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 中学时代
第 1 课时 中学序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学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2.理解中学时代对人一生的意义。
3.明确中学新目标,迎接新挑战。
能力目标
1.认识成为中学生给自己带来的角色变化。
2.明确中学新目标,迎接新挑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中学生活对自己成长的重要影响。
2.能够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准备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3.体验交流、合作、分享带给自己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1.认识中学生活是一个全新的天地。
2.认识中学生活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
认识中学生活对自己成长的重要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单元导入男女同学朗读录音;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探
究与分享”的情景图片。
学生准备:自由翻阅、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悬疑激趣
播放教材单元导入录音:
(女生)生命好像一场旅行。进入中学阶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怎样的风
景?
(男生)在这里,我们会遇到哪些老师和同窗,会有哪些奇妙的经历?
……
(合声)这是一段充满挑战的人生旅程……
师:中学生活是怎样的风景?中学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同走
进道德与法治这门新课程。
二、畅谈新感受师:同学们好!我们先做一个课堂小调查:请知道老师名字的同学举手。
生:(举手或者说出老师的名字)
师:老师想采访下同学们,问一个很简单又很“难”的问题,大家乐意吗?
老师先请三名同学到前面来。
生:(三名同学走到老师跟前)
师:(问生 1)你知道父母的名字吗?
生:(很快回答)知道。
师:(问生 2)你知道你座位前同学的名字吗?
生:(根据具体情况回答)
师:(问生 3)你知道咱们班级几个同学的名字?
生:(根据具体情况回答)
师:踏进初中的大门,我们会有几分陌生,几分新奇,几分忧虑,这些都
是我们中学生活的新感受。如果中学生活是一个乐章,现在进行的就是序曲。
你是怎样体验这个序曲的?让我们一同体验下吧。请同学阅读教材第 3 页的“探
究与分享”,看看自己是否有同样的感受?
师:(学生阅读交流后)走进中学这个新天地,老师相信大家会有很多相同的
感受。在大家看书交流的时候,老师也幸福地回忆一下自己刚步入初中生活的
情景。给大家带来这些感受的,不仅是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还
有我们对长大的渴望,还有别人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三、新的起点
(一)畅谈新起点
师:出生时,我们拥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公民,今天,我们又
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中学生。成为中学生是我们几年前的渴望,也是大人
们对我们的期望。这是因为我们希望自己长大,大人们希望我们长大。那么,
我们现在长大了没有呢?长大的标志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下面的两个
场景。
场景一:(教材第 2 页“运用你的经验”情景图)
思路一:
问题研讨:
1.上了初中,就是大人了吗?
2.比别人大一岁,自己就是大人了吗?
3.中学生和小学生有什么不一样?
(核心提示:1.不一定;2.不一定;3.此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即可)
思路二:
师:在小学的时候,同学们是自己上学还是靠大人们接送?
生:(不同的回答)
师:现在上中学,大人们还接送我们上学吗?
生:(不同的回答)师:你能列举具体事例说自己已经长大了吗?
生:(不同的回答)
场景二:(教材第 3 页“运用你的经验”情景图)
问题研讨:
1.你也有过类似这个小学生这样的想法吗?
2.中学生活究竟有多大变化?
3.你对中学生活究竟有哪些期待?
(核心提示:开放性问题,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空间)
(二)认识新起点
PPT 课件出示教材正文阅读提纲。
1.为什么说中学生活是一个新天地?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新的校园环境;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未
来发展的新起点)
2.中学时代是我们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意
义?
预设:
(1)师:中学时代是发现人生的过程。我们发现了自我,发现了一个异性的
世界,发现了一个知识的世界……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幅画卷,中学时代就是最
为浓墨重彩的几笔。如果把成长看成一个过程,中学生活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阶段。中学生活对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还是先读一读教材第 4 页的“阅
读感悟”吧。
(学生速读后)师:中学对于一个人有多重要?我们可以采访下过来人,我们
也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不上中学会是怎样?
(2)齐读教材第 4 页最后一段,读后提出问题:你会用哪句话来概括中学时
代对于我们的重要作用?
师提示:“这将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
四、成长的礼物
师:(再次播放单元导入录音)“这是一段充满挑战的人生旅程……享受中学
生活,享受生命的馈赠。”这段话说得太激动人心了!成长带给我们些什么呢?
活动一:成长新礼物
阅读教材第 5、6 页教材正文后思考补充。
1.新的机会:
○我有了更多发表看法和观点的机会;
○我有了当选班委会成员的机会;
○我有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
○我有了____________机会。
2.新的可能:○我的学习成绩可能变得更好;
○我可能成为受同学欢迎的人;
○我可能做出一个小发明;
○我可能____________。
3.在刚刚开始的初中生活中,你感受到哪些乐趣?
4.中学的各项要求和小学一样吗?
5.你有信心迎接这些新挑战吗?
活动二:中学新目标
师:同学们想长大吗?想在中学扬帆起航吗?那就谋划一下未来新目标吧。
出示思考提纲:
1.在父母面前,我要做到的形象是____________;
2.在同学面前,我要做到的形象是____________;
3.在老师面前,我要做到的形象是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思考:
1.与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理想形象是怎样的。
2.对照教材第 7 页“相关链接”的内容,选取一个“学会”的方面,谈谈
学会这个方面有什么作用。
五、课堂小结
中学生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新变化,更是新挑战。中学时代是我们成长的重要阶段,中学时代为我们的未来发展奠基。迎接新生活,展望新愿景。中学
生活,你做好准备了吗?
板书设计第 2 课时 少年有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梦想。
2.了解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3.认识梦想的实现需要努力在当下。
能力目标
认识青少年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美好梦想的实现需要不断完善自我,
需要不断坚持和努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梦想与时代脉搏、人生目标紧密相连,进而培养亲近社会、热爱祖国、
奉献社会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梦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2.怎样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难点
梦想与时代和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第 8 页“运用你的经验”投影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浏览教材。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感受梦想
少年时代是一个追梦的时代,每个少年都有自己心中的梦想。老师虽然早
已经过了少年时代,可对少年时代的梦想却依然记忆犹新。让我们一起重温下
自己曾经的梦想。
(出示教材第 8 页“运用你的经验”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阅读)
师:你在幼儿园的时候有过什么样的梦想?
生:(带着问题思考,可以说出来回应)
师:你在小学的时候有过怎样的梦想?
生:(指定几名同学回答)
师:我们刚刚步入七年级,你是否萌发了新的梦想?
生:(先独自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流)
师:你的梦想是什么?
生:(说出自己的梦想)
师: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
生:(思考)二、问题导读,课文研讨
(一)有梦就有希望
1.阅读教材第 9 页正文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梦想?
(2)梦想有什么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交流,老师指定部分同学回答。
问题提示: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生命的热情
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有梦想,就有希望。
2.阅读教材第 9 页正文第二段,思考:
(1)少年的梦想有什么特点?
(2)少年有时不切实际的梦想也有意义吗?
学生阅读教材、交流,老师指定部分同学回答。
问题提示:少年的梦想天真无邪,人类需要这样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
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0 页“探究与分享”,思考教材下设的两个问题:
(1)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的梦想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什么?
(2)你从他的故事中获得怎样的启发?
学生阅读教材、交流,老师指定部分同学回答。
4.阅读教材第 10 页正文第一段,思考: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有着怎样的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交流,老师指定部分同学回答。
问题提示: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明确的人生目标,
犹如灯塔,能够帮助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5.阅读教材第 10 页正文第二段,思考:少年的梦想与时代有着怎样的关
系?
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生活在这个时
代的我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
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二)努力就有改变
1.阅读教材第 11 页上“探究与分享”,思考:
(1)关于梦想和现实的关系的观点中,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2)梦想和现实之间有桥梁吗?你认为这个桥梁是什么?
学生阅读、交流后,部分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
问题提示: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2.阅读教材第 11、12 页的“探究与分享”,依据教材的内容回答:
(1)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努力,但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梦想吗?
(2)从莱特兄弟圆梦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问题提示:第(1)问,梦想不一定都能实现;第(2)问,心怀梦想才会努力和奋斗。
3.阅读教材第 12 页正文,依据教材的内容回答:
(1)怎样认识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努力?
(2)如何努力才能实现梦想?
问题提示:(1)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
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2)努力,需要立志。
努力,需要坚持。
4.阅读教材第 13 页“方法与技能”和“拓展空间”的内容,思考:
(1)付出努力应掌握哪些方法?
(2)在生活中,你会为实现梦想付出怎样的努力?
根据教材第 13 页的“方法与技能”,说一说付出努力应掌握哪些方法,并
指出自己应从哪些方面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然后在教材上填写自己的想法
和做法,最后与身边同学进行交流。
三、课堂小结
梦想总是美好的,美好的梦想变成现实,不会是等来的,也不会是想来的,
而是通过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的。
板书设计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第 1 课时 学习伴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学习的概念。
2.认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认识终生都需要学习。
2.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终生学习的意识和热爱学习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难点
学习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你的经验”和“探究与分享”的相关情景图片和问题。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时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趣话学习
活动一:出示教材第 14 页“运用你的经验”情景图。
先让同学观察,暂时不出示思考问题。学生短暂交流后出示问题。
活动二:出示教材第 14 页“运用你的经验”下设的第一个思考问题。
你认得这两个字吗?在你看来,①—⑦各自表达什么意思?
①________ ⑤________
②________ ⑥________
③________ ⑦________
④________
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交流后,指派几个同学回答相关问题。问题提示:①“学”;②动手进行学习;③学习不知道、不懂的内容;④到
专门的机构进行学习;⑤从年纪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⑥“习”;⑦模仿。
活动三:出示教材第 14 页“运用你的经验”下设的第二个思考问题。
我们共同认可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尝试作答,以自我交流为主,老师巡视关注。
问题提示:以上对于学习的几种解释,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的相关
含义。也就是说,这些解释大多数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二、新知构建,学习探索
(一)打开学习之窗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5 页的“探究与分享”,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
问题提示:无论是学习的方式还是学习的内容都是多种的,对于中学生而
言,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5 页的正文,出示问题: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什
么?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
问题提示: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取,还包括各种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如何与不同个性
的人相处,等等。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6 页的“相关链接”和“探究与分享”,思考相关
问题:
(1)学习的过程包括哪些层次?
(2)怎样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
问题提示:(1)在知识学习中,记忆、理解、关联、运用等是相互联系的不
同层次。(2)例如,通过参加课外活动、收集资料等方式探究、发现问题,从而
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7 页“探究与分享”和正文的内容,思考问题:
(1)我们的学习仅仅局限于学校吗?学习还有哪些表现?
(2)学习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吗?
(3)每个人都要学习吗?
(4)长大成人以后,我们还需要学习吗?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
问题提示:(1)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我们所看,我们所听,我们所尝,
我们所触,我们所做,都可以是学习。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
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2)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假如我们没有积
极学习的态度,即使身处学校,也可能收获不多。(3)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人有学习的天性,从牙牙学语到能言善辩,从懵懂儿童到明理少年,都是一个
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4)学习没有终点。我们终生都在学习,终生都需要学习,即使离开了学校,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二)学习点亮生命
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8 页“探究与分享”内容,思考问题:
(1)你想过自己为何而学吗?
(2)两个同学一组,相互探问对方,并对对方的回答进行追问。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论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对
于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问题提示:第(1)问,答案开放,只要思考方向是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问题
即可。第(2)问,相互了解对方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2.了解学习的意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18~19 页正文内容,思考问题:学习对个人成长有什
么意义?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
问题提示:①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充实的生
活。学习,打开了生命的视窗,让我们面前的世界变得更广阔、更精彩;学习,
拓展了新的通道,让我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习,改变了思维方式和行为,
提升我们的能力和智慧;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让我们变得更加独立和自
由;等等。②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③学习点亮我们内心不熄的明灯,激
发前进的持续动力。在学习中,我们分享生命经验,获得成长,同时也增益他人,服务社会,为幸福生活奠基。
三、课堂小结
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完善品德、提高能力的过程。青
少年要充分认识中学学习生活的重要,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树立克服学习困
难的信心,搞好初中阶段的学习。
板书设计第 2 课时 享受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学习的滋味,了解学习带来的多种感受。
2.享受学习的快乐,承担学习的责任。
能力目标
1.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学会享受学习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
重点难点
重点
如何享受学习的快乐。
难点
在多种学习感受中寻找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第 22 页“探究与分享”情景图;教材第 23 页“方法与
技能”情景图。
学生准备:总结自己进入中学以来的学习感受。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初中学习生活,你对初中学习生活的感受是怎样
的呢?大家还是选一种表情代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吧。
出示表情图片。
再看看身边的同学,和你选择的表情一样吗?
二、问题研讨,构建新知
(一)体味学习
1.出示教材第 20 页的“运用你的经验”,思考问题:怎样让学习成为自己
想做的事情?
指导学生分享交流各自的感受,并将其分别写在教材的空格内。
问题展示:例如,增强自己对某方面知识的兴趣,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
发现自己的潜能等。
2.正确认识学习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0 页最后一段及第 21 页正文第 1、2 段,思考:你在
学习中有哪些体会和感受?
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交流。问题提示:(1)学习中有快乐;(2)学习是一个过程,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
能从中感受到快乐;(3)学习中也有辛苦。
3.怎样做到享受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1 页下方的“探究与分享”和第 3 段正文内容,思考:
怎样做到享受学习?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
问题提示:只有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地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才
能在更深层次上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把学习当成自己的责任,就有了对学习
的义务感,更能正确对待学习上的困难,更能为学习吃苦、付出。
(二)学会学习
1.出示教材第 22 页“探究与分享”的情景图,结合情景图交流:
(1)你有哪些学习的困扰?
(2)面对这些困扰,该怎么办呢?
处理方式:
(1)让学生思考是否存在类似情景中提到的问题。
(2)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学习上的困扰。
(3)初步交流学习上遇到困扰该怎么办。
2.如何学会学习
(1)培养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2 页的正文,思考:学习兴趣对学习有什么重要作用?
阅读后找同学总结回答。
问题提示: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可以成为艰苦却十分快乐的探索之旅。学
习兴趣与个人的学习目的密切相关,一个有远大志向和明确学习目标的人,学
习兴趣就会浓厚而持久。即便对有些科目内容暂时不感兴趣,也可以在坚持中
摸索出适当的方法,逐步培养起探究的兴趣。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A.课件出示教材第 22 页下方“探究与分享”的情景图,思考问题:
a.比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b.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c.回顾自己的一周,你的时间去哪儿了?你该怎样有效利用时间?
逐个研讨上述三个问题,指名回答和自由发言相结合。
B.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3 页正文第 1 段,提出问题:
a.学习为什么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b.对自己而言,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
学生研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并相互交流为什么适合自己的学习
方法才是最好的。
C.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3 页“方法与技能”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做课堂
笔记的方法,深化对学习方法作用的认识。(3)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材第 23、24 页正文,思考:
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的是哪种学习方式?
②学习还有哪些其他方式?
问题提示:①合作学习。②自主学习。
三、课堂小结
享受学习的快乐,提升学习的能力,承担学习的责任,我们才能搞好初中
阶段的学习。
板书设计
享受学习
Error!
第三课 发现自己
第 1 课时 认识自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意义。
2.掌握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
能力目标
明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自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认识自己。
难点
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第 27 页“探究与分享”的情景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认识自己”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悬疑激趣
师:老师今天想采访一位同学,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
(随意找一名同学)师:老师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可以回答吗?
生:可以。
师:你叫什么名字?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笑)(说出名字和性别。)
师:你的身高是多少?体重是多少?
生:(略加思考回答。)
师:你性格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生:(为难地思考,准备回答。)
师:你知道别人怎么评价你吗?
生:……
师:刚才老师对同学的采访,话题就是围绕“认识自己”展开的。如果老
师问你:你认识自己吗?你也许会觉得问题有些可笑,但事实上,我们还真不
一定认识自己!本课时我们就一起探讨下“认识自己”的问题。
二、新知探究
(一)“运用你的经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5 页“运用你的经验”情景图片及问题。
学生阅读“运用你的经验”的图文,回答图中提出的问题:
(1)在每个镜头里,你展现的形象是怎样的?请尝试用几个词语进行描述。
(2)你对自己展现出来的形象满意吗?(3)听听同学的意见,他们对你的看法怎样?
(二)人贵自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6 页正文,思考问题:
(1)认识自己重要吗?
(2)哪种意识推动着我们开始认识自己?
问题提示:(1)老子说“自知者明”,古希腊德尔斐城的阿波罗神庙镌刻着“认
识你自己”的箴言,这些都告诉我们,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2)进入初中,随
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不仅将目光投射到更广阔而精彩的外部世界,而
且越来越关注自我。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6 页“阅读感悟”中的材料“你的‘自我’在哪
里”,思考问题:
(1)你是否也思考过“我是谁”这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
(2)你怎么看待自己开始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
问题提示:(1)对“我是谁”问题的思考,反映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
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现象。(2)对“我是谁”问题的思考,反映了“我”
在成长和进步,开始走向心理成熟。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7 页正文,思考问题:正确认识自己有哪些意义?
出示阅读提纲(如下所示),引导学生参看提纲阅读教材。
(1)正确认识自己,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2)正确认识自己,对与人交往的
意义。问题提示:(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禀赋和独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更好地发
展自己的能力。
(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我们认
识到自己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
互动。
(三)多把尺子量自己
1.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
(1)提出问题:认识自己非常重要,一个人怎样去认识自己呢?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8 页正文的内容。
(3)学生举例从某个方面怎样去认识自己。
问题提示: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生理方面:从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来认识自己,如自己的身材、相貌、体
能、性别等。
社会方面:可以从在群体中的关系来认识自己,如自己在家庭或班级中的
角色等。
心理方面:可以从个性心理特征来认识自己,如性格、气质等。
2.通过哪些途径认识自己。
(1)通过自我评价认识自己。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9 页上半页的内容,思考问题:①什么是自我评价?②正确的自我评价有什么作用?③自我评价有哪些方法?
学生交流讨论。
问题提示:①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判断,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认识自
己的水平。②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帮助我们接受自己,对自己抱
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能帮助我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③参考
第 29 页“方法与技能”提示的方法。
(2)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己。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9 页下半页正文,思考问题:①什么是他人评价?②
他人评价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讨论。
问题提示:①他人评价就是来自他人对自己的评价。②他人评价是我们认
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他人评价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自己更为客观、完整、清晰的
认识。
3.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30 页“探究与分享”的情景图,思考问题:不同的
人对“我”的评价各不相同,你怎么看待这些不同?你觉得“我”该如何对待
这些评价?
学生阅读后交流讨论,老师指派几个同学谈自己的见解。
问题指示:对不同的事物,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于一个人的评
价,大家也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但也要客观冷静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30 页“方法与技能”,思考问题:对待他人评价,
怎样做到用心聆听、勇于面对、平静拒绝?
学生阅读后交流讨论。
问题提示:①用心聆听:重视他人的评价,不过早下结论;感谢他人帮助
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②勇于面对:在他人评价中,有些是我们不愿意听到
的,但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这些评价时,不仅能更好地看清自己,而且可
以不断提升自己。③平静拒绝:有时他人的评价是对我们的过分吹捧或人格贬
损,这样的评价也许并不能真实地表明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可以经过
理性思考后平静地拒绝,不让这样的评价伤害自己。
三、课堂小结
认识自己是一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我们不断探索
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我们就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板书设计第 2 课时 做更好的自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不断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会接纳与欣赏自我。
2.努力做到完善自我,开发自身潜能。
能力目标
1.正确的自我肯定和否定。
2.克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健康向上、不断完善自我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接纳自我、发展自我。
难点
接纳自己的不足,发挥自身的潜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第 31~32 页“运用你的经验”的文字和情景图片;教材
33~34 页“探究与分享”的情景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做更好的自己”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教材第 31~32 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文字和情景图片,提出思考问
题:
(1)你怎么看待晓蓉的累?
(2)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有,它们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
何处理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达成组内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
问题提示:本活动材料呈现的是晓蓉在认识自己问题上存在的一些困惑,
两问具有开放性,只要答案符合问题要求即可。
二、新知探索
(一)接纳与欣赏自己
1.接纳自己
(1)明确认识:随着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自我形象展现
在我们面前。怎样对待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的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的选择。自
我否定会让我们对自己失去信心,怨天尤人会让我们逃避成长的责任,而积极
接纳自我则是理性和智慧的选择。
(2)怎样做到接纳自我
阅读教材第 33 页第一段正文和两个“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①接纳
自己的基本含义是什么?②怎样才能做到接纳自己?学生交流讨论。
问题提示:①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
纳自己的不完美;既接纳自己的性格,也接纳自己的身材、相貌;既接纳自己
的现在,也接纳自己的过去。
②接纳自己不仅要接纳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接纳自己的短处和不足。
2.欣赏自己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33 页第 3 段正文和教材第 34 页第 1 段正文,思考问
题:怎样去欣赏自己?
问题提示:(1)欣赏自己的独特,欣赏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的努力,欣赏
自己为他人的奉献。(2)欣赏自己,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欣赏自己
的人,既能展现自己的风采,也能看到他人的美丽;既能为自己鼓掌,也能为
他人喝彩。
(二)我要飞得更高
1.做更好的自己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34 页第 2、3、4 段内容及第 35 页教材正文,思考问
题: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
问题提示:(1)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长
处,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华。(2)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改正缺点。改正缺点需要决心、信心、勇气和
毅力,改正缺点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3)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通过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
专注自己喜爱的领域;通过广泛参与多方面的活动,发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
需要;通过积极合作,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激发自己的
潜能。
2.开发自己的潜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36 页“相关链接”,思考问题:
(1)什么是潜能?
(2)怎样认识人的潜能?
(3)怎样开发人的潜能?
学生交流讨论。
问题提示:(1)潜能,是指一个人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发展可能性。
(2)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根据遗传基因和个人发展的差异,每个人都可能
具有不同的潜能。
(3)我们可以通过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智能来开发潜能。人类的智能包括语言
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方面。
三、课堂小结
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更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是中学时代的成长课题,它值得我们用一
生去探寻。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第四课 友谊与成长同行
第 1 课时 和朋友在一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我们交友的范围在日益扩大。
2.认识友谊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初步认识和怎样的人交往才能发挥友谊的作用。
能力目标
1.认识友谊的力量让我们成长。
2.初步认识我们需要怎样的朋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注重友谊的美好情感。
2.在集体生活中体会友谊的美好,乐意为友谊的获得付出实践和努力。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友谊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
初步认识我们需要怎样的朋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等投影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时的课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诗歌朗读:
人为什么需要友谊?是否别人的友情深,我的友情浅?都说友谊地久天长,
可为何有时也让人失望?……
师:有时友谊让我们向往,有时友谊又让我们困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
受友谊,解读友谊。
二、课堂活动活动一:了解我的朋友圈
【过渡语】就像感受亲情一样,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友谊。今天就让我们
搜索下自己的朋友,看看生活中我们拥有哪些朋友?
内容 1:“我的朋友”图
活动提示与要求:
(1)阅读“我的朋友”图的填写方法。
(2)根据自身情况填写朋友的情况。
内容 2:交流表格填写情况
问题提示:
(1)你写了几个朋友的名字?选取一个人,说说你们之间的友谊。
(2)如果没有表格中的这些朋友,你的生活会变得怎样?
活动二:研讨教材第 40 页“探究与分享”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40 页“探究与分享”内容,思考问题:
(1)随着年龄的增长,寻找友谊更难了吗?
(2)你会因为怕麻烦而拒绝友谊吗?为什么?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讨论交流。
活动三:填写教材第 41 页“朋友影响力”图
活动要求:
(1)明确要求和做法。朋友对你有哪些影响?请完成自己的“朋友影响力”
图:在中间的圆中写上你的名字,在周围的圆中分别写上朋友的名字、朋友对
你的影响及影响力的大小。
(2)展示交流。交流方式:邻座的同学之间交流;老师指出部分同学在全班
交流。
(3)问题研讨:通过填写“朋友影响力”图,你对朋友的影响有了怎样的认
识?
(提示:从影响的程度、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等角度思考。)
(4)自我总结:朋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提示:因为朋友,我们少了几分孤独,多了些许温暖,活得更加自在;因
为朋友,我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多了一份对自己的欣赏;因为朋友,我们学
会了更好地与人相处,享受交往的快乐。)
活动四:研讨教材第 42 页“探究与分享”
场景一 午餐的时候,他把从家里带来的美食分给我一半。问题延伸:你认为“分午餐”是不是一种友情?
提示:友情的表现形式是多种的,接受分午餐的同学应该认识到这是他人
对自己的关心,是一种友情。
场景二 上课老师提问,我回答不出问题,她在下面悄悄提醒我。
问题延伸:对待“她”的悄悄提示,“我”会领情吗?
提示:本问题蕴含着较多的思考。小女孩悄悄提示小男孩,小男孩可能认
为是同学在帮助自己,也可能反感小女孩用这种方式去帮助自己。这就涉及友
情的双重作用问题,友情可以让人感到快乐和温暖,也可能让人感到受伤。
场景三 她常常损我,但是不允许别人说我不好。
问题延伸:对于“她”的做法,你乐于接受吗?
提示:友谊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演绎的,友情中往往夹杂着小的冲突,这
也是友情的一种旋律。
场景四 我做了错事,他一边批评我一边帮我。问题延伸:你做了错事,情愿接受朋友的批评吗?
提示:朋友的批评也是一种友谊,因为善意的批评也是对自己改正错误的
一种帮助,批评往往比赞扬更能体现朋友间亲密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能结交到亲密的朋友是一种幸福,而拥有对自己有深刻而良好影响的朋友
则是人生的幸运。“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友谊的力量让我们成
长。
板书设计
和朋友
在一起{我的朋友圈{交往范围扩大
交往层次加深
友谊的力量——良好朋友的影响}结交朋友
的幸福第 2 课时 深深浅浅话友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2.了解友谊是双向的,是一种心灵的相遇,超越功利的友谊更能让人们向
往。
3.认识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4.认识竞争和友谊的关系,知道友谊是需要原则的。
能力目标
1.能够处理好竞争和友谊的关系。
2.能够适应友谊的变化,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友谊的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珍视友谊、乐于交往的情感。
2.认识处理好友谊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友谊的特质。
2.澄清对友谊的一些误解。
难点1.理解超越功利的友谊更是可贵的。
2.把握友谊的原则。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的情景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时的课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过渡语】有人问:从家到学校,怎样走距离最短?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
样。但是,有一位同学的回答让所有人都表示赞同:有朋友相伴,从家到学校
的距离最短。是啊,有朋友相伴,一路欢声笑语,从不觉得孤单。究竟是什么
如此打动我们?这就是我们本课时要学习的友谊特质问题。
二、活动研讨
活动一:友谊的特质
阅读本课时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友谊的重要特质有哪些?
提示:可以参考本课时教材前的“运用你的经验”中所提及的内容,这些
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友谊的特质,尽管大家在重要程度的排序上可能会
有所不同,但不影响同学们对友谊特质的共同认知。(本问题可以由学生自行交
流讨论完成。)2.友谊仅仅是接受而没有付出吗?
提示:友谊是接受,也是付出——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
也学习关怀对方。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本
问题可以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来讨论完成。)
3.哪些友谊更显可贵和美好?
提示: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超越功利的友谊更让人们向往。友谊离不
开现实的条件,但是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跨越一些东西,如城乡差异、家
庭背景的不同、学习成绩的好坏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够经得
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本问题是从平等的理念出发理解友谊,平等是普
世共同认同的建立友谊的基础,超越差异的友谊更让人们向往。)
活动二:友谊的澄清
分组讨论:
(1)友谊是一成不变的吗?
(2)朋友之间的竞争会损害友谊吗?
(3)朋友相处为什么不能没有原则?
处理方式: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抽签决定讨论哪个问题,最后每组选
派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陈述本组讨论的结果。
问题提示:
(1)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等原因,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学会接受一
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2)竞争本身并不会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如果我们相信
自己的独特,也相信朋友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失败,那么,即使朋友之间
存在竞争,也不会对友谊造成伤害。
(3)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然而,用“讲义气”、“够朋
友”来要求对方做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把自己的
缺点告诉你的朋友是莫大的信任,把他的缺点告诉他是更大的信任。”坚持原则
才是对友谊负责。
三、课堂小结
友谊不会像数学公式那样标准和规范,友谊的道路不会平平坦坦,总少不
了磕磕绊绊。友情不仅需要热情和忠诚,也需要智慧和原则去维护。
板书设计
第五课 交友的智慧
第 1 课时 让友谊之树常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建立友谊的方法。2.了解呵护友谊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用恰当的方法建立友谊。
2.能用恰当的方法呵护友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作用。
2.培养主动热情、以诚相待等人际交往的美德。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建立和呵护友谊的方法。
难点
用正确的方法建立和呵护友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的情景课件。
学生准备:回忆自己和好朋友间是否发生过矛盾和误解。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师:我们与他人的交往都有一个起点:第一次相遇,第一次握手,第一次
说话……正是从这第一次开始,我们跨越了陌生,走向了熟悉,获得了友谊。
那么,我们怎样获得友谊呢?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建立友谊
1.初读课文,思考怎样建立友谊。
学生阅读课文后,以要点的方式归纳怎样建立友谊,明确建立友谊需要开
放自己和持续的行动。
2.问题研讨,怎样去建立友谊。
(1)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
①交朋友,任何时候都需要主动吗?
②交朋友,怎样做才算是主动?
③我采取主动,但是对方不理我,这是不是很尴尬?
④小强一直内向又安静,他能不能交到朋友?
(2)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
如果别人拒绝了你的交友愿望,应该怎样对待?
逐个研讨教材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老师要给予评价
和指导。
问题提示:(1)①人际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积极主动的交往,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
朋友。
②比如:主动打招呼、主动帮助朋友、主动表达交友的愿望、发生矛盾的
时候主动认错等。
③不能这样理解。不管对方理不理你,你已经表达了主动交往的意向。此
时,你也应该给予朋友更多的理解,可能是朋友因某种原因暂时不理你,比如
怕影响别的同学、没注意到你打招呼等。
④一般来说,性格热情开朗的人更容易找到朋友。性格内向、爱好安静的
人在交友上往往缺乏主动,会让自己失去更多的友谊。
(2)在行动前要有恰当的期待,即使对方拒绝,也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好。如
果一次尝试不成功,别气馁,只要真诚待人,我们就有机会找到朋友。
3.领悟交流,掌握“方法与技能”。
学生阅读教材第 50 页的“方法与技能”,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选择话题进行
交流。
活动二:呵护友谊
【过渡语】友谊像一株幼苗,我们不但要让它萌发出土,更要学会让它茁
壮成长。
1.初读课文,思考怎样呵护友谊。
学生阅读课文后,以要点的方式归纳怎样呵护友谊。明确呵护友谊,需要
用心去关怀对方,学会尊重对方,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学会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2.问题研讨,怎样去呵护友谊。
(1)探究与分享(教材第 51 页)
问题思考:
①想对朋友好一点仅凭愿望可以吗?
②以上方式中哪种方式不太合适?
学生交流思考,老师点评。
提示:①不可以,因为维护友谊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②不太合适的是“给
他买礼物”。
(2)探究与分享(教材第 51 页)
问题思考:
①朋友不想说的时候,问还是不问?②朋友之间需要保持距离吗?
学生交流思考,老师点评。提示:①朋友不想说的时候,“我”不该问,应该尊重朋友的意愿和隐情。②
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给朋友一些空间,
把握好彼此的界限和分寸。朋友之间需要坦诚相待,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保留;
给予朋友积极合理的建议,但不要替朋友做决定。
(3)方法与技能(教材第 52 页)
阅读教材第 52 页“方法与技能”,说一说在友情发生冲突时,选择合适的
处理方法的必要性。
(4)探究与分享(教材第 53 页)
问题思考:
①左图中小清的说法,你能接受吗?
②右图中小玲的做法,你能接受吗?如果不能接受,你会怎么办?
学生交流思考,老师点评。
提示:①可能不接受小清同学的说法,觉得是挖苦自己或者是看不起自己。
从坦诚的角度讲,小清同学的说法可能是自己内心真实的看法。②不能接受小
玲同学的做法。对朋友的秘密要注意保护,是维护友情的一种重要方式。说出
自己喜欢某个男生的同学,也应给自己的心事上把锁,内心的话不要向朋友全
盘说出,学会与朋友交往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三、课堂小结
友情能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也会给我们增添烦恼。我们不但要用热情
播种友谊,更要用真情和智慧去呵护友谊。
板书设计第 2 课时 网上交友新时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网络交往的特点。
2.认识网络交往的两面性。
能力目标
发挥网络交往所长,克服网络交往所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网络交往中增强自我约束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网上交往要慎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难点
1.认识网络交往的虚拟性。
2.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调查学生网络交往的有关情况。
学生准备:思考网络交往能否满足一个人的交往需要。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情感的表达与宣泄是青少年上网交友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的便捷使青少
年更易寻求知己,青少年可以通过上网交友来寻求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互相
尊重,使自己内心深处爱的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现实生活中不易得到的情感交
流、尊重和满足感。
那么,网络交往能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吗?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网上交友
1.阅读本课时教材内容,思考网络交往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后,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提示:网上交往具有虚拟、平等、自主等特点,它超越时空限制,把
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通道,让我们有更多
机会结交新的伙伴,拓展交往圈。
2.探究与分享(教材第 55 页上)
问题思考:(1)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吴凡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网上交往中,吴凡是一个怎样的人?
(3)同样的一个人,为什么有两份不同的“档案”?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逐个对问题进行研讨。
问题提示:(1)与同学进行交往时,吴凡不爱和同学主动交往,害怕或者不
乐于与同学进行交往。(2)网络交往中的吴凡,表现得比现实生活中更积极主动,
更喜欢在网络世界中与人进行交往。(3)网络不但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也改
变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交往方式 ,使人际交往更便捷、更轻松、更自由。
3.探究与分享(教材第 55 页下)
问题思考:
(1)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接近吗?
(2)吴凡的网友消失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3)网上的交往可以当真吗?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逐个对问题进行研讨。
问题提示:(1)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传统交往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
交往增加了虚拟的色彩,总体上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2)例如,
不喜欢和现在的网友交往,根本没把吴凡当成朋友,网络账号丢失或被盗,等
等。(3)提示:侧重从网络交往的弊端进行思考。
活动二:慎重结交网友
1.阅读本课时教材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网络交友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不同影响?
(2)网络交往为什么更强调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3)网络交往中为什么要具有自我保护意识?举例说明该怎样保护自我。
(4)网上的朋友可以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吗?
(5)为什么我们应该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与人进行交往?
学生阅读教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提示:
(1)网络对于交友而言,只是一个工具,可以是助力,也可以是阻力;可能
让我们彼此更近,也可能让彼此更远,关键在于我们怎么使用它。
(2)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延伸,现实生活的规则在这里同样要遵守。在网
络中交往,外在的约束减弱,更需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3)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要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
意识。例如,对陌生人的邀请,不轻易接受;对个人的家庭住址、经济状况、
联系方式等,要注意保密;遇到问题时,要学会求助。
(4)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慎重。除了考虑安全因素,我
们还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彼此是否都愿意把真实的自己完全坦露给对方;对方
与自己的想象有差距,该如何对待;等等。探讨这些问题,不仅让我们更加清
楚地认识自己,而且能够增长我们交友的智慧,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5)在网络中交往,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一些心理需要,而且不必承担现实
交往中那么多的压力和责任。但是,虚拟的交往难以触摸到生活中的真实。沉湎于虚幻,可以避免实际生活中很多的麻烦与痛苦,却无法让自己真正成长。
2.问题拓展
吴凡待在网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常去一个社区,在那个社区,他非常活
跃,喜欢挑别人的刺儿,动不动就脏话连篇,还喜欢与版主对着干。版主提出
要实名制,凡是进来的人都要留下自己的真实资料。吴凡带头反对,号召大家
人肉搜索,把版主的真实面目公之于众。
问题研讨:
(1)吴凡在网上“脏话连篇”,你认为在网上他就可以这样做吗?
(2)可以通过“人网搜索”把版主的真实资料公布于众吗?
(3)“网络实名”你赞成还是反对?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阅读教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提示:
(1)不可以。网络世界是现实生活的延伸,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同样要遵
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如道德、法律等。(2)不可以。“人网搜索”他人个人资料并公布在网上,会侵犯他人的隐私
权和名誉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赞成的理由:可以增强网上的自我约束,可以有效制止谣言和无聊信息
的传播,可以增强人们网上交流的互相信任等;反对的理由:虚拟的世界不必
事事求真,容易泄露个人资料等。
三、课堂小结
不管网络生活多么精彩,我们不可能只停留在虚拟世界中,我们要学会在
现实中与同伴交往,增加真实而贴近的感受,为友谊奠定可靠的基础。
板书设计
网上交友新时空{网上交友{1.交往新平台
2.交往新特点
3.交往新思考
慎重结交网友{1.网络交往两面性
2.网络交往不确定性
3.网络交往复杂性 }注重现实交往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六课 师生之间
第 1 课时 走近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
2.了解老师的不同风格。
3.认识老师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学会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
2.发现老师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亲近老师、尊重老师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学习老师身上的优点。
难点
了解老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和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的课堂活动课件。
学生准备:为老师画一张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的谆谆教导引领我们前行,老师的关爱伴随我
们长大。但有时候我们却不那么了解老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老师,走
近老师的世界吧。
二、课文研讨,问题导读
活动一:了解教师职业
【过渡】同学们好!请展示出你们给老师画的像,看看大家能否猜出是哪
位老师?
1.古老的职业
(1)研读教材第 61 页正文第一段。
问题引导:
①你知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来历和含义吗?
②为什么说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
③任何一种职业都在社会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教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问题提示:
①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其主要意思是:“传道”要求教师言传
身教,即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授业”,即教师传授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惑”,即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教师要有
效地解决学生的困惑。
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出现的时间比较早。
③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靠教育来传承。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61 页“相关链接”上半部分内容,思考:
①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历史人物是谁?
②关于这个人物教育的言论和主张,你知道多少?
学生交流讨论。
2.现代的职业
(1)研读教材第 61 页正文第二段。
问题引导:
①在现代社会,教师的职业是怎么定义的?
②哪部法律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资格、任用、培养和培训等要求?
问题提示:
①在现代社会,教师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资格、任用、培养和培训
等要求;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61 页“相关链接”下半部分内容,思考:
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是谁说的?②这个人为什么能被称为中国近现代教师的代表与楷模?
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的职业要求。
(1)研读教材第 62 页正文。
问题引导:
①教师的职业要求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②在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
问题提示:
①时代在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今天的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
之心的好教师。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62 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
①教师资格包括哪些要求?
②教师的成长时间一般是怎样的?
③确认教师职业的法律是什么?
④对于教师的知识要求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活动二:风格不同的老师1.了解老师的不同风格
(1)研讨教材第 63 页正文第一段。
问题引导:
为什么老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问题提示:
由于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差异,每位老师解决问
题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63 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
在现在教我们的老师中,你比较喜欢谁?说一说你喜欢他(她)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
2.接受老师的不同风格
(1)研讨教材第 63 页正文第二段。
问题引导:
①说一说你喜欢哪种风格的老师。
②怎样对待老师的不同风格?
问题提示: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好老师的形象,我们喜欢的老师,风格可能不尽相同。
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64 页“方法与技能”的内容,思考:
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有什么积极作用?
问题提示:
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
近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三、课堂小结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我们遇到过很多老师,每位老师都给我们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每位老师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他们或者在教学风格上不同,或者
在为人处世上特别,或者在性格上迥异,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
每位老师除了有自己的个性外,还有许多共性,如无私、奉献、诲人不倦、
博学、有爱心、有责任心等。老师是对我们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人,因此他们身
上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去学习。
板书设计
走近老师
活动一:了解教师职业
1.古老的职业
2.现代的职业3.教师的职业要求
活动二:风格不同的老师
1.了解老师的不同风格
2.接受老师的不同风格第 2 课时 师生交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明确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3.知道彼此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始。
能力目标
1.培养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
2.领会尊重老师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和成长的引路人,培养尊重老师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在合作、分享、尊重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难点
处理好与老师“亦师亦友”的交往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的课堂活动课件。学生准备:搜集师生交往中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这种影响
不仅仅发生在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而且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师生关系在我们的
成长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二、课文研讨,问题导读
活动一:教学相长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大教育家孔子的一些教学主张,在孔子的教
学主张中就有“教学相长”的见解,那么教学相长是怎样一种师生关系呢?下
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学相长”的相关知识。
1.教学相长的含义
(1)研读教材第 66 页正文第一段。
问题引导:
①你知道“教学相长”这句话出自哪里吗?
②教学相长的含义是什么?
③教学相长对于我们和老师意味着什么?问题提示:
①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③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
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65 页“运用你的经验”。
问题导读:
①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②在教材中的四个场景中,老师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问题提示:①组织者、倾听者、陪伴者等角色。②在场景一中,老师扮演
着组织者角色;在场景二中,老师扮演着倾听者角色;在场景三、场景四中,
老师扮演着陪伴者角色。
2.勤学好问的态度
研读教材第 66 页正文第二段。
问题引导:
①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我们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它有什么好处?②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什么好处?
③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有什么好处?
问题提示:
①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
相互交流。
②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是对老师的积极反馈,
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新资源。
③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3.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1)研读教材第 67 页正文。
问题引导:
①为什么要认真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②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分别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作用?
③怎样对待老师的批评?
问题提示:
①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②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
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
③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67 页“探究与分享”。
问题导读:
①假如你是小奇,你会如何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与数学老师的批评?
②你能给小奇提出怎样的建议?
问题提示:
①语文老师的表扬是肯定,是鼓励。数学老师的批评也是正确的,小齐应
该认识到数学课上的错误行为。
②例如,处理好发展特长和文化学习的关系;向数学老师承认错误;等等。
活动二:亦师亦友
1.师生之乐
研读教材第 68 页正文第一段。
问题引导:
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什么?
问题提示:
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
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2.彼此尊重(1)研读教材第 68 页正文第二段。
问题引导:
①什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始?
②师生彼此尊重意味着什么?
③为什么要把尊重老师当成我们的基本道德修养?
问题提示:
①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②师生彼此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劳动成果等。
③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
养,它不仅体现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表现在与老师日常交往的言谈举
止中。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68 页“探究与分享”。
问题导读:
①王亚南的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②如果不喜欢某位老师,我们还要尊重他吗?
问题提示:
①尊重老师不能以我们的个人喜好为出发点,尊重老师没有特定对象的区
别,尊重老师要求我们对所有老师发自内心的尊重。②不喜欢一个老师说明我们还不能接受他的风格,不喜欢是个人的态度,
是否尊重老师是个人的品德。
3.平等相待
(1)研读教材第 69 页正文。
问题引导:
①我们是否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②老师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③我们是否应该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问题提示:
①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②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③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关怀,我们也应该主动关心老师、
理解老师。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69 页“方法与技能”。
问题导读:
①当与老师发生矛盾时,自我反思有什么作用?
②当与老师发生矛盾时,相信善意有什么作用?
③当与老师发生矛盾时,坦诚相待有什么作用?④当与老师发生矛盾时,求同存异有什么作用?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教学相长是师生交往的重要内容,平等尊
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板书设计
师生交往
活动一:教学相长
1.教学相长的含义
2.勤学好问的态度
3.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活动二:亦师亦友
1.师生之乐
2.彼此尊重
3.平等相待
第七课 亲情之爱
第 1 课时 家的意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家庭。
2.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
3.了解中华文化中“家”的意味。
能力目标
1.明确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知道“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3.能够做到孝亲敬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热爱家庭、热爱亲人的道德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
精神内涵。
难点
明确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等内容的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汉字“家”的多种写法及与“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走过的世界不管多辽阔,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回家》这首歌
曲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二、课文研讨,问题导读
活动一:生命的居所
【过渡】提起“家”,同学们都说再熟悉不过了。如果问你什么是家,家对
你意味着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
1.什么是家庭
(1)研读教材第 71 页正文。
问题引导:
一般来说,家庭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提示: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
织。
追问:家庭通常包括哪些关系?
问题提示: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之间有多种关系,
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等。家庭成员越多,
家庭关系往往越复杂。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71 页“运用你的经验”的内容,思考:
①你倾向于教材中提及的哪种“家”的含义?
②你认为“家”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2.家庭的作用
(1)研读教材第 72~73 页正文。
问题引导:
①为什么说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②为什么说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问题提示:
①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
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②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
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2)活动拓展阅读教材第 72 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
①为什么把家庭比喻为“社会的细胞”?
②家庭的功能是不是单一的?
问题提示:
①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由各个家庭组成的,家庭关系构成人们社会关系
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把家庭比喻为“社会的细胞”。
②家庭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其主要的功能有: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扶养
和赡养功能、情感交流功能。
总之,我们感受家庭的温暖、体会父母的辛劳、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与
父母和谐相处,都与家庭功能有密切关系。
活动二:中国人的“家”
1.重视“家”的民族
(1)研读教材第 74 页正文第一段。
问题引导: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对家是怎样认识的?
问题提示: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
暖、轻松的避风港。
(2)活动拓展①阅读教材第 73 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
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
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讨论。
②阅读教材第 74 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
什么是家规、家训、家风?哪些内容在今天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每个人从出生到长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家文化的浸润
滋养。透过他人和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学习和感悟,中华传统家文
化的营养流入我们的精神血脉。小时候,我们就懂得了孝敬父母、诚实友爱;
长大了,我们懂得了忧国忧民、精忠报国。这些性格都与中华传统家文化的影
响分不开。
2.“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1)研读教材第 74 页正文第二、三段。
问题引导:
①“孝”在中国家庭文化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②怎样认识孝亲敬长的行为规范?
③怎样理解“尽孝在当下”?
问题提示: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③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
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2)活动拓展
①阅读教材第 74 页“相关链接”的内容,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法律规定,你对孝敬亲长有了什么新认识?
学生交流讨论。
②阅读教材第 75 页“方法与技能”的内容,思考:
光懂得孝亲敬长的道理还是不够的,如何做到孝亲敬长呢?
学生交流讨论。
三、课堂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民族,“家”的观念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
(1)汉语词汇中的家。汉语言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语言,汉语词汇经过几千年的
发展,融合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情感。汉语中有很多与家有关的词汇,既显示出我
们对家庭的重视,也表达了我们对家庭的美好祝愿。例如,家天下、家和万事兴、
千家万户、家喻户晓、四海为家等。
(2)爱心和孝心构成重要的家庭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和睦和
孝心的民族,尤其是在家庭中讲究和睦、孝心和亲情。板书设计
家的意味
活动一:生命的居所
1.什么是家庭
2.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活动二:中国人的家
1.重视“家”的民族
2.“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第 2 课时 爱在家人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家庭中亲情的表现形式。
2.知道亲情碰撞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3.认识亲子冲突处理不好的危害。
能力目标
1.领会和感受家庭中的亲情。
2.掌握化解亲子冲突的方法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庭中亲情的温暖,树立化解家庭矛盾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亲情的表现形式,掌握化解亲子冲突的方法和技能。
难点
了解亲情形式的变化,明确产生亲子冲突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的课堂活动课件。
学生准备:回忆家庭中温馨的故事或者不愉快的家庭矛盾冲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生活中有很多本来珍贵的东西一旦被我们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事物,我们就
可能不再珍惜和在意。亲情之爱也是如此,我们从小到大都尽情地享受着家庭
中的亲情之爱,以至于我们对这种爱到了熟视无睹的境地。可见,我们的生活
中不乏亲情之爱,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这是一种爱,都能领悟到这是一种爱。
你领悟到亲情之爱了吗?
二、课文研讨,问题导读
活动一:体味亲情1.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1)研读教材第 76 页正文第一段。
问题引导:
①什么是亲情?
②亲情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提示:
①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就是亲情。
②这份情感,或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或是因为他们为我们的生活操
劳,或是因为他们分享了我们的喜悦、分担了我们的忧伤,或是因为他们是我
们生命中重要的影响者,或是因为他们是我们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76 页“运用你的经验”的内容,思考:
①在家庭中,你爱所有的亲人吗?为什么?
②你是因为他们特别爱你,你才爱他们的吗?
问题提示:①亲情因多种缘由而产生,亲情有时是双向的,有时也因个人
缘由是单项的。②亲人是否特别爱你,不能作为你是否爱亲人的条件。
2.亲情的表现
(1)研读教材第 78 页正文第一段。
问题引导:①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形式相同吗?
②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亲情吗?
问题提示:
①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有的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内
敛深沉,有的自然随和……
②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有时我们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
的亲情,甚至因此否认亲情的存在。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78 页“阅读感悟”的内容,思考:
这个家庭中有哪些亲情的表现?
问题提示:
从这个家庭中三个成员之间互相关心的角度诉说即可。
3.亲情的变化
研读教材第 78 页正文第二段。
问题引导:
①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②家庭结构的变化会改变亲情的存在吗?
问题提示:
①现实生活中,由于亲人的离开、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因之改变。
②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就会发现,家中的亲情仍在,尽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
会发生变化。
活动二:爱的碰撞
1.关系微变化
研读教材第 79 页正文。
问题引导:
①与家人关系发生微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与家人关系发生微妙变化的表现是什么?
问题提示:
①进入初中的我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②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
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
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2.亲子碰撞多
研读教材第 80 页正文。
问题引导:
①亲子之间的碰撞为什么会增多?
②亲子冲突的问题可以回避吗?问题提示:
①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
与经验,亲子之间的碰撞增多了,有时伴着甜蜜,有时出现紧张,甚至发生冲
突。
②亲子冲突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3.亲子冲突有后果
研读教材第 81 页正文第一段。
问题引导:
①亲子两代人之间有哪些较大的差异?
②亲子冲突处理不好有什么严重后果?
问题提示:
①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
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②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
活动三:沟通传递爱
1.容易忽略的“要事”
研读教材第 81 页正文第二段。
问题引导:
①我们平时与父母的交往有什么特点?②这种交往对亲子关系有什么影响?
问题提示:
①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交往平凡又琐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构成了我
们与父母之间最普通的“联结”。
②正因为与父母的相处太平常,我们可能很少认真感受和体会与父母相处
的那些瞬间。
2.沟通的技巧和智慧
研读教材第 82 页正文第一段。
问题引导:
①爱需要呵护吗?
②什么被比喻为“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
③面对亲子冲突,我们应该选择的策略是什么?
问题提示:
①爱是需要呵护的。
②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
③爱在沟通中加深,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如果
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3.努力去沟通
研读教材第 82 页正文第二段。问题引导:
我们应该怎样努力去与父母进行沟通?
问题提示:
作为子女,我们无法选择父母的相貌、性格、贫富,也无法选择父母对待
我们的态度和教育我们的方式,但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
行为中蕴含的爱。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
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三、课堂小结
亲情之爱是主旋律,亲子冲突是插曲,我们应该减少插曲,让插曲为主旋
律伴奏。对此,我们应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抱家庭,拥抱亲人。
板书设计
爱在家人间
活动一:体味亲情
1.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2.亲情的表现
3.亲情的变化
活动二:爱的碰撞
1.关系微变化
2.亲子碰撞多3.亲子冲突有后果
活动三:沟通传递爱
1.容易忽略的“要事”
2.沟通的技巧和智慧
3.努力去沟通
第 3 课时 让家更美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现代家庭的特点。
2.认识家庭美德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认识自己对家庭和谐美满应负的责任。
2.尊重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理解、体谅和包容。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现代家庭的特点,尊重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难点
知道现代家庭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的课堂活动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家庭美德快递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好!我市要举办第四届“美德家庭”评选活动,你了解哪些家庭美
德?你的家庭想参加“美德家庭”评选活动吗?
二、课文研讨,问题导读
活动一:现代家庭面面观
1.家庭结构的变化
(1)研读教材第 83~84 页正文第一段。
问题引导:
①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相比,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②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相比,家庭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问题提示:
①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
度的变化。②家庭变得越来越小,从过去儿孙满堂的大家庭,到今天家庭不断趋向小
型化,中国的家庭结构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84 页“相关链接”,了解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的相关知识。
2.沟通方式的变化
(1)研读教材第 84 页正文第二段。
问题引导:
①你了解家庭成员之间过去是怎样沟通的吗?
②现代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提示:
①通过书信、电报、人工接转电话等方式沟通。
②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
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84 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
你经常使用哪些方式和家人沟通?你更喜欢哪些方式?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3.家庭氛围的变化
研读教材第 84 页正文第三段。问题引导:
①现代家庭氛围是怎样的?
②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哪些?
问题提示:
①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②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动等。
活动二:和谐家庭我出力
1.家和万事兴
(1)研读教材第 85 页正文第一段。
问题引导:
为什么说家和万事兴?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做到什么?
问题提示:
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
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85 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与同学交流展示你的“家庭美德
快递卡”,然后请你推荐三个最被认可的家庭美德。
2.尊重家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1)研讨教材第 85 页正文第二段。
问题引导:
面对家庭矛盾和冲突,我们的策略是什么?
问题提示:
在一个家庭中,祖辈、父辈、子辈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差异可能带来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和睦。有效交流和沟通,
可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和冲突。
(2)活动拓展
阅读教材第 86 页“方法与技能”的内容,体会怎样实现与家人的沟通。
三、课堂小结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家庭也在发生变化。家庭成员的增加或减少,会
带来人际关系的变化;家庭成员的工作、身体和情绪状况等变化,也可能带来
家庭氛围的变化……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才能让亲情更浓,
让我们的家庭更和睦。
板书设计
让家更美好
活动一:现代家庭面面观
1.家庭结构的变化2.沟通方式的变化
3.家庭氛围的变化
活动二:和谐家庭我出力
1.家和万事兴
2.尊重家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 探问生命
第 1 课时 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
2.认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3.了解生命的不可预知性。
4.理解生命的延续承载着多种意义。
能力目标
了解生命的内涵和生命发展规律的难以抗拒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意识,努力实现生命的接续。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预知性。
难点
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努力实现生命的接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的内容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身边长寿老人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所写的诗歌《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师:怎样理解这里的“活着”和“死了”?学习完本课时,相信你会有更
深刻的理解。
二、课堂活动活动一:生命有时尽
1.阅读教材第 88 页“运用你的经验”并思考问题。
处理方式: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然后交流一些长寿老人的事例。
2.阅读教材第 89 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两个故事中的女孩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感受?
(2)她们的分享使你对自己的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处理方式:学生阅读“探究与分享”中的故事,思考讨论问题。
问题提示:(1)两个故事中的女孩都认为每个人的生命来之不易,它是在无
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幸运。(2)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自
己的生命。
3.阅读教材第 90 页的正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表现是什么?
(2)“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
之过隙,忽然而已”分别表明生命的什么特征?
处理方式:学生阅读教材后,思考讨论问题。
问题提示:(1)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2)分
别表明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也是短暂的。
4.阅读教材第 91 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你的回答是什么?
(2)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处理方式:学生阅读“探究与分享”的内容后,思考讨论问题。
问题提示:(1)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
(2)“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就是一种重视生的问题、轻视死的思索的哲学态度。
对此,我不认同。我认为:向死而生,能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
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活动二:生命有接续
1.阅读教材第 91~93 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命是怎样延续的?
(2)在生命的接续中,“我们的生命”的含义是什么?
处理方式 :学生阅读教材后,思考交流问题。
问题提示:(1)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使得人类生命得以延续。(2)生命不仅
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
2.拓展空间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 93 页《孔子世家谱》(节选),尝试制作一张你的家族
图谱。
处理方式: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制作家族图谱。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
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
我们应该担当一份使命,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板书设计
生命可以
永恒吗 {生命有时尽{生命来之不易
生命是独特的、不
可逆的、短暂的
生命发展规律不可抗拒
生命有接续{个体生命的延续
生命延续的拓展 }热爱
生命第 2 课时 敬畏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命是脆弱的、坚强的。
2.明确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3.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同等重要。
能力目标
1.学会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
2.在道德底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追求生命的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同等重要。
难点
培养敬畏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本课时“探究与分享”的内容制作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按照传统习俗,2015 年 6 月 7 日是“东方之星”号客船遇难人员的“头七”
祭日。上午 9 时,沉船救援现场举行了哀悼遇难者的活动,现场所有人员面向
遇难船舶肃立默哀 3 分钟,现场船舶同时鸣笛 3 分钟,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据悉,“东方之星”遇难者人数已升至 432 人,有 14 人生还,仍有 10 人下落不
明。同时,遇难人员 DNA 采集和身份比对工作正有序加速开展。
问题思考:对逝者的哀悼让你想到了什么?采集遇难人员DNA有什么意义?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生命至上
1.研读教材
(1)举例说明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例如:自然灾害、意外灾难、车祸等会使人瞬间失去生命。)
(2)举例说明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
(例如:身体残疾的人顽强生活、灾难发生数日后被救起的人坚强生活、病
人与疾病顽强斗争等。)
(3)怎样理解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提示: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
要。)(4)生命至上,是否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
(提示: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
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2.探究与分享
(1)出示教材第 94 页上方“探究与分享”的材料,思考问题:
你认为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失联的 MH370 客机值得吗?
为什么?
处理方式: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先自由交流,老师再作总结评价。
问题提示:人的生命至高无上,不能用财力和物力等衡量生命的价值,我
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2)出示教材第 94 页下方“探究与分享”的材料,思考问题:
①你如何回答陶行知的困惑?
②陶行知的警言告诉我们什么?
处理方式: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思考陶行知困惑的问题,认识到陶行知
所说的中国人站得起来的时间。
问题提示:①陶行知的困惑是中国社会部分人的冷酷无情和伟大母亲的慈
爱之间的对立矛盾。②陶行知认为,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做到尊重人的生命,
把生命看成高于一切的时候,就是国家真正强大的时候。
(3)出示教材第 95 页“探究与分享”的材料,思考问题: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
处理方式: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先自由交流,老师再作总结评价。
问题提示: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
样重要。
活动二:休戚与共
1.阅读教材第 96 页“阅读感悟”的材料,思考问题:
(1)你能说一说我要好好活着的理由吗?
(2)生命会遇到哪些不测的伤害?你能举几个相关事例吗?
(3)怎样对待周围与你一样的生命?
学生交流讨论。
2.研读教材
(1)研读教材第96页正文,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对他人的生命存在敬畏之心?
问题提示: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2)研读教材第 97 页正文,思考:怎样才能做到善待身边的人?
问题提示: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
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研读教材第 98 页正文,思考:如何对生命敬畏?
问题提示: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
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高于一切,我们的内
心应充满对生命的敬畏情怀。
板书设计
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休戚与共{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
对生命的敬畏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第九课 珍视生命
第 1 课时 守护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2.掌握一些基本的健康救护常识。3.在追求生命健康的同时,追求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
能力目标
1.处理好维护自己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关系。
2.在自然灾害面前学会自救自护、熟练运用简单的健康救护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2.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2.掌握自救自护方法和一定的健康救护常识。
难点
掌握自救自护方法和一定的健康救护常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本课时“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的投影图片。
学生准备:总结日常生活中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生命是宝贵的,守住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四季的冷暖变换,体验生活的千
姿百态,追求人生幸福的种种可能;生命是有韧性的,经历了生活的风雨之后,
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强,更有力量。那么,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灾难时,
能否懂得并且有能力守护生命呢?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爱护身体
1.研读教材,感知要义
(1)教师出示本课时教材阅读提纲,学生参照提纲细读教材。
提纲:守护生命的要求;珍视肉体生命;学会自救自护。
(2)问题导读,领会要义
研读教材第 100~102 页正文,思考问题。
①为什么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明确: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
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②为什么要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
明确:随着年龄增长、心智发育,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当某些
内心需要,如爱、被承认、被接纳、尊严、自由等得不到满足时,有的人经不
起一时的挫折,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追问:哪些过激行为会损害身体健康?(例如:暴怒、自伤、自残等)
③在自然灾害面前,需要我们怎样做?
明确:需要我们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
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2.分组研讨与生命健康有关的行为
体验一:健康的生活方式
(1)分组: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搜集生活中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行
为,第二组学生搜集生活中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
(2)要求:每组学生向全班学生推荐三种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或指出三种不利
于健康的行为。
(3)资料参考:教材第 101 页“相关链接”。
体验二:自我救护
思考问题:
(1)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面对突发的灾难,我们应该怎样做?
(3)在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健康救护常识?
问题提示:
(1)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我们会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非人力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一些人为灾难。对此,我们要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面对突发的灾难,我们需要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
护方法。遇到突发事件,首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恐慌情绪,依靠理智迅速作出
正确抉择,恰当地使用救护方法;其次要尽量避免因惊慌失措或自救方法不当
而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最后要在可能的条件下,运用最有效的方
法向周围的人求助,及时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帮助。
(3)除了大的自然灾害以外,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突发伤害,如运动
时扭伤脚部、被蚊虫叮咬、中暑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健康救护
常识,遇到较严重的情形时,应立刻向医务等相关人员寻求帮助。
活动二:养护精神
1.研读教材第 102 页第二段正文
思考问题:守护生命为什么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问题提示: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
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
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2.研讨教材第 102~103 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
(1)在集中营里,女画家费利德为什么要教孩子们画花卉、人物和窗外的风景?
(2)人们为什么将这些儿童的绘画作品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
问题提示:(1)为了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悲观心理,通过绘画的方式让孩子
的内心有了另一个世界,从而帮助孩子用美好的眼光看世界,让孩子不在悲观
失望中成长。
(2)儿童的绘画作品被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显然不是反映了他们
艺术成就高超的问题,而是反映了他们用什么心态和眼光看世界的问题。
3.研读教材第 103 页正文
思考问题:为什么说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
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问题提示: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自己
的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相反,过度的物质追求、物质攀比,容易
使我们丧失对真、善、美的体验,丢失精神世界的财富。
4.研读教材第 104 页正文
思考问题:为什么我们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问题提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
自己的精神史诗。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
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5.研讨教材第 103~104 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你参加过这些或类似的活动吗?说说你的体验和感受。问题提示:教材中设置这些活动体验,主要是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对我
们精神的洗礼,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精神生命
的一部分。
三、课堂小结
维护健康,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在自然灾害面
前,在人为灾难面前,我们要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精神生命是我们
生命的延伸,是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板书设计
守护生命{爱护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养护精神{丰富精神生活
守护精神家园第 2 课时 增强生命的韧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挫折。
2.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
3.明确不同的人对待挫折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
4.认识生命中所蕴含的抵御和战胜挫折的力量。
能力目标
1.学会正确面对挫折。
2.发掘生命的力量去应对和战胜挫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待挫折的坚强意志。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
2.发掘生命的力量去应对挫折。
难点
1.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2.发掘生命的力量去应对挫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的投影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歌曲《苦乐年华》。
生活是一团麻
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
生活是一根线
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
生活是一条路
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生活是一杯酒
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
……
师:生活像歌曲中所描述的那样吗?
二、课堂活动活动一:生活难免有挫折
1.课文研讨
学生研读教材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梳理基础知识。
(1)什么是挫折?
(2)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吗?
(3)人们对待挫折产生不同感受和行为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4)面对挫折,我们产生些负面情绪正常吗?为什么不能一味地沉浸在负面
情绪中?
(5)把生活中的挫折看作自己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有什么积极意义?
问题提示:
(1)在我们怀揣美好的愿望、目标、期待去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
阻碍、失利乃至失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
(2)挫折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平常遭遇,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
(3)面对不同的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即使遭遇
同样的挫折,不同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也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
同时期,对于挫折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反应。产生这些不同感受和行为反
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4)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感到失落、焦虑、难过、愤怒、不满等。产生这
些负面的情绪感受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一味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我们就容易消
沉,甚至做出不恰当的行为。(5)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挫
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2.探究与分享
学生阅读教材第 105 页的“探究与分享”,思考下列问题:
(1)“爸爸妈妈外出工作很久没有回家了,我真想他们!”对于你来说,这
是挫折吗?
(2)“考砸了,又挨批评了。”对于你来说,这是挫折吗?
(3)“他们不理我,好孤独啊!”对于你来说,这是挫折吗?
问题提示:总的来说,教材中的三个同学描述的事件对于自己来说都可以
认为是挫折,但每个人即使经历相同的事件,其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因此不一
定有挫折的感受。
3.拓宽思维
学生阅读教材第 106 页的“相关链接”,思考下列问题:
(1)结合“相关链接”的内容,分别对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进行
举例说明。
(2)如果是你,在所举事例的情况下遭到老师的批评,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3)如果是你的朋友,在所举事例的情况下与老师发生争执,你会怎么做?
问题提示:
(1)挫折情境:校车上大声讲话被老师批评;挫折认知:与老师发生争执;
挫折反应:从车窗跳出造成头部重伤。(2)例如:接受老师的批评,认为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不再在车上大声讲
话。
(3)例如:劝说朋友不要误解老师的批评,在车上先不要和老师争执;劝说
朋友有需要解释的可以等以后和老师说明;让朋友安静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避免和老师近距离地直接争执。
4.探究与分享
学生阅读教材第 107 页的“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
从爱迪生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问题提示: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失意时,挫折会使我
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活动二:发掘生命的力量
1.课文研讨
学生研读教材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梳理基础知识。
(1)面对挫折,我们生命中有一种怎样的力量?
(2)面对挫折,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对我们有什么积极意义?
(3)面对挫折,怎样做才能增强我们的生命力量?
问题提示:
(1)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2)面对挫折,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3)发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少年,我们在坚
持目标和不断努力的道路上,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他
人的支持和鼓励,有助于增强我们的生命力量。
2.课外拓展
学生阅读教材第 109 页的“方法与技能”,思考问题:
你还知道哪些有助于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面对挫折,损害自己生命的方式是不明智的,相反,我们需要发现、挖掘
自己的生命力量。
板书设计
增强生命的韧性{生活难免有挫折→挫折是我们
生命成长的一部分
发掘生命的力量→努力寻求解
决问题的途径
第十课 绽放生命之花
第 1 课时 感受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探求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2.理解生命意义是具体的,生命的意义需要发现和创造。
能力目标
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现自我价值,更加明晰生命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探求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难点
生命的意义需要发现和创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的内容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出示本课引言的散文诗:
生命中有哪些值得珍惜,值得追求?
我们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
师:听了这首诗让人心潮澎湃,怎样探求和实现生命的意义呢?本课时让
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个问题吧。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生命的追问
1.阅读教材第 111 页“运用你的经验”,出示问题:
(1)采访三个你生命中重要的人物,请他们说说活着是为了什么。
(2)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问题引导:
(1)活动材料中外祖母活着是为了什么?
(2)你准备采访哪三个生命中重要的人?
(3)你在准备采访的过程中,准备了什么问题?
2.教材研读
阅读教材第 112 页正文,思考问题:
(1)人为什么活着?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
(2)你认为探索人生意义这个问题有必要吗?(3)你认为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3.阅读感悟
阅读教材第 112 页“阅读感悟”中《雷锋日记》的相关内容,思考问题:
雷锋在日记中思考的是什么问题?
问题提示:雷锋在日记中通过一连串的比喻,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活动二:发现我的生命
1.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
(1)阅读教材第 113 页“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
①这些经历对你的生命有怎样的意义?
②与同学分享生命故事。在这些不同的生命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处理方式:学生讨论交流问题。
(2)研读教材第 113 页正文,思考问题:
①人类为什么要探索生命意义?
②“我的人生”为什么是独特的?
问题提示:①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只有人类才可能
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②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我们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点一点地建构
自己,形成人们所说的“我的人生”。
2.生命的意义需要发现和创造阅读教材第 114 页“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
同样是志愿者,为什么大家对参加志愿活动有着不同的回答?
问题提示:“探究与分享”中的几位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初衷不同,对
志愿活动的理解也不一致。这启示我们, 不同的人对于人生的意义有着不同的
理解,人生的意义需要每个人去发现和创造。
三、课堂小结
探究生命的意义是我们对生命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不同的人对人生意义的
理解不同,反映了人生意义需要去发现和创造。
板书设计
感受生命
的意义 {生命的追问{探索人生意义是必要的
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发现我的生命{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建构我的人生
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第 2 课时 活出生命的精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
2.懂得善待他人生命的道理。
3.认识生命平凡和伟大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自我完善丰富自己的生命过程。
2.在社会生活中关切他人的生命。
3.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热爱生命、关切他人生命的情感。
2.通过自身的努力丰富生命过程,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在社会生活中关切他人生命,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难点
生命平凡和伟大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本课时“探究与分享”的内容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伟人及“最美”系列人物的先进事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学生作文:
人的一生看似漫长,却是极其短暂的,正如唐朝张若虚所描述的诗文:“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
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的一生如江湖,与自然界相比较,那可真是沧
海一粟。苍穹深邃,宇宙浩瀚,我们甚至来不及看到我们的身影,我们的生命
已经结束,化作尘埃。
因为生命太短暂,我们不得不去珍惜;因为生命太匆忙,我们不得不去想
办法让生命更精彩。
师:怎样才能让生命更精彩呢?本课时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个问题吧。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贫乏与充盈
1.研读教材第 115~116 页正文,思考下列问题:
(1)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不会影响生命的质量?(2)一个人的哪些做法会影响到他的生命质量?
(3)我们怎样让生命充盈起来?
处理方式: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思考问题。
问题提示:
(1)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
(2)不敢也无力去面对生活的困境与难题;缺乏生活目标;等等。
(3)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热爱学习,乐于实践;不断尝试与他人、
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都会让生命充盈起来。
2.阅读教材第 115 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下列问题:
(1)同是 16 岁的中学生,生活环境不同,身上却有相同的地方,请你说说他
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2)你期待自己到 16 岁时将会是怎样的?
处理方式:阅读“探究与分享”的内容,交流讨论问题。
问题提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能做一定有意义的事情,都以自己的方式丰
富着人生的内容。
活动二:冷漠与关切
1.研读教材第 116~117 页正文,思考下列问题:
(1)人与人之间是怎样感受温暖,传递温暖的?
(2)为什么要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关切他人的生命?(3)我们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
处理方式: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思考问题。
问题提示:
(1)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
(2)我们用心对待自己和他人,不仅能将自己的生命照亮,而且可以温暖他
人、照亮他人,甚至温暖世界、照亮世界。
(3)我们要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2.阅读教材第 116 页“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
结合这两个场景,请你谈谈你对“做温暖的中国人”的认识和感受。
处理方式:阅读“探究与分享”的内容,交流讨论问题。
问题提示:“做温暖的中国人”其实就是做一个拒绝冷漠的人,做一个关
切他人的人,做一个热心的人,做一个友善的人。
活动三:平凡与伟大
1.阅读教材第 118~120 页正文,思考下列问题:
(1)历史上,那些被我们认为是伟大的人物,他们为什么伟大?
(2)与伟人相比,更多普通人的生命是否有意义呢?
(3)如何理解生命平凡与伟大的关系?处理方式: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提示:(1)他们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
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2)当这些普通人为生活而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生活的艰难考
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
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3)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
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2.阅读教材第 119 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为“最美巡守员”写一段颁奖词。
(2)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最美”人物的感人故事?
(3)铁路巡守员和大客车司机都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什么人们认为他们
是“最美”的?
处理方式:阅读“探究与分享”后,为“最美巡守员”写颁奖词,然后挑
选出比较好的内容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最美”事例,然后
在全班讨论这些人物的行为为什么“最美”。
问题提示:
(1)例如:你的巡守,让路、车、人一路平安!(2)例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
(3)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都以自己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
着人生价值。
三、课堂小结
活出生命的精彩,不仅要求我们关注自身的发展,也要关切他人的生命,
做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社会成员。
板书设计
活出生命
的精彩 {贫乏与充盈——提升生命质量
冷漠与关切——营造互信、友善、和谐和社会
平凡与伟大——完成生命独特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