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童话,更好地在现实中诗意栖居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回忆,为盲孩子和他影子的出场蓄势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生命记忆中,曾经和哪些童话故事相遇过呢?(学生枚举看过的
童话故事)
师:是啊,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可怜的卖火
柴的小女孩,历经艰难而梦想不灭的丑小鸭,还有高贵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善良的小矮
人……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金波再次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去感受一个盲孩子和他影子
之间发生的神奇而美丽的真情故事。(PPT 显示课题和作者)
评点: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认知教学理论”非常看重的一个教学原则,即动机原则。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们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倘若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被成功地唤
醒和激发,参与探究的激情便会迅速生长!
的诗意激发显然有这样的教学追求。通过回忆昔日熟知的童话故事的美丽,让学生自
然进入本则童话的美丽意境。但是用“美丽”提炼童话的“共性”特点,这仅是“共识”,
而非教者的“独识”。对学生来说,“陌生化”效果未能充分突显,恐怕难以形成有效的思
维张力和兴趣动力。
倘若从“曲折”、“神奇”的角度引入,是否更能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现实世界饱受饥寒和孤独,在理想世界却拥有了光明、温暖、
快乐和爱;丑小鸭饱受各种欺凌、侮辱,甚至险些被猎杀,但靠着理想总能遇难成祥;白
雪公主吃下了致命的毒苹果,被邻国王子的深情一吻,竟然能死而复生……那么,作家金
波笔下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又有着怎样奇特而曲折的命运呢?
二、联系,走进盲孩子和影子的神奇经历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这个童话故事的首尾,用自己的话谈谈盲孩子发生的变
化。(生速读课文)
生 1:盲孩子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故事的开头,盲孩子是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结
尾部分,盲孩子看见了一切。生 2:盲孩子的心情发生了变化——开始的时候,盲孩子过得很寂寞,他是孤独的;
后来盲孩子看见了光明,变得快乐了。
师:请同学们找出在故事的开始关于盲孩子生活状况的语句来。(生认真地读课文,找
语句)
生 3:课文的第 2 到 6 自然段。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部分文字。(PPT 显示)(生齐读)
师:你觉得读这部分文字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生 4:悲凉的。
师:为什么要用悲凉的语气?
生 4:因为盲孩子过得很寂寞,仿佛他是在过一个人的世界。
师:不是仿佛,他就是在过一个人的世界啊。你能用你的声音,把盲孩子这种悲凉的
内心世界给我们展示一下吗?
(生读这部分文字)
师:是的,盲孩子的生活真的是很悲凉。他的世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那是一个怎
样的世界啊,请同学们全体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盲孩子的世界。现在你们眼前看到的是什
么?
生(全体):黑暗。
师:老师告诉你们,现在大屏幕上的颜色变了,变成了五颜六色,你们看到了吗?
生(全体):没有。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亲身体会了盲孩子生活的那个黑暗的世界,感觉好吗?
生(全体):不好。
师:现在我们接着看文章,“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读这一句的时候,
你们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全体):应该用同情、缓慢的语调来读。
(一生读该句)
师:缓慢的感觉有了,但是同情的感觉还有点不够。现在老师来读读可以吗?(师朗
读,读完,掌声起)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我们应该重点抓住哪些词来体现自己的情感?
生 5:“永远”。
师:你和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现在,我们就把目光聚集在这个“永远”上。怎么理
解这个词呢?我们经常会说“我们永远是好朋友”,那文章里的永远是什么意思呢?
生 5:永久、长远。
师:哦,那你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生 5:就是说盲孩子永远也得不到光明了。
师:这样的一个孩子,他的内心是非常孤独的。请你把这种孤独的感觉展示出来。(该
生读)
师:你不仅强调了“永远”,还把“生活”和“黑夜”也重读了,读出了盲孩子的孤独。
请坐。
师: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那盲孩子是怎么生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文
章的第三段。(生齐读该段)
师:读得很整齐。在这里,老师把“只能”这个做了颜色上的处理。他只能静静的,
不能去做别的事情。为什么?
生 6:因为他是一个盲孩子,他无法亲近别的小伙伴。
师:所以后来作者说,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不是一般的寂寞,是“很”寂寞。这个
“很”字体现出了作者对盲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 6:同情。
师:一般小孩子在这个年龄都应该是怎样的?
生 6:快乐地生活着。
师:那盲孩子呢?
生 6:过着无聊的、寂寞的生活,陪伴他的永远就只有黑暗。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盲孩子的生活是一片黑暗的。他的心情是寂寞的。
盲孩子是否就这样一直处于黑暗之中的呢?在童话的结局,盲孩子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呢?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依据来。
(生认真地浏览课文)
生 7:在课本第 157 页的第 79 到 85 自然段。(生齐读该部分文字)
师:文章前面说他永远都处在黑夜中,现在怎么又看见周围的一切了?这在行文上有
矛盾吗,我们该怎样理解呢?
生 7:他是在爱的力量下看见一切的。
师:你觉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个天生的盲孩子能不能重新看见光明?
生 7:不能。
师:那我们怎么看文中盲孩子的变化?
生 7:这正好体现了童话的特点,在作者叙述的故事中,加进了奇特的、丰富的想象,
寄寓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于是作者就让盲孩子后来什么都能看见了。
师:你的理解很到位。其实在我们文章的第 79 自然段中就有这样的提示,那就是作者
用了一个感叹号。谁能说说这个感叹号饱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此刻,有学生在底下
小声地说“惊喜”)
师:好一个“惊喜”!能说说你的体验吗?
生 8:让盲孩子看见周围的一切是所有人的心望,所以当盲孩子真的如愿以偿的时候,
作者的内心不禁惊喜起来。
师:是啊!因为爱心的驱动,作者和盲孩子一起经历了重见光明的神奇,这怎能不惊
喜万分呢?你能将这种惊喜的感情读出来吗?
(该生情动于衷地朗读)
师:读得很用心,很用情,和作者一样,你与盲孩子融为一体了。同学们,盲孩子惊
喜地看到了什么?
生 9:太阳、月亮、萤火虫组成的灯、弯弯的彩虹、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
有明亮的露珠。
师:呵呵,这么多的“还”字,是不是很话痨啊?
(生沉默不语)
生 10:作者用了这么多“还”,是想渲染盲孩子的喜悦之情,那么多的景物,令他感
觉很新鲜,很激动,还有一种急于表达的冲动,所以不知不觉用了这么多的“还”字!
师:说得多好啊!情到深处,“话痨”恰恰成了最好的表达方式!不这样,就无法表达
生命获得新生的大喜悦!大激动!就像某些从未去过北京的同学,有朝一日,梦想成真,看见了很多东西,回来的时候跟同学聊天,他一定会说我看见了天安门,还看见了长城,
还看见了颐和园,还看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用了这么多的“还”字,正是为了表达这种情
感的极限状态!现在,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盲孩子的那种大喜悦,大激动吧!
(生齐读该部分文字。读毕,掌声起。)
评点:让学生“速读课文,结合这个童话故事的首尾”,了解盲孩子的变化,或许会被
视为实用理性的表现,带有技术化、形式化的教学倾向,甚至有违反“真实阅读”的嫌疑,
但因为
能巧妙地化繁为简,引导学生见微知著,反而成了言语表现智慧的引擎了。
以盲孩子的“变化”启动学生的思维,易于迅速地检索到相关信息,获得高屋建瓴的
整体感知。从多种回答中挑选出“从孤独走向快乐”的情感变化,进行层层剥笋式的鉴赏、
体悟,因为紧紧地盯住“人”,追踪“情”,所以既能切中文学的本质,又能发挥教者的创
造个性。
在这方面,
的教学处理堪称朴实而精微。
很执着,很激情地鼓动学生以读传情,是谓“朴实”。不满足于眼睛看到,心灵悟到,
还得嘴巴“找到”,这种要求貌似简易,实则异常艰辛。把持不好,变成走过场,结果破了
气场,倒了胃口的例子多了去了。
但
非常艺术地杜绝了这种负效应的产生。他的“秘笈”很地道:变着花样“折腾”。比如
为了读出第 2 至 6 自然段的悲凉语气,他不仅让学生说出悲凉的理由,还要求学生全部闭
上眼睛“看”黑板上五彩的画面。学生深情朗读一遍,他觉得不够味,又自己玩穿越,进
行入情地朗读。这样还不尽兴,他又引导学生如琢如磨,该在哪个词上重点发力。等学生
悟出要紧扣“永远”一词来抒情时,他又不依不饶,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如此不断
地“折腾”,学生对盲孩子的不幸命运,岂能无动于衷?学生只是几秒钟生活在黑暗之中,
盲孩子却是很多年啊!带着这样的前理解和同情心去朗读,岂能不入境?岂能不入情?岂
能不“审美自失”?
没有曲径通幽的艺术追求,没有对文学复杂性、精微性,还有对学生灵魂质量的深切
关注,以及对“审美秘妙”的苦苦追寻,是不会产生这样有意味的“折腾”的。此之谓“精微”!
三、探究,盲孩子的生命奇迹,谁给了力
师:因为“想象”,我们再现了作者笔下的情境;因为“立心”,我们体验到了盲孩子
重获光明的欣悦。但是,激动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力量让盲孩子从黑暗走向
了光明,从寂寞走向了快乐?
生 11:爱的清泉!
师:你怎么会说出如此富有诗意的答案啊?
生 11:我看了文章的导读部分,很认同他们的体验。(情不自禁地读相关语句)
师:呵呵,老师要纠正你读错的一个词,“汩汩”应该读“ɡǔ”。“汩汩”是什么意思呢?
生 11:(沉默了片刻,然后很轻声地说)应该是水流动的声音吧?
师:所以你说这是爱的清泉!由水的流动想到爱的流动,你的想象真的像水一样灵动!
是啊,因为爱的滋润,因为爱的支撑,盲孩子的生命世界真的枯木逢春,见证奇迹了!
那么,这股爱的清泉是由哪些溪流汇聚而成的呢?
生 12:影子的爱。
生 13:太阳的爱,月亮的爱,还有萤火虫的爱。
师:作者重点强调的是谁的爱?
生 14:影子和萤火虫的爱。
师:我们先来找找体现影子的爱的语句吧!
生 15:我找的是“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
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师:你为什么认定这一句呢?
生 15:“牵”字用得好,体现了影子对盲孩子的关爱。
师:若是换成“拽”,你觉得怎样?
生 15:“拽”不好,“牵”含有轻轻的意思,是爱的表现。而“拽”用的劲儿肯定很
大,不能表现对盲孩子的爱。
师:分析很到位。还有别的字词吗?
生 15:还有“常常”。“常常”说明是经常的意思,不是偶然的一次、两次,说明这是
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带着盲孩子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师:有爱心,才会有真正的耐心和细心!在影子的精心呵护下,大自然的声音之美一
定像清泉一样,已经悄然渗进盲孩子的心田了!这时候的他一定是快乐的。还有哪些句子?
生 16:“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
师: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 16:原来,盲孩子很寂寞,总处于黑暗之中,现在他实际上已经有光感 ,可是他
不敢相信,以为是幻觉,所以说“似乎感受到了”,但这已经让他足够快乐了。这是一个很
会知足常乐的人!
师:多么精致入微的体验啊!
生 17:“人们常常看到他俩在阳光下、月光下,像好朋友似的说说笑笑;在没有阳光,
没有月光的夜晚,盲孩子就点起一盏灯。有了光明,影子就来了,它陪着他唱歌,讲故事。”
在这句话中,我看到了影子对盲孩子的爱,影子陪着盲孩子唱歌,讲故事,就是对盲孩子
的爱。
师:老师发现这句话中也有一个“常常”,你怎么理解这个词?
生 17:这个“常常”说明影子不是偶然地关爱盲孩子,而是持之以恒地相依相伴。
师: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影子的爱?
生 18:课文第 8 到 17 段,也体现了影子的爱。
师:哦,这是盲孩子和影子之间的对话。这段对话也体现了影子对盲孩子的关爱。现
在我们就一起通过对话的方式来感受一下这种爱。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两生分角
色朗读该部分文字)
师:读得很有感情。对这段文字,老师有一处不解,影子说我和你长得一样,为什么
又补充说,我像黑夜一样黑。我还有一双黑眼睛?影子在说这句话的同时,隐藏着怎样的
潜台词?(生讨论交流)
生 19:反映出盲人世界的凄凉。
师:盲孩子的世界真的是很凄凉,但影子的补充说明,不是在揭盲孩子的心灵疮疤吗?
生 19:不能理解为揭疮疤,因为影子想陪伴盲孩子,使他快乐起来,言外之意就是说
我和你一样的,你不必感到孤单,不必感到寂寞。
师:呵呵,你的情感触角很纤敏,把握得很精准。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句,把影子
对盲孩子的那种深眷的爱读出来。(生齐读“我像黑夜一样黑。我还有一双黑眼睛。”)师:再读得深沉些,读出那种爱的感觉。(生再读该句)
师:刚才我们从若干个细节,比较具体地感受了影子对盲孩子深眷的爱。萤火虫是怎
么关爱盲孩子呢?请找出相关语句,赏析、赏析。
生 20:“当盲孩子提着他的灯,灯光里有他的影子陪伴他往家走的时候,他的心情好
极了。因为今天他看见了萤火虫的光,虽然那光模模糊糊的,小得像小米粒儿,但毕竟是
他亲眼看到的啊!”
师:请说说你的理解,好吗?
生 20:原来盲孩子什么都看不见,生活里全是黑色;现在,他亲眼看见了萤火虫的光,
他的眼前不再是黑色,因此他的心情好极了,人也快乐了。这都是萤火虫给他的。所以我
觉得这一处能体现萤火虫的爱。
生 21:“那一夜,萤火虫陪伴他们玩了很久很久,一会儿从手掌上飞起,给他们带路,
走近一丛蔷薇花;一会儿又落在手掌上,闪闪发光”。
师: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能让我们感受到萤火虫的爱?
生 21:“陪伴”、“很久很久”这两个词说明萤火虫陪伴盲孩子玩的时间很长,不是一
会儿功夫,而是很久很久,这是需要一定的奉献精神的。愿意奉献,乐意奉献,正是源于
爱!
生 22:文章的 61 到 65 段。
师:这是萤火虫在跟盲孩子说话。一开始是一只,然后是几只,最后是好多,好多只。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请一个同学读一只萤火虫的话,请四个同学读几只萤火
虫的话,请全班同学一起读好多好多只萤火虫的话。)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一
只萤火虫的光是微弱的,几只萤火虫的光也不很强,但是一群萤火虫的光足以照亮盲孩子
的世界。这个时候谁又回来了?
生(全体):影子。
师:是的,因为有光,影子又回来了,萤火虫的爱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评点:这一部分教学体现了教者为文本中人物形象立心,并与他们“生命融合”的审
美努力。
一是积极捕捉“有意味的瞬间”,在刹那间见永恒。如用“还原法”启悟学生,从“牵”、“常常”等词中发现了影子的耐心、细心,而这些品质正是源于爱心;在“似乎感
受到了”这一稍纵即逝的心理中,读出盲孩子不敢相信已经获得光感的现实,却又很恬然
知足的性格特质。
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心灵的独特发现需要等待,需要生长,需要彼此言语智慧的启
迪和生命情感的润泽。这恐怕是讲求大容量猛灌,考什么教什么的功利主义者一辈子都无
法参悟,也无力参悟的教学智慧。
二是在无疑处激疑,让不同的灵魂迅速相遇、相融。盲孩子的世界真的是很凄凉,但
影子的补充说明——我像黑夜一样黑,我还有一双黑眼睛,这不是在揭盲孩子的心灵疮疤
吗?这真的是神来之问,惊心动魄的一问,尽管教者后来没有在此处逗留太久,但是这一
问足以让学生感应影子的真诚、体贴,以及盲孩子的单纯与善解人意。没有换位思考的自
觉,没有将自我生活融进文本世界的追求,绝对不可能产生这样有价值的审美追问!
四、升华,盲孩子和他影子的爱心启示录
师:同学们,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题目,“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分享了他们之
间的很多故事之后,你觉得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文中能不能找
到根据?
生 23:人们说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生 24:他伸出双手,拉住了他这位黑色的好朋友,他们久久地拥抱在一起。
师:孪生兄弟、好朋友,这些美好的词语道出了友情的一种境界,也彰显了友情的一
种力量,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让盲孩子见到了光明,让虚幻的影子获得真实的肉身!
从中,你们感悟到了什么呢?
生 25:爱可以创造神奇!
生 26:奉献可以产生美好的境界!
生 27:生活因爱而美丽!
生 28:让别人幸福,自己也会跟着幸福!
……
师:呵呵,你们感悟很美丽,很纯洁,很动人,令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著名画家梵高
说过的一句话:“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金波先生童话的结尾便展示了
这个欣欣向荣的生命境界!大家觉得读这一段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生 29:自豪、赞美的语气。
师:试试看!
(该生动情地朗读,重读了“都是”、“光明”这两个词,语气间充满着自豪的感觉)
师:语速应该再沉稳些,中速最好,更能展现、洋溢自豪之情。我们一起来读一次。
(生齐读)
评点:让爱心启示贴着文本的细节“生长”出来,而非从参考资料中移植,或依靠老
师的片言只语进行生硬地嫁接,这体现了教者对话艺术中“悟性思维”的特点——没有理
性思维那么生冷、抽象,也没有感性思维那么随意,任性。这体现了“存在性学习”的精
髓,而非“占有式学习”。教者适时引进梵高的生命体验——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
欣欣向荣,并指出“金波先生童话的结尾便展示了这个欣欣向荣的生命境界”,既开拓了学
生的认识境界,也提升了教者自身的教学品质。
有思想的高度,教学的境界自然阔大!
五、延伸,返回童话更好在现实诗意栖居
师:金波先生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童话故事为我们展现了爱的奇迹,爱的神
力,爱的美好,其实用心回味,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真挚、纯洁的爱,如亲人之间
的爱,同学之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甚至陌生人之间的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沐
浴在爱的阳光下,我们不仅要懂得分享爱,更应学会主动付出爱,让爱心的种子在生活的
每一片土壤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视频播放“生活中的爱”,若干感动人心的画面,最后视频定格在四只相互紧握的大
手上。)
师:四只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很能象征、传递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旨:
爱就是力量。同学们,徜徉在爱的境界,你能用语言表达心中的爱吗?请以“我爱”两个
字开头,说一句话,表达你的爱吧!
生 30:我爱我的祖国。
生 31: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生 32:我爱我的老师和同学们。
生 33:我爱大自然。
生 34:我爱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生 35:我爱世界万物。
……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爱的表白,老师的心里暖融融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
到了盲孩子和他影子之间的那份纯纯的、真真的爱,这份爱像一泓清泉,润泽着我们的心
灵,又像是一股暖流,在我们的心中涌动不息。罗曼罗兰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
它, 一切都会变成黑夜。”这与金波先生对爱的理解,不谋而合!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才
更加美好;因为有爱,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光明。最后,老师也想用“我爱”说一句话来结
束今天的课堂,那就是: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事业,我爱我的生活!
评点:很美的教学追求,返回童话只为在现实中诗意栖居。
用形象的图片深化对爱的理解,用真诚的告白定格对爱的信心,用诗意的总结萃聚爱
的能量,这是教者用心、用情、用力的人格特质的再次熠熠闪光!与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
人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维持着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里气氛”学说,
异曲同工!
通观教学全程,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二十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戴维.伯姆
在其著作《论对话》中所写的一段话:“集体心理和个体心理同时存在于共享的过程里,
二者之间流淌着意义之溪。此时,观念本身已无关紧要。最终,我们将落脚于所有这些观
念之间的某个位置上,同时开始超越所有的这些观念,朝另外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这个方
向如同圆弧上发出的一条切线,引领我们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
是的,亮出各自的观点,彼此共享,不论它是深刻,还是浅易;是生涩,还是流畅;
是幼稚,还是成熟,只要忠于体验,真诚亮出,意义之溪就会潺潺地流淌。这不仅是对话
的本质,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理想。
总评——
本课的教学,透着一种富有生气的精致之美!
一、结构的精致美。回忆,为盲孩子和他影子的出场蓄势;联系,走进盲孩子和影子
的神奇经历;探究,盲孩子的生命奇迹,谁给了力;升华,盲孩子和他影子的爱心启示录;
延伸,返回童话更好在现实诗意栖居。清新而时尚的教学架构体现了
“情本体”、“心本体”的价值取向,而非将文本大卸八块的“物本体”“工具本体”的价值取向,让说教的冷漠面孔远遁,所以生活化,个性化的色彩非常浓郁。以回忆开始,
中经联系、探究、升华,最后以延伸作结,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自成体系,
却又具有极大的伸缩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二、点染的精致美。在我看来,最能见出教者智慧、学养、个性神采的地方主要体现
在教师的“点染功夫”上。成功的教学点染,可以使教学曲径通幽,又能柳暗花明;拍案
惊奇,却又润物无声。像万绿丛中的一点红,美得清新、艳丽,令人心醉;像观音菩萨的
净瓶中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真正的触处生春!
教学点染,便趋向了这种境界。比如针对盲孩子见到光明后,作者所用的那么多的“还
看见”,他故意逗学生这是否很“话痨”,在学生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他这样点染——情到
深处,“话痨”恰恰成了最好的表达方式!不这样,就无法表达生命获得新生的大喜悦!大
激动!类似于这样的像浪花一样不断跃动的隽妙点染,在他的整个教学流程中俯拾皆是,
以致他忽略对盲孩子情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道之美的赏析,还有忙不迭地抛出
自己人生体验的冲动,依然不减他语文教学的朝气和诗意!
三是朗读的精致美。
此课着实体现了他“优游涵泳,玩绎方美”的审美追求。理解、想象、质疑、移情、
朗读,形成了一个饱满的“朗读复合体”,为了真正地做到“得之于心而寓之于口”,他对
语气、语调、重音,甚至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不仅细腻地指导学生以读抒情,还亲自示范,
如对文中第 79 到 85 自然段的朗读指导,真的是丝丝入扣,见情见性,想让人不动情都很
难。一个大老爷们,拥有如此的婴儿眼光,赤子情怀,纤敏视角,细腻体验,让人平添无
限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