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doc
加入VIP免费下载

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doc

ID:109041

大小:721.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9-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 学生起点分析 “制作视力表”是学生充分学习图形相似内容,引入的一节课题学习,学生此前 已完成“图形相似”与“图形位似”的学习,“线段的比”也相当的熟悉,在这样的 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视力表”是学生 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 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任务分析 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以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 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制作视力 表”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位似比等有关内容。借助视力表为 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相似;提高学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 的思想.教学时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 流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尝试,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 的思考、讨论;可以组建四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促成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 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 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 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3、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 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探究新2 知;第三环节:课堂练习;第四环节:深入探究,得出结论;第五环节:运用结论, 制作视力表;第六环节:课堂总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三角板、视力表、硬纸板数张。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 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 [生]是由一组字母”E”组成的视力表. [师]对,它是以能分辨”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 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 1 中 AB、CD 两个缺口). 图 1 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 1、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 0.1,0.2,0.3,0.4,0.5,0.6,0.8,1.0,1.2,1.5,2.0 所对应的”E”的长 a,宽 b,空白缺口宽 d,(如图 2). 投影片(课题学习 A) 图 1 请大家量视力表中的各个”E”,并填写课本上的表格.3 [生]填表如下:(投影片 课题学习 B) 2、观察数学完成以下问题串。 (1)观察上表你直观的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上表,看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决定视力表中的各”E”形图 之间有什么关系?视力表中的各“E”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视力为 0.1 时,a=72 mm, b=72 mm, d=15 mm,可知”E”的长和宽相等. 视力为 0.2 时,a=36 mm, b=36 mm, d=7.5 mm,可知”E”的长和宽相等,且 =36, =7.5. 视力为 0.3 时,a=24 mm, b=24 mm, d=5 mm,可知”E”的长和宽相等,并且 =24, =5. 视力为 0.4 时,a=18 mm, b=18 mm, d=3.8 mm,可知”E”的长和宽相等,且 =18, =3.75.因为测量时有误差,眼睛大致可以精确到 0.1 mm,所以有 ≈3.8. 由此可以猜想,视力为 0.5 时,a= =14.5 mm, b= =14.5 mm, d= =3 mm. 视力为 0.8 时,a= =9 mm, b=9 mm, d= =1.9 mm. 视力为 1.0 时,a= =7.2 mm, b=7.2 mm, d= =1.5 mm. 2 72 2 15 3 72 3 15 4 72 4 15 4 15 5 72 5 72 5 15 72 8 8 15 10 72 10 154 视力为 2.0 时,a= =3.6 mm, b=3.6 mm, d= =0.75 mm. 由此可知:视力表中的各”E”形图都是长与宽相等的图形,如果把视力为 0.1 时的”E”形图作为基本图形,则视力为 0.2,0.3…2.0 时的”E”形图都与基本图形 是相似图形. 活动目的:通过组织学生自我实际度量,并将各自的度量结果填在表格中,让学 生在实际操作中,就去直觉的感知其中的奥秘,再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发现 a,b, d 数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得知“标准对数视力表”中不同的视力所对应的”E”形图都 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从而所有“E”形图都是相似图形。 活动效果:本环节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规律,此处不是难点。学 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的图形是相似图形”,再加上“E”恰 好都近似于“正方形”。很容易就判断图形相似特点。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 若一个视力表中的视力为 0.1 的”E”的长、宽都为 60 mm,空白缺口宽为 12.5 mm,求视力为 0.2,0.3,0.4,0.5,0.6,0.8,1.0,1.2,1.5,2.0 时”E”的长、 宽,空白缺口宽. 活动目的:此环节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新课知识,学生活学活用,加深巩固,为后续做 好铺垫。 活动效果:巩固效果,相当好。最好还是设置一个表格,让学生在表格上填写,然后 上黑板讲解展示。 第三环节:深入研究,得出结论 我们已经对视力表中的各个”E”型字母的长 a,宽 b,空白缺口宽 d 作了一番研 究,并已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视力表,并能根据研究结果自己 制作一个视力表. [师]请大家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1.用硬纸板复制视力表中视力为 0.1,0.2,0.3,0.5,1.0 所对应的”E”,并依 次编号为①②③④⑤. 取编号为①②的两个”E”,按下图的方式把它们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投影片(课题学习 C) 20 72 20 155 图 4 2.如图 5,将②号”E”沿水平桌面向右移动,直至从右侧点 O 看去,点 P1, P2,O 在一条直线上为止.这时我们说,在 D1 处用①号”E”测得的视力与在 D2 处 用②号”E”测得的视力相同.投影片(课题学习 D) 图 5 [师]从上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 [生]因为①号”E”与②号”E”都水平放置在桌面上,它们与桌面的边缘是垂 直的.因此 P1A1∥P2A2,又 P1,P2,O 在一条直线上,所以∠O 为公共角,根据相似 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得 △P1A1O∽△P2A2O,所以 ,即 . [师]从大家的分析中可知,当人离①号”E”的水平距离 l1 与人离②号”E”的 水平距离 l2 满足 时,用①号”E”测得的视力和②号”E”测得的视力相同. 3.按照上述方式,将①~⑤各个”E”排列成下图所示的样子.先自己猜想应得 出的结论,然后和同学交流,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与否. 投影片(课题学习 E) 2 1 2 1 l l b b = 2 2 1 1 l b l b = 2 1 2 1 b b l l =6 图 6 [生]按照上面大家讨论的结果,可以猜想得出,在 D1 处用①号”E”测得的视 力,与在 D2 处用②号”E”测得的视力,在 D3 处用③号”E”测得的视力,在 D4 处 用④号”E”测得的视力,在 D5 处用⑤号”E”测得的视力都相同. 经过论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 [师]大家做得非常棒. 根据刚才大家讨论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 活动目的:通过复制制作“E”,探究图形间的规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 了图形间隐含的规律,从而得出结论,加以运用。 活动效果:本环节关键点比较多,测量工作比较大,计算量比较大,需要小组合作才 能完成,允许学生带计算器,否则一节课无法结束这么多的内容。 第四环节:运用结论,制作视力表 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 3 m 的视力表. 1.由标准视力表中的 b1=72 mm, l1 为 5 m, 可计算出 l2=3 m 时,b2 的值 得 ∴b2=43.2 mm 所以应制作一个”E”型图,使得它的长与宽都是 43.2 mm. 从上节课我们的讨论结果看,视力为 0.1 的”E”型图与视力为 0.2 的”E”型图 中的 a,b,d 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测试距离为 3 m 的视力表中的①号”E”型图 中的 d 为 9 mm. 2 1 2 1 l l b b =7 2.确定了①号”E”型图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规律分别求出视力为 0.2,0.3…2.0 时的”E”型图的大小.如下图. 3.由标准视力表中的各行”E”间的距离,相应地确定本视力表的行距. 测试距离为 3 m 的视力表就制作完成了.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 1、本节课我们自己动手,探索出视力不同的”E”形图之间的关系. 2、探究发现了如何找视力相同的图形”E”的大小和它的落脚点,并能据此自己制作 视力表.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目前较为通用的视力表有哪几种? 2、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 8 m 的视力表.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制作视力表,让学生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奥秘。主要采 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同学间的合作决定了课 堂进程的快慢。 2、教学过程中,建议运用填写表格法,解决规律探究问题。因为表格可以在有限的8 空间放置大量的数据,而大量的数学进而可以让学生感知其中隐含的规律。 3、授课过程中允许运用计算器,计算器可以减轻计算带来的工作量,压缩时间放在 探究规律上,从而一课时完成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学设计说明: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两个课时最好,但这里写成一个课时 设计,主要考虑到各个地区、学校的学生实际学习水平不同,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 行讲授,对于一般学生可能很难在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那就在“深入探究”作为第 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进一步解决和完善;或者把第一课时内容作为预习探究布置给学 生,因为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稍加思考便可解决。总之结合学生特点,调整课 时量。

资料: 4978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