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备课素材整理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备课素材整理

ID:106003

大小:2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7-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题】 书写,题写。 【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 因为。 【莫】 不要。 【识】 认识,了解。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1.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 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 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 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学《游山西村》,应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 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如“山重”与“柳暗”, “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 节奏美。 3.指导朗读两首古诗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如,《题西林 壁》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 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 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 音。 4.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在默写古诗时,应提醒学生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壁、缘”。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师可作如下启发: ⑴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⑵“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 说。 ⑶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 举个例子吗?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 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 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啊!” 《古诗两首》课文简说 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 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 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 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 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 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 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 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 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 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 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 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 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 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 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古诗两首》释句导读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这是作 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 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 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 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古诗两首》相关链接 庐山也称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鄱阳湖畔、长江之滨。相传在周朝时 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之盛誉。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 闻名于世。公元756年,著名诗人李白曾这样称赞:“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 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山中多悬崖峭壁,清泉飞瀑。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白鹿洞、仙人洞、 三叠泉、含鄱口等是庐山著名胜迹。庐山有中国最早的书院──白鹿洞书院。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 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 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 的文化景观。 【题壁诗】 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 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 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颢等。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 处多有题咏。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 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 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有关题壁的 佳话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了,崔颢题写了《黄鹤楼》 之后,李白惊为绝唱,自愧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古诗两首》中心思想 《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游庐山时的感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想对 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游山西村》生动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的欢悦气象,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 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 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杭州、密州、 湖州、黄州、颍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1084 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 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 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 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 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 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 别开生面。 《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阴。山西村是绍兴鉴湖附近的 一个村庄。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