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二单元导学案
屯昌中学 詹悦琴
【单元课文篇目】
5. 大自然的语言
6.西莫夫短文两篇
7.大雁归来
8.时间的脚印
【单元学习目标】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理清说明的顺序。
3.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4.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知识铺垫,积累字词
一、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2.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阿西莫夫(1920-1992), 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的理论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著作。这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土地伦理》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三、文本链接
1.竺可桢写作《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恐龙是中生代古爬行动物,生活在陆地或沼泽附近。题目《恐龙无处不有》,用双重否定的形式,突出 强调了恐龙哪里都有的事实。6500万年前,在地球 上生活了16亿年的巩龙家处乘编了这成了生物中上的一大迷团 美国科平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中受到启发,写成此文。
3.《大雁归来》选自《沙乡年鉴》,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
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叫“沙郡”的地方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破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及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沙乡年鉴》就是他在这里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和探索、现察和思考的结晶。
4.《时间的脚印》所谈的时间,本质上是一种地质学概念,本文从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的时间,引出地质学上的“时间”。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四、字词积累
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衰(shuāi)草连天 连翘(qiào) 纬(wěi)度 销声匿(nì) 迹
蓑(suō)衣 阻挠(náo) 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
骨骼(gé ) 褶(zhě )皱 鸟臀(tún) 漂移 (yí)
天衣无缝( fèng ) 携(xié带) 潮汐(xī) 尘埃(āi)
抵(dǐ) 达 劫(jié) 难 排斥(chì) 膨胀(péngzhàng)
追溯(sù ) 趋(qū)势 二氧化硅(guī)
7.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迁徙(xǐ) 雾霭(ǎi) 窥(kuī)探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滑翔(×iáng) 顾忌(jì)
8.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腐蚀 (shí) 浑(hún)浊 海枯(kū)石烂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 刨刮(páo) 沟壑(hè)
钟鼎文(dīng) 楔(xiē)形文字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整体感知,理解说明内容
5、大自然的语言
1、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2、划分段落层次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学生再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快速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恐龙无处不在》的内容: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地漂移假说。
《被压扁的沙子》的内容: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一)《恐龙无处不有》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明确: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 二) 《被压扁的沙子》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
讨论明确: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7.大雁归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思考问题: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明确:(1)三月春暖北飞 (2)飞行路线很直 (3)雁队以六为组
(4)孤雁时常哀鸣 (5)雁过群体生活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大雁归来》一文如何分层次?
第一部分(1—5段),描写大雁归来时的情景.第一段写与燕子比较,说明大雁才是报春的真正使者.第二段写大雁对春天把握准确.第三段写秋天的大雁,为下文作铺垫.第四段写春燕归来时的欢快景象.
第二部分(6—10段),介绍大雁的日常生活.第六段写春归的大雁活泼欢快的样子.第七段介绍雁的孤独和忧郁,从侧面反映作者对枪杀大雁者的愤恨
课文中有“爱鸟者”这个概念,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的确,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这个“爱”字就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8. 时间的脚印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
2.解释题目“时间的脚印”的含义。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3.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 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5、大自然的语言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
(3)、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4)、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第三部分: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第四部分:
(1)、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讨论明确: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2.《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讨论明确:(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2)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逻辑的说明顺序;(3)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两篇短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但作者在说明事物的同时也伴随有作者的一些科学观点。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也有议论文的成分这符合科普文的特点,在说明事物中说理。
4、什么是逻辑顺序?
概念: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的说明顺序。
主要包括六种: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具体到一般。还有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层递关系、从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
7.大雁归来
1.本文属于事物说明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文章以“大雁归来”为题,首先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其次“归来”一词从表面上理解是指春天来了,大雁从南方归来,但透过文章的实质,我们应该看到,“归来”二字还包含着作者对大雁的一种感情──喜爱,希望人们能够保持、珍爱像大雁一样的野生动物,让它们和人类和谐相处,成为人类真正的朋友.
8. 时间的脚印
1.如何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2.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说明的方法和体会语言
5、大自然的语言
(一)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 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作用: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二)生动的语言确实增添了文章的吸引力,当然,此文作一篇科普知识的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从哪些语句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体会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例如: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9、“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10、“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11、“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请找出本文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例如: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列数字)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例子)
2.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 即非常纯的沙子。
(4).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参考答案:
(1)
.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
(2). 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 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7.大雁归来
1. 出示《辞海》中对大雁介绍的文字,分析在语言上与课文的区别.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选自《辞海》
讨论,总结:《辞海》中的语言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
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归纳:本文独特的写法表现在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并重,形象性和抒情性是本文明显的特征.
例:知识性.
出示思考题: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归纳:
(1) 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 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 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 十一月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或以六的倍数列队飞.(7)四月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2.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⑤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①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
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②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③.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④.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到愤恨。
⑤.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⑥.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她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3. 归纳总结: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包含爱意。
8. 时间的脚印
1.请找出本文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题。
②打比方。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
③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 请仔细品析本文的语言。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说明方法的使用
【布置作业】
1、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3)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雁的诗句。学生回顾并积累。
(4
)搜集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其资料,分析减少原因,写成报告,呼吁人们珍爱动物,保护环境。
(5)让我们和作者一样做动物的朋友吧!请你以“保护动物”为主题创作一条宣传标语或一则公益广告。
(6)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和古诗词。
2. 作文题目
春节期间,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吞噬了几千人的生命, 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进行进行了搏斗。有人说病毒的来源于野生动物,请你写一封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呼吁人们不要吃野味,激发更多人的社会责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