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8课兰亭集序 品味自然 ‎1.大自然就是大境界:高山、河流、海洋、湖泊、蓝天、白云、明月、星光、花草、树木、飞禽。山巍峨,去天三尺三;海广阔,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娇艳,云想衣裳花想容;草茂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有人说,泉水叮咚,是大自然奏出的最美妙的乐章;阳光灿烂,是大自然露出的最温馨的微笑;星光闪烁,是大自然送出的最美好的祝福。我想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人类幸福的源头!‎ 拥抱大自然吧!你会感受到春天百花散发的缕缕清香,夏天清泉带来的阵阵清凉,秋天凉风送来的累累丰收,冬天雪花飘来的朵朵洁白。你会发现,能够拥抱大自然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3.找一条小溪,选一块石头,然后静静地听着水流过的声音,流过你的脚边,也流过你的心间。轻快的水声,渐渐取代了一直盘桓在你心头的纷纭之声。单纯地聆听自然的声音,单纯地贪图自然的节奏,这时,你会感到身心一致的和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荡气回肠的壮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困境中的惊喜;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种放逐的悲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流露的是一种思古的忧伤。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是人生的源泉,亲近大自然,让大自然多一些人类的足迹,也让心灵多一份大自然的光芒,找寻一个归宿和家园。‎ 一代“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官至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其所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书法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快雪时晴》《丧乱》《兰亭集序》等。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刚健秀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 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 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写法上同散文笔调的一篇文章。‎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通“晤”,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3.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指自然界的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4.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作宾语)‎ ‎5.俯仰一世 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6.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7.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三、一词多义 ‎1.修 ‎2.次 ‎3.期 ‎4.致 ‎5.信 ‎6.以 ‎7.于 ‎8.之 ‎9.因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 ‎①映带左右     围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2.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眼睛和耳朵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使……漂浮 ‎②所以游目骋怀 使……舒展,可理解成 ‎ ‎ “纵展”;使……开畅,可理解成“放开,敞开”‎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群贤毕至 贤能的人 ‎②少长咸集 年纪小的人;年纪大的人 ‎③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4.数词的意动用法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把……看作一样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不带判断词,意思是“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2.状语后置句 ‎(1)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于所遇”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当其于所遇欣”)‎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3)不能喻之于怀(介词结构“于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不能于怀喻之”)‎ ‎3.定语后置句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大、盛”后置,标志是“之”,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盛”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虽无盛之丝竹管弦”)‎ ‎4.省略句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以”后省略“之”,应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本文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种人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一、阅读第1~2段,回答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信可乐”的原因的一项是 (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③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④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选C ①交代集会这件事;②是兰亭山美,是“乐”之原因;③是兰亭水美,是“乐”之原因;④是这次集会天美,是“乐”之原因;⑤是集会人贤,是“乐”之原因。‎ ‎2.对这两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两段从时间、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等六方面记叙了这次盛会的状况。‎ B.“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暮春之初”,交代了聚会的时间,领启下文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 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景美,是乐;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情真,也是乐。‎ D.“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 解析:选C C项,“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情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为景美。‎ 二、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3.下面选项中能表现出由“乐”到“悲”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解析:选D A、B两项是人很快度过一生的两种方式;C项是对方式的一个总结。‎ ‎4.下列语句中分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认为人生“痛”的观点的一组是 (  )‎ ‎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⑤‎ 解析:选D ①表现人生之短;②表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③表现快乐满足;④表现时间之短,美景易失;⑤表现人难免一死。排除②③即可。‎ ‎5.对这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 B.美丽的山水、尽情地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地,时光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可以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C.“不知老之将至”,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为“痛”的感觉。‎ D.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作者通过这个递进关系的句子,把本段与前两段连成一个整体,使全文意脉相连。‎ 解析:选B B项,“人可以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错,不符合本段内容,本段是表现“人不可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三、阅读第4段,回答问题。‎ ‎6.下列句子中表现作者“生死观”的一句是 (  )‎ A.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解析:选B A项,是作者读古人文章时的感慨;B项,是作者对“生死”的观点;C项,是后人对今人的看法;D项,是作者说后人也会因这篇序文产生自己的感慨。‎ ‎7.对这段中作者的情感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紧承上段感伤的结尾,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不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 B.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遗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 C.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目的: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 D.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解析:选A A项,“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不相同”错,应是“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相同”。‎ 四、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泣,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解析:选B B项,“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文章第3段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喜欢“静”的人,一种是喜欢“躁”的人。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 C.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亦即所谓“畅叙幽情”。‎ D.文章借对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对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解析:选B B项,“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属无中生有。‎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写景 ‎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叙事 ‎  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用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抒情 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2.工整、华丽的对偶 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如:‎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两个四字句,前者突出与会者素质高,后者突出与会者来源广,读来朗朗上口。‎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前句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文章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前两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第3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此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 通 假 字 考点对接 文言文中常有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这样甲字就成了乙字的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几乎每篇文言文中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只是望文生义,就会理解错误,这是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 考题印证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公皋传(节选)‎ ‎[清]蓝千秋  ‎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曰:“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顾:回头看 解析:选B B 项,“趣”,赶快,急速。在这里不是通假字。‎ 参考译文:‎ 过了四年,又迁移到柳州做刺史。柳州是偏僻的王畿以外的地区,民俗粗犷强悍。当时,刚新收服了粤西,官兵留在柳州镇守,军队中很多被抢掠来的妇女,哭泣着想回家。江皋上报大府,将妇女交给军队统帅登记起来,并送到郡中去询问她们的家庭住址,想要回家的就根据她们路途的远近发给盘缠送她们回去,总共有几百人。第二年,柳州统帅去世,军饷不能及时发放,兵士们手握兵器在军门前喧哗,江皋急忙出来,与他们约定一个月后发放,士卒们都信任江公,就渐渐地解散离开了。江皋立即让人飞驰送告书到省里,让他们赶快发军饷。军饷准时送到了,军队于是收敛安定了。粤西山高峻陡峭,柳州境内的山更是险峰相连,万石林立,斧头都不能到达,(那里)有许多大树。那时,皇上正在修建太和殿,朝廷的使者将要来柳州采木头,柳州人都非常惊恐。不久,使者到了,江皋就叫来柳州百姓问哪里有产大树的地方,让他们在前面做向导,江皋骑马与使者一同前往看树木。走了几里路,到了绝壁下,山石嶙峋,大树森然挺立,下临悬崖深谷,马都不敢再前行。江皋下了马,席地而坐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就徒步邀请使者登山,使者面有难色。江皋说:“这是皇上的命令,如果木头可以运出,我这个守臣当先死。”于是只穿短衣,手拄拐杖,在两个小吏的搀扶下先行登山,使者只好勉强跟在他后面,到半山崖时路不通了,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江皋抬头看树木,又回头看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舌,大声说赶快回去,说:“这里的树木没法取。”江皋说:“树木都在这里,但拜托使者向皇上说无法取的实情。”使者于是返回,上奏皇上后得以免取,柳州百姓欢呼,对皇上感恩戴德。‎ 技法汇总 掌握以下通假规律,读文言文时,当句子中遇到有的字按着它本身的意义理解,在上下文里无法讲通时,就可以考虑它是否为通假字。‎ ‎(一)必须了解通假字与本字多为同音代替这个基本规律,本字就是被替代的字。具体说,它们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通假 例如:(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读“fǎn”。‎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读“zuò”。‎ ‎2.近音通假 例如:(3)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读“wú”。‎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读“jì”。‎ ‎“亡”通“无”,两个字声母相同,有人称“双声通假”;“齐”通“剂”,两个字韵母相同,也称“叠韵通假”。这两种现象统称“近音通假”。‎ ‎3.音变通假 例如:(5)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xuán”。‎ ‎(6)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读“pī”。两个字声母和韵母均不相同。‎ 必须指出,上述通假现象的读音异同,都是根据现代词语的读音和古代词语的读音相比较而言的,而古代词语的读音和现代词语的读音是有变化的。在古代,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多为同音或近音。‎ ‎(二)还有少数形近通假字。‎ 例如:(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说”通“悦”,读“yuè”。还有像“女”通“汝”等,都是因为形体相近而形成的通假现象。通假字一般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字。‎ ‎(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在古代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代替。‎ 例如:(8)默而识之。(《论语》)‎ ‎“识”是“志”的通假字,如果用“致”“秩”等代替“志”就不行。另外,“识”可以通“志”,反过来,“志”却不能通“识”。‎ 课内素材 王羲之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告诉人们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同时,他又用这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生还需有意义、有价值地度过。‎ 应用角度:“延长生命的宽度”“欣赏”“感悟自然”“选择”“追求”等。‎ ‎[应用片段]‎ 挥洒如椽大笔,他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泼墨如浪豪情,他成就墨染一方的壮举。‎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笔底波澜,书中骨筋。他以高山为笔,以江河为墨,以苍穹为纸,以大地为砚。仿佛吸纳恒星之阳刚与星月之柔芒,他在刚柔并济中舒展侠骨柔肠;仿佛窃取惊雷之声响与闪电之光亮,他在群星灿烂中初显锋芒。‎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中,放浪形骸之外,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 ‎(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方寸人生》)‎ 鲜活素材 莫让中小学书法课成摆设 教育部通知要求,书法课应纳入小学三至六年级必修课,每周安排一个课时。“书法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 通知强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书法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教师任职条件及资源配置等进行规划。‎ 据记者调查,许多中小学对此事尚不知情。有学校认为,因为要求“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为必修课”,以师资为例,也许那些练过硬笔书法和毛笔字的教师,能够“赶鸭子上架”,但是,这种连基本的培训都没有的安排,显得有点仓促。有些语文教师反馈,最好能提前安排,提前培训,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期。‎ ‎[热评] 电脑时代书法的实用价值确实越来越小,但不管科技如何发达,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并不会消失。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母语都不热爱,连祖国的文字都不会书写,甚至不懂得欣赏,何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让书法艺术重返课堂,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培养出多少书法大家,应该从书写实用功能以外认识普及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如同眼下兴起的国学热,虽然有虚火的成分,但其激起的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和好感,却善莫大焉。‎ 兰亭随想 陈伯齐  ‎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写《兰亭集序》的兰亭,离绍兴市区约有二三十里。每逢书法盛会,在此“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环境之中,人们着晋服,和晋乐,即兴挥毫,泼墨成篇,那情形大概是不亚于“曲阜朝圣”的。 ‎ 王羲之确是人们所公认的“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是划时代的。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笔法遒劲,点画富于变化,字里行间流露了当时乘兴而书的感情,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 宋代文学家曾之国说:“羲之书法,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幼时说话迟钝,人们并不认为他有才能。可见,“书圣”“非天成也”。王羲之7岁时就跟其父学表亲卫夫人之书法,勤学苦练,可谓书苑“七龄童”。但只此而已,也是成不了“书圣”的。王羲之没有满足于“七龄童”的那一点功夫,他以后辞官去职,专攻书法,荟精集萃,精研体势,独创一格,方开中国书法一代新风,此所谓“晚乃善”。 ‎ 以上是顺便说说的,无须赘述。但我倒是由此想到王羲之的“官运”,感到其中颇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 据清代吴悔堂老人撰写的《越中杂识》记载:“王羲之,字逸少,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赋役繁重,吴会尤其,羲之上疏诤之,多见从纳。尝遗殷浩,止其北伐;上书谢安,谏其清谈。众皆韪之。后王述为扬州刺史,羲之耻辱其后,谢病归。”这里的王羲之,是作为官吏而不是作为书圣被记载着的,包括王羲之从当官到辞官的整个过程,其中也透露了王羲之所以辞官的原委。 ‎ 我原以为王羲之的辞官,只是为了能有更多的精力专攻书法,看来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十有八九倒是因为他的秉性。你看他一会儿“疏”,一会儿“谏”,一会儿“诤”,一会儿“止”,尽管是因为民,尽管其所“疏”所“谏”也曾“多见从纳”,于是乎为官场所不容。他的“谢病归”实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 有人说,文章写得好可以做官,字写得好可以做官,研究历史有成就也做得官,我看并不尽然。王羲之仅一篇《兰亭集序》就足为千古绝唱,万世楷模,而且官也是做得不错的,但到头来,还是“谢病归”。 ‎ 由此看来,要想在官场上混下去,大概还不在于写文章的才气或安邦济世的能力,而是另有其诀窍,其中之一,就是“圆通”二字,这正是王羲之所缺少的。 ‎ 常听人说,书生与官场不相容,这或许是有些道理的。但到底什么是书生气,仍使人不得其解。近日有友人相告曰:书生气者,认真是也。这真是一语中的,使人顿开茅塞。数数历代当官的书生,不改其认真之秉性的,如元稹、陆游、范仲淹,大致都官运乖蹇,贬黜的贬黜,免职的免职,其结局几乎十有八九与王羲之相似。 ‎ 然而,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 ‎[美文评点] 这是一篇借王羲之的故事谈用人道理的杂文。文章极尽杂文之能事,从兰亭谈起,谈羲之的书法,说羲之的为官,引经据典,旁稽博采。直到行文即将完尽,作者才道出自己的观点:“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文章虽然简短,给人的启示却深刻,结尾句如黄钟大吕,警人心智。‎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巩固(25分,第1~5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少长咸集(都)‎ 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感慨系之(附着)‎ 不能喻之于怀(比喻)‎ B.群贤毕至(全)‎ 崇山峻岭(高)‎ 终期于尽(至、及)‎ 列坐其次(排列)‎ C.茂林修竹(修整)‎ 人之相与(交好)‎ 修短随化(变化)‎ 其致一也(情趣)‎ D.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暂得于己(一时)‎ 向之所欣(一向,向来)‎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解析:选B A项,“喻”,明白。C项,“修”,高;“化”,指自然。D项,“向”,过去,以前。‎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解析:选B A项,“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C项,“俯仰”,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D项,“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 ‎3.对下面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世殊事异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③所以游目骋怀 ④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选A ①②中的“虽”,都是连词,虽然;③“所以”,用来;④“所以”,……的原因。‎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不能喻之于怀 B.当其欣于所遇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选A 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这种情感。B项,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都是动词,是。D项,都是介词,因。‎ ‎5.下列句子中,“一”都作数词的一组是(  )‎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解析:选A B项,①中的“一”为形容词作动词,把……等同起来;C项,①中的“一”是形容词,相同;D项,①中的“一”是副词,相当于“很”。‎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分)‎ 译文:‎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4分)‎ 译文:‎ ‎(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3分)‎ 译文:‎ 参考答案:(1)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爽人。‎ ‎(2)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时,感慨随着产生了。‎ ‎(3)后世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会对这次聚会的诗文有所感触。‎ 二、阅读鉴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解析:选C 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厢:古代庙堂东侧的厢房。后泛指正房东侧的房屋。文中指正房东侧的房屋。‎ B.门生:原指转相传授学业者,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业者为门生。晋、南北朝时指世家豪族的依附人口。‎ C.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多用来交代写作文章的缘由、目的或介绍作者情况。序的种类很多,有诗序、书序、赠序等。“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D.《道德经》:又名《老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解析:选D D项,“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错,应该是“春秋晚期”。‎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感遗憾。‎ 解析:选D D项,“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应为“王述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辞职治丧”。‎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3分)‎ 译文:‎ ‎ (2)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3分)‎ 译文:‎ ‎(3)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2)王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待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3)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等到他长大后,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被他的伯父王敦、王导看重。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把王羲之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房屋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客人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敞开衣襟吃饭,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待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到,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洁净光滑 ‎,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他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非常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庭院来迎接他。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竟然不去,王述深感遗憾。‎ 三、表达交流(16分)‎ ‎11.下面是一位老师写的《兰亭集序》教学的开场白,请你在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空缺的地方填上恰当的语句。(6分)‎ ‎(1)。他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总共324字,在他的神笔下,个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本人也被尊为独步千秋的“书圣”。(2)。‎ 参考答案:(1)大家都知道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历代的书法名家灿若河汉,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是王羲之 (2)其实这篇书序也是散文佳品,下面我们便来领略其文之美 ‎12.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4分)‎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 参考答案: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13.简要概括德国救援车辆从来没有因堵车而误事的原因。(不超过25字)(6分)‎ 德国交通法规定,如果遇到正在执行任务的消防车或急救车,“所有道路使用者必须立即让路”。在实际执行中,如果是双车道,则里道车尽量往里靠,外道车尽量往外靠,在中间给救援车辆让出一条路;如果是三车道或多车道,则紧急通道位于最里车道与紧靠其右侧的车道之间,最里车道的车辆往里靠,其右侧所有车道的车辆依次向右靠。德国人开车不随意并线、不加塞、不抢行。因此,从来没有发生过因堵车致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护现场或医院而误事的情况。‎ 答:‎ 参考答案:法律规定严明;避让方式合理;驾车行为文明。‎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