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分析:
《紫藤萝瀑布》这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情不自禁的停住脚步。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词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紫藤萝之美的。
2. 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3.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2.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和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观察紫藤萝。了解文革的时代背景。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同学们,如果我们用发现的眼光去体悟,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往往会引发人们对生活的一些感悟。面对一株盛开的紫藤萝,女作家宗璞从中感悟到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
(二)紫藤介绍:
紫藤:豆科,别名葛花、藤萝树、招豆藤。花序大而下垂,花色清丽淡雅,藤条长而自然弯曲,易造型。花为蓝紫色或淡紫色,树皮纤维可供织物,种子炒熟放入酒中,可让酒不致腐败,根和种子可杀虫,果实入药治疗食物中毒。
紫藤图片欣赏
(三)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出示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词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紫藤萝之美的。
2. 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3.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二、
(一)纠正读音
出示目标:给下列词语注音
出示任务,并反馈指导
嚷( rǎng ) 穗( suì )
舱( cāng ) 绽( zhàn )
凑( còu ) 酿( niàng )
迸( bèng )溅 挑( tiǎo )逗
伫( zhù )立 伶仃( líng dīng )
盘虬( qiú )卧龙 忍俊不禁( jīn )
解释下列词语
发端:开始,起头。
终极:最终,最后。
迸溅:向外溅出。
挑逗:逗引,招惹。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稀零:稀落,凋零。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盘虬:盘绕着的虬龙。
忍俊不禁:忍俊,含笑。禁,忍住。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仙露琼浆:喻美酒。
蜂围蝶阵:这里形容数量的多。
(二)作者介绍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知音》、《红豆》等 ,散文集《丁香结》 。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本文选自《铁箫人语》。
(三)背景介绍
1966-1976年是中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宗璞一家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院中时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写成此文。
三、学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
1、找出表示“我”观赏紫藤萝瀑布的行踪的词语。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紫藤萝是一直都这样盛开吗?它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3、这篇文章仅仅是在描写紫藤萝瀑布吗?如果不是,试找出能够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反馈指导
行踪 感情变化
赏花 停住脚步 繁花似锦,内心愉悦
忆花 伫立花前 回忆往事,遗憾悲痛
悟花 加快脚步 感悟生命,振奋精神
(二)问题探究
1.出示任务: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按照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1) 文首句“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 ”的原因是什么?独句成段这样写有何好处?
(2) 反馈指导:“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紫藤花的美丽,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
“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
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引出下文。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出示任务: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反馈指导: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
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 “挑逗”一词是拟人用法,更显紫藤萝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动感又充满情趣,和阳光相映成趣。
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 读第3-7自然段。
出示任务: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
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反馈指导: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
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
(4)在第2—7自然段中找出描写紫藤花时所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句子。
出示任务:在相关的文字下划线;看看它们有何特点?
反馈指导:“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比喻,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隐含生命的绵延长远,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拟人,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静景动态,
显得生趣盎然。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比喻,将盛开的紫藤萝比喻成帆和船,显得生机勃勃;又比喻成笑容,更显美好可爱,是作者喜悦心情的表现。拟人,“忍俊不禁的笑容”。
(5)读第8-9自然段。
出示任务: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反馈指导: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紫色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愉快欢畅的心情。
(6)阅读10—11自然段。
出示任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反馈指导: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
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
“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
小结讲解:作者在这里由花及人并悟及生命,写出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由此,作者在结尾句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课时
一、把握情感
出示任务:通观全文,看看作者对紫藤萝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试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反馈指导:1.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2.伫立凝望,这一条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3.忽然记起十多年前,曾经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藤萝萝花了。
4.藤萝又开花了,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5.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出示任务: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反馈指导:人物的情感及心理变化
出示任务: 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反馈指导:记叙和描写
二、探究题目
出示任务:作者以“紫藤萝瀑布”为题有何用意?
反馈指导:将花喻为“瀑”,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花之流长,隐含了生命的活力与绵延长远。
出示任务:文中插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的事”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紫藤萝的变迁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流向人的心底。
反馈指导:作者通过花的由衰而盛,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况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随花而起伏涌动。尽管家庭、人生乃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
三、写作启示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内容不仅仅是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紫藤萝,深受启示,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叫做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回忆紫藤萝的败落,隐喻家庭遭受的不幸以及小弟病症带来的焦虑、悲痛;借写紫藤萝开放时的美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托用花儿抒发我的人生感悟,寓情于物,情景交融。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五、联想迁移
观察下面四图显示的形象,选择其中的一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咏物
抒怀的文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