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授课计划及知识点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二语文授课计划.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初二语文授课计划及知识点》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初二语文授课计划及知识点》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初二语文授课计划 授课内容 课时 散文知识点+练习题 ‎3‎ 古诗知识点+练习题 ‎2‎ 作文:写人+写作 ‎2‎ 说明文知识点+练习题 ‎3‎ 文言文知识点+练习题 ‎3‎ 作文:写物+写作 ‎1‎ 散文 一、何为散文?‎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 二、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五、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六、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 散文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散文阅读题型 一、题目设题类 ‎1.题目的含义 答题格式(思路):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概括了……的事件)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暗示)揭示了……的主旨。‎ ‎2.题目的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内容上的作用,即题目含义(答题格式(思路)同上);结构上的作用,是否是线索。‎ ‎3.为文章拟一个题目 答题格式(思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4.寻找线索 答题格式(思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标题(2)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3)文中抒情议论语句(4)作者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二、情节设题类 ‎1.概括全篇情节 答题格式(思路):人物+事件(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小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题格式(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三、人物形象设题类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答题格式(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评价人物形象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答题格式(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缺点如上。(评价人物要全面)‎ ‎4.补写人物心理 答题格式(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四、句子设题类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 ‎2.描写句理解(作用)‎ ‎(1)人物描写句答题答题格式(思路) ‎ ‎(2)自然环境描写句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3)社会环境描写句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3.文采句赏析 答题格式(思路):修辞+内容+情感 五、段落设题类 ‎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答题格式(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结构)‎ 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完整,浑然一体。‎ 六、词语设题类 答题格式(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 七、记叙顺序设题类 ‎ 常考的是倒叙、插叙的辨识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记叙顺序是倒叙,作用是先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或最引人的情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 记叙顺序是插叙,作用是补充了……内容,使文章内容更翔实,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 八、写作(表现)手法设题类 常考的手法是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象征、巧设悬念等。 ‎ 答题格式(思路):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突出了(作用是)……(往中心靠拢)。‎ 九、阅读感受设题类 ‎ 看是主观题,实则有倾向。任意挥洒也可,但更要关注作者的倾向和意图。与作者站在一边,作者的意思就是最保险、最稳妥的答案,只是让你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而已。注意语言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晰,简洁有文采。(可引用成语、名句,多用对偶、排比,多用四字词)‎ 十、批注类 自己去发现文章中美的词语、句子、段落、手法等。批注可以从语言、情感、写法、感受、联想等方面入手。批注更讲究语言文采,可引用成语、名句,多用对偶、排比等。多用四字词。‎ 十一、表达方式设题类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1.议论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其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增强文章感染力。‎ 十二、就文章中心设题类 答题格式(思路):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1、概括中心:本文记叙(描写、说明)了……,表现(赞美、批判)了……。‎ ‎2.找主旨句:(1)标题(2)文末议论、抒情句。‎ 十三、修辞设题类 ‎ 辨识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征。‎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夸张:突出特征,解释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突出强调某种意思。‎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 散文练习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 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    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 ,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释: (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 1. 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2分) ‎ 1.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3分) ‎ 2. 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2分) ‎ ‎4. 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5分)    ‎ 秃的梧桐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 ( )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ōnɡɡ 1ónɡɡ( )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1)——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 ‎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苏雪林《绿天》)      1.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 2.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3分)‎ ‎  ‎ 3. 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4分) ‎ ‎ ‎ 4. 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 ‎  ‎ 5. 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 ‎1.(2019·改编题)阅读下面的宋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此词是苏轼的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达了他想要驰骋沙场、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B.“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大批人马呼啸席卷而过的热烈场面,表现了狩猎场面之壮观。‎ C.下阕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表明了词人本次打猎的目标是像当年的孙权一样射杀猛虎。‎ D.结尾三句刻画了一位弯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和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 ‎2.(2019·改编题)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首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B.锈迹斑斑的断戟,带有极强的沧桑感:能令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甚至“神游”于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C.后两句作者发议论,抒感慨,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以两名女子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 D.诗歌咏史怀古,不止于就事论事,既可以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一股“‎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3.(2019·改编题)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赏析正确的一项( )‎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4.(2019·改编题)阅读下面的宋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题目“蝶恋花”巧设比喻,含蓄表达了这首词思恋怀人的主题。‎ B.上阕塑造了一位在暮色中登楼远望,因相思而忧愁的主人公形象。‎ C.下阕情景交融,展现了主人公苦中求乐,仍难遣愁绪的过程。‎ D.本首词围绕“春愁”,写尽怀恋意中人的缠绵相思。‎ ‎5.(2019·改编题)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颔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颈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尾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6.(2019·改编题)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作文 记事文 写事要求清楚、具体。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记叙文六要素”。把这六个方面写清楚了,才能让读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同时,还要寓理于事,即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在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其中,“经过”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败的关键所在。‎ 怎样写事 一是把“经过”部分分成几个阶段,然后按照先后顺序一层一层地写得清楚。写的时候多文几个“后来怎样”,文章就具体了。‎ 二是注意材料的详略,有所侧重。对一些重要的过程、场面要细致描绘,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三是对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写具体。‎ 写人文 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记叙文,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虚实要求完整,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一)通过一件事来写人 通过一件事来写人,通常是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为了刻画人物,对所写人物必须进行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但是,从以事写人这个角度来说,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并把这件事写好。 在写事情的时候,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小事,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见大”。‎ ‎(二)通过几件事写人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以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一种品质;二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多种品质。 要注意:用几件事写人,这些事可以是完整的,作者必须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交代清楚,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只着重于某几点进行叙述。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有的事详写;有的事略写;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完整,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简单。 通过几件事写人,同样要对人物进行必要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的描写。‎ ‎(三)学会刻画人物 写人的文章要会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就是学会刻画人物。‎ ‎1.也叫肖像描写 ‎,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2.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要精心筛选,把那些足以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 对话描写有四种形式:说的话写在后面,说话人后面用引号;说的话在前,说话人写在后,用引号、句号;前后各引一句或几句,中间交代谁说的,用逗号;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这四种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事业,避免行文死板。‎ ‎3.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卡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因此,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 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有一位作家说过,最难的不是写动作,而是写出有特点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人来。‎ ‎4.心理描写。心理的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客观、谨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 写物文 所谓状物,就是具体、形象地描写物体的特征、形态、色彩、质地等。这个物还应该包括动物、植物等类。由于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状物的方法也不一样。‎ ‎(一)怎样写物品 ‎1.抓住特征 从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对所写的物品仔细观察。因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物品,也会有某些席位的区别,也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蛛蛛物品的特点写,就是抓住了这一物品是区别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写。‎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1)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写。‎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间顺序写。‎ ‎(3)有的物品,须按先外后内的顺序写,即先写外表,后写内里的顺序。‎ ‎3.状物需要想象和联想 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仅使所状之物更加具体生动,还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样写动物 ‎1.写外形 首先,观察小动物(包括昆虫)的外形,一般是写小动物的静态。在观察时,包括颜色、长相、个头都要如实写出来。其次,要抓住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三是按顺序:先整体一再局部一最后整体。概括写整体,具体写局部,用总分关系的句群。最后,为使描写更形象、具体,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 ‎2.写习性 写小动物,还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动作、静态和生活习性,这些是小动物的动态方面。例如写它们吃食物、嬉戏的样子,相互追逐争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况,等等。‎ 说明文 说明文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一.说明文分类 ‎1、分类: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二.说明方法 ‎1.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2.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也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常用的方法。‎ ‎4.列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 ‎5.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使抽象复杂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8.引用: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9.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10.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三.说明方法的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 ‎1. 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的说明了事物。‎ ‎2.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 列数字:具体准确为说明对象服务,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4.分类别: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5.打比方: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6.作诠释: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7.下定义: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8.画图表: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9.摹状貌: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四.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现象---本质,主---次,远---近,简单---复杂,原因---结果等等。)‎ ‎2、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A从早到晚;B从先到后;C从古到今。 ‎ ‎3、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A、由(从)外到内(由内到外);B、由远到近;‎ ‎4、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A、由因到果(由果到因);B、从主要到次要;C、从总到分;(*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五.说明的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有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所以说明文也分类生动说明文和平实说明文)‎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也可以生动说明)。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六.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结构形:‎ 一、 有总分式:1、总—分; 2、总—分—总; 3、分—总。 ‎ 二、 并列式。 ‎ 三、 递进式。‎ 说明文练习题 微 藻一一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徵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5.第②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 (4分)‎ ‎  ‎ ‎6.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4分)‎ ‎  ‎ 7. 我国“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 (3分)‎ ‎ ‎ 8. 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 (4分)‎ ‎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陈祺 ‎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13.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3分)‎ ‎ ‎ ‎14.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 ‎15.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2分)‎ ‎  ‎ 16. 第⑥段文字,在结构上起着 的作用,在语言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特点。(2分)‎ 17. 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2分)‎ 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特殊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被动句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 ‎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文言文练习题 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 矣。‎ ‎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諠 ]xāun,遗忘。(4)[戒]警告。‎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  ‎ 二)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 ‎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 尝( ) 术( ) 过( ) 疵( )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 ‎(3)多作自能见之( ) ‎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 答:‎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 ‎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