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新更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4 全册极品教案2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4.能正确认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与交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
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反应热的
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与键能
教学难点:反应热与键能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
一、概念
1.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
量总不会相等的。在新物质产生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即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
生成物的总能量。
(2)吸热反应:即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
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对于该“示意图”可理解为下列形式:
由能量守恒可得: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热量(放热反应)
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热量(吸热反应)
能
量
反应过程 反应过程
反应物
生成物
能
量
△H0
反应物
生成物3
4.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有热量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因为反应热
除跟物质的量有关外,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关。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只表示各物质对应的物质的量,
因此,有时可用分数表示,但要注意反应热也发生相应变化。
5.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明确以下问题:
(1)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有关,需要
注明,不注明的指 101kPa 和 25℃时的数据。
(2)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不同,因此要注
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热量数据,是与各化学计量数为物质的量时
相对应的,不是几个分子反应的热效应。因此式中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
也可以是分数。一般出现分数时是以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为“1mol”时其
它物质才出现的。
(4)无论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为多少,△H 的单位总是 KJ/mol,
但△H 的数值与反应式中的系数有关。
板书设计:
一、概念
1.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
3.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热量(放热反应)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热量(吸热反应)
4.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5.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明确以下问题:
练习:
1、请解读下面的热化学方程式:
(1)H2(g)+1/2O2(g)=H2O(l) △H=-285.8 kJ/mol
(2)C3H8(g)+5O2(g)=3CO2(g)+4H2O(l) △H =-2220.0 kJ/mol
2、依据事实,写出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1mol 乙烷燃烧生成 CO2(g)和 4H2O(l),放出 1559.8 kJ 热量。
(2)1 克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 142.9 kJ 热量
【作业布置】课本:P5 -2、3、4
【教学反思】1.重点讲练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重点图解化学反应热。4
第一章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燃烧热、热中和热相关概念和计算
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了解能源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2.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燃烧热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燃烧热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回忆反应热 、焓变的知识。
一、燃烧热
定义:
(一)、反应热
1、概念: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
2、表示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
应中的能量变化。例如:
;△H=-241.8kJ/mol
表示 1mol 气态 H2 与(1/2)mol 气态 O2 反应生成 1mol 水蒸气,放出 241.8kJ
的热量。
(三)燃烧热5
1、概念:
2、注意:必须以 1mol 可燃物燃烧为标准;可燃物必须完全燃烧,生
成稳定化合物。例如:1mol 碳燃烧生成 CO 时放出的热不是燃烧热,CO 不
稳定,可继续燃烧生成 CO2。
C 的燃烧热为 393.5kJ/mol 而不是 110.5kJ/mol。
3、表示的意义:例如 C 的燃烧热为 393.5kJ/mol,表示在 101kPa 时,
1molC 完全燃烧放出 393.5kJ 的热量。
4.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四)、中和热
1、概念:
2、注意:必须以生成 1mol 水为标准;中和反应对象为稀溶液;强酸
与强碱中和时生成 1mol H2O 均放热 57.3kJ,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
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 57.3kJ/mol。
3、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
二、能源——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1)重要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2)煤作燃料的利弊问题 (3)新能源的开发
【板书并小结】
一、燃烧热 二、能源
【作业】
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Ba(OH)2·8H2O 与 NH4Cl 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 CO2 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2.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水煤气
3. 实验测得 25℃、101kPa 时 1molC 完全燃烧放出 393.5 kJ 的热量,写
出 C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4.实验测得 25℃、101kPa 时 1molH2 完全燃烧放出 285.8 kJ 的热量,写
出 H2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6.在 1.01×105Pa 时,4g 氢气在 O2 中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 572KJ
的热量,则 H2 的燃烧热为 ;表示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
程式为 。6
第一章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理解、掌握盖斯定
律,并学会应用盖斯定律进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进一步巩
固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归纳,从能量守恒定律角度理解盖斯定律。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且为学生设计测定
“C(s)+1/2O2(g)==CO(g) ΔH1=?”做好知识与理解的铺垫。
1.下列数据表示燃烧热吗?为什么?
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已知: H2O(g)==H2O(l) △H2=-44kJ/mol
H2(g)+1/2O2(g)==H2O(l) △H=△H1+△H2=-285.8kJ/mol
2.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 ΔH1=?
思考并回答:①能直接测出吗?如何测?②若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
①C(s)+1/2O2(g)==CO(g) ΔH1=?
②CO(g)+1/2O2(g)== CO2(g) ΔH2=-283.0kJ/mol
③C(s)+O2(g)==CO2(g) ΔH3=-393.5kJ/mol
① + ② = ③ ,则 ΔH1 + ΔH2 =ΔH3
所以,ΔH1 =ΔH3-ΔH2 =-393.5kJ/mol+ 283.0kJ/mol=-110.5kJ/mol
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应用了什么原理?
二、盖斯定律
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
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
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讲述盖斯的生平事迹。
三、对盖斯定律的理解与分析
请观察思考:ΔH、ΔH1、ΔH2 之间有何关系?ΔH=ΔH1+ΔH2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盖斯定律。
四、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
石墨能直接变成金刚石吗?7
例 1:写出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 时)
说明:(1)可以在书中查找需要的数据.(2)并告诉大家你设计的理由。
[学生]查阅燃烧热数据,设计方案:
①C(石墨,s)+O2(g)==CO2(g) △H1=-393.5kJ/mol
②C(金刚石,s)+O2(g)==CO2(g) △H2=-395.0kJ/mol
所以, ①- ②得:C(石墨,s)= C(金刚石,s) △H=+1.5kJ/mol
这个热化学方程式说明了什么?
石墨不会自动变成金刚石;石墨与金刚石的能量相差不远。
过渡:你知道火箭的燃料是什么吗?
例 2:某次发射火箭,用 N2H4(肼)在 NO2 中燃烧,生成 N2、液态
H2O。已知:N2(g)+2O2(g)==2NO2(g) △H1=-534kJ/mol
N2H4(g)+O2(g)==N2(g)+2H2O(l) △H2=-534kJ/mol
请写出发射火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先确定反应物与生成物,再对两个已知方程式的反应热进行处理,
△H=2△H2-△H1=-534kJ/mol
2 N2H4(g)+ 2NO2(g)== 3N2(g)+4H2O(l) △H=-534kJ/mol
你能设计出合理的路线吗?
总结归纳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
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板书设计:第三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一、盖斯定律: 二、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
1、内容: 2、理解
3、盖斯定律的意义: 小结:
课后作业:按照盖斯定律,结合下述反应方程式,回答问题,已知:
(1)NH3(g)+HCl(g)===NH4Cl(s) △H1=-176kJ/mol
(2)NH3(g)+H2O(l)===NH3.H2O(aq) △H2=-35.1kJ/mol
(3)HCl(g) +H2O(l)===HCl(aq) △H3=-72.3kJ/mol
(4)NH3(aq)+ HCl(aq)===NH4Cl(aq) △H4=-52.3kJ/mol
(5)NH4Cl(s)+2H2O(l)=== NH4Cl(aq) △H5=?
则第(5)个方程式中的反应热△H 是 。
(根据盖斯定律和上述反应方程式得:(4)+ (3)+ (2)- (1)= (5),
即 Q= +16.3kJ/mol)
教学反思:盖斯定律是第一章的一大重点,应用其计算化学反应热既是重
点又是难点,必须多讲多练,及时巩固。8
第二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式,以及相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化学反应速率图表获取信息;培养学
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归纳知识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式。
教学过程
[引言] 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不一样,有的反应进行得很快,瞬间
就能完成。例如氢气与氧气混合遇火发生瀑炸,酸碱的中和反应等;有的
反应进行得很慢,例如,石油的形成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
[演示实验 2-1]
引导学生观察:两支试管中都有气泡产生,但大理石与盐酸反应迅速,
有大量气泡产生,而与醋酸反应较缓,只有少量气泡产生。
板书: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
增加来表示。 单位:mol/L.min 或 mol/L.s。
投影:[例题]某一化学反应:A+B==2C,在 2min 钟内,A 的浓度由 2mol/L
减小到 1mol/L,C 浓度由 0.5mol/L 增加到 2.5mol/L,则在这两分钟内,A
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0.5mol/L.min,C 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1mol/L.min。
讨论、分析得结论:
在同一段时间内,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是成比例的:
在 2 升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可反应:A+2B 2C
A 的物质的量 B 的物质的量 C 的物质是量
t=0min 3mol 1mol 0
t=1min 2.8mol 0.6mol 0.4mol
反应速
率 0.1mol/L.min 0.2mol/L.min 0.2mol/L.min
VA:VB:VC=1:2:3(为方程式中的系数比)
讲述:
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这说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
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受其它条件的影响,同一化
学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
改变反应条件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在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根据生
产和生活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快某些和产过程,如使炼钢、合成树9
脂或合成橡胶的反应加快等;也可以根据需要减慢某些反应速率,如使钢
铁生锈、塑料和橡胶老化的反应速率减慢。下面我们来探讨浓度、压强
(主要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
响。
反馈练习:
1、反应 4NH3(g)+5O2(g) 4NO(g)+6H2O(g)在 10 升密闭容器中进行,半
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 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 (X)(反
应物的消耗速率或生成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 )
A.v(NH3)=0.01mol/L B.v(NO)=0.001mol/L
C.v(O2)=0.001mol/L D.vH2O)=0.045mol/L
2、某温度时,在 2L 容器中 X、Y、Z 三种
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右图
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 .反应开始至
2min,Z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作业:
1、可逆反应 2A(g)+3B(g) 2C(g)+D(g)在四种不同条件下有以下 4 种反
应速率,则该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
A.v(A)=0.5mol/(L.s) B.v(B)=0.6mol/(L.s)
C.v(C)=0.35mol/(L.s) D.v(D)=0.4mol/(L.s)
2、将等物质的量的 A、B 混合于 2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3A(g)+B(g) xC(g)+2D(g),经 5min 后,测得 D 的浓度为 0.5mol/L,c(A):
c(B)=3:5,C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1mol/(L.min)。试求:
(1) 此时 A 的浓度及反应开始前容器中 A、B 的物质的量;
(2) B 的平均反应速率; (3)x 的值。
教学反思:化学反应速率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在教学中以一些实例入
手,使学生对本章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
能动性,通过自学得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表达式等基础知识,
最后提醒学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
v10
第二章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
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
2.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概念解释浓度、压强、温度等条
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比较反应速率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知道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目前催化剂研究的遗憾,激发学生投身科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有效碰撞
教学过程:
板书: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
大理石与 1mol/L 的盐酸反应迅速,有大量气泡产生,而与 0.1mol/L
的盐酸反应较缓,只有少量气泡产生。
引导学生分析并板书: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分析讲解]
能量高于分子平均能量的分子,属于活化分子;活化分子在具有合适
的取向相互碰撞后,才能使旧键断裂,发生化学反应,这样的碰撞叫做有
效碰撞。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某一反应来说,活化分子在反应物中所占
的百分数目是一定的,因此,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与单位体积内反应
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多,活化分子数也相应增多,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
撞次数也相应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就增大。
板书:二、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阅读、分析:
对于气体来说,当温度一定时,一定量气体的体积与其所受的压强成
反比。这就是说,如果气体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 2 倍,气体的体积就缩小
到原来的 1/2,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就增大到原来的 2 倍。所以,增大压
强,就是增加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即增大了浓度,因
而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相反,减小压强,气体的体积就扩大,浓度就减小,因而化学反应速
率也减小。
如果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或溶液时,由于改变压强对它们体11
积的影响很小,因而对它们浓度改变的影响也很小,可以认为改变压强对
它们的反应速率无影响。
板书:三、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
给加入0.1mol/L 盐酸的试管加热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了。这说明温度
的变化也可以使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发生改变。
[引导学生分析并讲解]
在浓度一定时,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一部分原来能
量较低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从而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因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当然,由于温度升高,
会使分子的运动加快,这样单位时间里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次数增加,反
应也会相应地加快,但不是反应加快的主要原因,而前者是反应加快的主
要原因。
温度每升高 10℃,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大到原来的 2~4 倍。
有很多在常温或高温时进行得很快的化学反应,在低温下则进行得较
慢。这就是人们使用电冰箱保存食物的原因。
板书:四、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
在 H2O2 中加入 MnO2 粉末时,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而在没有加 MnO2
粉末的试管中只有小量气泡出现。可见催化剂 MnO2 使 H2O2 分解的反应加快
了。
阅读、分析并讲述:
催化剂能够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是它能够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
这样就使更多的反应物分子成为活化分子,大大增加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
子中活化分子所占的百分数,从而成千成万倍增大了化学反应速率。
许多实验成绩和事实证明,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来说,条件不同时,
反应速率会发生变化。除了浓度(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相当
于改变浓度)、压强、催化剂等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外,反应物颗粒的
大小、溶剂的性质等,也会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在适当条件下,人
们还可以利用光、超声波、甚至磁场来改变某个反应的速率。
[讨论] 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增大 Fe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在这些方
法中,哪些是由于增加了活化分子在反应物中的百分数所造成的?
(○1 增加盐酸的浓度○2 升高温度○3 增大铁与盐酸反应的接触面积等)
练习:1、根据化学反应 A+B=2C,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A B C
反应开始时浓度 mol/L 2.7 2.5 0
2min 后的浓度 mol/L 2.3
2min 后的浓度 mol/L12
化学反应速率 mol/(L.min)
2、取 amolA 和 bmolB 置于 v 升容器内,发生可逆反应:aA(g)+bB(g)
cC(g)+dD(g)。1min 后,测得容器内 A 的浓度为 xmol/L,这时 B 的浓度
为 ;C 的浓度为 。这段时间内反应的平均
速率若以物质 A 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应为 。
要加快该反应的速率,可采取的方法有 。
作业:
1.设 C+CO2 2CO-Q1,反应速率为υ1;N2+3H2
2NH3+Q2,反应速率为υ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
时,υ1 和υ2 的变化情况为(A)
A.同时增大 B.同时减小
C.υ1 增大,υ2 减小 D.υ1 减小,υ2增大
2.把镁条投入到盛有盐酸的敞口容器中,产生 H2 的
速率可由如图 2-1-1 表示,在下列因素中,①盐酸的浓度,②镁条的表面
积,③溶液的温度,④氯离子的浓度,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C )。
A. 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3.在密闭容器中发生 2SO2+O2 2SO3 反应,现控制下列三种不同的条件:
①在 400℃时,10molSO2 与 5molO2 反应;②在 400℃时,20molSO2 与 5molO2
反应;
③在 300℃时,10molSO2 与 5molO2 反应;
问: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② ;正反应速率最慢的是 ③ 。
教学反思: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印象深、结论记忆深,
教学效果大大提高。13
第二章 第三节 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能用化学移动原理解释一些化学移动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蔗糖晶体结晶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可逆过程
与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和特征,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等效平衡.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在化不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
要考虑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例如,在合成氨的工业中,除了需
要考虑使 N2 和 H2 尽可能快地转变为 NH3 外,还需要考虑使 N2 和 H2 尽可能
考虑多地转变为 NH3,这就涉及到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规律的,如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
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等。
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小组的实验成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分析:一定温度下,当把适量蔗糖晶体溶解在水里时,一方面,蔗糖
分子不断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里的蔗糖分子
不断地在未溶液的蔗糖表面聚集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过程的速率相等时,
蔗糖的溶解达到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此时,我们说达到溶解
平衡状态。在溶解平衡状态,溶解和结晶过程并没有停止,只是速率相等
罢了,因此,溶解平衡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板书:一、化学平衡
投影:800℃下,容积为 1L 的密闭容器里,在有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发生的
可逆反应: CO+H2O(g) CO2+H2
起始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编号 CO H2O CO2 H2 CO H2O CO2 H2
(1) 0.01 0.01 0 0 0.005 0.005 0.005 0.005
(2) 0 0 0.01 0.01 0.005 0.005 0.005 0.0005
3.0≤x
≤0.01 x x 0.01-x 0.01-x 0.005 0.005 0.005 0.00514
[分析]
(1)t=0 时,V(CO)=V(H2O)=最大值,V(CO2)=V(H2)=0,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
应速率(V(CO)或 V(H2O))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V(CO2)或 V(H2))不断增大。
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V(CO)= V’(CO) ≠0;V(H2O)= V’(H2O) ≠0;V(CO2)=
V’(CO2) ≠0;V(H2)= V’(H2)≠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 n(CO)= n(H2O)= n(CO2)=
n(CO2)=0.005mol,反应混合物中 CO、H2O、CO2、H2 的物质的量分数均为
1/4。
(2)t=0 时,V(CO2)=V(H2) =最大值, V(CO)=V(H2O)=0,随着反应的进行,正
反应速率(V(CO2)或 V(H2))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V(CO)或 V(H2O))不断增大。
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V(CO)= V’(CO) ≠0;V(H2O)= V’(H2O) ≠0;V(CO2)=
V’(CO2) ≠0;V(H2)= V’(H2)≠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 n(CO)= n(H2O)= n(CO2)=
n(CO2)=0.005mol,反应混合物中 CO、H2O、CO2、H2 的物质的量分数也均为
1/4。
因为(3)状态下,最终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1)、(2)一
样,所以可认为,(1)、(2)、(3)是等效的,即它们是等效平衡。它们要
满足的条件是:○1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物质的量比不变(等
温等压条件下,C、H、O 原子的物质的量不变。)○2 平衡状态相同,各组分
的浓度保持不变。故有:
(3)当 0≤x≤0.01 时,各物质的起始物质的量有许多种组合,在相同
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得到与(1)和(2)相同的平衡,(1)和(2)只不
过是(3)的一种特殊情况。
[讲解]不论该反应从什么状态开始,要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起始状态有
多种。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和逆反应都仍在进行,只是由于在
同一瞬间,正反应生成 CO2 和 H2 分子数和逆反应所消耗的 CO2 和 H2 的分子
数相等,亦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因此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
由此可见,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重点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
质的系数比,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没有关系。因此,不要把这点做为化学
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时间
反
应
速
率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
反应速率 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15
平衡状态的标志!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每一种物质的正反应速率等于
它的逆反应速率;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状态(当然它们的
物质的量之比也是不变的)。
板书:化学平衡状态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举例]可逆反应 2SO2+O2 2SO3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V(SO2)= V’
(SO2),V(O2)=V’(O2),V(SO3)=V’(SO3),由这些等式还可变化出许多关系
式。但要注意,当 V(SO2)=2V(O2)时,并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
虽然化学平衡状态时这一等式成立。
[讨论]高炉炼铁 Fe2O3+3CO 2Fe+2CO2 反应是一个可逆的反应。在 19 世
纪后期,人们发现高炉炼铁所排出的高炉气中含有相当量的 CO,有的工程
师认为,这是由于 CO 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不够长所造成的,于是在英国
耗费了大量资金建造了一个高大的炼铁高炉,以增加 CO 和铁矿石的接触
时间。可是后来发现,用这个高炉炼铁,所排出的高炉气中 CO 的含量并
没有减少。试用化学平衡的理论来分析,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
能减少炼铁高炉 CO 的含量?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
保持不变,因此,CO 的浓度不会因高炉的增大增高而发生改变,高炉气中
CO 的含量当然不会减少。)
课堂练习:
1.在一定条件下,使 NO 和 O2 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A.反应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不变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不变
2.一定温度下,反应 N2(g)+3H2(g) 2NH3(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是 A.N2,H2 和 NH3 的物质分数不再改变
B.c(N2)∶c(H2)∶c(NH3)=1∶3∶2
C.N2 与 H2 的物质的量之和是 NH3 的物质的量 2 倍
D.单位时间里每增加 1 molN2,同时增加 3mol H2
3.对于可逆反应 2SO2+O2 2SO3,在混合气体中充入一定量的 18O2,足够
长的时间后,18O 原子 ( )
A.只存在于 O2 中 B.只存在于 O2 和 SO3 中
C. 只存在于 O2 和 SO2 中 D. 存在于 O2、SO2 和 SO3 中
【作业布置】
课本 P32 1、4(1)、516
第二课时
[引言]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
衡状态后,如果改变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达到平衡的反应混合
物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我们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希望保持某一个平衡状态不变,而
是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
理想的化学平衡。例如,使转化率不高的化学平衡破坏,而建立新的转化
率高的化学平衡,从而提高产量。我们把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
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移动。下面,我们着重讨论浓度、压
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板书: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 2-5,2-6.
观察、分析得结论: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
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讨论: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的建立等知识,解释浓度
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分析: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则 V 正增大,而 V 逆增大得较慢,使平衡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如果减小生成物的浓度,这时 V 正虽未增大,但 V 逆减小了,
同样也使 V 正大于 V 逆,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板书: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引导分析:我们可以合成氨反应为例来说明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N2(g)+3H2(g) 2NH3(g).在该反应中,1 体积 N2 与 3 体积 H2 反应生
成 2 体积 NH3,即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发生了变化,反应后气体总
体积减少了。表 2-1 列入的是 450℃时 N2 与 H2 反应生成 NH3 的实验数据。
归纳结论:
a.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
会使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b.在有些可逆反应里,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没有变化,增大或
减小压强都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例如:
2HI(g) H2(g) + I2(g)
(2 体积) (1 体积) (1 体积)
c.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受压强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如果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改变压强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
板书: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7
实验 2-7.
观察、分析得结论:
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
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总结: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平衡移动原理,也
叫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
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板书: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阅读分析得结论:
由于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地增加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
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的反
应混合物的组成,但是使用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反馈练习:
( )1、在平衡体系 CO(g)+2H2 CH3OH(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中,
为了增加 CH3OH(甲醇)的产量,工厂应选择反应条件是
A.高温、高压 B.适宜温度、高压、催化剂
C.低温、低压 D.低温、高压、催化剂
( )2、在合成氨工业中,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A.向循环气体中不断补充 N2 和 H2 并将生成的 NH3 及时地从混合气中
分离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B.高压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C.加入催化剂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D.温度过高不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 )3、工业上常用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取生石灰。当生石灰在密闭
容器中发生分解时,建立了下列平衡:CaCO3(s) CaO(g)+CO2(g),若保
持温度不变,使反应进行较完全,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增大体系的压强 B.继续加入石灰石
C.加入催化剂 D.降低体系压强,不断导出 CO2
作业布置:
1、将一定量 N2 与 H2(体积比为 1:3)的混合气体通入全盛塔,反应
达平衡后,NH3 的体积分数为 16%,则平衡混合气体中 N2 的体积分数
为 ,H2 的转化率为 。
2、反应 N2+3H2 2NH3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并达到平衡。如果起始浓度
c(N2)=4mol/L,c(H2)=8mol/L,平衡时 N2 的转化率为 10%。试求:
(1)达到平衡时,N2、H2 和 NH3 的浓度各为多少?
(2)平衡时压强为起始压强的多少倍(反应前后温度不变)?18
第二章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反应发生与否的判断依据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
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
行加工,构建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
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焓减和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基础要点 1:
科学家根据体系的存在着使体系总能量趋向于 ,也就是⊿H 0
的趋势,也存在使体系由有序向无序转化(⊿S 0)的自然现象,提出
了焓判据和熵判据。
板书:一、焓变与自发反应的关系
思考 1.是不是只要焓变小(放热反应)的反应就是自发的反应?
2.从上述的化学变化中,找出自发反应与焓变的关系?
3.与下表对比,你找出的规律是否正确?
化学反应 反应焓变(KJ/mol) ⊿S
4Fe(OH)2(s)+2H2O(l)+O2(g)=4Fe(OH)3(s) ⊿H(298K)=-444.3 0
NH4HCO3(s)+CH3COOH(aq)
=CO2(g)+CH3COONH4(aq)+H2O(l)
⊿H(298K)=37.3 0
CaCO3(s)=CaO(S)+CO2(g) ⊿H(298K)=178.2 0
结论 1.焓变只是决定化学反应方向的 。
板书:二、熵变与自发反应的关系
基础要点 2:
熵指的是 ,用 表示。作
为固液气三态的熵值比较大小顺序为 。
交流:为何物质的溶解是自发过程?(请用熵变来解释)
思考:2.为何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之一是生成气体?
3.是不是只要熵变大的反应就是自发的反应?
4.从上述的化学变化中,找出自发反应与熵变的关系?
5.与表 2 对比,看你找出的规律是否正确?
化学反应 ⊿S(KJ﹒mol—1﹒K—1)
2H2O2(aq)=2H2O(l)+O2(g) 57.16
NH4HCO3(s)+CH3COOH(aq)=CO2(g)+CH3COONH4(aq)+H2O(
l)
18419
CaCO3(s)=CaO(S)+CO2(g) 169.6
C(s, 石墨)+H2O(g)=CO2(g)+H2(g) 133.8
2Al(s)+Fe2O3(s)=Al2O3(s)+2Fe(s) -39.35
结论 2.熵变只是决定化学反应方向的 。
板书:三、自发反应的判断依据
基础要点 3.
焓变(焓判据)只能判断 熵变
(熵判据)只能判断 因此
二者的复合判据才是自以反应的判断标准。
结论 3.请填写下列表格(用自发反应,非自发反应,不一定)
熵增大 熵减小
焓变大
焓减小
拓展:
二者对反应方向的影响存在着关系:
a.⊿H—T⊿S0 逆反应自发过行.
【课堂练习】
1.下列过程是非自发的是∶ ( )
A、水由高处向低处流; B、天然气的燃烧;
C、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D、室温下水结成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少或不变;
C、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D、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3.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 )
A、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 C、熵增加反应 D、熵增加或者放热反应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介绍了“焓判据、熵判据及自由能(△G=△H-T△S)”知识,
有一定难度。人教版教材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
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之后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
了解决定反应进行方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焓变,熵变也是决定因素之一。20
第三章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2、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3、认识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
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识到整个自然界实际就是各类物
种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平衡体系.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酸,是用哪一种酸除铁钉的铁锈?
2.如果上述两种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或除水垢,常用盐酸还是醋酸?
二.引入
实验改进:
1)实验中先测反应前溶液的pH值,再进行与镁条的反应。
2)用锥形瓶进行实验,瓶中先放酸液,后同时投放等量镁片,然后迅速
套上汽球,观察现象。
3)分两部分讨论,从定性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区别与表现。
项 目 1mol/L HCl 1mol/L HAc
溶液的pH
与足量镁条反应产生气泡的速度比较
与足量镁条反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比较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
探究性实验1:稀释实验
项 目 1mol/L HCl 1mol/L HAc
溶液的pH
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值
分析得结论:盐酸的pH值上升三个单位,即氢离子浓度为原来的1/1000,
而醋酸的pH值增大不足2个单位,表明,氢离子的浓度降低要少得多。
探究性实验2:酸液中加对应的盐
1mol/L HCl 1mol/L HAc
溶液的pH
1mol/L HCl中加入少量的NaCl 1mol/L HAc中加入少量的NH4Ac
溶液的pH
分析得结论:由于醋酸溶液中,醋酸根离子浓度的增大,导致醋酸溶液的21
pH值上升,而盐酸中,加入NaCl,溶液的pH值无明显变化。
探究性实验3.速度实验
1mol/L HCl 1mol/L HCl+少量的NH4Ac
与镁反应速度的比较
分析得结论:由于盐酸中,醋酸根离子浓度增大,结合了部分氢离子,使
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下降,与镁反应产生气泡的速度下降,剧烈程度减缓。
归纳得结论: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
四、弱电解质的可逆电离过程的应用
利用化学平衡的v-t图描述CH3COOH在水中的电离情况. 在CH3COOH溶液中分
别加入下列物质,对CH3COOH的电离平衡各有什么影响CH3COOH CH3COO-+H+
加入物质或方法 盐酸 NaOH固体 加热 CH3COOH 氨气
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作业布置:
向两支分别盛有0.1mol/L醋酸和饱和硼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等浓度碳酸
钠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酸性比较(pH值) _________c(Cl-)> c(H+)>c(OH-) ③c(NH4+)=c(Cl-)> c(H+)>c(OH-)
④c(NH4+)=c(Cl-)> c(OH-)>c(H+)
板书:二、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
分析:影响因素有内因与外因之分,内因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如碳酸钠与
醋酸钠的PH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发生水解的离子不同,表现为水解程度不
同,故PH就有区别,即盐类水解影响因素的内因是发生水解离子的性质。
那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有哪些呢?
设问:1.从反应物性质考虑,FeCl3能否水解,若可以,请写出水解反应的
离子方程式。2.据反应平衡移动原理,设计实验探究外界条件对盐类水解
程度的影响。
影响条件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加入FeCl3晶体
加水稀释盐的浓度
加入Fe粉
温度 升温
加盐酸溶液酸碱性 加NaHCO3
板书:1、内因
2、外界因素的影响
温度升高,水解程度增大
浓度: 盐的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PH值:通过控制溶液的酸碱性可以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
反馈练习:
1、为了出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
种试剂,过滤后,燥加入适量的HCl,这种试剂是( )28
A、NH3.H2O B、NaOH C、Na2CO3 D、MgCO3
2、讨论在下列情况下CH3COONa溶液和NH4Cl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将如何
移动,水解程度有何变化?
(1)增加溶液中溶质的量,使盐的浓度加倍
(2)将盐的浓度稀释为原来的一半
(3)微微加热溶液
(4)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盐酸
(5)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NaOH溶液
板书:3、盐类水解的应用
思考与交流:
A、人们常用硫酸铝钾或硫酸铝做净水剂,你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B、在必修I学习胶体性质时,我们知道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时是在沸水
中滴入FeCl3溶液,你现在知道其中的原理了吗?
C、家里常用纯碱来清洁厨房用具,用加热过的纯碱液效果更好,为
什么?
D、泡沫灭火器是常用的灭火器,其结构有两个筒,内筒为塑料筒,
盛有硫酸铝溶液,外筒和内筒之间装有碳酸氢钠溶液,使用时将灭火器倒
置,两种溶液混合即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泡沫而达到灭火效果,你能
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作业布置:教材习题2、6、9、10、11。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探讨盐类水解的
规律;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其中,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基础,旨在揭示盐
类水解的实质,并为研究盐类水解规律提供依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核心,
它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具体化,并使盐类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应用。盐类
水解的利用,则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应用实例,加深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
的理解、巩固。总之,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
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因此,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29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也存在溶解平衡
2. 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形成、溶解和沉淀
的转化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与沉淀的转化
第二课时: 沉淀的形成和溶解
教学重点、难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转化
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展示一瓶饱和NaCl溶液.向饱和溶液中滴加几滴浓盐酸溶液,观察
现象
观察:有大量晶体析出
分析:由于浓盐酸的加入,使得溶液中c(Cl-)增大,加快了Cl-与Na+的结晶
速率,使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而析出晶体。
设问:如果继续向饱和溶液中加入NaCl晶体,溶液中Na+ ,Cl-的量是否
会增加?
分析:说明Cl-与Na+的结晶与NaCl晶体的溶解是一个平衡过程,溶液中
C(Cl-)增大,平衡向结晶方向移动,故有晶体析出。在饱和溶液中加入NaCl
晶体,平衡不发生移动,溶液中Na+ ,Cl-的量不会增加。
NaCl(s)≒ Cl-(aq) + Na+(aq)
板书: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阅读P59-60,思考:
1、难溶电解质的定义是什么?难溶物的溶解度是否为0?你如何理解
溶解性表中的“溶”与“不溶”?
2、以AgNO3与NaCl反应生成难溶AgCl为例,根据你对溶解度及反应限
度、化学平衡原理的认识,说明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否能真正进行到底?
溶液中是否含有Ag+和Cl-?
3、难溶电解质是否存在溶解平衡?若有,请写出AgCl的溶解平衡的
表达式,与电离方程式有何区别?并解释之。
4、怎样判断难溶电解质已经达到溶解平衡?
板书:一、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
讨论、分析归纳:
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很小,但不会等于0,溶解度小于0.001g,则
视为难溶。30
2、少量已溶解的沉淀在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改变外界条件,
平衡会发生移动。
3、AgCl(s)≒ Cl-(aq) + Ag+(aq)
当向AgNO3和NaCl恰好完全反应的平衡体系中加入I-,若再加入S2-,有
何现象?
设问:Ag+与I-反应可以生成AgI沉淀,Ag+与S2-反应可以生成Ag2S沉淀,会
不会产生这种沉淀呢?由什么来决定?
[实验]完成课本实验3-4,并填写下表
步骤 AgNO3和NaCl混合溶液 向所得固液混合物
中滴加KI溶液
向新得固液混合物
中滴加溶液
现象
分析讨论:
1、溶液中的Ag+有没有变化?体系中的溶解平衡有没有发生移动?沉
淀的转化和溶解度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2、如果将上述两个实验中的沉淀生成和转化的操作步骤颠倒顺序,
会产生什么结果?
3、如果向Mg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在滴加FeCl3溶液,会有什么
现象?为什么?请用实验验证你的想法。
归纳总结:
实验说明,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某种离子结合原沉淀电离出的某种
离子形成更难溶的沉淀,即将原有沉淀通过加入其他离子转化为溶解度更
小的沉淀AgI (比AgCl更难溶)。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沉淀的转化。
AgCl(s) ≒ Cl-(aq) + Ag+(aq)
【思考与交流】
1、在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通常会将FeS固体投入Cu2+,Ag+,Pb2+等
重金属离子的废水中,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运用了什么原理?
2、加热可以使硬水中Ca(HCO3)2与Ca(HCO3)2分解为CaCO3与MgCO3沉淀,
但实际上锅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而不是CaCO3与MgCO3,Mg(OH)2,
的溶解度比MgCO3的溶解度小,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第二课时
【引入】展示美丽溶洞的图片
1、在生活中,水资源是很宝贵的,如果工业废水中含有Ag+,理论上,
你会选择什么试剂来除去Ag+?
2.粗盐提纯时,NaCl溶液中含有SO42-离子,你会选择Ca2+还是Ba2+的试
剂?为什么?
3.家里的暖水瓶总用久了会产生水垢,其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
如何出去其中的水垢呢?
[思考并回答] 31
1、离子的除杂,在相同条件下,选择一种溶解度小的沉淀,可使除
杂更彻底,利用的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对难溶电解质平衡的决定性影响。
2、沉淀的溶解以CaCO3为例,体系存在溶解平衡CaCO3(s)≒Ca2+(aq) +
CO32-(aq),加入盐酸,可使CO32-离子浓度降低,平衡相右移动,则沉淀不断
溶解,利用了改变离子浓度的方法使溶解平衡发生移动而达到沉淀溶解的
效果。
【思考与交流】
1、NH4Cl中含有FeCl3,如何出去Fe3+?请总结出沉淀剂选择的条件以及
沉淀形成和沉淀完全的条件。
2.以Mg(OH)2为例,分析可使难溶电解质溶解的方法,并设计实验验
证,总结使沉淀溶解的本质所在.
3.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CaCO3为何溶于碳酸?氢氧化铝为何既可容在
强碱溶液中又可溶在强酸中?
板书:二、沉淀反应的应用
1.沉淀的形成:加入沉淀剂与溶液中的某些离子生成沉淀,达到分
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
2、沉淀的溶解: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减少溶解平衡体系中的某种离
子,会使平衡向沉淀溶解方向移动,沉淀逐渐溶解。
Mg(OH)2(s)≒ Mg2+(aq) + OH-(aq)
+
H+
H2O
[问题]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岩在有水的条件下可以与二氧
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盐,碳酸氢盐也可分解为碳酸盐,请你根据
提供的条件结合沉淀形成和溶解的知识分析美丽的石笋、石钟乳和石柱是
怎么形成的?
[学生阅读] 学生阅读课本P64 【科学视野】有关溶度积的内容并思考。
1、溶度积常数的表达式是什么?它表达的意义是什么?
2、溶度积常数与沉淀的析出和溶解有何关系?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有哪些应用?
作业布置:试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下列事实
1.FeS 不溶于水,但却能溶于稀盐酸中。
2.CaCO3 难溶于稀硫酸,但却能溶于醋酸中。
3.分别用等体积的蒸馏水和 0.010mol/L 硫酸洗涤 BaSO4 沉淀,用水洗涤造
成的 BaSO4 的损失量大于用稀硫酸洗涤造成的损失量。32
盐桥
CuSO4 溶
液
CuSO4 溶
液
G
Zn Cu
(3)
第四章 第一节 原电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设计原电池、选用正负
极的原则,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
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实验引导学生掌握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从能量的角度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
的重要贡献。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
1.同学们在化学必修 2 关于《化学能与电能》章节中,学习了原电池的基
本原理和形成条件,那如果有下列两个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吗?
2.为什么⑵不能形成原电池?(是⑵不能形成闭合回路。)
3.如何能使⑵构成闭合回路,形成原电池呢?
(依据学生的方案,肯定切实可行的方
案,如在两烧杯间搭建盐桥。)
[实验探究]
在⑵装置中使用盐桥。
观察装置⑶的实验内容实验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并讲述实验现象。
[教师]归纳并板书实验现象:
①电流计指针偏转,并指示电子是
由锌片流向铜片;
CuSO4 溶
液
CuSO4 溶
液
G
Zn Cu
(2)
G
Zn Cu
CuSO4 溶液
(1)33
②锌片溶解质量减少;③铜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
[结论]Cu-Zn-CuSO4 溶液构成了原电池,发生了原电池反应,并且锌为原电
池的负极,铜为正极。
问题:1.如何设法阻止溶液中的 Cu2+在负极锌表面还原以及能使⑶装置原
电池得到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2.若把装置⑶中左烧杯中的 CuSO4 溶液换成 ZnSO4 溶液可以吗?
实验 4-1
观察,记录并讲述实验现象。
①盐桥存在时电流计指针偏转,且指针偏转角度随时间的延续几乎保
持不变;②Zn 片溶解,无红色物质析出,Cu 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③取
出盐桥电流计指针回到零点。
[结论]Zn—Cu—ZnSO4 溶液—CuSO4 溶液—盐桥构成了原电池,且能产生持
续、稳定的电流;取出盐桥时没有电流产生,不能形成原电池。
板书:1、构造特点:双液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每个半电池中的电
极与电解质溶液互不反应,电池反应的还原剂与氧化剂分别位于两个半电
池中,中间通过盐桥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2、电极反应:负极(Zn):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Cu):Cu2++2e-=Cu(还原反应)
3、电池反应:Zn+Cu2+=Zn2++Cu
4、外电路:电子由负极(Zn 片)流向正极(Cu 片);
电流由正极(Cu 片)流向负极(Zn 片);
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Cu 片);阴离子移向负极(Zn 片)。
5、盐桥的作用:通过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在内电路形成电流回
路而不中断电流。
6、意义:随开随用,并能长时间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小结并板书]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
1、原电池的定义: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闭合电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3、原电池的电极:
①材料种类:金属—金属(活泼性不同);金属—非金属;金属—金
属氧化物等。
②负极: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正极: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③
正、负极的判断方法: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电子流出或电流流入
的一极为负极,电子流入或电流流出的一极为正极);池中实验现象
(电极本身溶解的为负极,电极上有金属或气体析出的为正极)。
[作业]教材 P72,习题 1-6。34
第四章 第二节 化学电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电源的分类,常用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加深对原
电池原理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收集整理、分
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一次、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反应式的书写、性能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复习:请同学以铜—锌原电池为例,叙述原电池组成和工作原理
板书:第二节 化学电源
举例或实物展示:常见化学电源
锌—锰干电池、铅蓄电池、镍—铬可充电电池、银—锌钮扣电池的
标本或模型
板书:化学电池——将化学能变成电能的装置
讲述:电池分类: 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板书:一、一次电池
投影:1.电池反:Zn+2MnO2+2H2O 2MnO(OH) +Zn(OH)2.找出电池的正、负
极(电池的正、负极反应方程式看教材,不要求)
2.银锌电池的电极分别是 Ag2O 和 Zn ,电解质是 KOH,发生氧化还原
反应后生成 Ag 和 ZnO,请写出该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分析、讨论得结论
讲述:锂电池的优点:锂具有密度小,还原性强的特性。以及锂电池重量
轻、电能高、寿命长、用途广的特点。
板书:二、二次电池—铅蓄电池
投影:铅锑合金的格板,格板上填充的正极、负极材料,两极之间注入硫
酸的质量分数(30%)和密度等内容。
总反应 Pb(s)+PbO2(s)+2H2SO4(aq) 2PbSO4(s)+2H2O(l)
找出放电时(原电池)正负极材料与电极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计算
当转移 0.5NA 个电子时,蓄电池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并分析充电的反应。
分析、讨论得结论:
板书:三、燃料电池
投影:请写出氢氧燃料电池在酸性及碱性电解质下的正负极反应、总反应,
并由此理解此类电池名称的来源。
板书:酸性电解质:
=
放电
充电35
负极: 2H2-4e-==4H+ 正极: O2+4H++4e-==2H2O
总反应:2H2+O2==2H2O
碱性电解质
负极: 2H2-4e-+4OH-==4H2O 正极: O2+2H2O+4e-==4OH-
总反应: 2H2+O2==2H2O
讨论、归纳:
1.燃料电池的规律
①燃料做负极,助燃剂氧气为正极。
②书写方程式要考虑产生的离子是否与电解质溶液反应。
③电极材料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只起传导电子的作用。
④电极反应式必须遵循原子守恒与电苛守恒。
2.燃料电池与前几种电池的差别:
①氧化剂与还原剂在工作时不断补充;
②反应产物不断排出③能量转化率高(超过 80%),普通的只有 30%,
有利于节约能源。
[阅读]科学视野:燃料电池具有能量利用率高,可连续使用和污染小等
优点,已成为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化学电源。
作业:1.燃料电池是燃料(如 H2,CO,CH4 等)跟氧气或空气反应,将化学
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电解液为强碱溶液。下列关于甲烷燃料电池的说法
中正确的是:(答案 A、C)
A.负极反应为:CH4+10OH--8e-==CO32-+7H2O B.负极反应为:
O2+2H2O+4e-==4OH-
C.随着放电进行,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D.随着放电进行,溶液的 PH 值不变
2.氢镍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污染的
铜镍电池。氢镍电池的总反应是 (答案是 C、D)
H2+NiO(OH) Ni(OH)2 ,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电池放电时,
A.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 OH-浓度不断增大
B.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
C.电池充电时,氢元素被还原 D.电池放电时,H2 是负极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应联系生活实际,向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转化。因此本
节课的设计应注意:挖掘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
识与工农业生产、科学发展、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化
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
2
1 放电
充电36
第四章 第三节 电解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解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
2.使学生了解电解原理的应用。
3.通过对比、分析、明确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解氯化铜水溶液的实验,加深对电解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探究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意识。
(2)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加深学生对“理论来
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认识规律的认识。
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教学难点:离子放电实质。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电解原理;第二课时,电解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与启发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生活中常用的充电电池,充电的过程
是怎样的?
2.人们用的银制餐具,是纯银的吗?又
是怎么制作的?
3.1807 年,当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电极
插入熔融的氢氧化钾并接通直流电源时,
奇迹终于发生了,在阴极附近产生一种
银白色金属,随即形成紫色的火焰,这
就是发现钾元素的主要过程当时在社会
上引起了轰动。他随后用电解法又相继
发现了钠钙锶钡镁等元素,成为发现化
学元素最多的人,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
呢?
积极思考 创设情境,
让学生觉
得将要学
习的内容
既熟悉又
有趣。
【实验探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内容——电解原理,首先,我们通过一
个实验,将 CuCl2 水溶液通电,仔细观察
实验现象并记录,描述分析实验现象。
做实验,记录现象
①与电源的负极相
连的碳棒上有一层
红色的固体析出,说
明有铜生成。②与电
①培养实
验能力和
合作精神。
②提供直
接经验。37
源的正极相连的碳
棒上有气泡产生,并
有刺激性气味,用湿
润的KI淀粉试纸
变蓝,说明有氯气生
成。③电流计指针发
生偏转,说明电解质
溶液导电。④溶液的
颜色逐渐变浅,说明
Cu2+的浓度逐渐
减小。
③处理信
息,得出结
论。
【讨论问题】针对实验中的现象讨论以
下问题
1.通电前,氯化铜溶液里有哪些离子?这
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怎样?
2.通电时,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有什么
变化?为什么? 离子的浓度有什么变化?
3.当离子定向移动到电极表面时,发生
的是什么类型的反应?
4.电子的流动方向如何?外电路上电流
方向怎样?
5.构成电解池的条件?
电子从电源的负极
沿导线流入碳棒(与
负极相连),又从碳
棒(与正极相连)流
出,沿着导线流回电
源正极,所以,外电
路上的电流方向是
由电源正极出发→
碳棒(与正极相连)
→碳棒(与负极相连)
→回到电源负极。
培养分析
推理,归纳
总结的能
力。
【实验探究】
当电解一个电解质溶液,在阴阳两极上
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有什么规律?我
们来电解两个混合溶液(CuCl2+FeCl2
和 KCl+KI)探讨一下?
做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
描述现象
培育实验
探究能力
【讨论问题】
① 在两个混合溶液(CuCl2+FeCl2 和
KCl+KI)中分别存在哪些阴阳离子?
② 根据实验现象,是哪些阴阳离子在放
电?
③ 有什么规律可寻?
【总结】
①阳离子放电能力
与金属活动性顺序
有关,越不活动的金
属,其离子越易得电
子。
②阴离子放电能力
与其还原性有关,离
子的还原性越强,放
电能力越强
培育归纳
总结能力
在水溶液中的放电顺序:38
Ag+>Hg2+>Fe3+>Cu2+>H+>Fe2+>Zn2+
[特别提示]K+、Ca2+、Na+、Mg2+、Al3+等
活泼金属的阳离子在水溶液中不放电。
S2->I->Br->Cl->OH->含氧酸根
[特别提示]含氧酸的酸根离子在水溶液
中不放电
加强理解
【巩固练习】以石墨为电极,电解下列
物质的水溶液,写出有关电极反应式和
电解总反应式:①氯化氢②硫酸③氢氧
化钠④硫酸铜⑤硫酸钠⑥氯化钾
学生练习
巩固知识,
使理论联
系实际。
【课下探索性练习】
1.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时,
两极均能放出气体,且溶液的 PH 值增
大的是 A 氯化氢 B 硫酸铜 C 硫酸钠 D
氢氧化钠
2.假如要将一根铁钉镀上铜,应如何设
计电解池,请画出装置图。
3.比较电解池和原电池。
课后练习 为下节内
容做下铺
垫
板书设计
一、电解原理
构成电解池的条件
第二课时 电解原理的应用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讨论】如果电极一个用铁,一个用
石墨,电解质溶液用 CuCl2,一个制成原
电池,一个制成电解池,请指出电子移动
方向和电极反应,以及区分正负极和阴阳
极。
讨论,比较 比较原电池
和电解池的
不同。
【引入】大家都知道生活中使用的银制
餐具不是纯银的,而是镀银的,和我们上
节课布置的让大家在铁钉上镀铜的原理
类似,属于电解池的应用,请大家展示自
己设计的电解池。
投影学生设计的
装置图
并进行评定。
承上启下,
对上节内容
的巩固和引
出本节内容。
【问题讨论】
1.有些同学采用惰性电极做阳极,有些采
用铜做阳极,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思考并讨论 深化电解原
理这个概念。39
2.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在铜的精炼上,比
如用纯铜板做阴极,粗铜板做阳极,CuSO4
做电解液,两极上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
3.如果粗铜中含有锌镍银金等杂质,那么
在两个电极上又将发生什么变化?
【归纳总结】以上是电解原理的应用
——电镀,可以使金属增强抗腐蚀能力,
增加美观和表面硬度。
增强理解
【实验探究】我们来看电解原理的另一
个应用,电解饱和食盐水,这是氯碱工业
的基础,下面大家来做这个实验,检验产
物。
做实验,记录,讨
论
培养实验能
力和团体协
作能力。
【介绍】上节课我们提到过英国化学家
戴维发现钾钠钙锶钡镁等元素的过程,一
般金属的冶炼有加热分解法,热还原法,
但是对于这些活泼的金属,由于很难有还
原剂将它们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所以
只能采用电解法这种“最强有力的氧化还
原手段”。
理解 承上启下,
呼应重要知
识点。
【练习】请写出电解 NaCl 和 Al2O3 的电
极方程式和总方程式。 练习
巩固电极反
应的书写。
【板书设计】二、电解原理的应用
电解饱和食盐水制造烧碱、氯气和氢气。
作业:1.用两根碳棒为电极,电解氯化钠、
溴化钠、碘化钠的混和溶液(假设三者浓
度相等),一开始两极上的产物为( A )
A.碘和氢气 B.氯气和氢气
C.氧气和氢气 D.溴气和氢气
2.以 Pt 作电极,用电源串联电解分装在
两个烧杯里的 200 mL 0.3 mol/L NaCl 溶
液和 300 mL 0.1 mol/L 的 AgNO3 溶液,过
一段时间后取出电极,将两杯混合,则混
合溶液的 pH 值( C )
A.<7 B.>7 C.=7 D.≥740
第四章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书写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式,巩固"析氢腐蚀"的电极
反应式。2.了解电化学防护的原理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视频图片引入,紧密结合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设问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归纳小结,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防止腐蚀,任重道远。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用科学
知识武装自己,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造福社会。
教学重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教学难点:金属发生吸氧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学
内容
教学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引入
展示图像和学生收集到的音像、
资料(事先布置安排)等,由学生介
绍金属腐蚀给社会和生活带来的巨
大损失。
事先收集
相关腐蚀
的图片和
录像
强化学生
的直观感
受,激发
学生探究
金属腐蚀
的兴趣和
欲望
讲解
介绍 讨论:1、金属腐蚀的实质
金属与
周围的气
体或液体
物质发生
氧化还原
反应而引
起损耗的
现象。
2、金属腐蚀分类: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金属跟接触到的干燥气体(如 O2、
Cl2、SO2 等)或非电解质液体(如石蜡)等直接
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而且危害加大的,
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那么电化学腐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提出电化
学腐蚀概
念
一、 板书41
实验
实验 1 Fe—C—稀硫酸溶液原电池中
电流计有偏转。试一试将稀硫酸溶液
换为 NaCl 溶液,回路中会有电流产
生吗?
学生讨论,
并分正反
方辩论
知识铺垫,
逐步推进
学生
实验
安排反方代表实验证明。
现象:有电流产生。 实验证明
金属
的电
化
学腐
蚀
设问
问题:
1.正负极参加反应的物质是什么?
2.你能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吗?
学生思考
讨论
学生
讨论
负极反应的物质是铁,电极反应式:
Fe-2e-=Fe2+
正极:
讨论思考
实验 2 课本实验 4—3
(建议:把试管的水中滴入几滴红色
品红,利于观察。注意观察点有可能
是玻璃管末端水柱是从无到有。)
学生观察
现象:有
水柱产生。
实验为基
础
设问 问题:有水柱产生,你能得出什么结
论? 学生讨论
小结 参与反应的氧化剂为氧气
得出实验
结论
板书
正极反应的物质是氧气,电极反应式:
O2+2H2O+4e-=4OH-
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
小结
板书
电化学腐蚀定义:像这样不纯的金属
跟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
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
氧化。
板书
黑体
一般情况下,钢铁(含碳合金)在潮湿的空气中
表面会形成一薄层水膜,水膜回溶解来自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气体,使水膜
含有一定的氢离子。比如:
H2O≒H++OH- H2O+CO2≒H2CO3≒H++HCO3-
正因为如此,可形成铁—碳-水膜原电池,
但一般情况下,水膜酸性很弱或呈中性,但溶有
一定量的氧气。所以发生“吸氧腐蚀”
1、吸
氧腐
蚀
小结
生成的 Fe(OH)2 具有还原性,又可
以继续被氧气氧化,形成 Fe(OH)3,
Fe(OH)2+O2+2H2O=2Fe(OH)3
Fe(OH)3 脱去一部分水就生成 Fe2O3
练习相关
电极方程
式和化学
方程式
知识小结
联系生活42
•xH2O,这就是铁锈的成份。铁锈疏松
地覆盖在铁钉表面,一定程度上可以
阻止铁定的继续腐蚀。
板书
1.吸氧腐蚀
负极 :Fe-2e-=Fe2+
正极 :O2+2H2O+4e-=4OH-
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
Fe(OH)2+O2+2H2O=2Fe(OH)3
Fe(OH)3 →Fe2O3•xH2O(脱水)
2.析氢腐蚀
讲述
与“吸氧腐蚀”相对应的是:如果水
膜或电解质溶液呈强酸性,水膜或电
解质溶液中就会有大量的氢离子,此
时原电池反应就会有氢气放出,称之
为“析氢腐蚀”,与我们必修中原电
池形成原理相似。
电极反应
式:负极:
Fe-2e-=Fe2+
正极:
2H++2e-
=H2
总反应:Fe
+2H+=Fe2+
+H2
完成
板书
负极:Fe-2e-=Fe2+
正极:2H++2e-=H2
总反应式:Fe+2H+=Fe2++H2
介绍巩固
析氢腐蚀2、析
氢腐
蚀
讲述
比较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见附表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主要发生吸氧
腐蚀。因其速度快,又具普遍性,所
以危害极大。
引出下部
分学习内
容作铺垫。
引入 根据上节引入部分强调保护金属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
设问 问题:你知道哪些办法可以较好地保
护金属,不被腐蚀吗? 学生讨论
1、保护层,2、改变金属结构……
换个角度
理解所学
知识,用
于解决实
际问题
切入 我们研究电化学保护法
二、
金属
的电
化学
防护 回顾
电化
学知
识
问题
1.在两种金属作极棒形成的原电池
中,哪种极棒消耗?哪种极棒没有消
耗(受到保护)?
2.在两种金属作极棒组成的电解池
学生讨论43
中,哪种消耗?哪种极棒没有消耗
(受到保护)?
小结 1.正极(较不活泼金属)受到保护
2.阴极受到保护 小结
科学
探究 P87 《科学探究》 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小结
小结
板书
1、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2、 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例题 现有一块白铁和一块马口铁,你能否预测哪种铁
板更耐腐蚀? 解决问题
小结 略
作业 P87-1T-8T
教
学
反
思
金属的腐蚀及其防护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非常常见
的现象,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节课应在科学知
识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上入手,密切联系生活实
际,挖掘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即金属腐蚀的原
理),以及金属的腐蚀防护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化
学知识与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
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附表一 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