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2、通过朗读、品读,理解作者对鸟深沉的爱。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爱、表达爱。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于青春初期阶段,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比较直接
单一 ,对于本课作者梁实秋对鸟理解式的爱,纯粹的爱,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读爱、
品爱、悟爱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和中心。
3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品味作者对鸟深沉的爱。
难点:体验作者对鸟理解式的、纯粹的爱。
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 教学活动
活动 1【活动】鸟 梁实秋
一、预习检测
1、我来简介梁实秋
学生分享梁实秋的相关信息。
教师引导:“你是从哪获知的这些信息?”
教师归纳:学会利用书下注释。
2、字词我会读
学生先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教师引导:“哪个字词是你第一次见到的?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教师归纳:形声字,借助形旁和声旁来理解识记字词。
二、读“爱”
引入文本:“我爱鸟。” 大千世界,值得爱的事物有很多,梁实秋却选择了鸟。
他为什么爱鸟?爱怎样的鸟?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索。
1、欣赏鸟,赞美式的爱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他所爱的鸟?”
学生朗读 3、4 节,划出关键词句
学生按句式分享:
文中“________________”句,描绘了鸟儿_________________(特点或画面),使
作者感到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点评:“爱,是欣赏与赞美!”
2、纯粹爱鸟,真爱
正当作者沉醉于鸟儿的美,为鸟儿的自由欢快而喜悦时,出现了不和谐的音
符。
学生默读下面语段:
第 3 节“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
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第 5 节“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那人听了我的话
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来了。”
学生思考:“作者爱这令人酸楚又豪横无情的杜鹃吗?”
教师点拨:抓住“客”字,点出杜鹃如同知己,明白自己内心的思乡愁绪,真是心
有灵犀;同时抓住“幻出”,点明动摇的爱,不是爱,突显了作者的爱是单纯的,是真
爱! 3、感同身受,理解式的爱
“文中第 2 节还写了笼中鸟,作者爱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朗读第 2 节,划出描写笼中鸟的词句,边读边品。
“与囚鸟同样不幸的还有那只孤苦伶仃的麻雀,作者体验到了______的滋味?”
学生齐读——
“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
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
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
教师总结:爱,是理解;是感同身受。
活动 2【活动】鸟 梁实秋
三、资料链接
鸟儿时刻牵动着作者的情思。作者为什么能够敏锐地探知鸟儿的内心世界?
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教师补充梁实秋资料,学生默读思考:“作者与鸟有什么相似点?”
1、1937 年七七事变,他离家到抗战/后方/四川重庆,与家人一别 6 年。
2、梁实秋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因其文学主张与鲁迅等左翼作家不同, 被冠
上“反动文人”的帽子。
3、1949 年他到台湾师范大学教书,其作品在大陆遭到封杀,留在大陆的子女也
受到株连,遭到迫害。
教师总结:同样坎坷的经历,同样苦难的生活,同样不幸的命运,也同样渴望自
由,成就了这人鸟奇缘。四、悟“爱”
多年过后,当作者再次看到曾令他无限同情的笼中鸟时,他也变得怯懦了。
学生齐读最后一句:“再令人触目的就是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
是我不忍看。”
学生思考:不忍看什么?为什么不忍看?
教师总结:爱叫懦夫变得大胆,却叫勇士变成懦夫。——莎士比亚
师生共读体验:“我爱鸟!”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
一千个人看鸟,就有一千只鸟。经历不同,心境不同,鸟的观感也就不同。日常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鸟?载着你的心情,去描绘你眼中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