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诵读探究,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较鉴赏,感受李贺诗歌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探究,学习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鉴赏,感受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 熟读诗歌,争取成诵。
2. 阅读《李贺小传》
二、课前导入
古人形容音乐动听,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说“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可是“余音绕梁”“响遏行云”,究竟是什么声音呢?用文字对音乐进行描摹是非常有难度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人方扶南所评价的“摹写声音的至文”中提到的《李凭箜篌引》,作者是李贺。(板书课题)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 李贺简介:
李贺,字长吉,中唐诗人。本为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已家道没落,父亲李晋肃只是边疆上小小县令,李贺因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据说李贺是“成于韩愈,败于元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探究。)
李贺少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参考“相关链接”一)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一种新奇
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后来被人称为“长吉体”。《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板书“长吉体”)
1. 解题
箜篌:古代箜篌可粗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演奏技艺在唐代达到了极高水平。隋唐盛世,需要符合这个时代的音乐,含蓄的古筝显然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追求,音色华丽的箜篌散发出夺目的光彩。无论是演奏者所受到的尊荣还是诗人们的赞誉,箜篌似乎都获得了更大的荣光。但这也是不幸的开始:统治者对这种乐器爱之如宝,不欲其流传于外,竟然用将之束缚宫廷的方式来阻碍箜篌的民间发展。十四世纪后期开始箜篌慢慢消失,如今我们只能从诗人的描述中感受箜篌的魅力了。
李凭:梨园弟子,宫廷乐师,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超过李龟年。
2. 歌、行、引
古代诗歌题材,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也称“古风”,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四、诵读鉴赏
1. 初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李贺这首诗歌摹写了李凭演奏箜篌时给人们带来的音乐感受。李凭的演奏为什么会被人如此追捧?箜篌这种乐器在十四世纪后渐渐消失,为我们今天的理解增加了难度。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感受李凭的音乐魅力。
问题1:李凭演奏箜篌的乐声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预设:高亢(空山凝云颓不流)、哀怨(江娥啼竹素女愁)、高昂悲怆(昆山玉碎)、如泣如诉(凤凰叫)、忧郁婉转(芙蓉泣露)、欢快(香兰笑)、清冷凄寒(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梦幻(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
问题2:乐曲大致可以分为几节?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预设:音乐的乐段就是情绪发展的脉络,这种情绪发展的阶段非常鲜明的体现在诗歌韵脚的变换上。也就是说,诗歌的四次换韵,明显地表现了情绪的发展阶段,即诗歌的前四句为第一阶段,五六句为第二阶段,七八句为第三阶段,最后六句为第四阶段。
第一阶段,音乐的情绪由强到弱,由突然爆发到舒缓低回。(诵读指导:第一句语势要平,神清气爽。第二句是情绪的小高潮,突然之间被优美的乐音所震慑,“空山凝云”语势稍快,音量高亢,“颓不流”语速稍慢,表现沉醉之感。第三句情绪幽怨,语调低沉。第四句语速渐慢,稍作停顿,表示“第一乐章”的结束。)
第二阶段,五六句表现音乐表情由悲怆到欢快。(诵读指导:第五句情绪高昂,是情绪高潮,“昆山玉碎”声调高昂悲怆,要有劈空而来的爆发力,“凤凰叫”要如泣如诉。“芙蓉泣露”要紧随上句读出,忧郁婉转,之后稍作停顿,“香兰笑”要适当体现欢快的感觉。)
第三阶段,“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表现清冷凄寒之气直上霄汉。(诵读指导:要一气呵成,语速渐快。)
第四阶段表现乐曲在凄寒的情绪中结束,并在余韵中展开联想。(诵读指导:“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是整首诗的情绪高潮,前句要紧承“二十三丝”句,语势扶摇直上,“石破天惊”重读。最后四句表现想象的境界,要读出梦幻和痴迷的感觉,“梦入”句要读得舒缓,语音延长,“老鱼”要比前句稍高,中速,“吴质”句语势稍快,“露脚”句语速稍慢,最后三个字语音延长,“兔”字重读。)
1. 再读诗歌,探究诗歌艺术手法。
问题3:描写音乐的句子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句?或者说你认为想象最奇特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提示:可以参考《琵琶行》进行比较。)
预设:
(一) 以声摹声,化腐朽为神奇。(类比)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两句给人以听觉上的美学享受:乐声多么激越清脆,就像那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乐声又是如此明丽而适畅,就像那兰花吐蕊,解颐开颜,笑声中送来阵阵芳香。让人们从箜篌的艺术感染力去理解,去想像。
(二) 幻声为形,化柔媚音乐声为娇美形象。(通感)
把难以捕捉描绘的听觉形象,通过五官通感,转化为人们易于接受的视觉形象,从无生物到有生物,从动物到植物,把无色、无形、无质、无味的抽象音乐变成了具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形象,描绘出李凭的箜篌弹奏达到的无以言说的妙境。
(三) 驰骋想像,化平易为瑰丽惊险。(比喻、夸张)
奇特丰富的想像,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比喻、夸张,是描写音乐形象所必需的,也是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用的是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莺语泉咽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而李贺诗中所比的事物大不一样。出产美玉的昆仑,原是个充满神话色彩的遥远之地;凤凰更非现实世界所有。谁人又听过芙蓉泣露、香兰欢笑?这种神奇的想像瑰丽的仙境,使李凭的演奏如同仙乐,飞抵人间。
(一) 从人间到天上,一支完美的人间仙曲。(想像)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两句从人间到天上,实虚结合,由天庭转入神山,见到神妪为这优美的音乐感动不已,潜藏在幽涧中的“老鱼”和“瘦蛟”也在水中跳跃,扬波起舞。月中的吴刚,还在倚桂树出神,树下的玉兔竖起耳朵倾听,露水打湿了全身还浑然不觉。天上人间这些神秘的欣赏者,使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不言自明。
(板书:比喻 夸张 通感)
3. 三读诗歌,比较鉴赏。
问题4:请从内容、结构、主题、艺术手法上任选一点,比较《李凭箜篌引》和《琵琶行》。
预设:
(一) 弦外之音各不同。
《琵琶行》作者写音乐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音乐性的渲染,也为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忠直被贬的苦闷而张本。李贺仕途坎坷。一生蹭蹬,他的理想和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于是把它寄托在通过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华美的语言创造出来的神话般的世界里。《李凭箜篌引》主要是赞美李凭弹奏箜篌的艺术技巧,描绘他所创造的奇特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那样离奇,那样幽怪,同时也就流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二) 语言运用各不同。
《琵琶行》一诗,通篇没有费解的语言,不用典故,朴素中见生动,能准确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李凭箜篌引》运用了很多典故,如湘夫人、素女、女娲、神妪、吴刚等,赋予新的意义,为表现李凭弹奏技艺高超这一中心服务。另外诗中鱼跳波,蛟起舞,这在其他诗里本已少见,作者却在鱼前加一“老”字,在蛟前加一“瘦”字来修饰,用这类奇语险语,创造奇境险境,给人一种幽僻阴森的感觉。
(三) 描写手法各不同。
《琵琶行》主要用比喻描写与直接描写音乐效果相结合,而又以比喻为主。用“急雨”写音乐的粗重,用“私语”写音乐的轻细;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写音乐的清脆圆润,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婉转流利,用“幽咽泉流冰下难”写音乐的冷涩不畅;用“冰泉冷涩弦凝绝”写音乐的低沉以至停顿,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音乐的忽然爆发与激越雄壮;用“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音乐的戛然而止,无不各尽其妙,自然贴切,生动地再现了音乐形象。作者写音乐效果,言虽少而意味永,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江州司马青衫湿”,前者用环境描写加以烘托,后者直陈自己的听后反应,都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空间。
《李凭箜篌引》主要也是以比喻与直接描写音乐效果相结合,但以后者为主,运用了神奇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如诗的后八句,“十二门前融冷光”写人间,“二十三丝动紫皇”写天上;“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写了大自然的变化;“梦入神山教神妪”写神仙,“老鱼跳波瘦蛟舞”写鱼蛟,“吴刚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写月宫。“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用玉石碎裂比喻乐曲的激越清脆,用凤凰和鸣比喻乐曲的婉转柔美,诉诸人的听觉角度;“芙蓉泣露”、“香兰笑”表现乐曲悲伤、欢乐的感情变化,从视觉和嗅觉两种不同角度来写。
4. 教师总结:
清人方扶南说:“……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是现实主义的,他用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形象来比喻、描写,如实反映出音乐的美妙,所以能“移人”;李贺是浪漫主义的,用奇特的想像、大胆的夸张来形容音乐,怪诞、幽僻,境界清冷,所以说“泣鬼”。一位是现实主义的大师,一位是浪漫主义的巨匠;一个高雅闲淡,平实自然,一个奇峭不羁,瑰丽凄恻。我们从《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这两篇传世佳作中当可窥知前辈诗人的不同风格,领会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壮丽奇观。
【课堂小结】
《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了一体。
【作业设计】课后“探究·讨论”二,比较《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音乐描写时的不同技法,完成一篇400字的文艺评论。
【直击高考】
1.(2016年·全国卷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v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2.(2015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v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见,作者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边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课后反思】
1. 诵读对于学生品味作品、体会情感的作用毋庸置疑,本课由想像箜篌的声音入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探究发现,达到了预设目标。
2. 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背景,由学生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学生自我发现的空间。学生自己探究得到的结果印象比较深刻,在后面的写作练习及比较鉴赏中都有很好的表现。
3. 教学设计容量较大,使得课堂效果上感觉有些赶时间。比如与《琵琶行》的比较鉴赏就没有能够完成,想达到预期目标,要么安排两课时,要么压缩学生的理解讨论时间。但是考虑到李贺诗歌风格与学生的接受有一定距离,还是把重点放在对诗歌的品读理解上。与《琵琶行》的比较是放在第二课时完成的。
4.如果有可能,应该跟上写作练习,如描摹一段音乐,但时间安排明显不够。下次设计课程,可以把比较放在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结尾加上写作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