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理清行文思路。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词句,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大家可记得孟浩然的《春
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
生背诗文)古往今来,多少作家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
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如何通过优美的文字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
构,第一至二自然段盼春,第三至七自然段绘春,第八至十自然段赞春。
2.细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
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
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
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3.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
吗?
明确:示例一: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可配“浅
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示例二: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
示例三: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
柳风”。
示例四: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可配诗句“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
示例五:迎春图——这是一幅众人喜迎春天,充满希望的画面,可配“儿童散学归来
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
目标导学二:把握景物特点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
格。
图画名称 景物特征 描写角度(或顺序)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景到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芳香与悦耳 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迎春图 春到人欢 由景及人
2.作者为什么把“迎春图”放在最后面写?明确: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做铺垫,用春
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做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
好春光,奋发向上。
目标导学三:拓展开放探究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画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示例一:不能调换,作者大体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春天到来,最先长出
的是小草,其次才是百花开放;按照生活常识,先有风,然后才有雨。有了以上四幅图的层
层铺垫,春到人欢才水到渠成。
示例二:可以调换,应当先写春风,再写春雨,有了风的爱抚和雨的滋润,草才能长势
喜人,花儿才能更加繁茂,人们也才能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发的春天。(无固定答案,学生各
抒己见)
三、板书设计
春(一)盼春——东风报春
(二)绘春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春回大地 生机勃勃
(三)赞春——新、美、力
第 2 课时
一、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品味优美的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各举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吗?
明确:(1)反复。如“盼望着,盼望着”叠用“盼望着”,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盼望春天到
来的急切心情。
(2)拟人。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
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情。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
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比喻。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
星星,还眨呀眨的”用“眼睛”“星星”作比,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
(4)排比。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
辞手法,写出了春雨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
2.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还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使作者笔
下的春更加鲜明生动了。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尝试鉴赏。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赏析: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赏析:“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3)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赏析: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
3.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结尾的三个比喻句有先后顺序。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的生长着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是漂亮的、欢快的;
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是强壮的、有力的。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
“小姑娘”再到“青年”,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
生动形象。
目标导学二:分析写景角度
1.第三自然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一句是从“点”上描绘;第二句是从“面”上描绘;第三句写孩子们的游戏,
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四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
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
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3.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
有声的?
明确: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
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
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从听觉的
角度来写,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4.作者绘“春雨图”时,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的江
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写法探究运用本文是一篇春意盎然的写景美文,怎样描写景物,本文第四自然段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
的示范:既有实写,又有虚写,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虚
实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00 字左右。
示例:几天前的一个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开窗户,忽然间闻到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一
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哦,牵牛花开了!这些小花啊,一个个就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
毫无顾忌地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是满盛着琼浆玉液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的将士们
一同开怀痛饮。它们的形体虽然很小,但我此刻却分明感受到它们从来就没有过自贱和自卑,
它们有的只是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要不然,这么细小的牵牛花茎藤上怎么能不时地伸出一
根更细的长芽儿呢!看这些长芽儿,像一只只柔嫩却韧性十足的小手,牢牢抓住旁边的花架,
茎头则勇敢而坚决地向着花架的最高处攀登!数不清的小喇叭齐声喊出“努力拼搏,再微小
的生命也能结出累累硕果”的震撼人心的生命最强音!
二、板书设计
优美的语言多样化的修辞
传神的词语
写景角度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多感官
可取之处
在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
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
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
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足之处
1.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的活
动中很难控制时间。
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有些琐碎,有的学生抓不
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在今后做教学
设计时还要更严谨。
2 济南的冬天
1.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精美的语言。
3.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情感。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
到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
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人望而却
步,然而北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而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
有的温馨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内容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
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
南”结尾,照应开头。
2.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阳光、山、雪、水。
3.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4.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阳光照耀下的山:舒适温暖。②白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③城外远山:
素淡雅致、安适宁静。④济南的冬水:暖绿、清亮。
5.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明确:(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目标导学二:体会写景技巧
1.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有何好处?明确: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
刺眼”)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
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2.第四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
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3.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水色,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1)衬托手法: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2)联想手法: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3)拟人修辞:运用拟人修辞,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写“水也不忍
得冻上”,突出水清、水暖的特点。
三、板书设计
济南的
冬天济南的冬天——温晴(对比)
阳光下的老城——暖和安适
冬天的美景雪后的小山——秀美
冬天的水——暖、绿、亮冬天的
济南第 2 课时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修辞之美
课文中多处用到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
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明确:用了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同时赋予小山以
人的情感,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写出这一圈小山的可爱。
2.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明确:“好像日本看护妇”把“树尖上的雪”比喻成“白花”,把“矮松”比喻成“看
护妇”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
3.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明确:“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
景充满了动态的美。
4.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
露出点儿粉色。
明确: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
情态可掬。
5.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
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
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目标导学二:品味用词之美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用词很是讲究,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
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
明确: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
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3.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请你指出并具体分析。
明确:“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
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暗黄色和
雪的白色相映衬。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等。从视觉方面形象真切描绘出济
南冬天的景物之美,让读者能更直观感受出济南冬天之美。
目标导学三:领会情感之美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探究一: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
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
得情真意切。后面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
“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探究二: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
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探究三: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
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
爱的心情。目标导学四:写法探究运用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可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
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此即古人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山山水
水无不表现出他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请你借鉴本文,描写一处
或几处景物,要求使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不少于 300 字。
示例:天气新晴,料峭的严寒,抖落在黄昏里,仍然有沁骨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
叶子的梧桐树梢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
彩。整个晒谷场上,黄澄澄、亮晶晶的,宛如撒上一层金沙似的。天空中每一个粒子都染上
颜色,流动着,跳跃着,一眨眼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神秘的紫色、鲜明的橙色、华丽的
金色,酡醉的红色……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周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但是,每一种
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
宇宙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二、板书设计
优美的语言山绕老城似摇篮
雪染小山如少女
雪卧城外似名画
清亮蓝汪汪如水晶
山,水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可取之处 注重从工具性出发引导学生体会优美的语句,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在字里行间感受济南的“温
晴”。
不足之处
本文语言优美,但学生对于文字的体会有限,宜借助
电子资源营造审美氛围。
3 雨的四季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2.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学习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一、导入新课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
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描绘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
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我”喜欢雨,以及喜欢雨的原因;第二自然段:写春雨;第三自然段:
写夏雨;第四自然段:写秋雨;第五自然段:写冬雨;第六、七两个自然段:赞美雨。2.根据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是概述,表达作者对雨的欢喜之情,点明雨是美丽的,为下文做好准
备。
第二部分(第 2 至 5 段)是文章主体,生动细致地描绘各个季节的雨的形象和特点,展开
作者对四季雨的细致观察、奇妙的想象,以及对四季雨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第 6、7 段)是文章收尾,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四季雨的赞美、渴望。
目标导学二:把握雨的特点
1.思考并找出描写四季的雨的句子,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①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简直就像人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清新、润泽)②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甜美)
夏雨:①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粗犷)②花朵怒放着……暑
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奔放)
秋雨:①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端庄、沉静)②忽
然,在一个夜晚……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深情)
冬雨:①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自
然、平静);②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飘落莅临人间。(纯洁)
2.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明确:①树:“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②水珠:“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
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
情感,写得形象生动。
③水雾:“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描绘出水雾在阳光的映照下美丽的状态。
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
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运用听觉形象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小
草在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
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
3.如果把“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一句中“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
影响表达效果?为什么?
明确:影响。“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
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4.作者在描绘四季的雨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1)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2)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
角度描绘;(3)融情于景。
目标导学三:体会文章主旨
1.朗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
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如果把文章题目改成《四季的雨》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明确:不好。《四季的雨》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
充满灵动,在一定程度上将“雨”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三、板书设计雨的四季
美丽
喜欢春雨——清新、润泽、甜美
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秋雨——端庄、沉静、深情
冬雨(雪)——自然、平静、纯洁爱恋
渴望
总 ,分 ,总
可取之处
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中的教学过程,始终努力凸显
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以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
欣赏语言艺术,积累语言,感悟真情。
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不是很到位,字词占用时间稍长,后文分析
有点紧促,品读感悟方面还不是很完美,在以后的教学中
须多加注意,使各方面有所提高。
4 古代诗歌四首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了最高成就?(学
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
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 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
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
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 207 年,八月,曹操
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
经过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
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最后
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
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
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
托对朋友的牵挂。(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
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
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
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
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
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
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观海地点:东临碣石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
山岛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
海的气概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辽阔雄壮
想象奇特
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杨花:漂泊无定
子规:不如归去离愁别绪
明月:陪伴友人关怀、思念
第 2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
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
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
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诗歌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
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二)朗读指导
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译: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的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
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红日从东海上诞
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
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
阳那边。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
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
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明确:(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
匆,光阴荏苒。
目标导学二:学习《天净沙·秋思》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 1251—1321 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简介。
从体裁来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
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
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 28 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
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朗读指导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大意。
翻译: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
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
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
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
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 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
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
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
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
(四)比较阅读
《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异同?
明确:《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绪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地他乡热切思念
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
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首联)行舟泊:青山外
(颔联)望江面:两岸阔
(颈联)观日出:生残夜
(尾联)思家乡:望归雁江南春早
游子思乡
天净沙·
秋思写景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凄凉、冷清
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白描勾勒
景物烘托
可取之处
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古诗的写作背景下去
读,不为教诗而教;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
在《观沧海》中表达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
学生介绍强调;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
读。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不足之处 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
自由探讨的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 秋天的怀念
1.揣摩合适的朗读语气,在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2.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
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
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
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静心聆听。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明确: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
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3.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课文写了四件事: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②母亲为了“我”隐瞒
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目标导学二:探究人物形象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明确:脾气暴怒无常。表现为:
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③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③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细心,善良,乐观,坚强,睿智,无私。
目标导学三:品味伟大母爱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
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
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明确:动作、神态描写。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
“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悄悄”写出了母亲动作之轻,怕打扰“我”,对儿子的理解,为
儿子伤心,突出了母亲的细心;“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眼边儿“红红”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地关爱、呵护儿子。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
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忍”三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痛苦
的心情,表现出母爱的坚定、执着和母子生死相依的感情。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已病入膏肓;“央求”表现出母亲的执着。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
“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三、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伟大第 2 课时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体会情感
1.课文三次写到看花。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 “我”的态度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
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
看吧。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
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明确: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瘫痪给他带来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
找到生活的勇气。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
说明。
明确:“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
康而难过;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
无常”而懊悔。
目标导学二:分析细节,理解标题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
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明确:①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②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
③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
3.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
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明确:《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
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
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
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理解
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
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
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
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
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
情;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作者完全理解母亲了……
二、板书设计可取之处
这篇课文没有华丽的词汇,却感人至深。课前布置学
生预习课文,学生的表现非常好,带来许多惊喜。在探究
环节,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并自行解决了大部分疑问。
课上一问一答,交流学习进行得井然有序。学生的创造力
和潜力真的是无可限量!
不足之处
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精心地钻研教材,把学生
带入更有趣、更精彩的学习氛围中。
6 散 步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朗读语气、节奏的技巧。
2.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的美好情感——亲情。其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
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
聊天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
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明确:(1)散步的时间:初春
(2)散步的地点:南方的田野上
(3)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儿子、妻子
(4)散步的原因: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5)散步的经过: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6)散步的结果: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2.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__全家一起散步__→③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④__“我”
决定委屈儿子__→⑤__母亲却依从了孙子__→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明确: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分析人物
1.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却要依从孙子,走小路。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起走小路。
2.文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
重。表现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感,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
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
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
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
会的。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自己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
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妻子的认识。
明确:母亲:能听从儿子的劝告来散步,可见母亲性格温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
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可见母亲善良、无私、关爱家人。
“我”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
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
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
妻子: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
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是一位贤妻。
目标导学三:联系生活,体会亲情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
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示例: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主动将台调到戏曲节目频道。(结合“以小见大”的写
作方法和“尊老爱幼”的主题展开阐述。)
三、板书设计
散 步
尊老劝母多走走
顺母走大路
背母仔细走 爱幼祖母变主意
妻背起儿子第 2 课时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读语言之美
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如
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
1.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
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明确:这句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
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明确:这句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祖母理
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老师适时点评)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
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明确: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
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由此可以明白,要表现什么情态,
就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明确:比得真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
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明确:句子:①有的浓,有的淡。
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⑤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析手法之美
1.第二自然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明确:插叙。补充说明散步的原因,突出孝敬父母这一中心。
2.散步这样的小事,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波澜起伏的?
明确:作者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被“我”劝出来了,解决大小路的
分歧——“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
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3.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大词小用,以小见大,你能找出几例吗?为什么要用这
种写作手法呢?
明确: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①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我感
到了责任的重大”。②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③“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
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
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二、板书设计
散步语言之美写景
传情
对称
写法之美 以小见大
可取之处
这节课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
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谅父母,感恩亲人。
对于难点的突破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
强,可挖掘的潜力很大。
不足之处 本文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以小见大,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此手法掌握得不够。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相关经验
和理解能力,教学中应该更贴合学情,符合学生的接受
水平。
7 散文诗二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
2.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
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第 1 课时 《金色花》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没有的同学可惜了,
因为你比别人少了一份甜美的回忆)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
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
骂你小坏蛋,问你躲哪儿去了。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
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装满了幸福。
现在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们的心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指导
老师配乐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回答:1.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你
觉得这些场景表达了什么主题?
明确:感觉十分温馨、幸福。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着孩
子。
2.要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感,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
明确: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人物怎样的语气、感情。
明确: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
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
亲的爱恋)
目标导学二:内容品析
1.听读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
明确: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明确: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
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
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的书页上。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
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越来越浓,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
明确: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
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目标导学四:拓展训练
如果明天就是妈妈的生日,天使送你一瓶圣水,让你变成有魔法的精灵,你愿意变成什
么来陪伴妈妈?
示例:妈妈,我愿意变成你的影子,静静地陪在你的身边,在你沐浴之后,站在大树下,
阳光温暖地照着,你是否能知道,我就在你的身边?
三、板书设计
金色花
慈爱温和善良的妈妈 母亲做祷告时——送给妈妈一缕香
母亲读书时——送给妈妈一片影
母亲去牛棚时——给妈妈一个惊喜 活泼可爱圣洁的孩子第 2 课时 《荷叶·母亲》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
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
爱”!
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荷叶·母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舒缓、柔和的语调,带着浓浓的情感朗读课文。
2.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其表达方式是什么?
明确: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
下的荫蔽?表达方式:抒情、议论。
3.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4.品读课文,理清层次。
明确:送莲(第一自然段)——忆莲(第二、三自然段)——看莲(第四至七自然段)——悟
莲(第八、九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探究主旨
1.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天气、红莲的情形是怎样的?完成下面表格。
天气情况 红莲的样子一看红莲 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开满了,亭亭玉立
二看红莲 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左右攲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雨势并不减退 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
2.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样有什么作用?
明确: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
荫蔽下的幸福。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
下的荫蔽?”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明确:“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
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
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
请你根据例句仿写。
例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
下的荫蔽?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母亲啊!你是鸟巢,我是小鸟,心中的寒冷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冷风
中的温暖?
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
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采用直白简单的灌输法
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
和感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
不足之处
授课语言显得过于直白,如果能够运用精练优美、
饱含深情的语言加以渲染,把学生的感情煽动起来,效
果一定会更佳,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8 《世说新语》二则
1.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重积累与运用,增强文化底蕴。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
距离。
第 1 课时 《咏雪》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里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们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才女比试比试如
何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类积累,疏通文义
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
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
/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讲论文义(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欣然(高兴的样子)
⑥未若(不如,不及)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明确: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
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
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
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
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
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明确:“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
丰富,有美感。“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也可以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
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
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
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目标导学三:想象拓展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明确:“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尝试运用比喻、想象写作:英语中有 26 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
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A 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 是两颗联结的心,是友谊。
C 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师生共同点评。
三、板书设计第 2 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跟别人约定。假如有一天,你和同学约定星期天上午九点到公园
玩,可是到了时间他还不来,你会怎么做?(请 1~2 名学生作答)古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与
人约定的事情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
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
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
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3.强调重点词语:
(1)与友期行(约定)
(2)太丘舍去(舍弃)
(3)去后乃至(才)
(4)门外戏(玩耍)
(5)尊君在不(同“否”)(6)相委而去(舍弃)
(7)则是无信(信用)
(8)下车引之(拉,牵拉)
(9)入门不顾(回头看)
4.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我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目标导学二:分组讨论,内容解读
1.“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
明确: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文中有几位人物?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不姑息不守信的人。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率直方正,聪明机灵,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3.你认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
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
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积累名言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示例: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三、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友人:问、怒、惭、引之——暴躁易怒,知错能改
元方:答、曰、入门不顾——明白事理、直言不讳
(对话展示人物性格)
可取之处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自
学中出示具体的要求;建议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向同学或
老师求助,学会合作;在问题探究中,再协作商议完成老
师所提出的问题。
不足之处
设计了较多的拓展及训练,因此拖延了课时。诸如对
古代称呼的补充介绍可以直接放到解词中几句话带过,或
者放到作业中让学生去找。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当
堂背诵,这样效果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