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氧气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2 氧气 课题分析 ‎ 本节课主要介绍氧气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从而为学习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的制法的迫切愿望,因此本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把化学中描述纪实部分和理论部分相互联系起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 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 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教学是一个特殊认识过程,应该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学会一个认识物质的模式,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经验证明,这样做也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具准备 氧气(四瓶)、木条、硫、木炭、细铁丝、细沙、燃烧匙、火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其中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人不吃饭能维持生命6—7天,然而人如果处在无氧气的环境中,只能维持6—7分钟,人自从获得生命时,就与氧气结下了不解之缘,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产活动也需要氧气,所以人们曾把它叫做“养气”。氧气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 导入二演示: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大家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呢?这瓶气体就是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第二位的氧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 推进新课 5‎ ‎[展示] 出示一瓶制好的氧气。‎ ‎(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2)想一想:氧气有味吗?‎ ‎(3)氧气溶于水吗?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1.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分析] 改变条件 氧气 → 液氧 → 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 ‎[演示] 实验22‎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化学性质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问] 如何检验氧气?‎ ‎[回答]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演示] 实验23‎ 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分析] 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一些化工厂排放的气体中常含有二氧化硫,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下雨时会形成酸雨。燃放爆竹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为保护环境,我们不应燃放爆竹、烟花。‎ 硫+氧气二氧化硫 ‎[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1.发出白光,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碳+氧气二氧化碳 ‎[演示] 实验2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热,3.生成黑色固体。‎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提问] 1.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铺一层沙或少量水?‎ ‎2.火柴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待火柴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 ‎[回答] 1.防止集气瓶被炸裂。2.引燃。3.以免火柴燃烧消耗氧气。‎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提问] 课本P35讨论部分。‎ ‎[回答]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2.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5‎ ‎3.都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都是化学反应。‎ ‎4.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生成物都是一种物质。‎ ‎[结论] 从上面的三个反应来看都是生成了一种物质。像这种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 ‎(1)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2)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 ‎(3)氢气+氧气水 ‎ ‎(4)氢氧化亚铁+氧气+水氢氧化铁 答案:(1)(3)(4)为化合反应。‎ ‎[分析] 上述实验中的①③④三个反应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即反应物中都有氧气,把这一类反应叫氧化反应。强调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包括“氧气”,但“氧”不等同于“氧气”。随着知识的积累,大家就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分析] 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把别的物质氧化。‎ ‎[结论] 氧气具有氧化性。‎ ‎[分析] 前面的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那样剧烈。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叫缓慢氧化。生活中有很多缓慢氧化的例子,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缓慢氧化和燃烧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但缓慢氧化不发光。‎ ‎[课堂练习] 1.氧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不易溶于水 B.能用于动植物的呼吸 C.具有可燃性 D.具有氧化性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氧气可以燃烧,所以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更旺 B.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人的衰老过程是缓慢氧化过程 D.人的生存需要氧气,所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越多越好 ‎3.在下列变化中:‎ 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B.水氢气+氧气 C.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D.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1)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 ‎(3)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 ‎4.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5‎ A.植物呼吸 B.食物腐烂 C.铁生锈 D.硫燃烧 答案:1.C 2.C 3.(1)AC (2)CD (3)C 4.D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了解了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可以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活泼。另外,我们通过具体反应的讨论学习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氧气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36习题 1、2、3、4‎ ‎2.氧气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C.氧气可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火箭燃料 D.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3.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B.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C.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D.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4.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如右图所示,当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瓶中,木条复燃,而且在甲中燃烧比乙中更旺更持久。上述实验证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答案:2.D 3.B 4.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5‎ 教学反思 ‎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在对学生进行正确分析后,能较好地把握教学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备课资料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都只是物质变化的一种类型。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加深理解:物理变化通常应指物质仅改变其物理性质(如聚集状态、密度、溶解性、电导率等等),而不改变其分子(或晶体)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则指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特征均发生改变的变化。换句话说,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变化成为化学组成、性质和特征与原来都不相同的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变化。‎ ‎ 由于对物质晶体结构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原子—分子论的局限性。实际上物质并非都由分子组成。因此,在中学讨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和区别时,不应局限于“原物质的分子是否变化”上,而应扩大到“原物质是否变成别的物质”这一范围。‎ ‎ 实际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机体的变化乃至人的思维都属于物质不同层次的运动形式。任何一种高级运动形式都必然地联系或包含着相应的低级运动形式。这里之所以只提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其用意在于使学生在学过一些物理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两种变化概念的建立和区分,加深对“化学”的定义和其研究对象的认识。‎ ‎ 物质变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要将生产、生活里或自然界里所发生的变化截然地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十分困难的。‎ 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