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ID:87880

大小:7.3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2-0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加深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蕴含的哲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诵读、分析、点拨 (二)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分享 (三)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导读 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读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活动设计1: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思考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生成预设: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而无法施展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活动设计2: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思考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生成预设: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二、学习《望岳》 (一)导读 泰山,五岳之首。春秋时,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 (二)读背景 杜甫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25岁的他看到泰山,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千古名篇。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活动设计:《望岳》围绕“望”字写,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 1.首联远望,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读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2.颔联近望,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读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3.颈联细望,从“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读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傍晚鸟儿归巢的景象。 4.尾联想象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想到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年轻的你豪气冲天,登上泰山后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登上泰山时的心境呢? 生成预设:杜甫登上泰山后,发现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开阔了,禁不住热情地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学习《登飞来峰》 (一)导读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二)读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用一览无余的视角来抒发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活动设计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生成预设:立足点是“千寻塔”。从“千寻”读出塔极高。从“闻说”一词可以读出诗人并未见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 活动设计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生成预设: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浮云”出自“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四) 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 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希望我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表现的哲理,让古代文化精华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五、课堂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3首诗。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散文。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