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0课*游褒禅山记 山水之思 中国人对山水自古情有独钟。中国许多成语与山水契合成妙语。有山无水,山便显得顽冥;有水无山,水便显得落寞。山与水,是一对甜蜜的情人。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没有水的山如同没有情感的男人,没有山的水就像没有韵味的女人。‎ 的确,中国人早已把山与水人格化,使它们成为托志言情的对应物。所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谓“有容乃大唯山水”,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寓了多少贤达仁人的豪情与壮志、希望与感慨……‎ 每当吟诵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时,总令人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 山与水各有各的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波蜿流蜒。山寓意正直,水寓意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不畏浮云遮望眼;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水滴石可穿也。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的眼中,便有了不同的风采。同是剑门山路,在李白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同是洞庭湖水,在孟浩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逼人;在李白却是“将船买酒白云边”,变得温情可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要当个仁者智者就必须寄情山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的教诲。何况,好山好脉,多有河流的芳影。五指山和万泉河,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长白山和松花江,阿里山和日月潭……名山必有名水相伴,名水必有名山相托,山水依偎、缱绻缠绵的生死恋。‎ 一代散文大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庆历二年(1042)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皇祐三年(1051),任舒州通判,颇 有政绩。1067年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1069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次年拜相。由于变法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上书直谏变法危害的大臣均遭王安石罢黜或贬官或流放,导致税吏越发恣意妄为、胆大包天,此种情况愈演愈烈,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褒禅山山色翠霭,多洞穴,常有游人。本文是王安石于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记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很早,到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皆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义:不平凡  ‎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 今义:①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作宾语)‎ ‎4.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于是”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表整数的数词,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三、一词多义 ‎1.胜 ‎2.道 ‎3.文 ‎4.盖 ‎5.然 ‎6.其 ‎7.于 ‎8.以 ‎9.而 ‎10.乃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识其本名 ‎(2)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 在一侧 ‎2.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流传的文字 ‎④往往有得 收获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度 ‎②常在于险远 险远的地方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 ‎ ‎②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尽、走到头 ‎③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弄错,使……错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 ‎(2)所谓前洞也(“……也”表判断)‎ ‎(3)此余之所得也(“……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于其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 ‎3.省略句 ‎(1)而卒葬之(省略主语,应为“〈慧褒〉而卒葬之”)‎ ‎(2)有碑仆道(省略介词“于”,应为“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之”,应为“不随〈之〉以止也”)‎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了主语与“之”,应为“〈余〉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4.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何可……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 本文通过一次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一、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1.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B.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C.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这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 D.本段行文顺序是:别名由来及证明——不是本名——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解析:选D D项,本段行文顺序应是:不是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阅读第2段,回答问题。‎ ‎2.下列句子中,属于总结“余亦悔”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  )‎ 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解析:选C A项,是记叙“余”游览到的位置;B项,是作者推测洞深处游览人数的情况;C项,是作者总结“我”有足够的条件进入,是“余亦悔”的根本原因;D项,是有人责怪想出来的人,是“余亦悔”的外部原因。‎ ‎3.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距离华山洞五六里的地方。‎ B.略写后洞,较详细地写了前洞的特点以及游前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 C.本段在记游洞时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D.本段记游为后文的议论作了铺垫,“后悔”也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解析:选B B项,应为“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三、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4.下列句子中,属于“余之所得”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解析:选D A项,是“余有叹”的内容;B项,概括世人游山时的不同状况;C项,是强调“志”的重要;D项,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里所论述的即是游山所得。‎ ‎5.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先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然后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B.本段还阐述了宏伟目标和险远的道路与“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C.作者在本段还揭示了 “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力,虽然力量足,但没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D.本段与前文相互照应。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与第2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照应;“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与第2段中的“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相照应。‎ 解析:选C C项,应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 四、阅读第4~5段,回答问题。‎ ‎6.下列句子中,能体现作者在本文第二个心得体会的一项是 (  )‎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解析:选C A、B两项是针对上文碑文文字模糊和“花山”误传而说,D项是古代游记格式。‎ ‎7.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4段中的“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与第1段中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相照应。‎ B.作者从第1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的情况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C.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D.第5段是插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可使行文简诘紧凑。‎ 解析:选D D项,第5段是“补叙”。‎ 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作者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获,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 B.作者通过论述心得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C.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双重否定,强调“有志”;提出“力”“物”这两个条件时,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条件,也强调了“志”。‎ D.作者写仆碑上的文字,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其目的也是表现“有志”的主题。‎ 解析:选D D项,不是“表现‘有志’的主题”,而是为了表现不人云亦云(“随以止”),必须深思慎取的主题。‎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因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一开始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碑情况时,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作铺垫。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总之,前面记游山,处处和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写体会,处处紧扣游山的经历。前后呼应,紧密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2段记游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了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至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状语后置 考点对接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叫作“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下列句子中与“桓公问治民于管子”句式特点一致的一项是 (  )‎ A.忧之以德     B.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C.又何以行之    D.客有吹洞箫者 解析:选A A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D项,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询问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了解他们的疾苦,并且要厚施德惠,不要用刑罚恐吓他们,不要用强力禁止他们。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百姓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言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人所喜欢的,就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真好呀!”‎ 技法汇总 分析状语后置句三大技巧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 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 例:不能喻之于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 分析:此句中的“于怀”介宾短语,应该移到“喻”的前面作状语,即译为“在心里明白”。‎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 例:具告以事。(《鸿门宴》) ‎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作“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 例: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分析:“穷困乎此时”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此时”应该移到“穷困”的前面作状语。‎ 课内素材 ‎《游褒禅山记》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第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第二,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王安石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因盲从而后悔。第三,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应用角度:“伟大与渺小”“生命的价值”“追求”“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等。‎ ‎[应用片段]‎ 谈 志 向 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这一游不是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从而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这一感慨。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而这一感慨又未尝不能用于学习与生活中。‎ ‎“有志者,事竟成。”纵观中华之数千年历史,这句话必然正确。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辱于敌国,但因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负重,最后不仅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振兴了国家。‎ 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心系祖国。最终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令后人赞叹的句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著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但他临终前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景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夜空中的明灯,更是人前进的动力。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永远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谈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诸努力也是不行的。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确立志向,还要像越王勾践一样不畏重重阻挠,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像谭嗣同一样永远心系祖国……‎ 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们作为学生,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还应尽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往往志向设立得越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停留或满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 ‎(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 鲜活素材 奋斗的足迹 一位美国小伙子中学毕业之后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商人。后来他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但没有直接去读贸易专业,而是选择了工科中最普通最基础的专业——机械。这着棋很妙,做商贸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大学毕业后,这位小伙子没有马上投入商海,他考入了芝加哥大学,开始攻读为期三年的经济学硕士学位。几年下来,他在知识上已完全具备了商人的素质。出人意料的是,获得硕士学位后,他还是没有从事商业活动,而是考了公务员,去政府部门工作。他深知,经商必须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当公务员容易培养自己机敏老练和临危不惧的品格。在政府部门工作了五年后,他辞职下海经商,业绩斐然。又过了两年,他开办了拉福商贸公司。20年后,拉福公司的资产已从当初的20万美元发展到2亿美元。这位小伙子就是美国知名企业家比尔·拉福。‎ ‎[热评] 对待人生,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做法。一种人是永远活在梦幻里,另一种人像比尔·拉福一样,对自己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不停息地奋斗,为自己的成功砍着荆棘、劈着顽石、架着桥梁、修着道路,一路前进。‎ 三游华山 贾平凹  ‎ 华山是天下名山,我在西安住了十多年了,却还没有去过一次。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去了。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了华山,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荫,树木一片一片的。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河里却全部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枕大的。颜色一律灰白,远远看去,在绿树林子之下,白花花地耀眼,像天地之间,忽然裸露了一条秘密,这便将我吸引过去。置身在那里,先觉得一河石头高高低低,密密疏疏,似乎是太杂乱了,慢慢地便看出它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本是一片死寂的顽石,却充满了运动和生命,这使我惊奇不已,高兴得从这块石上跳上那块石头,从那块石上又看这块石头的阴、阳、明、暗,不停地在石隙之间跑动出没,竟没有再向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 到了五月,我又去了一趟华山。直接搭车在桃下站下来,步行了七里赶到华山入谷口,忽见谷外有一处院落,很是好看,便抬脚进去,才知道这是华山下名叫“玉泉院”的寺庙。院内空寂无人,数十棵几搂粗的大树,全部遮了天日,树下的场地上,有着深深浅浅的绿,如铺了一层茸茸的地毯。坐上,仰头看见太阳在树梢碎纸片大的空隙激射,低眼看身下的绿,却并不是苔藓,是一种小得可怜的草,指甲盖般圆,裂五个七个瓣,伏地而生,中有数十个针尖大小的花蕊,嫩黄可爱。用手去抠草不能抠起,手却染成浅绿。这小草一棵挨着一棵,‎ 延续到草场边的斜砖栏上,几乎又生长在树的根部,如汗毛一般。我太喜欢这种环境了,觉得到了最好的地方,盘脚坐起,静静地听着自己的呼吸。忽见后边的朱红方格门推开了,出现几个游客。再看时,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我就这么坐着,神静身爽,竟不觉几个小时过去,起来看天色不早,就又搭车返回西安。‎ 两次来华山,却未登山而归,友人都笑我荒唐,我只笑而不语。到了六月初,又邀我的一个学生再次去华山,终于进了谷口,逆一条河水深入。走了三里,本应再走十里便可上山了,河水却惹得我放慢了脚步,后来干脆就在水中列石上坐下。水很明净,河底石子清晰可见,脚伸进去,那汗毛上就显出一层银亮亮的小珠儿,在脚下形成无数旋涡,悠悠而去。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地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出现一个空轴儿的旋涡。河里没见到鱼,令我很遗憾,到了拐弯处,水骤起小潭,有几丈深的,依然能看到底。捡些小片石丢去,片石如树叶一样,先在水面上浮着飞,接着就没进水,左一漂,右一漂,自自在在好长时间才落水底。‎ 这么又玩了半天,学生催我赶路,我说:“回吧。”他有些疑惑了:“你这是怎么啦?三次上华山,都半途而归?”我说:“这就蛮够兴趣了。”学生说:“好的还在山上哩!”我说:“是的,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学生便怨我身懒。我说:“不。要是身懒,我能年年想着来吗?能在今年连来三次吗?之所以几年里一直不敢动身,是听别人说得多了,觉得越好越不敢去看。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山上,如何能再享用得了?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力。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学生说:“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说:“天地大自然是知之无涯的,人的有限的知于大自然永远是无知,知之不知才要欲知。比如之所以有性格,在于人与人的差异。好朋友之间有了矛盾,往往不在大事上,而在于小事上伤了和气。体育场上百米跑,赛的其实并不在于百米,而是一步的距离。屋内屋外,也不是仅仅只一门之隔吗?可以说,大自然的一切奥秘,全在‘微妙’二字,懂得这个道理,无事不可晓得,无时不产生乐趣和追求。”学生点头称是。两人一路返回。学生很乐道此游,要我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并要我将所说的道理写出送他。‎ ‎[美文评点] 本文写作者三次游华山而未到山顶的经历。文章充满情趣,语言朴实、风趣,最妙的还是归途中与学生的论道,意在告诉我们:美好的东西留在心底,慢慢去体会。‎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巩固(25分,第1~5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其为文犹可识       文:碑文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往往有得 得:心得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盖音谬也 谬:错误 解析:选A A项,“文”,应为“残存在石碑上的文字”。‎ ‎2.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D.独其为文犹可识 于人为可讥 解析:选C C项,两个“乃”都相当于“是”,表肯定,副词。A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代词,它。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表转折。D项,动词,有/动词,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解析:选C A项,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或表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作宾语)。B项,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C项,古今意义相同,所说的。D项,古义,到了;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解析:选A 例句与A项都是名词作动词。B、C两项,为动词作名词。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5.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③此余之所得也 ④所谓前洞也 ⑤遂与之俱出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⑥/②③④⑤‎ 解析:选B ①⑤是省略句,“有碑仆(于)道”,“(余)遂与之俱出”;②③④是判断句;⑥是状语后置。‎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 译文:‎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4分)‎ 译文:‎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1)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2)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到达的人,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3)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地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 二、阅读鉴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游庐山记 恽敬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星子,因往游焉。‎ 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迄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圆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选自《大云山房文稿》)‎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B.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C.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D.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解析:选A 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己卯: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十二天。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共60对组合,组成了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文中是干支纪日法。‎ B.太白:指李白,这里是用李白的字称谓。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平辈称谓,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右军:周制,天子有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亦泛指右翼部队。或指官名,即右将军或右军将军,是中央直属武官。或指人名,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后人尊王羲之为“右军”,故不直呼其名。文中指王羲之。‎ D.头陀:出自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又作“驮都、杜多、杜荼”。‎ 解析:选B B项,“字是为了便于平辈称谓”错,应该是“平辈或尊辈”。‎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庐山三面环水,因为江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是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的庐山之游,既饱览了庐山奇异的自然景观,也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和李白的读书堂等人文景观。‎ C.作者在登上太乙峰后,极目远眺彭泽,云朵遮天蔽日,滚滚而来,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 D.作者认为云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本文记述游览庐山的经过,重点记下了云的变幻奇巧的景象。‎ 解析:选B B项,根据文中“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一句可知,该项中“也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和李白的读书堂等人文景观”与文意不符。‎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3分)‎ 译文:‎ ‎(2)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3分)‎ 译文:‎ ‎(3)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 ‎(2)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 ‎(3)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像这样的变幻奇巧,足够使人性情安闲、愉悦如此,来留给后来的感兴趣的人。‎ 参考译文:‎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 ‎,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晚上月亮出来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像屋上的横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了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着向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像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子将要下雨。于是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像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取道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行脚乞食的小和尚。‎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圆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布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又重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小和尚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像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 云,是水的征兆,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像这样的变幻奇巧,足够使人性情安闲、愉悦如此,来留给后来的感兴趣的人。‎ 三、表达交流(16分)‎ ‎11.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述,在横线上将语段补充完整。(5分)‎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强刚毅;;;;‎ ‎。‎ 参考答案: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 绳锯可以木断,是在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 大海能容纳百川,是在告诉我们心胸要宽阔容物 壁立能够千仞,是在告诉我们要无私无欲 ‎12.把下面的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34岁。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答:‎ 参考答案:《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他34岁时,与两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抒发自己的感想的重要游记。‎ ‎1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释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6分)‎ 志:‎ 力:‎ 物:‎ 参考答案:(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