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学问、做官、做人 ‎1.“做人、做学问”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中,做人是目标,是一种素质要求;做学问是基础,是一种知识要求。‎ ‎2.温家宝同志在浙江大学看望慰问广大师生时,勉励同学们务实求学,不求虚名。他叮嘱想从政的学生们“要做事不要做官”。‎ ‎“要做事不要做官”,这不仅仅是对想从政的大学生的劝诫,更是对那些一门心思跑官、要官、当官,只想做官不想做事的为官者的当头棒喝。‎ ‎“要做事不要做官”,这里说的“官”,并不单指官位,而是指领导的官僚思想、官僚意识、官僚作风。一些人忘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千方百计谋官位,谋到官位不做实事,而是当官做老爷,高居老百姓之上,甚至贪污腐败,祸害一方。他们所做的事,败坏了党的名誉,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谋私利,图虚名。‎ ‎3.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讲起一件发生在北大的真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看见一位老人走过来,就迎上去说:“您能帮我看一下行李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学子就得以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过了一个多小时,年轻人回来看见老人仍在原地看着他的行李。年轻人大为感动,深深谢过,老人就离开了。开学典礼上,当主持人一一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校领导时,年轻人惊讶地发现:那天给自己看行李的人,竟然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年轻人在强烈的震撼中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府。‎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中国民主革命家、现代教育家。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字鹤卿,号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人。1917—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到教育部的来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非美差,因为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就很多友人劝他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的名誉搞毁了;但也有少数人劝他,说腐败总要有人去整顿。蔡元培最终听取的是少数人的建议,担任了北大校长职务。1917年9月,蔡元培到校主持开学典礼,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演 讲 辞 演讲辞又叫讲演稿,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在内容上,演讲辞应视有关集会或活动的要求而定,力求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在表达上,偏重于议论、说理,同时兼用必要的记叙、抒情,力求条理清晰,要言不烦。‎ 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是用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打动听众、“征服”听众的,所以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 第二,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可讲为前提。‎ 第三,鼓动性。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肄业(yì)       (2)提携(xié)‎ ‎(3)弭谤(mǐ) (4)造诣(yì)‎ ‎(5)切磋(cuō) (6)相勖(xù)‎ ‎(7)商榷(què) (8)泥淖(nào)‎ ‎(9)会晤(wù) (10)訾詈(lì)‎ ‎(11)砥砺(dǐ lì)‎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轴    (2)裨 ‎(3)塞 (4)干 ‎2.一言辨异 ‎(5)这里是内陆,鲜(xiǎn)见海产品,见到这样的大蟹真是新鲜(xiān)事。‎ ‎(6)这几年这里有了长(cháng)足的发展,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zhǎng)率达到了110%。‎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不止 不只 填一填 ‎  ①浙江义乌交警为贵宾鸣锣开道的风气不止,豪华警车的现象难除。‎ ‎②自主创新不只限于技术方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矛盾、科研成果的转化等问题均需通过机制创新解决。‎ 辨一辨 ‎  ‎ ‎“不止”是动词,继续不停;副词,表示超出某个数目、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 ‎“不只”是连词,不但;不仅。‎ ‎2.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填一填 ‎  ①让软弱的人感受这个世界的温柔,让坚强的人感受这个世界的高尚,这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政府不应该忽视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在涉及公众安全问题时,政府是责无旁贷的。‎ 辨一辨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侧重指在责任上不可推脱。‎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侧重于道义。‎ ‎3.刮目相见 侧目而视 填一填 ‎  ①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参加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农林组和医药卫生组讨论时指出,如今,国人乃至世界对河南刮目相见。‎ ‎②面对眼前这个酗酒之后发酒疯的狂妄之徒,群众侧目而视,纷纷绕道。‎ 辨一辨 ‎  ‎ ‎“刮目相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多用于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2)束之高阁: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3)敷衍塞责: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 ‎(4)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5)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6)旁征博引:指说话、写文章广泛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 ‎2.辨析正误 咱俩还是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吧,我认为你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早就应该改一改了。别人说话,你就旁征博引,当耳旁风能行吗?‎ 辨析:“旁征博引”,指说话、写文章广泛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原话是“不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意思。‎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上任演说。此文中他为改革当时封建思想、官僚习气浓厚的北大,有针对性地向青年学子提出三点殷切期望。蔡元培先生在演说中表现出来的人品和他对青年学子的教导,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 一、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 ‎(二)解读文本精要 ‎1.蔡先生的开头语有何特点?‎ 提示:开头简洁、明了。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引起关注;且娓娓道来,毫无校长之架势,和蔼可亲。‎ 二、阅读第2~4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 ‎(二)解读文本精要 ‎2.第2段,作者为何要提“专门学校”?‎ 提示:通过对比“专门学校”和“大学”,明确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问”,这也是蔡元培坚持的大学教育宗旨。‎ ‎3.根据第2段,概括归纳北大的腐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求学者皆有做官发财的思想,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 ‎4.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提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当局的不满?‎ 提示:通过实例来证明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 ‎5.第3段,作者为何先提当时的社会现实?‎ 提示:蔡元培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 ‎6.第4段,作者讲述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用意是什么?‎ 提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三、阅读第5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7.第5段,新官上任三把火,蔡先生上任伊始,为何只计划做两件小事?‎ 提示:这两件事虽小,却是建构一所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子最迫切的需要。作为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二)整体综合解读 ‎8.试分析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提示: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1.议论开门见山,有现实意义,针对性强 在演讲中,蔡元培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三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具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2.语言简洁,热情恳切 行文简洁是作者的风格。如开篇第1段,只几十个字,就把历史、现在、演讲要旨说得明明白白。再如说“砥砺德行”的必要性时,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现状,用几句话概括,既点明现状,又略有含蓄,不直接指出师生中的此类情况,而听者自明。‎ 和别的演讲不同,本文靠的是精辟的分析、透彻的说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言恳切、热情洋溢,极富鼓动性。‎ ‎3.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论证 方法 分析 举例 论证 ‎  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几句,作者用触目惊心的事例说明了当时做官热的现实及当时北大不重学术、汲汲于名利的状况。‎ 理论 论证 ‎  运用理论论证,能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学的思想深度。如文中“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作者运用道理论证告诫学子要“束身自爱”,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肩负的重任。‎ 对比 论证 ‎  对比论证可以使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文中“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学与不学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何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间的差异。因此,议论文中常常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在写作中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更为清楚。‎ ‎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涵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请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出空缺的内容。注意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 ‎ ‎ ‎ ‎ ‎ ‎ ‎ ‎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参考答案: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对接 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在文学作品中,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都属于文中重要的句子。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例如《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中的第2、3、4段开头的“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是各段的中心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样的句子就是文中重要的句子。‎ 考题印证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论 诚 意 朱自清  ‎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地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 ‎(有删节)‎ 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 解析:作答此题,明白作者不支持把客气看成是没有诚意的观点,即可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要突出的是讲客气需要适度与得体。‎ 参考答案: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要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技法汇总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1.理清句子主干或句间关系 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种。对于较为复杂的单句,可先分析主干,搞清句意范围,再抓关键的修饰、限制或补充成分,就可较准确地把握句意。倘是倒装句,则强调的重点与一般顺序的句子不同。‎ 对于复句,可先分析复句的第一层关系(最主要的关系),再考虑复句的类型。复句大致可分两类:转折、因果、条件、假设复句等属偏正类,正句一般是句意主旨所在,抓住正句,兼顾偏句就能较准确地理解句意;并列、承接、选择、递进复句属联合类,这类复句前后分句可以并重,也可有主次,并重的全面考虑,有主次的抓住主句,这样也能较准确地理解句意。‎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对于一些含蓄而复杂的语句,把抓关键词作为突破口,就能正确把握句意。一个句子中常有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理解了这些关键性词语,整个句意就容易把握了。‎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理解,关涉段意,甚至文意,这就必须借助文章语境加以分析,才能达到理解文句意思的目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理解句意的潜在信息,因此抓住上下文中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句意。‎ ‎4.对用典句的理解要借助于典故 运用典故可顺其意而用,也可反其意而用;可直接用,也可间接用。理解用典句关键是弄清典故,借助典故才可顺利地理解句意。‎ ‎5.结合修辞方法或艺术表现手法来理解 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常会运用反语、双关、避讳、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常表现为象征句、暗示句、影射句、委婉句等,要抓住修辞方法或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理解这些句子时,必须注意结合它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句子所包含的深层意思。如《故乡》一文中最后一句:“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句中的“这”指代的是“希望”,因此这句话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希望”是本体,“路”为喻体,相似点是从无到有,其中的关键是“路”在于走,就“希望”而言,“走”就是努力地去实践。由此可见,这句话正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坚忍不拔、为理想奋斗的可贵精神,这也正是全文所表达、肯定的主题。 ‎ ‎6.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 一些提示文眼的句子、表警策的句子等还需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来理解。‎ 课内素材 ‎“尚自然、展个性”是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违反自然,压抑、禁锢、束缚个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张。他任北大校长时提出“改良讲义”和“添购书籍”两个计划,指出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添购新书可供“一己潜修”之用,正是这种主张的体现。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八字教育方针更是促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当时蔡元培刚到任,就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而陈独秀与蔡元培个性完全不同。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则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也很少见。在引进了陈独秀后,蔡元培又引进了胡适作教师。而胡适当时只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也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正是在这样的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成为“大师云集、学术自由”的象征。‎ 应用角度:“和谐”“个性与发展”“兼容并包”等。‎ ‎[应用片段]‎ 两千年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掷地有声;两千年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多少求索中的中国人,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感佩。‎ 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请给予保护;各个地区的不同生活习性,请给予宽容。尊重商店里买不同饮料的人,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摇滚音乐的顾客……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缤纷的色彩。‎ 为何?‎ 缤纷成就和谐!‎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缤纷成就和谐》‎ 鲜活素材 弃北大读技校勿“捧”亦勿“棒”‎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会场上,周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3年前,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才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谈起这样的身份转变,周浩“毫不后悔,很庆幸”。‎ ‎[热评] 事实上,弃北大读技校之所以成为新闻,还是因为公众根深蒂固的人才观,这种人才观紧盯分数、紧盯学历、紧盯身份,而无视学生作为“人”存在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都会随之转变,“弃北大读技校”之类将不再成为新闻。‎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人选择,让其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尽最大可能地挖掘受教育者的潜力,这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正因为如此,公众固然没有理由把弃北大读技校当成是“自甘堕落”甚至上升到浪费人才资源的高度来口诛笔伐,也没有必要无限拔高这一选择所代表的价值;既不能以功利的标准去抨击这样的选择,更不能为了向不尽如人意的高等教育吐槽而赋予其额外的意义。这才是我们应该表现出的态度。‎ 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 梅贻琦  ‎ 离开清华,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今天在场的诸位,恐怕只有很少数的人认 识我吧。我今天看出诸位里面,有许多女同学,这是从前我在清华的时候所没有的。我还记得我从前在清华负责的时候,就有许多同学向我请求,开放女禁,招收女生。我当时的回复说,招收女生这件事,在原则上我是赞成的,不过在事实上,我认为尚需等待。因为男女的性别不同,有许多方面,必须有特别的准备,所以必须经过相当的筹备,方能举办。现在在我出国的三年内,当然准备齐全,所以今天有许多女同学在内,这是本人所深以为慰的。‎ 本人能够回到清华,当然是极高兴、极快慰的。可是想到责任之重大,诚恐不能胜任,所以一再请辞,无奈政府方面,不能邀准,而且本人与清华已有十余年的关系,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相当的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清华这些年来,在发展上可算已有了相当的规模。本人因为出国已逾三年,最近的情形,不很熟悉,所以现在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意见可说。现在姑且把我对于今后的清华所抱的希望,略微说一说。‎ 一、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坠落。我所谓的特殊地位,并不是说清华要享受什么特殊的权利,我的意思是要清华在学术的研究上,应该有特殊的成就,我希望清华在学术方面应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发展。 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清华的经济和环境,很可以实现这两种目的,所以我们要向这方面努力。有人往往拿量的发展,来估定教育费的经济与否,这是很有商量的余地的。因为学术的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较的。 我们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我们只要有钱而且肯把钱用在这方面,就不难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这样的好教授,绝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的。我们只有随时随地留意延揽而已。同时对于在校的教授,我们应该尊敬,这也是招致的一法。‎ 二、我们固然要造就人才,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到利用人才。就拿清华说吧,清华的旧同学,其中有很多人才,而且还有不少的杰出人才,但是回国之后,很少能够适当利用的。多半是用非所学,甚且有学而不用的,这是多么浪费——人才浪费的一件事。我们今后对于本校的毕业生,应该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三、清华向来有一种俭朴好学的风气,这种良好的校风,我希望今后仍然保持着。清华从前在外面有一个贵族学校的名声,这是外界不明真相的结果,实际的清华,是非常俭朴的。从前清华的学生,只有少数是富家子弟,而大多数的学生,却都是非常俭朴的。平日在校,多是布衣布服,棉布鞋,毫无纨绔习气。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这种良好的校风。‎ 四、最后我不能不谈一谈国事。 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的一分子,都不能不关心。 不过我们要知道救国的方法极多,救国又不是一天的事。我们只要看日本图谋中国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了。 ‎ ‎ 日本田中的奏策,诸位都看过了,你看他们那种处心积虑的处境,就该知道我们救国事业的困难了。我们现在,只要谨记国家这种危急的情势,刻刻不忘救国的重责,各人在自己的地位上,尽自己的力,则若干时期之后,自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了。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就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 今天所说的,就只这几点,将来对于学校进行事项日后再与诸君商榷。‎ ‎(有删改)‎ ‎[美文评点] 与课文的文体一样,这篇文章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就职典礼上的演说。文章不事奢华,用平实的语言阐述自己对清华大学“所抱的希望”,条理清晰,感情真挚。在某些问题上,梅先生的见解和期望与蔡元培先生几乎一致:都期望自己所在的学府成为研究的场所和人才的摇篮,都期望能为国家培养出人才。另外,本文虽为白话写成,但精辟之语随处可见,如“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就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等,言出诚恳,寄意深远。‎ ‎(时间:40分钟 满分:42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肄业(yǐ) 干禄(lù) 冶游(yě)  造诣(yì)‎ B.切磋(cuō) 商榷(què) 敷衍(fū yǎn) 弭谤(mí)‎ C.訾詈(lì) 相勖(xūn) 砥砺(dǐ lì) 贻误(yí)‎ D.塞责(sè) 颓俗(tuí) 提携(xié) 筹集(chóu)‎ 解析:选D A项,“肄”应读yì;B项,“弭”应读mǐ;C项,“勖”应读xù。‎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茅于轼先生是我敬重的经济学家,但是茅先生教育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消除对企业家存有的偏见”,这话就值得。‎ ‎②朝韩两方曾于去年2月举行过军方,但谈判未取得任何结果。‎ ‎③以前美菱公司对工业设计不够重视,如今成立了工业设计中心,使这项工作走上了,开始发挥它的功效。‎ ‎④用积极乐观的观点来评价他人当然是可取的,但别人却不太可取。‎ A.商榷  会面  正规  指摘 B.商榷 会晤 正轨 指摘 C.商量 会晤 正轨 指责 D.商量 会面 正规 指责 解析:选B “商榷”,商讨,多用于书面语。“商量”,交换意见,多用于口语。“会晤”,会面,会见,多用于郑重场合,能带宾语。“会面”,见面,彼此对面相见,多用于一般见面,不能带宾语。“正轨”,正常的发展道路。“正规”,符合规定的或一般公认的标准。“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强调“摘”。“指责”,指摘,责备,强调“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杨胜利表示,“艺考”如今已被不少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考生或家长视作了考大学或考一流大学的“终南捷径”。‎ B.日前,台湾一名男子在公交车上殴打一名中年女乘客,而司机和其他乘客都无动于衷。‎ C.现在的图书很贵,把许多书和资料当废纸卖了总觉得可惜,不卖放在家中也派不上用场,只能束之高阁。‎ D.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解析:选D A项,“终南捷径”,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B项,“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C项,“束之高阁”,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D项,“无地自容”,形容十分羞惭。不合语境。可改为“无处容身”。‎ ‎4.(全国卷Ⅲ)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天参观的石窟造像群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当时的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B.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C.在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的孩子身上,往往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抗挫折能力更突出,看待世界也更加宽容。‎ D.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结构混乱。可删除“看”。C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可删除“在”和“身上”。D项,搭配不当。“开创”与“成就”不搭配,可把“开创”改为“取得”。‎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 ‎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学会操纵自己的内心 ‎②心是烦恼的根源 ③让它向着有阳光、有灯光的一面 ④亦是快乐的根源 ⑤不能一生都活在与烦恼的牵缠中 ⑥我们无法像佛一样除尽烦恼,了脱生死,达到涅槃 A.③①⑥⑤②④      B.⑤②①③④⑥‎ C.③①④②⑥⑤ D.⑤②④⑥①③‎ 解析:选D 此题可以从首句入手,横线前是“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衔接此句的话,⑤比较合适,这样可排除A、C两项;然后再去比较B、D两项,②④的句式结构一致,衔接较紧,由此可以排除B项。‎ 二、阅读鉴赏(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正气一身 清风两袖 张昌华 蔡元培一生,甚为清苦。‎ 蔡元培在上海办女校的同时兼办《警钟》报,十分艰苦。冬日滴水成冰,室内无烤火设备,蔡先生披件蓝色棉大衣,每晚要写两篇论文(一文言,一白话),其右手冻疮溃裂,肿得如馒头一般。右手套一只半截露指的手套写稿,左手放在大衣袋里取暖,清涕直流如水。是年除夕,报社经济窘迫到揭不开锅。蔡先生不得不与同仁某君商量,借他一颗蜜蜡朝珠去典当;谁知当铺朝奉说是假的,只能典一块钱。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初,上下班都是步行。孙宝琦看不过去,送他一部马车。当孙再访时,发现马车并未曾用,因为没有马,孙宝琦又送去一匹马。当北平街上已飞驰流线型汽车时,蔡元培仍坐在表面斑驳的马车车厢里到北大上下班。他在南京临时政府任教育总长时,强调平民化,除去总长、次长,其余工作人员统称部员,不授官职,月薪一律三十元。到北平后,他兼总长是尽义务,不领工资。‎ 蔡元培一生好酒。据程沧波回忆,蔡元培在南京中研院的岁月,每顿中午要喝一点酒,用的是锡制方型暖壶(里圆,夹层放开水温酒),不吃饭,因胃病只吃几片面包,菜是中研院食堂大锅菜。任鸿隽说,蔡元培在南京没有私宅,住成贤街中研院大宿舍。他与某君住里外两间,他住里面,外出须经某君之屋;而蔡先生平时起身较早,外间某君犹酣睡未醒。先生恐惊动他,只好在己室看书,等某君起床后,他才盥洗。蔡元培专任中研院院长后应酬多、开销大,一次有关人士在他的工资袋里多放了二百元。他很奇怪,得知真相后,当场将钱退了回去,并召集部属开会,说:“一切要按规定办理,生活苦些不要紧,但守法必须要严格做到。”‎ 有趣的是1932年前后,陈西滢与蔡元培同车由宁赴北平。在火车上蔡先生请陈西滢喝酒(朱家骅送的)吃饭。结账时,陈西滢要买单,先生坚持由他开销。理由很可笑:“中央委员乘车是不用花钱的,所以这一次一个钱也没有花,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安。”陈西滢说蔡先生的人格“可以使人钦佩,却不一定使人师法,使人崇拜”。‎ 蔡元培曾出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研院院长等职,先后寓居京、宁、沪、杭等地,一直是赁屋而居,寄人篱下。鉴此,台湾胡适纪念馆馆长陶英惠先生称其类似今天的“无壳蜗牛”。归隐田园后,蔡元培寓居上海华山路,居所也是租赁的。这令他众多已获声名、位居庙堂的门墙桃李于心不安。1936年蔡元培七十寿诞,以胡适为首的北京大学旧师生蒋梦麟、王星拱(抚五)、罗家伦(志希)、赵畸(太侔)和丁夑林 ‎(巽甫)等以务实的精神,策划了一个“献屋祝寿”活动,让他们敬爱的老校长在暮年有处自己的栖身之所,可庋藏图书、潜心著述、颐养天年。门生们很认真,于蔡元培七十寿辰的前一年,便郑重其事地致函蔡先生表达这一意愿。胡适为此祝寿函措辞的妥帖,还专事给王世杰、罗家伦等写信,要他们修改。王、罗字斟句酌作了增删、润饰。其言辞之恳切,情感之真挚,境界之高远,令人称颂。信中强调献屋祝寿之举“这也可看作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坊”,“是几百个公民用来纪念他们最敬爱的一个公民的”,纪念一个一心为公“不及其私的公民”的。蔡元培收到信后,“惭悚得很”。他经过三个月时间熟虑,终于接受了弟子们对于他奖励的美意。‎ 天有不测风云。据《蔡元培年谱》述:“嗣因全国对日抗战,淞沪沦陷,建屋之举未能实现。”日寇的炸弹摧毁了胡适等“献屋祝寿”之梦,蔡元培直至终老,仍是一只“无壳蜗牛”。‎ 蔡元培晚年流寓香港,目疾已重,不能阅小字,常向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借大字本书读。其时生活费用常感不敷,因中研院月薪支付少数法币,换成港币所得无几。房租既昂,又米珠薪桂,加以子女教育医药等费,难以维持。另有原在沪之苍头老妪随同来港,在难中蔡元培又不忍抛弃,食指益繁,还要款接亲朋、周济寒士。亲睹其艰的余天民说,真所谓“三晋之大夫,不若邹鲁之仆妾也”。‎ ‎1940年蔡元培病逝后,社会各界举行悼念活动。国共双方首脑蒋介石、毛泽东等都致挽联。港绅罗旭苏爵士代表港督及香港各界祭文曰:“惟公之来,斯土之光!” 蒋梦麟的悼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作为蔡元培执校时的总务长,作为北大历史上掌校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蒋梦麟后来一直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这样回忆:“他们(指蒋梦麟和梅贻琦。梅贻琦曾任清华校长)作为昆明高校的两位领袖,都是以其苦行僧形象著称的,是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人物。”从中国古训,君子“立德、立功、立言”一端看,蒋梦麟写得最贴切。‎ ‎(节选自传记《百年风度》,有删改)‎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蔡元培先生先后寓居各地,却一直赁屋而居,学生们想让他们敬爱的老校长在暮年有处自己的栖身之所,能潜心著述、颐养天年。‎ B.胡适等人决定给蔡元培先生“献屋祝寿”,这是因为师生们想借生日之机向正气一身、清风两袖的老校长表达敬意。‎ C.胡适等人决定给蔡元培先生“献屋祝寿”,原因在于师生们想借“献屋祝寿”之举为社会树立“一心为公,不及其私”的公民楷模。‎ D.蔡元培先生病逝后,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价可以证明蔡元培先生可以使人钦佩,却不一定使人师法,使人崇拜。‎ 解析:选D D项,“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价可以证明蔡元培先生可以使人钦佩,却不一定使人师法,使人崇拜”错误,原文中蔡元培 先生“可以使人钦佩,却不一定使人师法,使人崇拜”只是陈西滢的个人观点,并非“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价”。‎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蔡元培曾在上海办女校,同时还办报纸,在经济条件极差时,不得已向同事借了一颗蜜蜡朝珠,这颗假朝珠只典当了一块钱。‎ B.蔡元培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在南京中研院任职时,不搞特殊,只吃食堂大锅菜,一生连以供安心做学问的固定场所都没有。‎ C.在火车上,蔡元培用朋友赠送的酒请陈西滢吃饭,席间表达了对中央委员乘车不用花钱的愤慨之情,深得陈西滢的赞同。‎ D.蔡元培曾历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研院院长等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却同中国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一生清贫,令人感叹。‎ E.文章语言朴实,叙事简洁,避免主观性的细节描写和议论抒情,通过客观记录蔡元培先生的生活点滴,彰显了他的高风亮节。‎ 解析:选BD A项,“在经济条件极差时”表述不够准确,应该是“报社经济窘迫”。C项,“表达了对中央委员乘车不用花钱的愤慨之情”“深得陈西滢的赞同”错误。原文是“可以使人钦佩,却不一定使人师法,使人崇拜”,陈西滢钦佩蔡元培的人格,但并不赞同这种做法。E项,“通过客观记录蔡元培先生的生活点滴”错误,作者在叙述蔡元培事迹的同时,饱含浓郁的情感。‎ ‎8.蔡元培的“清风两袖”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解析:蔡元培的“清风两袖”是贯穿本文的一条线索,因此,本文的很多事例均表现了这一点。根据这些事例,可以概括为:蔡元培先生后来寓居各地,却一直赁屋而居,寄人篱下,直至终老。包括在南京中研院工作时,在南京没有私宅,住成贤街中研院大宿舍。任北大校长之初,蔡先生上下班都是步行。后来当别人乘坐汽车时,仍坐在别人送的表面斑驳的马车车厢里到北大上下班。到北平后,他兼总长是尽义务,不领工资。‎ 参考答案:①任北大校长之初,蔡先生上下班都是步行。后来当别人乘坐汽车时,他仍坐在别人送的表面斑驳的马车车厢里到北大上下班。②到北平后,他兼总长是尽义务,不领工资。③蔡元培在南京中研院工作时,在南京没有私宅,住成贤街中研院大宿舍。④蔡元培先生后来寓居各地,却一直赁屋而居,寄人篱下,直至终老。(每点1分)‎ 三、表达交流(15分)‎ ‎9.5月份,北大、清华优秀学生全国巡回演讲团赴各地演讲。假如由你主持他们在你们学校的报告会,请你就此拟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60字。(4分)‎ 答:‎ 参考答案:五月,鲜花盛开。我们有幸请来了北大、清华优秀学生巡回演讲团成员。他们不辞劳顿,带着对百万学子的深深祝福,带着成功的经验来到我们身边,为我们指明成功的方向。同学们,让我们用热情的微笑、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欢迎。‎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在横线上填入两个相应木牌的内容。(6分)‎ 某大学从宿舍楼通往餐厅的路边有一长方形的园圃,不知从哪天起,沿着这长方形的对角线出现了一条小路,小路一天一天清晰起来。后来,小路的两端多了几块木牌:‎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文系 ‎“。”——系 ‎“。”——系 ‎“从内侧超越,犯规!”——体育系 参考答案:“经我们考证,这绝不是先人的足迹。”——历史系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数学系 ‎“人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哲学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诗词教育”已成为某小学的办学特色。走进校园,不仅处处可见学生的诗词作品,就连平时搞活动,也和诗词分不开。为了营造诗词创作的氛围,学校把诗词创作和班级考评挂钩,每周检查反馈。‎ 对学校的这种做法,有的反对,有的赞成。请以赞成者的身份,仿照反对者的句式写一句话。‎ 反对者说:实行功利色彩的考评,助长形式主义的风气,岂不是与诗教的初衷相悖吗?‎ 赞成者说:‎ 参考答案: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倡导诗意栖居的生活,不该从小学开始吗?‎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