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必修三)
加入VIP免费下载

《祝福》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必修三)

ID:88280

大小:7.2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3-0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 2、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 2、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情节梳理 1、我们都已经预习过这篇小说了,谁来跟我们简单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2、好,你认为小说的情节安排是怎样的? 顺 序 情节 内容 倒 叙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3、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样的好处? 明确:造成悬念;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4、这里又有个问题了,突出主题,突出怎样的主题?那么我们还是从祥林嫂周边的人物入手吧,一步步地来探究。 (三)、社会环境分析 在祥林嫂不幸的人生中,她周围的人是如何表现的呢? 1、 祥林嫂再嫁 婆婆: 小叔子: 鲁四爷主张: 2、 儿子被狼吃了 鲁镇的男人: 鲁镇的女人: 3、 祥林嫂头上的疤 4、 祥林嫂的死 鲁四老爷: 短工: 我; 众人: 由此可见她周边的人非常的愚昧、冷酷、自私、封建迷信。为什么人们对她如此的冷酷自私?由此可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和国民心态? 提示:作者这篇小说的时间是1924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明确: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收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是一个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社会,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风俗习惯依旧;人们腐朽愚昧的封建的思想意识依旧。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毛泽东 (四)总结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反礼教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六)探究题: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问:为什么祝福会收入《彷徨》而不是《呐喊》?从这篇小说哪里体现了作者的迷茫以及探求真理、寻求出路? 答: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有一定反抗性;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七)、课后作业:“现代社会有没有像柳妈这样的人?你怎么样看待这类人的所作所为?”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祝福》解读,关于学情和小说读法,在这节课后有一些新的认识,首先鲁迅先生在作品一开始就让祥林嫂死去,这样就使作品全篇带有逼问祥林嫂死因的意义,因此,我在上课伊始就抛出了这个问题,作为同学们探讨这篇作品的线索。这节课节课有四、五个学生谈了谈应对祥林嫂人生悲剧负责任的几个人物,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甚至“我”。但同学们缺乏后续性的表达、思考,小组讨论热烈,全班范围内的个人表达则冷场,这可能于学生与那个时间较久远,不能很好的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系, 所以我在后面又用了毛泽东的话来解释当时的社会现象,这样同学们们才有了一定的感悟。 在讨论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动不动就用封建礼敬、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来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我认为他们的解读脱离小说文本,缺乏阅读体验,空泛、抽象、无意议。我告诉同学们,小说解读应以文本为据,从人物开始。  《祝福》分三课时,在前两课时中,教师与同学们一道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同学们或认为这个或认为那个人物有责任,但在讨论中,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鲁四、柳妈、卫老婆子、婆婆及鲁镇的其他人未必对林嫂的人生悲剧负直接责任,如果让某一个人负责,这样的认识让人不踏实,缺乏说服力,最后再一次细读文体,最后认识到不是这些具体人物,而是这些人物身上所承载的东西伤害了祥林嫂。正是鲁镇人的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信仰、风俗和文化笼罩着每一个人,从而造成一种扼杀无辜生命的合力。这是一种关于鲁迅小说的文化解读法。 最后布置的课后作业 也是基于《祝福》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反思一些社会现象,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道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也是本课情感目标的实现。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