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贤》
吟诵·赏析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①不过横塘②路,但目送、芳尘③去。锦瑟华年④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⑤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⑥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⑦。
【注释】
①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②横塘:在苏州南十里许。③芳尘:指美人的行踪。④锦瑟华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⑤琐窗:雕刻或彩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⑥冉冉:流动的样子。⑦梅子黄时雨:四五月梅子黄熟,基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即,喻指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
预习·导引
【走近文本】
1.背景链接
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的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官场的腐败与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变法失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
2.走近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咬文嚼字】
1.识记字音
仲虺 huī 祭公谋父 zhài 谠直dǎng
召shào公 伍员yún翟zhái景 南宫适 kuò
郦食其lìyìjī 万俟卨mòqíxiè 尉迟恭yù
兴贤(xīng) 用之与不用之(yǚ)
高兴(xìng) 参与(yǜ)
陈蕃(fān) 其间(jiān)
9
蕃茂(fán) 间行(jiàn)
2.识别字形
轶:超轶 慎:谨慎
昳:昳丽 缜:缜密
佚:佚事 瞋:瞋目
搏:搏击 谠:谠言
博:博大 倘:倘若
徒:徒步 践:实践
徙:迁徙 栈:栈道
垮:垮台 谗:谗言
跨:跨越 谄:谄媚
3.理解词义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因为)
(2)流俗所共知耳(一般人)
(3)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为什么)
(4)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即使)
(5)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连接上句,表示原因)
(6)有之而不用(表转折的连词,却)
(7)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到了,到达)
(8)今犹古也(如同)
(9)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迩:亲近;远:远离)
(10)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超过,越过)
(11)不责人以细过(细小的过错)
(12)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踏上,走上)
(13)弃贤专己而衰(独断专行)
(14)至于李唐,不可遍举(列举)
4.通假字
(1)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涂”同“途”,道路)
5.一词多义
(1)盖:①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名词:雨伞、车篷)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因为,由于)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连词:发语词)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副: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
⑤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动词:遮蔽;掩盖)
⑥英雄盖世(动词:胜过、超出)
(2)治:①尧求能治水者(治理;管理)②如人犹疾,不治则以深(医治)③于是法大用,秦人治(太平;治理得好)④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3)虽:①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虽然)②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即使)③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仅,只有)
(4)徒:①斑白者多徒行(徒步,步行)②其带剑者,聚徒属(徒党,同一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③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被罚服劳役的人)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⑤用兵,非徒奋怒也(只,仅仅)
(5)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④怀其璧,间至赵矣(秘密地,悄悄地)
9
6.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国以任贤使能而兴(贤:贤能的人;能:有才能的人)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迩:亲近;远:远离);
7.古今异义
(1)何治安之世(古义:安定;今义:社会的安宁秩序)
(2)流俗所共知耳(古义:一般人;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
(3)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古义:到了,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8.特殊句式
(1)介宾短语后置句:不责人以细过(不以细过责人)
(2)被动句:不拘文牵俗(不受制于世俗之见)
(3)判断句:①今犹古也②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③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
【问题导读】
1.《兴贤》共两个自然节,各写了哪些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第一段提出“兴贤”的重要性,第二段论证“为什么(重要)”的道理。
2.《兴贤》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论证了中心——国家的兴盛、衰亡,能否任用贤能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3.同样有优秀的人才,但国家兴盛、衰亡却截然不同,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任用贤能的人国家才能兴盛,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国家就衰败。
课堂·内外
【句段赏析】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译文】国家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而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
【赏析】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统治者更应该重视这一点。
(2)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译文】。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赏析】这是王安石关于任用贤能的主张。得贤才者得天下,不是识别贤才困难,而是做起来困难。提醒统治者在人才的识别和选用上要慎重。
【合作交流】
1.同学们见到的课文分为两段,有一些版本却将本文分为三段,如果分为三段,应该怎么分?
★参考答案:从开头到第四句“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第一部分提出“兴贤”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举出事例论证;第三部分论证为什么要兴贤。
2.这篇文章结构严整、层次清晰,请简要分析一下。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便掷地有声地亮出观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强调“兴贤”的重要,接着一一列举盛世和乱世年代贤人所起的作用,“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最后得出结论“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
3.文章的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9
★参考答案: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正反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兴贤则昌”,从正面例证;“反之则亡”从反面例证;假设论证:“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举例论证也颇具气势,“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佐证有力,说服力强。
4.王安石把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定位在“践五帝、三皇之途”,你是如何看的?
★参考答案:“三皇五帝”时代,政治清明,人才各尽其用,是儒家最为推崇的社会理想。当然,一种政治制度的优越与否应该与社会现实相符合才可以。
【迁移拓展】
1.王安石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你如何评价他?
★参考答案:把任人唯贤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上,王安石作为一代名相、著名改革家,确实起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作用。“得贤才者得天下”,王安石始终如如高山一样屹立在北宋帝王面前,高屋建瓴地提出指导性意见,北宋那个屈辱的年代因为有王安石而生辉。
2.结合课文,举例谈谈千古英雄怀才不遇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类是社会发展的步伐跟不上一些跑在前面的高人,如孔子向诸侯推销的“仁义礼智信乐”,社会根本跟不上。因此也就没法登上表演的舞台。第二类是被社会的车轮甩在后面的人,如弹棉花绝技的师傅,在现代化工业时代,只能哀叹生不逢时。第三类是紧跟着社会发展的大车,社会也需要他们的才能,结果却因为各种微观方面的因素没能实现抱负。这些微观因素各种各样,如人才过剩;有因为别人的排挤打压,如柳宗元、韩愈、岳飞、郑板桥之类的人物;有因为自身的条件不够成熟,贸然出动,而造成的失意。如韩非子、王安石、范仲淹之类的。此类人犯了“潜龙勿用”的忌讳。
演练·提升
【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仲虺(huī) 祭公谋父(zhài) 蕃茂(fān)
B.谠直(dǎng) 召公(shào) 伍员(yún)
C.翟景(zhái )南宫适(kuò)郦食其(lìyìjī)
D.万俟卨(mòqíxiè)尉迟恭(yù)间行(jiàn)
★解析:A项“蕃茂”的“蕃”读音是fán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入不付出 趋炎附势 食不裹腹 歃血为盟
B.步入正轨 刚愎自用 山清水秀 奴颜婢膝
C.喋喋不休 鞭辟入理 凭心而论 一枕黄粱
D.含辛茹苦 繁文缛节 儒子可教 手屈一指
★解析:A项中的“入不付出”应该写成“入不敷出”,“ 食不裹腹”应该写成“食不果腹”;C项中“鞭辟入理”应该写成“鞭辟入里”,“凭心而论”应该写成“平心而论”;D项中的“儒子可教”应该写成“孺子可教”,“手屈一指”应该写成“首屈一指”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 迩:亲近
B.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轶:散失
C.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践:踏上,走上
9
D.至于李唐,不可遍举 举:列举
★解析:B项的“轶”是“超过,越过”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以:因为
B.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 何:什么
C.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虽:即使
D.有之而不用 而:表转折的连词,却
★解析:B项的“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答案:B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2)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3)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4)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A.两个“虽”相同,两个“而”相同
B.两个“虽”相同,两个“而”不同
C.两个“虽”不同,两个“而”相同
D.两个“虽”不同,两个“而”不同
★解析:两个“虽”都是“即使”的意思;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而”表顺承,后一个“而”表转折。
答案:B
6.下列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治安之世
B.流俗所共知耳
C.魏、晋而下,至于李唐
D.别嫌疑,明是非
★解析:“治安”的古义是“安定”,今义是“社会的安宁秩序”;“流俗”的古义是“一般人”,今义是“一般的风俗习惯”;“至于”的古义是“到了,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D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B.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
C.于是相如奉璧西入秦
D.夜缒而出
★解析:“贤”是“贤能的人”,“能”是“有才能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迩”是“亲近”,“远”是“远离”|“疏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西”是名词作状语,“向西”。
答案:D
【能力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9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责人以细过
(2)任贤使能
(3)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4)则谠直之路开矣
★参考答案:(1)过:过错。(2)能:有才能的人。(3)涂:通“途”,道路。。(4)谠:直言。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2)辍耕之垄上
(3)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
(4)吾其还也
A.两个“之”不同,两个“其”不同
B.两个“之”相同,两个“其”不同
C.两个“之”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之”相同,两个“其”相同
★解析:前“之”结构助词“的”,后“之”动词,“到”;前“其”代词“他”,后“其”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
答案:A
10.对选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陈述了论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认为“治安之世”有贤才能造就兴旺之国,而“昏乱之世”,虽有贤才却无法挽回衰败的局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用与不用。
B.作者综观商周以来的历史发展,援引史实,有力地证明:发现贤能、引进贤能,才能使国家再现“三皇五帝”时的繁荣景象。
C.为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作者在引用史实的时候,历数古代“用与不用”两种相反的结局,并把这些古代相反的事例当作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进行古今映照。
D.本文的思路先是由古到今,继而又从今返古;既连环往复,又一意到底,不生枝节。文章短小精粹,平易明快,言辞时而虎虎有生气,时而饱含深邃忧思,笔力雄健。
★解析:D项“平易明快”不当。
答案:D
11.翻译下列句子。
(1)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
(2)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
★
9
参考答案:(1)为什么和平安定的时代,有了贤能之人,就能够兴盛;混乱动荡的年代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能兴盛呢?这就在于是否任用这些贤能之人了(2)不亲近小人,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受制于世俗之见,主管相关部门的人就能够明辨的处理事务了
【参考译文】国家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为什么和平安定的时代,有了贤能之人,就能够兴盛;混乱动荡的年代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能兴盛呢?这就在于是否任用这些贤能之人了。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现今的情况,和古代是相通的。现今的天下,就如同古代的天下。现今的士人和民众,也如同古代的士人和民众。古代在扰动不安的时代,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今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人呢?
这就在于君主和处于上位的人如何任用了。广泛的征求众人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不亲近小人,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受制于世俗之见,主管相关部门的人就能够明辨的处理事务了;不挑别人的小毛病,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了。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二)拓展阅读
阅渎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王尊传》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少孤,归诸父,使牧羊泽中。尊窃学问,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数岁,给事太守府,问诏书行事,尊无不对。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久之,尊称病去,事师郡文学官,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复召署守属治狱,为郡决曹史。数岁,以令举幽州剌史从事。而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数上书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初元中,举直言,迁虢令,转守槐里,兼行美阳令事。后上行幸雍,过虢,尊供张如法而办。以高弟①擢为安定太守。到官,出教告属县,威震郡中,盗贼分散,入傍郡界。豪强多诛伤伏辜者,坐残贼免。起家,复为护羌将军转校尉,护送军粮委输②。而羌人反,绝转道,兵数万围尊。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署,会赦,免归家。涿郡太守徐明荐尊不宜久在闾巷,上以尊为郿令,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日:“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尊居部二岁,怀来徼③外,蛮夷归附其威信。迁东郡太守。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③,老弱奔走,恐水大决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祀水神河伯。尊亲执圭璧,使巫策祝④,请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庐居堤上。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救止尊,尊终不肯去。及水盛堤坏,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动。而水波稍却回还。吏民嘉壮尊之勇节。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六》)
注:①高弟:政绩考核等第高。②委输:运送。③徼:边界。③瓠子金堤:瓠子,地名;金堤,堤坝名。④策祝:占卜祝祷。
9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奇之 奇:认为……奇特
B.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 治:研究、学习
C.数上书言便宜事 便宜事:对国家有利应办的事情
D.坐残贼免 坐:因为
★解析:D项的“坐”是“犯罪”的意思。
答案:D
13.下面各组句子,全属于王尊被提拔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 ②而太守察尊廉 ③尊供张如法而办 ④豪强多诛伤伏辜者 ⑤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 ⑥初元中,举直言
A. ②③⑥ B. ①③④ C.① ③⑤ D. ③⑤⑥
★解析:①是说王尊勤于学习,②是说王尊廉洁,紧接着下句有“补辽西盐官长”,③是他活动优等考绩的一个原因,而优等考绩使他“擢为安定太守”。 ④是说他因这样做而获罪。⑤句的功劳并没有得到上报,提拔也就无从说起。⑥中“举”的意思是“被提拔”。
答案: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尊少年时叔父让他在草泽中牧羊、学习,他很快就能读史书了。
B.王尊因敢于直言被举荐,也因为严厉惩罚盗贼被诉告犯伤害罪免官。
C.王尊曾经带领一千多骑兵突围攻击羌人叛兵但功劳没有列在上报朝廷的奏章中,又因擅自离开命令驻守的地区而犯罪
D.在灾难面前,王尊设法为百姓排忧解难,百姓赞美他勇敢有节操。
★解析:A项中王尊少年时,他的叔父让他在草泽中牧羊,没有让他学习。
答案:A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数上书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
②豪强多诛伤伏辜者,坐残贼免。
★参考答案:①(王尊)多次上奏章提出对国家有利应办的事情,这些事情下传到丞相御史那里。
②当地有势力的人大多受到严厉的惩处而服罪,王尊因此被诉告犯伤害罪免官。
【参考译文】
9
王尊字子赣,是涿州高阳人。少年时死了父亲,回到几个叔父那里,叔父让他在草泽中牧羊。王尊暗中学习求问,能读史书。十三岁时,他请求官府作了管监狱的小官吏。过了几年,在太守府任职,太守问他皇帝诏书要求做的事,王尊全都能回答。太守认为他与众不同,任命他补任书佐官,安排太守属下监管监狱事务。过了很久,王尊称病离开职位,侍奉郡文学官,并拜他为师,学习研究《尚书》《论语》,大略通晓了它们的主要内容。太守又征召并安排他在太守属下管理诉讼案子,做郡决曹史。过了几年,因皇帝命令地方官推荐人才,他被举荐为幽州刺史从事。接着太守察看王尊廉正,让他补任辽西盐长官。王尊多次上奏章提出对国家有利应办的事情,这些事情下传到丞相御史那里。初元年间,因敢于直言被举荐,提升为虢县县令,调任槐里地方官,兼任美阳县令政事。后来皇帝出行到雍州,经过虢县,王尊供应物品符合法制,并且办得好。王尊因政绩优等被提拔为安定太守。到任后,王尊发布教令,通告所属的县,威势震动郡内,盗贼不敢聚集而分散逃入旁边郡界之内,当地有势力的人大多受到严厉的惩处而服罪,王尊因此被诉告犯伤害罪免官。后来从家中起用王尊,他又作了护羌将军运转物资的军官,负责护送军粮运输。然而羌人反叛,断绝了运粮道路,几万兵包围了王尊。王尊带领一千多骑兵突围攻击羌人叛兵。他的功劳没有列在上报朝廷的奏章中,因擅自离开命令驻守的地区而犯罪,赶上大赦,免官回家乡。涿州太守徐明荐举王尊,说他不应长久在民间不任官职,皇帝让王尊做郿民县县令,提升益州刺史。在这之前,琅琊郡的王阳做益州刺史,巡行州内区域来到邛郏的九折阪,感叹说:“一个人接收了先人留给自己的身体,怎么能多次登上这种危险的地方呢!”后来王阳因生病离开益州。等到王尊做益州刺史,来到这个陡山坡,问随行的官吏道:“这里不是王阳畏惧的道路吗?”官吏回答说:“是的。”王尊大声对他的驾车人说道:“赶马向前跑!王阳要做孝子,王尊要做忠臣。”王尊居住在州内区域两年,安抚前来依附的部族,巡行外部环境,各部族百姓因他有威望和信誉都来归附。他提升为东郡太守。过了很久,黄河水大涨,淹没了瓠子(地名)的金堤(堤坝名),老弱的百姓奔跑,恐怕大水决口造成灾害。王尊亲自率领官吏百姓,投沉白马,祭祀水神河伯。王尊亲自拿着玉圭玉璧,让巫师占卜祝祷,他请求用身体堵住金堤缺口,于是晚上住下,住在大堤上的临时房子里。官吏百姓成千上万人争着磕头求王尊离开危险之地,王尊终究不肯离开。等到大堤坝毁坏,官吏百姓争相奔逃,只有一个主簿在王尊旁边哭,王尊站着不动。后来洪水渐渐退去回落。官吏百姓赞美王尊,认为他勇敢有节操。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