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 重点: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 难点: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歌——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我们认识孟浩然可能从他那首简单的《春晓》开始,而诗人的一生也显得那么简单。早年一直隐居于家乡。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试,本想一鸣惊人,不料却名落孙山。他漫游几年后返乡,从此“白首卧松云”。他经历简单,但在诗坛上的地位很高,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他的朋友李白是如何评价孟浩然的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几句。同学们请看课后相关链接部分。 问: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风流潇洒。    “风流天下闻”,足见他的风流;“白首卧松云”,可以看出他对隐居生活的惬意。     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七言古诗《夜归鹿门歌》,看看诗中展示怎样的一个孟浩然呢?  二、读诗歌 自由读,个别范读,齐读 问:我们读一首诗,往往从语言开始,初读后,你觉得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轻淡)‎ 我们借助一下闻一多的评价(见课后相关链接)。他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在这段话中,哪一个词最关键?它能比较准确的概括闻一多先生对孟浩然的诗以及诗的孟浩然的特质。(淡)‎ 淡,但淡得有味。再读。‎ 三,重现画面:‎ ‎    正如同学们所言,这首诗不是浓墨重彩的油画,而是一幅流动的淡淡的水墨长卷。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一下,以此方式为我们具体展示这幅“水墨长卷”。‎ 黄昏时候,山寺里传出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的人。‎ 沿着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我也乘坐着小船儿,回归我的鹿门。‎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不知不觉中,我已来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石门松径,长寂寥。只有幽人,自来去。‎ ‎   ‎ 再读,感受。‎ ‎ ‎ 四,赏析 问:标题中“夜归鹿门”是叙事性的,关键词是……?(归)‎ 问:“归”应该有过程,它的线索是什么?(以“时空变换”为线索)‎ 问:以“时空变换”为线索,这段归途可分为哪两幅图景呢?‎ ‎ “黄昏江边争渡”图和“月夜山中鹿门”图。‎ 问:诗人从江边一直不停地向前,直到山中,这表明他愿意从什么样的生活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从“世俗”生活回归到“隐居”生活。)‎ 问:所以标题中的“归”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而是……?(归隐。一种志向,一种追求。)‎ 问:由世俗到隐逸,返璞归真,咏怀“归隐”的情志,这就是此诗的主旨。为了很好地表达主旨,诗人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对比)‎ 问: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 ‎1、“黄昏江边争渡”图 ‎“渔梁渡头争渡喧”,写出了渡头的喧闹。为了反衬出山寺的幽静,以动写静。‎ ‎ ‎ ‎(补充:为了写环境的静,我们可以正面描摹,如果通过动来写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比方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一个争字表明了世俗之人的争名夺利,一个“喧”字描写出尘世的喧闹,这样的情形跟山寺的静形成对照,可以隐隐约约地感覺作者那种超脱的情怀。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我”和“世人”的方向不同,心境不同,志向也不同。‎ ‎“江村”和“鹿门”,因为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世人回家,而诗人离家去鹿门,两种不同心情对比,表明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2、小结:以上四句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3、“月夜山中鹿门”图 问:鹿门月照开烟树 是怎样一种景色?‎ 朦胧,月光映衬的美。‎ 淡淡的月光从天空流转而下,像薄纱,如薄雾,似轻烟,轻轻地笼罩在树林上,这种朦胧之美让人陶醉。‎ ‎“烟”显出月光的朦胧,而“开”( 诗歌中“开烟树”为何用一个“开”呢?树如何开啊?)——写树像花一样美,朦胧可人一般开放,表现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朦胧的月色从天空中散落下来,铺展在地上,亦洒在我的心头,静静地、悄悄地,没有一丝嘈杂的声音,我独自漫步在这如烟的美景中,享受着月光的洗礼,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不知不觉到了庞公归隐的地方。    “忽”,说明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隐居的地方,因为朦胧的树被朦胧的月光映照得太美了,所以作者陶醉了。 问: 行文至此,作者流露出一种喜悦与洒脱之情。那么“岩扉松径长寂寥”一句中的“寂寥”如何理解?    “寂静”的意思,因为这里除作者外,没有人来居住;“寂寥”还有无奈的意思。 问:那“自来去”是什么意思呢?(逍遥自在) 问:前面讲他无奈,后面又说他逍遥自在,好像有点自相矛盾啊?‎ 能否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谈一谈?‎ 背景资料:孟浩然性格孤高狷介,不愿在权贵面前摧眉折腰,但他始终怀抱济世之志,在隐与不隐之间徘徊。‎ 孟浩然在他40岁的时候去过长安,还给张九龄丞相写过一首诗歌——《望洞庭湖赠张 丞相》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但最后张并没有赏识他。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话说,孟浩然去了京城长安后,王维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一天早上,王维邀请孟浩然去交流诗歌创作,唐玄宗忽然驾临,情急之下,孟浩然便躲到床底下。(王维不敢隐瞒,如实禀告。玄宗笑了一笑说:“我早就听说了这么一个人,出来吧。”于是,孟浩然从床下爬出来。唐玄宗说:“你带诗来了吗?”孟浩然说不巧没有带来。于是唐玄宗就让孟浩然背诵几诗听听,于是孟浩然就背起“不才明主弃,多病古人疏……”唐玄宗皱起眉头,很不高兴地地说:“朕并没有不要人才啊,是你自己不求进取!”结果,孟浩然被打发回家了。当然,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好判断,不过这首诗的确说明孟浩然有怀才不遇的情节。     所以 “寂寥”还掺杂着一种无奈之情。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位无奈的隐者。‎ ‎ ‎ 诗人往往是浪漫的,当处境不如意时,总会潜意识地选择归隐,这应该是一种追心逐梦的理想化的行为。‎ 这样的隐者也是古代文人的真实写照,谁不想立功、立德、立言呢?陶渊明欣欣然归园田居,但最后还不是发出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感叹?所以古代真隐士少,假隐士多,是隐士就不会留名于世了。隐士可谓各有隐衷。但是文人骨子里流淌的那份耿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全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