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ID:97512

大小:19.9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2-0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解读从今年开始,全国使用部编本统编教材,此套教材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低年级特别注意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学习运用初步的阅读方法。在中高年级课文阅读教学中进一步强化习惯和方法的培养、指导,并且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分别编写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的速度、有目的地阅读”这四个阅读策略单元,结合小学阅读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阅读活动中习得一些基础的、有用的阅读方法,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其中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一、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句话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老夫子之言,此话可直译为“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有思才有疑,有问才有深思;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精进”,疑就是为了更好的进。本单元围绕这一人文主题提出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尝试:尝试是指人的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挑战,尝试,是做过去没有做的事。不同:不一样。角度:比喻看事情的出发点。问题:是指阅读中产生的疑惑、不解。“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的意思是在阅读时,学习并试着从不一样的出发点去思考,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寻求解答,借此理解文本内容,读懂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学习表达方法,体会阅读的快乐。二、阅读时,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一至三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直也在在引导孩子边读边想。现在,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升到“能够边读边想边问”。其实,即使是刚刚从三年级升入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在阅读中,只要认真思考,也是会有问题产生的。由于孩子们是不同的个体,思维过程不同,所以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但是孩子提出来的问题五花八门,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怎样才能引导孩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这是本单元最重要解决的问题。从有效的促进阅读深入,提升阅读效益的一般性过程来看,下列类型问题往往是比较有价值的问题——1、由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对字面意思可能读不懂,会有“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这是怎么回事情?那是怎么回事情?”的疑问(这些问题的解决,他们或是通过查阅字典、查阅资料的方法解决,或是自己一边读一边深入的去联想和想象来解决)。2、由于对文中内容的情节变化的原因不理解——没有细细的关注上下文的联系,进而对前因后果的关系不明白,或者,作者所写的内容与自己过去生活经历、思考不一样,于是产生“为什么会这样啊”的疑问,而解答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读懂课文的上下文或者课文内容与背景资料等内容的因果关系,从而读懂内容。3、由于读的时候还没能对文章内容、作者的生活经历所写内容的背景与作者的议论、评述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或者自己没有相应的生活经历与知识经验,可能对作者的议论、评述不理解,与自己的观点产生冲突,进而产生“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一类的疑问;4、由于读的时候有对作者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主旨有一种期待,会针对对作者文章的主旨或者写作目的提出“是什么、怎么样”的期待性问题;或者因为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已有知识经验不一样,而产生“为什么会是这样啊”疑问;5、阅读过程中,从作者给出的观点,向生活类似现象去做推演的时候,或者出于归纳的需要要从生活中里寻找类似的时候,会产生“还有什么现象也是这样的”、“也能说明这样道理”的、“是不是生活中类似的现象都是这样的”等类型的疑问。6、由于作者的表达方法与自己过去的表达经验产生了冲突——发现了不一样,于是会提出“为什么这样写啊”的问题......上面对学生阅读中产生问题的一般性(类别)特点进行分析,基本上能够“阅读不断能够走向深入”。上面虽然谈的是“阅读文章时疑问产生的类型”,其实也阐述了阅读思考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去思考,往往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三、教材关于“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的编排本单元共安排了4篇课文,其中三篇精读课文,分别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和一篇略读课文《蝴蝶的家》。这4篇课文的自读提示和课后题,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先明确一点——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孩子学会用边读边提问的方法去理解文本,不是向以前学习课文那样,以分析课文,品读重点词语,重点语句为主,那样就偏离了本单元的语文学习目标主旨,我们意在让学生学会用提问的方法理解文本内容。《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中,课文提示: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本篇课文学习中,是学生初次接触自己针对所读内容“提问”。本课安排了三个课后学习提示。第一题是“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这二题是“小组交流,仿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第三个问题是“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这三个题目的安排是一环紧扣一环的。第一题是整理自己的提问,将孩子五花八门的提问搜罗到一起,为第二题交流做准备。第二题是观察交流孩子们的提问,看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发现,问题1: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在这句话中,作者所用的表达方法是比喻,把被青苔包裹的豌豆比作一个囚犯,由于作者的表达方法与孩子自己过去的表达经验产生了冲突,孩子发现了不一样,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问题2: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根据我们平时的经验,我们所见到的小花园应该是花团锦簇的,可是一粒豌豆却被称一个小花园,作者所写的内容与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不一样了,所以孩子会提出这个问题;也可能因为孩子没有细细地关注上下文的联系,对文中内容的情节变化不明白,所以提出这个问题。细读文本,会发现小女孩由于身体非常虚弱,只能整天躺在床上,母亲还要每天去外面挣生活费,可见她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呀。多亏飞来了一粒小豌豆,并且生根发芽,长出了小叶子,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这粒小豌豆就是小女孩的全部,对于小女孩来说就像一个小花园,其实也是用的比喻的表达方法。解答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读懂课文的上下文或者课文内容与背景资料等内容的因果关系,从而读懂文本内容了。问题3: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前面最多的笔墨都在写掉到窗边的那粒豌豆,这粒豌豆给小女孩带来了快乐,按常理最了不起的应该是它。可是最后却提出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是最了不起的,与常理相悖,所以孩子会提出这个问题。三个问题都是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提出来,有的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有的是针对全文提出的。结合前面对“问题产生类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编者在这里编排这个题目,虽然只想的是“针对句子或者内容”提问,实际上,也是思考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思考句子和内容写的什么,从‘与自己的生活和实际经验’相冲突的角度来提出自己的疑问的”——阅读的时候,怎么思考——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解释“意思、为什么”,不能解释的,就产生了冲突,疑问就产生了。按照教材的说法,第三题是针对全文内容、思想给孩子们提出的一个问题,因为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去”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病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所以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起来了。这是针对作者所表达的“主题”产生的疑问,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由于本课是初次接触提问,可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甚至孩子提的问题越多越好。不过,必须要搞清楚的是:不要“无疑而问”、“为问而问”、“随意提问”、“远离阅读材料”提问,一定是经过阅读、思考,与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基础、阅读能力基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础等相冲突,产生了疑惑、问题,才提出来。“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一定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蝙蝠和雷达》《蝙蝠和雷达》的课文提示是:一位同学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题和内容,提出了一些问题,写在了旁边和文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把它们写下来,和同学交流。本课是教给孩子从多角度提问,并以批注的形式出现,顺便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批注,为四年级上册的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做铺垫。另外,针对文本提问的角度增加了。批注安排了4个阅读思考后提出的问题。问题1: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看到题目,会想到,蝙蝠是动物,而雷达是高科技,二者会有什么联系呢?这是“两者之间的联系”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冲突了。由于读的时候还没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可能对作者的叙述不理解,于是提出疑问。提问的角度是针对题目,指向文章内容。问题2: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是针对作者在文中给出来的“概括性”的结论产生了疑问——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实验中”蝙蝠飞行认路的过程没有读的很清楚,而且不清楚蝙蝠的生理构造特点,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前两个问题,都是针对文本内容提问的。问题3: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碰到了飞蛾、蚊子会怎样?经过文本的学习,了解到蝙蝠飞行的秘密,它从嘴里发出一种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孩子由此受到启发,蝙蝠碰到飞蛾、蚊子会怎样呢?这是孩子们运用结论去推演生活实际中的其他现象的时候因为推导不出来结论而产生的的疑问——是改变飞行方向,还是吃掉它们。这是孩子们根据所学内容深入的联想和想象不能确定,就提出来了问题。问题4: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受到了动物的启示。这是从内容受到何种启发的角度提问。课后学习提示第一题“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比较第5课的第一题,加深了难度,要求找出问题提出的角度。这就是当时怎么思考的,然后思考这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问题”,并且做归纳。课后第二题:下面是一个小组问题清单和对问题的讨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对第一题的想法进行交流讨论。问题1: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这个问题提问的角度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这个问题,是一个科学常识性问题,什么是无线电波?什么是超声波?二者有什么区别,可以让孩子查阅课外资料来解决。问题2: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这个问题,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的。蝙蝠和雷达与飞机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写是为了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往下读的兴趣,是写作的一种方法。问题3:“蝙蝠探路”的原理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这是从课文中得到其实,联系生活经验提出来的。是对课文的一种拓展延伸。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孩子自己查阅资料去解决。三个问题分别展示了提问的不同角度:内容、写法、启发。第三题: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是对第二题的深度练习。通过片段阅读,让孩子练习分别从内容、写法、启发三个角度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的提问从原来的漫无目的,五花八门,开始变得有针对性,有意义,有条理了,孩子提问开始有方向了。《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暗示学生提问时应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指有用途或对理解文本能起到作用的问题。如何引导孩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呢?教材继续以批注的形式给孩子展示问题。问题1: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呼风唤雨:原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因为人类能利用科学技术来支配自然。人类是怎样利用科学技术来支配自然的呢?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内容,所以这个问题是学生读了作者的“观点”,与已有知识经验产生了冲突,同时因为没有读懂上下文的关系,而产生了疑问,是针对课文内容的观点提问,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明白了课文内容。问题2:“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提出的。从字面上看,发明是创造出一种从未出现过的东西。发现则是在自然社会的原有基础上发现某些不为人知的事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在探索过程中进行的再创造。两个词语只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这样的问题,在提示学生“对同类的相近词语”,需要去搞清楚他们的“相同和不同”,而不明白的时候,就得提出问题,去搞清楚。问题3:“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千里眼、顺风耳是指西游记里的2个天将,一个可以从天庭看到人间,一个可以听到最细微的声音。但在这里的意思不同。千里眼指可以看到很远很远以外的景物,形容眼光长远。在现实生活中指电视、电脑和望远镜。顺风耳指可以听到很远很远以外的声音,形容消息收集迅速。在现实生活中指电话和收音机。腾云驾雾在神话中是描写神仙、妖魔或得道的人可以乘着云雾在空中飞行。也形容人在身体、精神处于不正常状态的举止,还形容有超自然的能力或技能等。在现实生活中指火车,飞机,火箭。这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来的,这个问题不弄懂,就很难理解文本内容。问题4:20世纪的科学技术还创造了那些神话呢?这个问题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的一个拓展延伸,目的提示学生阅读明白了一些道理,掌握了一些知识,需要去联系生活思考,去帮助认识生活。编者安排这样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指向生活去提出“还有哪些……”这一类型的问题,从而在问题解决中,开拓孩子的知识面,更好的认识生活。问题5:为什么“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这也是对作者给出来的结论的“原因”不清楚而提出来的问题——上下文与结论的关系、生活经验与结论的关系、生活现象(可能是不清楚但是已经存在了的与结论的关系)与结论的关系需要搞清楚。问题6: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是从课文内容得到启发的角度提出的,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本课就是引导孩子从内容、写法、启发的角度去提出对理解文本内容有帮助的问题,也就是有价值的问题。课后安排了三个练习题。第一题: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在前两课第一题整理问题,划分角度的基础上再次提升,要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第二题出示一个小组在整理问题时的讨论。问题一:什么是“程控电话”?程控电话就是电话的一种,这个问题跟文本内容毫不相干,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短文中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个问题能帮助我们理解文本内容,是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孩子深入思考。也是有价值的问题。课后第二题的出现是帮助孩子区别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课后第三题,“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这个问题是一个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有价值的问题,继续引导孩子理解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   《蝴蝶的家》让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按照提问角度分类,选出认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这是对前面所学提问方法的综合性巩固和运用。孩子可以利用本课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