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七年级《黔之驴》教学实录及评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黔之驴》教学实录及评析

ID:108634

大小:28.5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9-1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黔之驴》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导入 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柳宗元的《黔之驴》,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 生(齐声):唐代文学家。 师:他最擅长写什么? 生:杂文。 师:最擅长写杂文里的什么类型? 生:寓言。 师:真厉害!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住啦!唐宋八大家主要都是散文写得好, 柳宗元不仅散文写得好,传记写得也不错,写得尤其好的是寓言。哪位同学说说寓言是一 种什么样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生:寓言能以一个小故事表达一个大道理。 师:你概括了寓言的两大特点:一是有故事,二是用故事反映道理,当然不一定是大 道理。而寓言故事又不同于一般故事,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简短生动。 生:里面人物都是动物。 师:这句话怎么表述? 生:里面的主要角色是动物或植物,一般不用人。 评析:寻常的知人论世与文类特性了解,教者上出了与众不同的神采。 一是让学生介绍作者。这是对照本宣科,春风过驴耳般的机械、僵化、低效导入的一 种反拨。让学生介绍,沉睡的积淀才会被激醒,浸润了情感的体验和认知才会出场,教师 的指点才会更加应时、应需。 二是注意思维的辨正。通过追问、辨析、点染,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走向丰满和深入。 “柳宗元最擅长写什么?”“最擅长写杂文里的什么类型?”“传记写得也不错,写得尤其 好的是寓言。”很生活化、个性化的谈话风,将生硬、冰冷的作者介绍一下子消解得无影无 踪,而学生的认知却像吸收了雨露的花草,很劲拔地生长起来。 三是紧扣了文本类性。看似信马由缰的闲谈,其实充满了理性思考的张力。本环节只是初步完成了“知人”的任务,“论世”被教者有意识地放到寓意探究的环节了。这种平衡 术或留白术也是一种理性的择定与设计。和学生一起聊作者:唐代文学家,擅长写传记、 寓言;探讨寓言的类性特征:有故事、反映道理、形式短小、主要角色是动物或植物,一 般不用人。这里更有理性的考量,即用作者擅长的寓言写作,引出对寓言类性特征的把握, 再由此进入体悟寓意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杂而不乱。 但是,本环节中相关结论或概念的认知需进一步辨正: 1.寓言中的主要角色是动物或植物,一般不用人。这样的结论凭何得出?来自西方学 者的定义吗?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这样界定寓言:A short story that teachs a lesson(a MORAL)or truth, esp. a story in which animals or objects speak。短 故事,传递一种教训或真理,动物、物体会说话等内涵要素都具备了。可是,这仅是其中 的一个义项,其他义项明确提到里面的形象也可以是人,只不过这种人在生活中是不存在 的罢了——a story about great people who never actually lived。即使拿中国寓言说事,也不 多是以动植物作为主要角色,先秦诸子的寓言恰恰多以人为主要角色,如自相矛盾、月攘 一鸡、齐人乞墦、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五十步笑百步…… 2.寓言和寓言故事。在教者那里,寓言和寓言故事是同一个概念。其实不然:寓言是 从情节与思想的关系角度来说的,有情节贯穿,但主要为表达寓意服务;寓言故事是相对 于动物、风物、童话类故事而言的,不仅会关注情节中的寓意,更关注情节本身。亦即, “寓言是借故事的形式表达寓意,着眼点在寓意;“寓言故事”借寓言的形式表达思想,着 眼点不仅在寓意,更关注故事性——这是“寓言”与寓言故事最本质的区别所在。” 3.寓言与 fable 对等吗? 将寓言和 fable 对等翻译的是林琴南和严遽。“寓言”一词最 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唐人成玄英《庄子注疏》云:“寓,寄也。 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信矣。”即寓己意于他 人之口,以增强说服力。“fable”则是指《伊索寓言》这一类短小的文学篇制。莱辛认为: “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遍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 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的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 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一个是表达己意,一个是表达众意,内涵指称是不一样的。 纵观的整个教学流程,谈及寓言的类性特征时,用了 fable 一词的部分内涵;谈及寓意时, 更多的是偏于寓言的所指,这样磨平差异的教学认知,可以吗?二、整体感知 师:今天的故事主角是谁啊? 生(齐声):驴! 师:哪里的驴? 生(齐声):黔,贵州! 师:这个说法基本成立,准确一点则是不成立的,后面再说。“黔”怎么读? 生(齐声):qián! 师:好的,那大家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生(齐声):读! 师:对,首先要读。课文读过了吗?注释读过了吗? 生(小声齐答):读了。 师:有点底气不足,注释要以默读为主,课文要以朗读为主。请同学读课文,谁主动 读? 生举手。 师:女生优先吧。听的同学可以想想她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一女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怎么样啊?与你们心中的标准一致吗?有没有觉得比她读得好的? 一男生朗读课文。读完学生鼓掌。 师:读得是否更好一些?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比女生后读。 生笑。 师:女同学咬音很准,男同学把寓言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像最后一句就有一种胜利者 的姿态,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吗? 生齐读。 师:谢谢这位同学,你的活比老师干得好! 评析:相较于偏情节梳理的整体感知,教者似乎放低了要求:仅了解了一下寓言中的 主角,故事发生地点,更多的心力被放到了读上: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但是,这种感性 的低要求,反而更能整体、具象地把握内容,因为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实现了生命的 移形、移情——男生对文本最后一句读出了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还有比这更高水平的整体感知吗?在读中检测学生的整体感知力,让教学变得更为亲切、平易,且能调动学生的积 极参与意识,教者做到了。 透过实录文字,我们还不难感受到课堂中充满张力的思维气场,还有快乐、活泼的学 习气氛,这得益于教者智慧而幽默的点拨。注释,默读;课文,朗读为主——多么契合学 习规律!理性的,留给思考;感性的,留给朗读。女生读准了字音,男生读出了语气,后 来居上,各有千秋,体贴地牧养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多么好的教学润滑,多么强的能量 补给! 不过,“黔”字的解释更正应该即时,无需留下悬念。教者说后面再说,可后面根本未 说。这是不该产生的遗忘。 三、分析“驴”的形象 师:读寓言要抓故事,读故事要抓主要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黔之驴是什么样的 驴?请用自己的习惯标画出哪些语句主要写驴,从哪些方面写驴,写出了一头什么样的驴? 学生标画。 师:来交流一下。 生:“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一句从虎的角度写驴外表的强大。 师:外表强大?请推敲怎么表达。 生:光从外表还看不出强大。 师:那就是写外表之大,刚才他说了“以为神”,这句话怎么译? 生:把它当作神。 师:很好,以之为神,从老虎的角度写驴外表之大。 生:“驴一鸣,虎大骇”一句从老虎害怕的角度写驴鸣叫声大。 生:这一句告诉我们,因为贵州本来没有驴子,所以驴一叫,老虎就怕了。 师:请注意围绕如何写驴这一核心话题思考! 生:“驴不胜怒,蹄之。”一句中显示了驴脾气的暴躁。 师:这能看出驴脾气暴躁。“不胜怒”是什么意思,能译一下吗? 生:禁不住愤怒。 生:这句也可看出驴没有真才实学却自以为是。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的?生:从“蹄之”。 师:蹄不也是一种本领吗?怎么说它没有真才实学啊? 生:我来补充,“不胜怒,蹄之”,驴忍不住发怒了,但它除了蹄,实在没有其它强大 的本领了。 师:很对,文中还有一句与之意思相似的句子,你能找一下吗? 生:“觉无异能者。” 师:谁觉? 生(齐声):老虎! 师:对,你们看鸣、蹄这些本领确非异能,表明驴确实没什么真本领。 师:还有写驴的地方吗?谁注意过第一句话,“黔无驴”不也是在写驴吗? 生点头。 师:这驴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 生:从外地来的,是船载以入。 师:“船载”是什么意思? 生:用船运过来。 师:译得好,这不就是写驴的来历吗? 师:读寓言要特别注意主角的结局,我们还不得不关注驴的下场,这很重要!文中哪 句是写驴的结局? 生(齐声):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师:这句话还是从老虎的角度来写驴,如果从驴的角度考虑该怎么说呢? 生:驴被咬断了喉咙,吃光了肉。 师:好的,那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 生:驴无异能。 师:这个问题一下回答蛮难的,待会再往深处想,我们先从前人说过的成语来看看。 生:黔驴技穷。 生:黔驴之技。 生:外强中干。 师:“外强中干”是否出自本文还需考证,但用在这里很贴切。生:庞然大物,工于心计。 师:成语积累很丰富,“工于心计”形容老虎也很贴切,但是否语出此处同样得考证。 师:“庞然大物”在什么情况下用?姚明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简直是庞然大物。这 个例子行吗? 生:不行,“庞然大物”不能形容人。 师:好,有想法,但想法不一定对。请联系驴的遭遇,再看看可以形容人吗? 生:能,“庞然大物”形容表面强大却没有真正能力的对象。 评析:分析驴的形象,紧紧抓住情节线“来历——经历——结局”展开;体会“无异 能”的特点,紧扣“鸣——蹄”,整个对话纲举目张,非常清爽,还能时时暗扣寓言的类性 特征——用情节、细节来表达寓意,做得妙然无痕,引人入胜。 引人入胜来源于师生隐喻对话的自觉。当学生说“蹄之”不是真才实学时,教者立刻 反驳:“蹄不也是一种本领吗?”当学生总结出驴“庞然大物,工于心计”的特点时,教 者马上追问“庞然大物”是否可以用在人身上,比如姚明?不断挑起思维的对峙与冲突, 从而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刻,也引向了细腻。 也与教者顺势而化的方法点拨相关。“读寓言要抓故事,读故事要抓主要形象。”“读寓 言要特别注意主角的结局,我们还不得不关注驴的下场。”“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 瞄准所寓之意,极尽闪转腾挪之势,而解读方法如宝物一样很知心地及时降临,令人有不 断的阅读惊奇。 然而,教者的部分引领与评价值得商榷。 1.学生接二连三从老虎的角度认识驴的形象,教者不免有些着急,不断提醒“围绕如 何写驴这一核心话题思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板滞。正侧面描写,在认知驴的形象时完 全可以殊途同归。一味地强调正面描写,反而会狭隘学生的认知。 2.学生从“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见出驴外表的强大,教者引导学生是外表 “大”而非“强大”。貌似客观、精准,其实曲解了文本——以为“神”还不能反映强大, 什么能反映呢?这是老虎起初对驴的认知,所以才会有“蔽林间”“慭慭然”等一系列表现。 倘若当时就觉得驴只是外表大而力量不强时,它早就扑上去,断其喉,而不必又是窥探, 又是试探了。 3.由驴形象引发的哲理性认识。教者结合来历、结局,正侧面描写,让学生认识黔驴技穷、外强中干固然没错,但是作者最后的感慨不应被忽略——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 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也就是说,即使无 德无能,如果不贸然进击,泄露己短,还是有全身的可能的。对这种肤浅的躁进,作者是 持批判态度的。这样一来,教者默认的驴的“工于心计”的特点其实是立不住脚的。与虎 的沉稳、成熟比,驴简直就是单纯到极致的大傻,与《伊索寓言》中那位借拔刺之机,将 狼踢倒再开溜的驴比,更是蠢不可及。对即将到来的危险,它根本没有任何的预感、防范, 还谈何工于心计? 四、分析“虎”的形象 师:对,驴的故事就大致读到这里。刚才有个问题同学们很为难,事实上作者的大量 笔墨并没有用在驴身上,而用在老虎身上,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这是一头怎样的虎。 生:老虎是胜利者。 生:但老虎一开始怕驴。 师:从文中找依据说说。 生:“以为神”“大骇”“远遁”“甚恐”。 师:找得好。 生:老虎工于心计,它慢慢了解,慢慢适应驴。 师:也从文中找依据说说。 生:“稍出近之”“又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老虎一步一步在试探,表明它工于心计。 师:说得真好。刚才古人读《黔之驴》从驴的角度概括了很多成语,我们能不能从老 虎身上也概括几个词,可能以后会成为成语,同学们能试试吗? 生:黔虎之智。 生:黔虎识驴。 评析:让学生从虎的形象、用成语总结寓意非常巧妙,也极富难度。但这种难度反而 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量——黔虎之智、黔虎识驴,没有一定的体验力、理解力、概 括力,无法做到。可是,这种“高端对话”似乎有为上等人说法的味道,学生中的普罗大 众是否能清晰地认识,恐怕还是未知数。黔虎之智除了“工于心计”,还有什么?对当下的 我们,是否有值得汲取之处?不趁势追问,学生的精彩回答充其量只是璞玉而已。 分析虎的形象,教者的过渡极其自然:“刚才有个问题同学们很为难,事实上作者的大量笔墨并没有用在驴身上,而用在老虎身上,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这是一头怎样的虎。” 这是非常智慧的发问,因为触及到了文本的形式秘妙——正面写虎的笔墨比驴多,题目为 什么叫“黔之驴”?驴并非产自黔地,是被好事者运来的,为什么题目还是叫“黔之驴”。 这便击中了命题艺术的核心,作者说理的重心。可是,教者仅是将之作为认识虎形象的引 子,而虎形象中寄寓的理也未探析透彻——离开对驴形象的立体、深入的认识,虎形象的 认知必然受限,令人不免有些遗憾。 五、分别从驴和虎的角度讲述故事 师:同学们概括得真好!学了驴、虎的故事,下面就来讲故事,小时候我们讲故事怎 么开头的? 生(齐声):很久很久以前……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注意可以有自己的语言但不能脱离原文。 生讲述故事。 师:这位同学注意了故事性,但有个细节,驴到底踢到老虎没有啊? 生:没有踢到,老虎是很机智的。 师:我们再把讲故事的要求提高一点,分别用虎和驴的口气来讲,挑战一下吗? 一男生以驴的口气讲述故事。 师:讲得很生动,故事性强。对方言的感情也挺深,味道不错! 生笑。 一女生以虎的口气讲述故事。 师:也不错,把老虎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层次分明。故事讲完了,同学们还有疑问 吗? 生迟疑。 评析:按正常的逻辑,这一环节完全可以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但是,教者的 这一陌生化处理,反而产生了“一会儿地动山摇,一会儿柳似花朵”的审美效果——表面 上的放松,原来是为下一环节的寓意探究积蓄思维能量。但是,教者并未让学生停留在简 单的内容复述上,而是变着花样不断提升“讲”的难度——传统故事的形式讲述→分别以 虎、驴的口气叙述。 学生讲述的时候,教师的艺术点染相机进行:细节、故事性、味道、心理描写,全部命中形式秘妙。因此。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却又能做到张弛有致,真正形成了教与学 的和弦。没有渊深的语文学养,很难做到。 不过,对文本“讲了驴、虎的故事”的定性似乎不妥——文本不是讲述了两个故事, 而是一个故事,虎的故事是作为驴的故事的辅线、暗线存在的,是驴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已。 六、探究故事的深层寓意 师: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 生:是用黔驴反衬黔虎的聪明机智。 生:柳宗元借驴讽刺当时昏庸无能的官员。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深刻,学古文要知人论世,从当时的背景出发,柳宗元生活的中 唐时代,朝中很多官员地位显赫却无多少本领,作者就借驴讽刺朝廷中那些位高权重却昏 庸无能的大臣们。同学们以后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也可以联想到这头黔之驴! 生(齐声):好!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大家都不喜欢驴,老师有些疑问,有人喜欢驴吗? 生:现实生活中驴还是很有用的。 师:老师也喜欢驴,它勤劳踏实可爱,不工于心计,北方人家里的驴都是宝,帮人拉 磨拉车。而文中的驴是说“至则无可用”,不是说驴没有用,这怎么理解? 生:没有把驴放到该放的地方,这驴就没有用了。 师:人如果这样,恐怕结局也如此啊!那到底是谁导致了这个悲剧呢? 生(齐声):好事者! 师:柳宗元不敢讽刺好事者,好事者是谁啊? 生:是当时的皇帝。 师:那前面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解决了,黔之驴的悲剧是因为好事者的无事生非,能从 好事者的角度概括一个词语给后世留下些教训,来尝试一下。 师生(齐声):载驴入黔! 师:一起记住这个悲剧故事的教训吧,同学们长大以后可不能做这样的事啊! 生点头。 评析:提问直逼篇性特征:“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作者说的是“至则无可用”,不是说驴没有用,这怎么理解?不过,师生 的探讨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些问题:如深入到文本的复线结构,烘云托月的主旨表达,对好 事者的暗讽,对人生之用的哲学思考——并非教者所说的“不敢讽刺”,而是旗帜鲜明地讽 了,“好事者”这个名称即可见出,驴的命运也有所暗示了。 注意了多方打通:驴与位高权重却昏庸无能的大臣的打通,文本与生活的打通——现 实生活中外强中干的人与这头黔之驴;将驴放到不该放的地方,导致了驴从有用变没用—— 将人放到不该放的位置,亦然!但是,这一寓意,教者引申得不是很明朗,仅以载驴入黔 作结。放置的位置不对,会适得其反的教训,也没有被举一反三——如马谡、关羽没被用 到合适的位置,既丢了命,也大伤了蜀国的元气。我们现代社会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黔之驴、 好事者?我们自己是否也有黔之驴、好事者的影子?拷问自我,拷问社会,打通才会走向 深入! 七、结课 师:今天我们读了一篇寓言,知道了关于驴、虎和好事者的三个故事,懂得了古人概 括和我们自己概括的八个成语,明白了一些道理,好,下课! 评析:是三条线经纬而成的一个故事,而非三个故事。虎线、好事者之线,都是为了 支撑、架构驴的故事而存在。 总评—— 说寓言类文本,而不说寓言文本,主要是鉴于寓言与 fable,寓言和寓言故事,以及与 含寓言色彩的神话故事之间的区别。“寓言类”可以将上述的文体全部囊括。 寓言类文本的教学内容如何择定?老师的《黔之驴》教学实录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围绕寓言的类性特征进行。 本节课,他主要是从故事、形象和寓意这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感知寓言的类性特征的, 并以之为轴心,带动对作者“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探究,节奏张弛有致,内 容精粹饱满,整个教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故事,精赏驴的故事,略赏虎的故事,好事者的故事则轻轻掠过。赏析过程中,比较 注意线索的厘清。驴的故事:来历→无异能→结局。虎的故事抓了老虎的心理线,行动线, 但不是很自觉,因而也不到位。让学生分别从虎、驴的视角讲述故事,明显有了回归重视情节的倾向,因为点评两名叙述者时,用到了“故事性强”“表现细腻”“层次分明”等词 语,均涉及了对情节完整性、曲折性的评价。情节中的因果联系,也涉及了,这是挺难能 可贵的。 形象分析,除了立足情节,还结合了具体的细节、文本中的矛盾张力,总体上颇具说 服力。因为注意了与现代生活的打通,如问学生庞然大物可否用在人身上,从虎的角度概 括几个词语,力争使之成为成语,所以分析显得既实在,又灵动,可谓上出了个性,上出 了新意。 有了对情节、形象的具象体验与认知,寓意的提炼便水到渠成。但是,与一般教师不 同的是,在这个环节精准捕捉到了两个凸显篇性特征的矛盾,开启了高质量的审美启悟—— 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现实生活中的驴是有 用的,作者也说“至则无可用”,并未说驴没有用,这怎么理解?因此寓意的总结非常独到、 深刻,耐人寻味。 不过,仅是将教学内容锁定在类性特征的开掘与感受上还远远不够。高水平的教学, 内容必须涉及篇性特征的审美。 对篇性特征的审美开掘,也注意了,但他只是限于语境中相关要素的关系比照,文本 形象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比如在驴、虎、好事者这三个人物形象的相互比照中,认识各自 的特点——驴的外强中干,急躁冒进因为有了虎的精明强干、工于心计的参照;好事者的 颟顸愚蠢,无事生非,是因为有了驴的悲剧映射;悟出不能成为黔之驴、好事者之流,也 是因为有了文本中的黔之驴、好事者与现实中的黔之驴、好事者的隐性比对,从而触碰了 文本的象征属性、哲理品格。 忽略的是通过文本间性烛照篇性特征。 任何文本或多或少都回荡着其他文本的声音,如《堂吉诃德》之于一大批骑士小说, 《包法利夫人》之于一大批浪漫小说,后继的文学之中永远包含了已有文学的折射,这便 需要在解读中不断关注文本间的相互折射。 落实到《黔之驴》的教学,以下的文本应该引起关注:同单元中的其他文本,柳宗元 《三戒》中的另两篇《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文学史中的其他寓言,等等。 道理很简单,你不与先秦诸子的寓言比照,你便不会发现《黔之驴》的含蓄之风,作 者对情节细腻性、曲折性所作出的贡献;你不联系柳宗元的诗文,恐怕也不会想到,他寓言在戒他的同时,也有戒己,甚至自我拷问的色彩——黔之驴、临江之麋身上真的没有柳 宗元自己的影子吗?他在诗词中用践乌(《践乌词》)、木炭(《行路难》其三)自况、自 怜、自省——“左右六翮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 支离无趾犹自免,努力低飞逃后患。” “盛时一去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当。”为什么寓言中就没有呢? 当下,很多学者在呼吁“教学上的连续性”。将文本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观照,放在当时 写作的语境中观照,放在语文新课程的视野中,单元教学的目标中观照,形成一种文本的 互联网,同时注意与现实生活的打通,与自我生命的融合,教学的连续性才会得以真正的 发生。 不知以为然否?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