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后赤壁赋》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赤壁赋 9‎ 赤壁赋 9‎ ‎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二 预习方案 (一)基本任务: 1、生字注音 壬戌(rén xū)酾酒(shī)  桂棹(zhào)横槊(shuò)         余音袅袅(niǎo)渔樵(qiáo)  幽壑(hè)扁舟(piān)        嫠妇(lí) 匏樽(páo)  愀然(qiǎo) 蜉蝣(fú yóu)         山川相缪(liáo)无尽藏(zàng)  狼籍(jí)旌旗(jīng)       舳舻千里(zhú lú)枕藉(jiè)属客(zhǔ)  斗牛(dǒu)         窈窕之章(yǎo tiǎo) 相与(yǔ) 扣舷而歌(xián) 溯流光(sù)      倚歌而和之(hè)少焉(shǎo)  江渚(zhǔ)洗盏更酌(gèng)       冯虚御风(píng) 曾不能(zēng) 肴核(yáo hé)   2、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3、字词活用 【舞】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 【西】 西望夏口: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东】东望武昌: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友:以……为朋友,词的意动作法。 【下,东】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渔樵】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 4、词语古今异义 【徘徊】古义:这里指明月停留。如:徘徊于斗牛之间。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美人】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如:望美人兮天一方。    今义:美貌的女子。 【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如:白露横江。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如: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5、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9‎ ‎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4)、状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 (二)挑战任务: 1.文体与作者简介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洵子。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仁宗年号之一)二年(1057)进士乙科。诗、文、书、画俱成大家。墨竹师文同,所作喜从地一起至顶,米元章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也。”文同虽谓:“吾墨竹一派,近在徐州。”。而子瞻亦自谓:“与文同拈一瓣香”,还云:“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然运笔情拨,其英风劲气,往来逼人,使人应接不暇。作成林竹亦甚精。作枯槎古木,丛条断山,笔力跌宕,於风烟无人之境。尝以书告王定曰:“予近画得寒林,已入神品。”兰陵湖世将家收其所画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备俱。尝画临阁壁作丑室风篁,以易刘氏园中灵壁石。并作应身弥勒,以寄秦观,笔法奇古。 2、文章整体解读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分作五段: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三、自主学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通读课文,了解内容 2、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 (二)重点指津 1、划出第一段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近 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2、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4、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三)难点解读 1、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 9‎ ‎ 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思维点击: 1、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2、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 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 接下来顺转: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 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四、反思与测评 能级一: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壬(ré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               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纵一苇之所如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而又有何羡乎         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   ②如果   ③然而   ④虽然   B.①任凭   ②如果   ③然而   ④即使 C.①假如   ②大概   ③然而   ④即使 D.①假如   ②大概   ③然而   ④虽然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 9‎ 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白露横江    C.凌万顷之茫然    D.挟飞仙以遨游 8、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        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能级二: 9、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10、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 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1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 9‎ ‎  D.本文通过叙事,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13、《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游黄冈赤壁后所作。第一段写的是“_____”,月出东山,“_____”之景;第二段歌的是“_____”那样一种渴求;第三段问的是人生“_____”的一种奥秘,客作答则表现出“_____”“_____”“_____”的消极悲观;第四段作者又借阐发“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自己欲寄情于“_____,_____”的一种超脱,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就感情线索而言,全文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的感情变化及“_____—_____”的思想斗争历程,而这正是他政治上失意,想在不能满足的人生中求得解脱的复杂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本文过渡性的枢纽段落是第    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19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4、下列词语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端正) 下江陵(向下游到) 顺流而东(向东进发) 酾酒临江(斟酒) 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小岛) 驾一叶之扁舟(小船) 渺沧海之一粟(眼泪) 15、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16、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9‎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8、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19、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能级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20、加点字意义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顾而乐之                  B.顾安所得酒乎    C.四顾寂寥                  D.道士顾笑 21、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B.玄裳缟衣    C.掠予舟而西也                    D.羽衣蹁跹 22、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9‎ ‎ (    )    A.行歌相答——一边走一边唱,互相酬答    B.凛乎其不可留也——感到害怕,不敢停留    C.如此良何夜——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D.听其所止而休焉——随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23、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24、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五 自主探究指导 综观苏轼一生,其精神世界始终受着儒道佛的影响,出世与入世思想支配其立身行事。课外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结合本文,你从两篇赋中发现了出世与入世的思想印记吗?请作思考。然后与同学讨论交流。‎ ‎ ‎ 9‎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