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过河》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单元知识的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这就要求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解决问题,都应“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结果的呈现需要学生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五课时,是在低年级学习表内乘除法和百以内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科书在编排上突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真实呈现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初步体会引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并从中自然地感受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其妙作用。3.学情调查分析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或减,又有乘或出,还有小括号,对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尤其是小括号具有改变运算舜玉的作用,就更加抽象,难以理解,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引用小括号的必要向,体会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呢?因此要在解决问题的背景下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目标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任务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应用小括号的。 2.能正确使用小括号。对同学的板演情况进行正确判断,并能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一、情境引入
1.二年三班的小朋友到公园游玩,他们要租船到河的对岸去,他们遇到了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呢?2.2.出示主题图,请同学提出问题。
仔细看图,找到图中有用的数学信息。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只船?
关注学生能否准确找到图中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问题: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2.解决问题:独立列算式。想要先求出男女生总人数是多少,再计算需要几只船。3.全班汇报。4.这样列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5.要想先算加法,就需要请小括号来帮忙:(29+25)÷9才能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 6.在混合运算的算式中,一般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话,就先算括号里的。7.提出问题: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你会做吗? 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思考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小组讨论: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29+25=54(人)54÷9=5(只)2.(29+25)÷9 学生有可能出现:29+25÷9 结合情境思考应该先算哪个,再算哪个。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当需要改变算式原来的运算顺序时,需要用到小括号。 明确带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有25个苹果,吃了4个后,剩下的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 2.超市的苹果和橘子都卖2元钱1斤,妈妈买了3斤苹果,4斤桔子,共花了多少元?3.算一算(小组比赛)(24+25)÷7 (30-16)÷2(100-75)÷5 (90-87)×9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25-4)÷3= 21÷3= 7(个)3×2+4×2= 6+8= 14(元)或2×(3+4)= 2×7= 14(元)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理解题意、列式并准确计算。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 过河 分步: 29+25=54(元) 综合:(29+25)÷9 54÷9=5(元) =54÷9 =6(元)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