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壶口瀑布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壶口瀑布》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壮观的巨壶,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近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作者曾两次亲临壶口瀑布,震撼于黄河的这种壮美,“情动而辞发”,写下了《壶口瀑布》这篇散文。‎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将情志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文章挟雷裹电,震撼人心,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文中精妙的语句。‎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4.继承和发扬坚忍顽强、柔中有刚、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重难点突破 重点: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黄河精神品质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教学与学法 教法:‎ 12‎ ‎1.情境导入法:用壶口瀑布的视频创设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3.诵读法: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法:‎ ‎1.圈点勾画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2.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的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诵读法:反复诵读精彩片段,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与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视频、文字资料、CAI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2.整体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l.情境导入。‎ 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学生欣赏。‎ 师:壶口瀑布给你带来的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生自由回答 ‎ 师:同学们对壶口瀑布的感觉几乎是一致的:气势宏伟,声如震天,犹如万马奔腾,震撼人心。同学们看到这震撼人心的景观后,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生抢答。‎ 师:大家的联想很丰富哦。散文家梁衡曾两次来到壶口瀑布,他和大家一样,震撼于壶口瀑布之壮美,回去后写了一篇游记《壶口瀑布》(板书课题:壶口瀑布)。他笔下的壶口瀑布是怎样的呢?他由这前赴后继的惊涛骇浪联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目的是以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壶口瀑布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12‎ ‎2.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梁衡有多部散文集问世,《壶口瀑布》选自《梁衡理性散文》。梁衡在该书的代序里提到“文章为思想而写”,他认为散文美的最高层次是“哲理美”.要写出新的思想。‎ ‎3.积累生字词。‎ ‎(1)读准下面加线字的读音。‎ 铸成(zhù) 推搡(sǎng) 寒噤(jìn) 潺潺(chán) 汩汩(gǔ) 出轧(zhá)‎ 告诫(jiè) 霎时(shà) 驰骋(chěng) 迂回(yū) 怒不可遏(è)‎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寒战。‎ 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读懂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段):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5段):具体描写枯水季节时,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第6段):赞美黄河精神,揭示象征意义。‎ ‎2.本文仅仅是赞美黄河吗?请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不仅是赞美黄河,更是赞美有着黄河精神的人(民族精神)。相关语句:“‎ 12‎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全班齐读这一段,要读出气势和赞美之情。‎ ‎3.结合全文,思考讨论: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为了借赞美黄河来表达对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4.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整体感知、定点探究等,使学生了解了文意,体会了情感:初步感受到象征手法的运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了对文本的初步解读。‎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试比较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并完成下面表格。(请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并做批注)‎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略写)‎ 旱季(详写)‎ 讨论、明确:‎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略写)‎ 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 (刚)‎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的地冲进去,冲进去……”(气势磅礴)‎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危险,惊心动魄,撼人心魄的壮美 旱季(详写)‎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刚),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柔)‎ ‎“其势如千军万马,相互挤着、撞着……”“凝重”“猛烈”‎ 大水“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 ‎“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他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奋力抗争,拥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12‎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把握景物的特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l.作者去过两次壶口瀑布,为什么略写第一次?‎ ‎2.旱季时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 ‎3.作者写这篇课文是为了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他为什么要借助赞美黄河来达到其写作目的,而不直接赞美民族精神呢?‎ 检测小结答案 ‎1.略写雨季时的壶口瀑布,表现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为后文写旱季的壶口瀑布蓄势。‎ ‎2.刚柔相济、气势磅礴、凝重猛烈、雄伟壮阔、撼人心魄。‎ ‎3.作者借赞美黄河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表现出对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礼赞,用的是象征的写法,意蕴深厚,耐人寻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文中精妙的语句。‎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1.听写生字词。‎ ‎2.学生选读认为精彩的语段。(师生评议)‎ ‎3.问: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师:壶口瀑布气势磅礴,雄伟壮阔,刚柔相济。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赞美黄河来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12‎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深情朗读更使上课伊始充满热切的气氛,能让同学们带着兴趣进入新课。‎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赞美黄河来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描绘黄河的。‎ ‎1.雨季的壶口瀑布。‎ ‎(1)学生默读第2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圈点勾画相关句子,然后回答。‎ 指名回答后,教师明确:‎ 首先,用别人的话来衬托、渲染壶口瀑布之“危险”,为全段奠定下情感基调。‎ 然后,正面描绘壶口瀑布之“危险”,气势之大:从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角度来突出雨季瀑布之壮美。“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是从听觉角度写其壮美气势;“雾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回望那团白烟”等是从视觉角度写其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的水汽”是从触觉角度来写。‎ 请男同学齐读本段,读出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2)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发言,明确:“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壶口瀑布之险,气势之大。‎ ‎2.旱季的壶口瀑布。‎ ‎(1)听第3、4段朗读录音,学生思考: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旱季的壶口瀑布的?圈点勾画相关句子,然后按照以上的思路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后,教师明确:‎ 从正面描写:‎ ‎①视觉角度:“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②听觉角度:“前呼后拥”“更闹”“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12‎ 从侧面描写(衬托):‎ ‎①“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用青冷的山和寂寂的蓝天来衬托黄河水如千军万马般的磅礴气势。‎ ‎②用当地人关于野猪掉进旋涡毛被拔光的话,侧面衬托一个个旋涡之疾速、力量之大,令人胆寒。‎ ‎③“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用作者的感受来衬托。‎ ‎(2)第3、4段的描写极为精彩,请你任选一个语段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要读出气势。学生自告奋勇,教师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诵。师生评议。‎ ‎(3)作者由眼前的黄河想到了什么?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 齐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明确作用:总结上文,深化主题,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3.指名一女生朗读第5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脚下的石头?‎ 讨论后,明确:坚硬的石头有的被水凿得千疮百孔,有的被水齐齐切下去,柔弱的水却能切断石头,可见“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作者描写石头,是为了反衬黄河水柔中有刚、坚忍不拔、奋力抗争的性格。‎ ‎【设计意图】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及各个层面的问题,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触摸文字的脉搏,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了共鸣。‎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赏析精彩语言。‎ ‎(1)引导学生品析动词的准确运用以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2)归纳:课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生动、气势磅礴。尤其是遣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涌”“挤”“撞”等动词写黄河水流速之快、气势之大;用“平坦如席”“一卷飞毯”写水之“平”之“大”;用“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写水的声音……用词贴切,准确地描写出黄河水之壮美。‎ ‎2.探究象征手法。‎ 12‎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爱莲说》一文中的莲、菊、牡丹各自象征什么。‎ ‎(2)想一想:判定象征手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生交流后回答: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 ‎(3)你觉得《壶口瀑布》一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讨论后,明确:黄河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形象,正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相似,所以作者对黄河的礼赞,正是对民族精神的礼赞。‎ ‎(4)大屏幕展示课文最后一段“黄河博大宽厚……”,让学生齐声诵读,感受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作者的豪情。‎ ‎3.品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作者借赞美黄河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品质?‎ 小组讨论,推举发言人。‎ 教师讲解:作者在前文具体描写的基础上,在最后一段揭示了黄河的象征意义,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正像一个人,历经磨难却变得坚忍顽强、不屈不挠、刚柔相济;这一伟大的性格正是中华民族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因此,作者表面上是赞美黄河,实则是借此赞美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赏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其特点和作用,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 l.由课文的最后一段,你联想到哪些“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的人物或事件?‎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补充:‎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受拘作《史记》,文天样舍生取义,等等。‎ 事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对比阅读。下面是词作家光未然写的《黄河颂》片段,请你大声朗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说一说它和课文之间的异同。‎ ‎ 黄河颂 ‎ 光未然 12‎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12‎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学生朗读,然后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课堂小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千百年来哺育着华夏儿女。她伟大而坚强的品格早已融入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我们赞美黄河,并要把黄河精神继承并发扬下去!‎ 第五阶段:检测小结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12‎ 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第一段分三种情况描写了黄河水,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分别概括其特点。‎ ‎(1)直接跌入壶口沟底的黄河水:跌跌撞撞,成粉成雾。‎ ‎(2)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黄河水: ‎ ‎(3)各自夺路而走的黄河水: ‎ ‎2.第二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品读最后一段,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4.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 检测小结答案 ‎1.(2)平坦阔大,凝重猛烈(3)如泉成溪,打旋如缕 ‎2.通过描写石头被水凿切得千疮百孔的情景,反衬至柔至和的水“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的特点,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3.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用黄河的伟大精神来比喻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柔中有刚、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之情。‎ ‎4.示例: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要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17.壶口瀑布 梁衡 ‎ 声音:涛声如雷 ‎ 12‎ 雨季的瀑布 情态:雾气弥漫,水流横溢 黄河:博大宽厚 ‎(略写) 气势:气势磅礴 柔中有刚 ‎ 感觉:令人胆寒 坚忍不拔 ‎ 声音:隆隆;汩汩;潺潺;哀哀 勇往直前 旱季的瀑布 情态:挤撞成雪;平坦如席;形态各异 ‎ ‎(详写) 气势:如千军万马;波澜壮阔 (象 征)‎ ‎ 感觉:雄伟壮观,撼人心魄 ‎ 中华民族:磨难 ‎ ‎ 后自有个性 脚下的石头:柔中有刚,坚忍不拔,奋力抗争 12‎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