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
要性。
2.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
丁肇中先生在 1976 年曾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祖籍离我们连云
港很近,就是山东日照的。先请一位同学把题目写到黑板上。
二、解释题目中核心字词
1.这位同学写的非常好,你知道“格物致知”的出处吗?谁能简单说说题目中的
“格物”“致知”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二者是什么关系?
师总结“格物”:探察物体;致知:得到知识。此意思是推究事物,方能获得对
事物的认知。格物是致知的前提条件,致知是格物的目的。
2.中国许多大学以“格物”为校训,倡导要研究探察万事万物 香港大学校训:明
德格物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训:博学笃志 格物明德 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三、了解写作意图:层层推进
1. 作为科学家的丁肇中教授针对“格物”精神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同学们快速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丁肇中观点的句子。 (1)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第 2 节)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 3 节)(当时的社会环境决
定当时的态度。)
(3)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
到的。(第 7 节)
(4)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第 8 节)
(5)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他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
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
眼光、勇气和毅力。(第 9 节)
(6)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第 13 节)
2.在同学们找出的句子中,都提到了一个词——实验,所以丁肇中教授认为真正
的格物精神是什么?
师总结:文中这么多的观点,其实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来谈的,那就是——应
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师在标题上加上“真正的”三个字)
3.丁肇中教授为什么要提出实验精神呢?在文中作者举了几个事例,说明了实验
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请同学们概括这几个事例。
(1)王阳明格竹——又称“守仁格竹” (PPT 出示王阳明资料) 师追问:联系
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王阳明会将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 生答:传统的中国
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 3 节) 师追问:传统的中国教育格物致知
的目的是什么?
生答: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这是为了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当然,这只是作
者的猜测,因为作者在文中用了“可能”一词,体现作者用词的严谨。
(2)中国学生偏理论轻实验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学生这一现象的? 生:王阳明思想的影响。
师:同学们平时课余时间动手多吗?实验多吗? 生:天天忙着写作业,补课,
没有时间动手。
师:目前的考试体制剥夺了大家的实践时间,削弱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为了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所以 2014 年国
家提出了生发展核心素养(PPT 显示图片)
(3)作者在美田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
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这一段)
师: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说明了实验的重要。正是因为作者对中国
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重视实验精神,所以他才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师:这三个事例作者都是从反面来进行论证实验的重要性。 (4)通过实验了解
竹子的性质。
4.应该怎样进行实验?要想实验成功应具备哪些品质?
(1)生: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小心具体的计划;适当的目标 要知道竹子的
性质为例:(正面事例)
要……就要……研究……要……绝不是——几个字体现了实验的积极和有计划
要知道竹子的性质——有适当的目标
特别栽种竹子、研究生长过程、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观察——有具体的计
划及探索的过程。
(2)要想实验成功需要有:眼光、勇气和毅力。
插入丁肇中在中国科学院建院 50 周年(1999 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讲
的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 年,
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
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 1966 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
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
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要有独到的眼光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 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 3 种
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
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
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
的事。 ——要有过人的勇气
第三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
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
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要有坚韧的毅力
总结:
所以说: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
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正是因为缺少眼光、勇气和毅力。也正因为丁肇中先生
有了“眼光、勇气和毅力”他才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PPT 显示获奖及照片)
1974 年发现第 4 种夸克的束缚态—J 粒子 1975 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 1976
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1977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5 年首次发现在
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 6.说说你知道的实验成功的事例。
生举例。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爱迪生发明电灯……
5.格物的精神只属于科学家吗?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有格物的精神吗结合你的学
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是否具有真正的“格物”精神。
举例:养蚕。我们为了探究蚕是怎样从虫卵蜕变成蛾子,我们会去养蚕卵,观察
研究蚕宝宝是怎样从虫子变成蛾子的。
在大家的生活中,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做到了丁肇中教授所希望的:希望我们
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边城中国文化的一部
分 课堂总结:实践出真知。
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丁肇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南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