满是奇异的绿:堤上也种上了绿油油的小草、婀娜的垂柳,雕刻着漂亮的石像,安上了别致淡雅的灯。那野花、嫩草、杨柳在风仙子轻柔的抚摸下,揉弄着黄眉绿眼,舒展着细长的胳膊。从湿润中透出丝丝绿意,真是“碧绿早春春草生,清风拂过绿晶莹”啊!春风轻柔,杨柳垂丝皆画,不知谁的纤纤素手,将这千条万条的柳丝染上了青翠、嫩黄。草地上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路盘曲其间,几个老爷爷穿着袜子正饶有兴致地踩着;路旁的石凳上三三两两坐着前来散心的人们,聊天的、下棋的、看报的……不远处,老婆婆们也和着音乐的节奏跳起了扇子舞来……这景象在夕阳中富有几分诗情画意,显出几分温馨、自然。‎ 啊,绿色,她拥抱着明净的天空,催开了火红的春花,抚摸着潺潺的江水,聆听着生命的吟唱……我愿与她结下不解之缘,让她永远滋润着我的心扉!‎ ‎[美文评点] 本文开头写“久居闹市,过惯了紧张的生活”点明了写作的目的和原因,接着详细写了小草的绿与河水的绿,一派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流于笔端。文章以游踪为线索,以“绿”为重点,表现了对生活特别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时间:40分钟 满分:44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镶嵌(xiāng qiàn)    孔隙(xì)‎ 一丘之貉(luò) 栩栩如生(xǔ)‎ B.瞥见(piē) 凹陷(wā)‎ 贻笑大方(yí) 兢兢业业(jīng)‎ C.咀嚼(zǔ) 涸(hé)辙 罄竹难书(qìng) 揠苗助长(yà)‎ D.折叠(zhé) 茎叶(jīng)‎ 急不暇择(xiá) 心怀叵测(pǒ)‎ 解析:选D A项,一丘之貉(hé);B项,凹陷(āo);C项,咀嚼(jǔ)。‎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B.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C.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D.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解析:选D A项为比喻和排比;B项为拟人;C项为比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据报载,某市专门制定幼小衔接课程方案,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午睡减少半个小时,以更好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专家认为,这种揠苗助长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是极为可怕的。‎ B.当下置身危机中的一些中小企业,已如竭泽而渔,是否能够东山再起,值得打上一个问号。‎ C.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和良好的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D.“80年代”作家毕竟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 解析:选A A项,“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B项,“竭泽而渔”,放干了池水捕鱼,比喻贪眼前利益,不留余地,不顾长远利益。此处应用“涸辙之鲋”。C项,“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是针对别人而不是自己。在句中使用对象有误。D项,“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此处错在后面接宾语。‎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陆蠡以他清澈如水的散文作品,在战前就与丽尼、何其芳、李广田等几位散文家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并驾齐驱。‎ B.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陆蠡写成了《囚绿记》,满怀深情地思念北平的一棵常春藤,歌唱它永不屈服于黑暗,期待着与它重新见面。‎ C.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的缘故。‎ D.英年早逝的陆蠡,给世人留下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等散文集。他正直的品格、博爱的胸怀、质朴的感情、缜密的思绪、清丽的文采,流露在字里行间,凝成一篇篇现代散文史上的杰作。‎ 解析:选C C项,句式杂糅。“原因是”与“……的缘故”不能同时使用,可删掉“的缘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地繁花无意间闯入我的心,我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的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一连好几天,,望它们于无声中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B 第一空:“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是状语前置,紧承上文“树天天在,花年年开”,强调了这些“近在咫尺的美”。第二空:“看它们”与后文“望它们”衔接紧凑,语意连贯。第三空应强调“无声悄然”。‎ 二、阅读鉴赏(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怒 绿 刘心武  ①那绿令我震惊。‎ ‎②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 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乎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③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30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大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 ‎④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⑤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⑥那绿令我景仰。‎ ‎6.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②段中的“只觉得心灵在充电”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意在形象地表达作者感到绿枝对自己有所激励,有所鼓舞,使内心得到充实。‎ B.文题用“怒”来形容“绿”,使“绿”具有了人的性格特征,使文章由物及人,托物喻理,显得自然含蓄。‎ C.本文在写国槐的同时,又写了什刹海的一株古柳、国外美术馆的观察、丰子恺的漫画,这样写,使文章内容冗杂,是多余之笔。 ‎ D.文章第⑤段说“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这棵槐树绿得“非同一般”是说这棵槐树的绿色比一般槐树的绿色更深、更浓。‎ 解析:选B A项,“运用拟人手法”错,运用的是比喻手法;C项,“使文章内容冗杂,是多余之笔”错,应该是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角度开掘题旨,形散而神不散;D项,“说这棵槐树的绿色比一般槐树的绿色更深、更浓”错,应该是表现其被汽车撞断几乎不保的遭遇悲惨和其生命顽强。‎ ‎7.文中画线语句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5分)‎ ‎(1)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 答:‎ ‎(2)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 答:‎ 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把槐树流下的汁液比作眼泪,形象地写出了遭受的重创之深。‎ ‎(2)运用拟人,生动地写出了古柳在遭雷劈之后长出绿枝的顽强和生机。‎ ‎8.“我”对那棵槐树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心悸气闷——惊喜或震惊——景仰。‎ ‎②突出了要像树一样,面临困境和打击,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顽强的生命力。‎ 三、表达交流(15分)‎ ‎9.仿照画线句子,结合语境,再写两组句子,表达对绿色的赞美。(4分)‎ 例句: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2)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参考答案:(1)它是太阳,它是春天,它是生机,它是力量。‎ ‎(2)它是萌发的幼芽,它是枝条吐出的新绿,它是刚出生的婴儿,它是生机勃勃的青春。‎ ‎10.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6分)‎ 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交谈。‎ 树叶(感激地):(排比)‎ 阳光(谦逊地):(比喻)‎ 参考答案:树叶:①你用火一般的热情给我以新绿,给人们以温暖,给大地以光明,世界因你而流光溢彩。②你无私的关爱,慷慨的施与,温暖的呵护,使我的生命充满活力。‎ 阳光:①你是大地的外表,不单是我,和煦的春风、绵绵的细雨也为你增添了美丽。②你是绿色的宝石,没有你的质地,在你身上也不可能闪烁我的光辉。‎ ‎11.从下列材料中提取要点,加以筛选和组合,为“低碳经济”下一个定义,60字(含标点符号)以内。(5分)‎ ‎①低碳经济减少了能耗,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②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③低碳经济的重点是调整能源结构。‎ ‎④低碳经济有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⑤低碳经济的目标是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⑥低碳经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低。‎ 答:‎ 参考答案:(示例1)低碳经济是以调整能源结构为重点,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为目标的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A卷 学业水平达标)‎ ‎(示例2)低碳经济是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